玫瑰花适合在哪里种
玫瑰(学名:Rosa rugosa),原产地中国。属蔷薇目,蔷薇科落叶灌木,枝杆多针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有边刺。花瓣倒卵形,重瓣至半重瓣,花有紫红色、白色,果期8-9月,扁球形。[1] 玫瑰原产是中国。玫瑰作为农作物时,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 生长习性 玫瑰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喜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或轻壤土,在粘壤土中生长不良,开花不佳。宜栽植在通风良好、离墙壁较远的地方,以防日光反射,灼伤花苞,影响开花。 主要分布 分布于中国北京、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陕西省、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广东省、辽宁省、江苏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隆安县的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官立隆安、公立南圩、小林、乔建两等(高、初两等)小学堂和公立那重小学堂。这是隆安废科举兴学校之始。小学堂实行癸卯学制,学生读经科,不收女学生。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隆安官立初级女子小学堂,但男女仍不能同校。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广智国民学校,后改区立广智高初合校(今杨湾圩)。民国2年起,实行“壬子癸丑学制”,废止小学校读经科,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是年,全县有两等小学堂5所、初等小学堂6所。民国6年,成立隆安东区区立玉成高等小学校(今那桐镇)、西区区立养正高等小学校(今南圩乡)、北区区立成德高等小学校(今雁江镇)等3所学校。民国7年成立群英、聚贤两所小学校,民国12年并为区立群贤小学校(今丁当乡)。民国8年,成立区立镜山高级小学校(今马村)、东区区立育贤小学校(今白马圩)、区立震东小学校等3所。民国13年,官立隆安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校,东区区立玉成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二小学校,公立乔建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三小学校,西区区立养正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四小学校,北区区立成德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五小学校。民国14年,兴贤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六小学校,区立广智高初合校改为县立第七小学校,区立镜山高级小学校改为县立第八小学校。民国20年,区立群贤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九小学校,区立震东小学校改为县立第十小学校。至民国23年,全县计有小学187所(其中中心校10所,村、街小学177所),在校学生9717人,教职工347人。民国24年,实施省颁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实行“三位一体”制度。乡长兼任乡民团队长及中心学校校长。乡公所、乡队部、中心校合署办公,每乡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一所;每村(街)设立村(街)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县立各小学校改为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除归并中心校外,其余小学均为村(街)国民基础学校。同年,县官立初等女子小学裁并县立第一小学。小学学制由“六三”制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31年奉令删减“基础”两字。从此,小学有“乡中心国民学校”和“村(街)国民学校”之分。是年,全县有乡中心国民学校17所,村(街)国民学校245所、450个班,教职员496人,在学儿童14147人,占应入学儿童的81.1%。民国38年,全县有中正(今城厢)、安良(今属城厢镇)、保甲(今属南圩乡)、南圩、杨湾、雁江、小林、博恭、乔建、板罗、古潭、那桐、那重、丁当、白马、敏阳、留德(今属雁江镇)等17所乡中心国民学校,159所村(街)国民学校,小学教师376人,小学生11953人。1950年,因土匪暴乱,除县城一间小学、学生74人外,各乡村小学校无法上课。经过清匪反霸,1951年,全县有城厢、震东、南圩、大同、雁江、留德、杨湾、乔建、板罗、博恭、古潭、小林、敏阳、那重、那桐、丁当、白马等17个学区81所小学校上课,学生6309人。1953年,镇结县都结区划归隆安管辖,全县增加都结、同乐、陆连3个学区。是年,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各小学将原来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学制仍沿用“四二”分段制。教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初小课程设有语文、算术、体育和音乐;高小有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和音乐。1956年,县政府文教科组织整顿工作队,分五批深入各小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帮助教师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全县小学教育得到新的发展。1957年在县城创办船民小学。1958年,全县共有小学183所,学生28322人,教职工634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4%、137%及68.6%。1959年,增设屏山、刘家、布泉、兴隆等4个学区。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全县精简小学教师350人。1963年,全县在校小学生22956人,比1958年减少18.9%。1964年,实行“全日制学校和半耕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全县办了一批半耕半读小学(简称耕读小学),学生半农半读,教师半农半教,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增加。到1965年,全县有各种小学557间,教职员752人,在校学生3400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内耕读小学全部停办。1967年,全县备小学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靠边站,学生自由放任,学校规章制度荡然无存。1968年,各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简称贫管会),并派宣传队进驻23间完全小学领导“斗、批、改”(当时全县有25间完全小学),还派505名工人、贫农、民兵到各小学兼任教师。语文课以《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教材,数学课以计算与农田基本建设有关的面积为主要教学内容。废除考试制度。1969年,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大队管理,公办教师全部调回本村任教。教师本人的工资交给生产队,由生产队计工分付报酬。与此同时,改学制六年为五年。1972年,推行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两个估计”(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教师思想负担沉重,上课提心吊胆。1974年,批判学校“修正主义”回潮,把尊师重道说成是师道尊严,致使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同年,各小学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师生学工学农,校内大办小农场、小林场或小工厂,校外与工厂、农场挂钩,定期到校办厂、场和到挂钩单位参加生产劳动。1975年,开展“教育学大寨”,搞农教对流:将部分教师下放生产队劳动,从农村中选出对等人数的贫下中农来校任“教师”,上阶级斗争课。教学工作处于无计划、无要求、无制度的混乱状态中,学生学业成绩十分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隆安县小学教育获得新生。增设那湾、龙会、四联3个学区,全县共27个学区。各小学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文革”前各小学原副教导主任以上的领导67人全部恢复领导职务。平反冤、假、错案22人,改正错划右派29人。因小学教师严重缺额,回收1960年精简回家当农民的小学教师342人,还调整和压缩各小学附中,将担任附中教学的原小学教师117人调回小学任教,充实了小学教师队伍。1980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421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1981年以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乡镇制订了普及小学教育规划,发动群众修建校舍。1981—1983年,全县各小学共维修危房2万多平方米。1983—1985年,全县新建20幢小学校舍大楼。1984年,按照机构改革精神,全县128间小学调整了领导班子。乡(镇)中心校配备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村校一般配备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调整后的学校领导班子227人,平均年龄41.5岁(比调整前年轻7岁)。具有大专文化2人,中师、高中138人,初中80人,小学6人。新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文化水平比较高。至1985年,全县有10个乡镇普及初等教育,占乡镇总数的77%;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村共88个,占村总数的66%。据年末统计,全县共有小学校133所,教学点520处,合计653处;在校学生41257人,小学教职工2091人(含民办)。其中教师18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5%。全县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60.1%,高于全自治区,而低于全国的比例。 民国20年(1931年),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成立,是隆安创办普通中学之始。是年春,招收初中新生两班,学制三年;附设初师一班,学生共127名,教师6人,职工4人。民国31年春,增设国中(即国民中学)两班。初中偏重于升学准备,初师和国中偏重于就业准备。国中学制为四年一贯制,学生读满三年可报考高中,毕业后服务两年以上准考农、工、商及师范等专科学校。民国33年9月,桂林私立立达初级中学迁至雁江上课。民国36年,立达初中停办,私立成德初级中学在雁江成立,校址在雁江文武庙(今雁江供销社收购仓库)。民国37年8月,私立兴贤初级中学在那重成立。至1949年,全县共有3间初级中学,教师29人,在校学生631人。解放后,县内原私立中学全部停办,原私立中学的在校学生拨归隆安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贯彻县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文件,废除国民党开设的“党义”、“公民”、“童子军训”等课程,学校向工农开门,优先照顾工农子弟入学。是年,隆安初级中学有学生258人,毕业43人,教职员工32人。1953年,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始业、毕业于秋季,隆安初级中学将原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初38班第五学期提前毕业。此后,教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有政治、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动植物、历史、地理、体育和音乐等。定期考核,采用百分制,实行学年升留级制度。1956年秋季,隆安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新生107人,学校改名为隆安中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实行“三·三”分段制,初中3年,高中3年。高中开设政治、语文、代数、立体几何、物理、化学、英语(或俄语)、生物、历史、地理和体育等课程。从此,结束了隆安县无高中的历史。同年,在杨湾区百朝乡及那桐区那桐乡各设一所初级中学,分别名为隆安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中)和隆安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全县中学生总数由上一年的498人增到880人。中学教师增长50%。1958年,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全县开办12所民办中学,学生1214人,全县中学生总数达2587人,比1956年增长193.98%。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民办中学陆续停办。1965年,全县普通中学有完中1所,初中21所,在校学生由1950年的258人,增加到2796人,教职工由32人增加到15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大批师生离校串联,“停课闹革命”,到所谓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1967年春,在上海“一月革命”的冲击下,各中学领导被当作“走资派”打倒,不少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黑五类”关进“牛棚”。当年夏、秋期间,解放军分别进驻隆安中学和那桐初中搞军训。1968年,“复课闹革命”,各中学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着由工人、解放军、贫下中农代表组成的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进驻隆中、一中和二中开展“三查一清”运动(查走资派的幕后活动、查叛徒、查地富反坏右分子的破坏活动,清理阶级队伍)。在“三查一清”中,三所中学共被揪斗49人,其中被迫害致死11人。1969年后,各公社掀起办中学的热潮。1970年,乔建、丁当、都结三个公社开办初级中学,兴隆大队完小首先开设一个附中班。随后,在全县108个大队的完全小学中,有96个开办附中。1972年,杨湾、那桐两个县办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南圩、雁江、那桐、乔建、小林、丁当、都结、布泉、屏山等9个公社初级中学也办成完全中学。当年全县招收初中82个班,高中18个班,在校中学生8853人,比1968年增长3倍。备中学将“三·三”制改为“二·二”制。没有全国统一教材,废除考试制度,推行所谓推荐、选拔“根正苗红”学生入学。学生成绩低下。1973年以后,各中学大搞开门办学。那桐中学率先在定元开辟校办农场,学生轮班进场劳动,并且定期到附近厂矿、社队“学工学农”。县教育部门推广那桐中学“经验”后,全县有9间中学与13个工厂实行厂校挂钩;有4间中学与4个农场挂钩;有45间学校(含小学)与973个生产队挂钩,组织师生参加劳动,学工学农。从此,参加劳动感了中(小)学生的主课,课堂教学成为副课。1975年,贯彻自治区“教育学大寨”会议精神,全县12所中学的高中班,分期分批到生产队“开门办学”一个学期。到1976年5月,先后下去两批,共25个班,1414名师生。如那桐公社中学初10班,在1975年下学期和1976年上学期中,去大滕村伐木建校、建农场一周;到龙江村烧砖瓦和搞农场劳动一个月;去方村修水利一个星期;挑肥泥下田搞深耕改土一周;到挂钩生产队劳动两次,每次半个月;还有突击性的支农活动,平均每月两天。在校内,还安排半天建校、种菜(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生产青菜150公斤,拾牛粪250公斤以上)、管理甘蔗和搞沼气池等。上课时间不到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70年代初,由于各公社盲目发展普通中学,师资严重缺乏。许多小学骨干教师被“拔”到初中任教,初中骨干教师“提”到高中上课,致使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而中学教师的水平也普遍低下。加上后来的“开门办学”,劳动成了学生的主课,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9年,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分数线,高的才50分,低的仅14分,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有的学校只有90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领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县办中学由“二·二”制改为“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中学课程14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农基、体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并进科目8至9门。全年52周。初中每周上课28课时,高中每周上课29课时,自习6课时。文体、科技活动5课时,保证中学生每天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各校恢复成绩考核和升留级制度。1979年,隆安县城镇中学在县城成立。同年,各中学认真贯彻部颁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中学生守则》。各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三育一起抓,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教学质量开始回升。1979年高考全县被录取45人,比1978年增加26人。1980年,布泉、屏山、小林、丁当等公社中学只招收初中新生,1981年,南圩、雁江、那桐、乔建、都结等5个公社中学也停止招收高中新生。隆中、那桐、杨湾及城镇等4所县办中学招收高中15个班,学生750人。实行全县统一招生,择优录取。先隆中,后一中、二中,再到镇中。镇中主要招城镇学生。1982年,县办完中开始改五年制为六年制。各公社中学的初中班及学区附中,也改二年制为三年制。当年,全县有177名考生分别被区内外13所大专院校和25所中专学校录取。其中大专67人。中专110人。按参加统考人数(348人)计算,升学率为40.8%。有4名考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这是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录取大专院校人数最多的一年。1983年下半年开始,公社中学全部停办高中班。1984年,全县各公社中学一律改为乡(镇)初级中学。县办高完中配备行政领导5人:校长、副校长各1人;正副教导主任各1人,总务主任1人。各乡(镇)初中、联办初中配行政领导3人:正、副校长(或副教导主任)各1人,教导主任1人。1984年12月18日,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敏阳乡初级中学。1985年4月5日、8月19日,县人民政府分别批准设立杨湾乡和古潭乡初级中学。同年5月13日,批准将杨湾中学高中部改办职业中学,初中招生不改变,实行一间学校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全县有隆安中学、杨湾中学、那桐中学、城镇中学、浪湾华侨农场中学等5所高完中。隆安中学是县重点中学。乡(镇)初级中学有:雁江、杨湾、都结、布泉、南圩、乔建、小林、那桐、古潭、丁当、敏阳、屏山等12所;联办初中1所。在校中学生9796人,其中初中8087人,高中1718人。全县中学教职工为794人,其中初中646人,高中148人。同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2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清末,隆安县各小学堂设堂长、教习、副教习、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县官立、公立五间两等小学堂及小学共有教职员17人。民国13年(1924年),改学堂为学校,各学校设校长、校监(即教务主任)、教员、助教员。民国20年,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成立,设校长、训导主任、教员、干事等职。民国24年,实施国民基础教育后,小学设校长、教导主任、教员,中学设校长、教导主任、训导主任、教员、干事等职。清末的官办学堂教习由地方绅士推荐,报经教谕、训导委任,堂长由县知事批准任命。塾师有聘请、自任两种。民国时期,中学校长一般由省教育厅提名,报请省政府任命,有的由县长选聘,报经省政府加发派令;小学校长由县长任命。民国32年以后,中学教师的任用,均实行聘请制。小学教师多数由同乡同学亲朋的荐引,由县长委任。中学教师有的由校长选聘,报经省政府加发派令;有的由校长直接聘任,呈报省政府备查。中学的教导主任、事务员、出纳员及其他职员多数由校长直接选聘。小学教师按规定要选用师范毕业生,但多数由熟人介绍任用。解放初,隆安县中学教师大部分是留用解放前的原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由区、乡政府物色挑选农村知识青年出来任教。后来,中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其中有县里培训的师范生,也有国家分配的师范生。民办教师则由群众推荐、学校考核、乡政府审批,呈报县教育局备案而任用。至1985年,全县有小学教职工2091人(含民办),其中教师18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5%,平均每位教师负责学生数为21.8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小学教职工中民办教师有955人,占小学教职工总数的45.7%。小学教师中,具有高中、中师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904人,占小教总数的49.8%,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县中学教职工为794人,其中初中部646人,高中部148人。平均每位教师负责的学生数为:初中12.33人,高中11.61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初中教师中,大专毕业或肄业的66人,占总数的10.22%,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中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毕业的32人,占总数的21.62%,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
玫瑰花可以和什么花一起养?
玫瑰可以和丰花月季一起种植玫瑰栽培方法一、生态习性:1 、温度 玫瑰适应性强,容易养植,全国各地都可以种植,北方冬天温度太低会落叶休眠,如用花盆养植,可放家里。南方夏天太热的时候,遮荫会比较好点。2 、光照 玫瑰是喜光性的植物,在蔽荫的环境下生长则枝条细弱,叶片黄瘦,花小而不艳,甚至不能开花。盆栽玫瑰要放在阳台或者房顶上养殖,不能长期放在家里养殖。刚栽的苗不可晒太阳,要放阴凉,光线较好的地方,等有新芽长出或者小叶开始生长后才能晒太阳。3、土壤 玫瑰喜欢松散,排水好的土壤(浇水干后不容易结成很硬的土块)的微酸土壤,一般用菜园里的土都很好,或者路边花台挖点来,也很好。4、水分 玫瑰在刚栽下时,第一次浇水要尽量多浇,浇到花盆底上小孔里流出很多水来,(以后没有浇水都要浇到这个程度),以后就是看土干了再浇水。栽在院子里,长大后可任其生长,如果天太干,看土干了浇点就可以了。但每次都要浇足(土壤吸水的速度变的很慢,尽量多浇一些),刚栽下的几天,每天可喷点水,增加空气和玫瑰表面的湿度,减少蒸发量,增加成活率。不喷也可以。5 、施肥 在小苗新长出的枝条有5厘米左右是,可施第一次肥。肥料的用量可参考肥料袋子上的说明使用,小苗施少量的肥。以后盆栽可1个月施一次。院子栽培可2个月施一次。长大些的,也可以用小狗等动物的尿粪来用,但一次用量不要太大,否则不好。有机肥料制作:把残汤剩饭用个大的塑料袋装起来,里面浇点点水,放进去一点土,然后密封,放太阳下晒2到3个月,到打开没有臭味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了。在来年换盆的时候可以拌在土壤里一起用。如果栽地上,可以用来做底肥,也可以在已经长大的玫瑰边上挖几个坑,把制作好的肥料放进去,然后填上土。也可以在栽的时候就直接把树叶剩饭剩菜等做底肥放坑里,但在上面至少要填30厘米以上厚的土,然后再栽苗。而且剩饭剩菜树叶等不能放太多,以防止烧苗。二:盆栽栽苗方法1、花盆选用内径24到30厘米,内高17到22厘米或者更大的花盆。如果不方便,小苗也可以选小一些的花盆,盆口直径10厘米以上就可以。2、市场上买来的土如果是特别干的那种,要先浇水,让它们充分潮湿了再用来栽花。挖来的放根边的土要搞细。最好都搞细了再用来栽。3、用瓦块或者其他的东西盖在花盆底的小空上,以防止土把下面小孔堵住,水流不出来。如果用来栽花的容器底上没有孔,一定要打孔,否则浇水的时候多于的水流不出来,苗就被泡死了。4、向花盆里加土,加到土面离盆口6到7厘米,苗上带盆的把小盆去掉,盆里的土尽量不要松动,如果小盆里土太干,可先浇点水再去小盆,把小苗正直的放在花盆中间,让跟尖接触到土面,一手拿着苗,一手加土。在加土的同时把小苗轻轻上提,使根系舒展。把根全部盖住,看不到根就可以了,不要栽的过深,不利于小苗的成活。(等小苗成活,长出新的枝叶后,再加1到4厘米厚的土。)然后,用手轻轻把土压实。浇水即可。三:院子栽苗方法1、理个土堆出来,一般高30厘米以上,(如果要放有机肥料做底肥,可先挖坑,在坑里放肥料,然后盖土,在坑上理土堆出来),在理出的土堆上挖个坑,就像在盆里栽苗一样把苗栽下去。2、刚栽时把根全部盖后就可以了,否则栽深了不利于小苗的成活。栽后浇水,找一些东西(如树叶树枝)给小苗遮荫,不让太阳晒到(不可用塑料袋罩着,否则太阳一晒,里面温度马上升很高,小苗就死了)。在小苗成活后,遮荫的东西就可除去。长出新的枝叶后就要给小苗加土,看苗大小加2到4厘米厚的土。四:修剪玫瑰有很多侧芽,当你剪去一根枝条的上段时,从剪口下的1到3个芽就会很快的长成新的枝条,原来的枝条将不在长长。所以通过修剪可控制整珠玫瑰的高度,增加侧枝的数量,也增加花朵的数量。长大后需要修剪时可咨询。五:繁殖压条繁殖:把玫瑰脚边的枝条拉下来,在中间把皮却去一个环,把却去皮的地方埋在土里,不用多就,切口出就会长出根,一棵玫瑰也就出来了。长大后需要繁殖时可咨询六:病虫害的防治玫瑰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和灰酶病,白粉病最多,常用药很多,我们多用黑白灵,翠贝效果好,但太贵。白粉病发病的部位出现白色的粉状物,可把发病的枝条剪去,再喷药。喷3天左右即可,每天喷一次。(药品很多,有病是咨询)灰酶病发病的部为如热水烫过一样,花苞得病有花瓣腐烂现象。防治的方法是把得病的部位剪去在喷药水(药品很多,有病时咨询)玫瑰上虫害蚜虫是最常见的,蚜虫用药是惊讶,效果很好。红蜘蛛也会有,较难治,有病可咨询。可代购药。病虫害主要在于防,看到发生病害了,首先将有病的地方剪去,丢的远远的,以防止传染。病虫害防治土方法:对很多病虫害都有效果,没药时可用了试试。1:大蒜汁,将大蒜捣碎后提取汁液,用水稀释后立即喷施在被危害的植株上,对蚜虫,红蜘蛛,介壳虫,发毒病,根腐病均有防治效果。2:洋葱汁:用洋葱鳞瓣浸入水中,泡24小时后过滤,给受害植株喷施2到3次,间隔5天,可防治红蜘蛛,蚜虫等。3:烟草浸剂,用40克烟草沫浸入水中,浸泡48小时,过滤后加水稀释,再加入2到3克肥皂,溶解后即可使用,可防治蓟马,蚜虫,跳虫等。4:草木灰浸剂,用300g草木灰放入水中浸泡48小时,澄清后喷洒在植株上,可防治蚜虫,螨虫等。5:韭菜汁:新鲜韭菜0.5公斤,捣碎后加水30公斤,过滤后喷施在月季,玫瑰黑斑病植株上,3到4天喷一次,7天后能看到明显的效果。6:苦瓜叶汁:将苦瓜叶片加清水少许,捣碎后取原汁,加入适量石灰水,调匀后浇灌玫瑰月季根部周围,可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7:生姜汁:生姜榨汁加清水,按1:20的浓度喷施,可防治月季玫瑰腐烂病,煤污病及其他病菌孢子萌发。8:用棉球蘸95%浓度的酒精涂抹枝干,可防治玫瑰,月季多种介壳虫。9:西红柿汁:用西红柿加水捣烂,去渣取汁,3份原汁加2份水混合均匀,再加少量洗衣粉,喷施植株,可有效防治红蜘蛛。10:橘子皮汁:橘子皮加水10倍浸泡24小时,用汁液喷施玫瑰月季植株,可有效防治蚜虫危害,经常把橘子皮放在月季玫瑰盆土表面,可防治蚂蚁。
中秋节深圳有什么好活动或者好演出介绍呢?想和爸妈一起。
具体情部详见我空间。谢谢
深圳中秋全天活动简介:
09:00-11:00 于指定地点集合,准时乘车出发,(车上互动游戏)沿途高速,直奔深圳最东部,车程约2个小时;
11:00-12:40 前往坝光生态村 参观坝光村,乘海上休闲渔船出海捕鱼,近观排牙山美景,体验渔农出海捕鱼生活;
12:40-13:20 前往餐厅享用午餐(八菜一汤十人一围);
13:20-13:40 到达美丽的金沙湾沙滩
14:00-17:00 全员参与水上互动游戏
17:00-19:00 晚餐——浪漫自助烧烤
19:00-19:30 浪漫赏月品尝月饼,海边放灿烂烟花
19:30-21:30 乘车返回温馨的家园(车上评选活动人气王,女王),结束愉快的东冲浪漫风情一天游。
广西红豆社区钦州论坛
北海港:
200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7.77万吨
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0.02万吨
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03 万吨
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01.79万吨
2008年,计划完成货物吞吐量560万吨,实际完成约520(目前未有数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没完成年度任务,但也超过了500万吨);
钦州港:
200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20.9万吨。
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23万吨
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51.8万吨
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06.3万
200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507.6万吨
防城港:
200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608.46 万吨
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006.3万吨
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382万吨
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152.92万吨
200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625.8万吨
怎么在浙大CC98上发帖?
内网注册ID,可以在“新生宝典”和“军训”版发帖,用学号验证后才能在其它版面发帖。利用论坛群发软件进行推广在几年前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基本上行不通了。论坛管理员删帖,特别是广告贴,那叫一个勤快啊。没办法,大型论坛基本上都是职业的管理员或者是版主,他们工作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杜绝垃圾广告帖,所以利用论坛群发软件来进行发帖已经是行不通的了。产品策略企业要使用论坛营销方法必须明确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项目,明确哪些是网络消费者选择的产品,定为目标群体,因为产品网络销售的费用远低于其他销售渠道的销售得费用,因此企业如果产品选择得当可以通过论坛营销获得更大的利润。人工群发贴这种方法比上面第一种方法的效果更差。至少上面的第一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广之后的效果小或者没有效果,这样也会有什么样的损失。可是进行人工群发,特别是群发广告帖的时候,虽然没有一出现广告贴变被删的现象,但是每当一个ID发的广告贴太多的时候,就会有版主或管理员开始删除了。
在你眼中,浙江大学CC98论坛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
CC98为在校学生的“精神支柱”。浙江大学CC98论坛,简称“CC98论坛”或“98”,是一个能够联结学生、老师、学校的交流平台,也为以浙大师生为主体的广大网友提供一个网上学习和交流的途径,从中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和网上文化生活。浙江大学CC98论坛是浙江大学校内活跃的论坛之一,同时也是教育网内为数不多的活跃论坛之一。用户需要使用浙大通行证与论坛帐号绑定后才能具有发文权限。CC98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2年底,它的创始人,是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王何宇老师(网名“王重阳”,当时任教计算机公共课)。据王老师在论坛的自述,创立这个网站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懒”——“紫金港离王重阳住的地方太远,王重阳又很懒。为了能够不到学校里来答疑,王重阳决定做这个网站。” 谈到CC98的名称由来,CC即为“Computing Center”(计算中心),而98则是当时网站ip地址的最后一段,这个ip还是王老师挑选出来的“吉利数字”。后几经变更,CC98论坛的校内ip地址固定为10.10.98.98。论坛曾经也有其他名字,因CC98最为好记而被保留了下来。
大家有什么好的历史方面的网站
一、中学教育教学类: 1.新思考网:://cersp/,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前卫性,实力强大,主要有语文、数学等学科、课堂教学、教师阅读、学业成绩评价、学校教育科研、校本研修、教育叙事研究及《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杂志等栏目,且定期组织全国新课程教育培训。 2.教育在线://eduol.,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朱永新倡导”新教育”的主要平台,有热点新闻、教育书坊、资源中心、课件下载、教育博客、教育论坛(包括教育在线周刊、新教育实验、班主任论坛、文学与读书、心灵港湾、新教师教育、新公民教育等)及教育名家、教育时评、成长日记等,集中了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等人的教育教学论文,观点前卫、内容丰富。 3.中学教研网:://jyw/,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办,主要有新闻广角、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课改沙龙、精品教案、精品课件、精品课堂、被资料、观点争鸣、教育百科、教育论坛等栏目; 4.中国教育资源网:://learnningchina,有教育新闻、学科教育、图书馆、交流中心、个性教师等; 5.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历史教师可以浏览“课程改革”、“交流讨论(BBS)”,“历史”等栏目内容;相关的链接有:sxj21,以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为主要特色的教育网站,并设有历史论坛。 6.人教社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pep,特色栏目为“历史天地”(包括教学园地、教材与大纲、学生之友、学术动态、万花筒、图说历史)、“历史论坛”、“课程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课程研究”栏目,该栏目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布了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有价值论文,值得一读; 7.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cfe21,由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主办,包括与个中学主要学科的教学参考杂志,该网站有“教育论坛”,供网友交流,近年来刊发的“史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论文和文章; 8.中国教师资源网:://jszyw/Index.,主要有教案下载、课件下载、试题下载、名师讲座、高考试题、课件素材、教师论文、教师培训等; 9.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历史学科资源精选、历史教师个人专辑、个人主页等栏目; 10.中华读书网:://booktide,主要拦目有:资讯播报、书评天下、读书时间、图像事业、出版社区等; 11.中学教研网:://jyw/,主要有新闻广角、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观点争鸣、课改沙龙等栏目。 二、史学专业类网站: 1、中国史学网:://chinahis,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chinahis,有历史教学(含历史教学法研究、名师名课);历史研究(包括史学论著与教材评介、史学思潮与流派、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信息、考古学信息);历史素材(分为学科素材库、史学参考论著目录); 2.学术批评网:://critiei *** .tongtu,由北师大历史系杨玉圣副教授创办,://critici *** .tongtu。 主要栏目有:学术批评、史学评论、读书时空、学术信息、学友论坛; 3.学术交流网:://annian,由北师大历史系黄安年教授创办,主要栏目有:美国问题研究、世界历史研究、学术评论、中学历史教材等; 4..史学评论网:://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由《史学月刊》周祥森副编审创办,栏目有“史学评论”、“学术批评”、“史学争鸣”、“史学信息”等,值得关注; 5.史学研究网:://sw08133.chinaw3/,介绍史学理论、史学史、海外中国学史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前沿学术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的专题网站,还有专家网页、机构与刊物、网络资源等,并特设资料搜索擎。 6.近代中国研究网:://modernchina/,由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所创办,主要栏目有:最新资讯、专业研究、学人之窗、专业期刊、文献资源等。 还有国内相关链接等。 7.中国学术联盟网:://chinaau,主要栏目有学术信息、学术评述、叙述档案、叙述书架等。 8.近代中国网:://china1840-1949,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晓泉教授创办,发布与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信息,同时介绍相关学术机构、学术期刊和专业学者的新近信息。 包括“学术研究”、“学术评论”、“学术动态”、“学科资讯”等; 9.血铸中华网:://cyc6.cyc:8090/xuezhu,由团中央和中国社科院主办。 栏目有民族英烈、历史资料、历史照片、历史遗迹、历史研究,侵华战事、海外评述等; 10.国学网:://guoxue,“国学论坛”、“国学新闻”、“学术论文”等内容; 11.学说连线网:://xslx,主要有时政热评、思想赶潮、国际战略、学术视野、连线学术、史海钩沉(史学纵横、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文史资料)等,此外还有作者专集栏目。 12.故乡网:guxiang,其中的“历史”(包括史界动态、历史之谜、风云人物、文物宝库、千秋史话等)和“学术”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浏览和参考; 13.中国文化信息网:://chc/,主要拦目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历史文化名地、中国历史文化名作、中外文化交流、外国文化鉴赏等; 14.中华一家人网:://prc,有中华姓氏、中华人物、寻根问`祖等 15.国史探微网:://xianyata;其中设有动态综述、书评书讯、专题研究等栏目。 另外,还如高中教育网:://369.info/,学科教育资源网:://topcai/home/down/index.asp;中国教育交流网:://910/main.asp;中国高中网:://gzs/;文科综合资源网:://ra5ms/ywl/main.asp;综合教育资源网:://hnfms/hxzj/zhxk/,高中试卷网:://gzsj.fj *** /;高校招生网:://baokao/;高考168网:://gaokao168/;时事中国:://sszg/等。 三、中学历史教学专业类网站: 1.中学历史在线:由湖北宜昌历史教师方明等人主办,每天都有新内容 。 设有高考频道、中考频道、历史教研、中央博客等。 2.中学历史教学园地:/index.,设有图说历史、教研论文、、名题精解、历史呀等栏目。 该网站中学历史教学资料丰富,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教研网站。 3.铜雀台夕照网:://syswxx,有中国通史、历代帝王、各朝疆域、历代名人、历史长河社区,尤其是民族边疆史内容最佳,界面精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4.历史风云网:://lsfyw,主要栏目有历史奥秘、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高考等。 5.历史的星空:://lishidexingkong .2008red/,主要栏目有历史回忆、乡土教材、历史教案、历史论文等。 6.中学历史教学在线:://lsll\lndex.,栏目有历史天地、历史教研、备课频道、历史词典等。 7.中学历史教学教研网:://hnedlwd,主要栏目有历史之谜、历史讲坛、课程改革、教学教研、校本教研等。 8.中学历史教学世界:://lsjxsj,,主要有学科信息、教学探索、学史一得、他山之石等栏目。 另外K12网上就有历史风云、历史家园、跨越时空—云峰历史在线、史海聆潮、史苑学林、今古论坛、静苑网、古韵悠悠、野草趣园等中学历史教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