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北京 鼠疫

时间:2024-07-19 01:51:11 编辑:阿旭

明朝是因为李自成而灭亡的吗

明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满清与农民起义军共同作用加上明朝统治阶级胡乱作为等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满清是不是灭明的主力,这里先不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没有满清的话,李自成确实肯定完蛋,差别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李自成是明末起义军之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强大的一支,最终也是他率军攻破了北京城,逼得明朝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就此灭亡。那么为什么会说如果没有满清的存在,李自成早晚灭亡呢?这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明朝后弦,在于明朝长期的对耗之中,北方的蒙古族已经逐渐的式微,而此时东北的满清借此崛起。满清在崛起的过程之中与明朝发生了数场大战,明朝可以说是败多胜少,最终不得不依靠地形打造了关宁防线,抵抗满清对于关内的骚扰。明朝最为能战的军队关宁铁骑,也是长期与满清的八旗兵进行交锋的。整条关宁防线,牵制了明朝军费很大的一部分,同时将大量明朝的精锐部队牢牢的限制在了这里。假设没有满清存在的话,那么李自成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军费投入上大大改观,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自由调动兵力的明朝了,李自成的处境将极为堪忧。李自成会失败另一个来自其内部因素,李自成起兵是在明朝的后期,这基本也到了一个朝代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即便没有满清的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由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完成改朝换代的壮举的,但这个义军绝对不可能是李自成。李自成失败在于其格局与心胸不够,而且缺乏足够的行政能力。历史上李自成最终失败的一大诱因就是在北京不分青红皂白的拷饷,名为拷饷实际上就是抢劫。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天下人都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几乎所有人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这就是心胸与格局的不够,想想当初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马上被人认为有帝王之相,李自成这样的马上就被天下有识之士抛弃了,他就不知道如果夺得天下,这些不都是他的吗?李自成会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行政能力,这导致李自成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对比一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造反的九字口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实就是建立稳固根据地,低调发展。而李自成却一直以流窜劫掠为主,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甚至还打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这样的口号是很鼓动人心,但也使得他只能流窜,没有稳固的根据地给他提供足够的钱粮后勤的补充。这也是历史上李自成为什么会在满清入关之后,败得那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李自成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建设根据地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一直是只会破坏不会建设,这样的一个义军首领,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干扰,他是无法胜过明朝的,哪怕明朝到了后期已经腐化严重大不如前也是如此。

明朝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如下:1、李自成用人不当。李自成身边仅有牛金星,宋献策,李岩三人,他们有点能力,但因为争权夺利,理念冲突而各自为战,互相排挤,没有完全发挥出整体效能,先看牛金星,作为大顺政权建立后的丞相,他曾经用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的政策帮助李自成收买人心,提高了实力。但他为人好大喜功,追求奢侈排场,在李自成兵败之时,还固执地坚持让他在北京正式登基再逃亡,他嫉贤妒能,先是诬陷李岩使其被冤杀,后又逼走宋献策,让李自成成了孤家寡人,宋献策被李自成册封的官职是开国大军师,和牛金星相比。他虽然为人更加正直,但李自成兵败后他转而支持李岩,而李岩被陷害而死后,他便不知所踪,李岩是李自成手下的得力干将,他勤勉勇猛,文武双全,但随着功绩和声望的扩大,李自成对他十分猜忌,最终将其害死,用人不当,是李自成的第一大败笔。2、李自成自身行为的不当。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因攻破北京而骄傲自满,又本就军纪涣散的义军便开始逐渐不受控制,开始欺压城中百姓,据当时目击者的文献记载,当时北京城内“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农民们之所以支持李自成,无非是因为他承诺将会建立一个不当差,不纳粮的美好社会,但如今百姓遭难,李自成的威望自然是大打折扣,在占领北京前,李自成对帐下谋士十分尊重,对他们的意见言听计从,所以,在李岩、宋献策等人的帮助下。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且取得了一连串的胜果,而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曾经仰仗的功臣不再重用,所宠信的只有善于迎合上意的牛金星,正直但不擅长溜须拍马的宋献策、李岩虽有良策却不被采纳。李自成之所以如此,一是攻下北京后认为大局已定,而宋献策,李岩等人的小心谨慎令他感到扫兴,当时宋,李二人声望水涨船高,甚至有着隐隐威胁到李自成的势头,所以心高气傲,狂妄自负的李自成自然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3、是战略上的失误。李自成在诸多势力中选择了独尊,不与他人合作,也不尝试去结交吴三桂这样本来很可能为己所用的强援,最终招致了被孤立和围攻,这也算是其一大败笔了。4、李自成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和皇太极这样杰出的将领抗衡。李自成侮辱崇祯帝遗体,对明皇室轻蔑侮辱,让对明朝仍然保有尊重的士人们与他决裂,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他与南明讲和,联手对抗满清的可能性,最终,他腹背受敌,兵败身亡是必然的。李自成的人物生平:万历三十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六十多里,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明朝瘟疫是怎么结束的

根据资料记载,从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庐州府相继被瘟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达到90%,于是庐州府,就是现在的合肥一带,民有绝户,繁华大街如同静夜,无人行走。
当时,热门管这种病叫做死黑病,也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鼠疫。
明朝末年,进入小冰河期,天旱少雨,当一只老鼠感染鼠疫菌后,由于体内出现高热症状,内脏开始溃烂出血。老鼠死时,它体内的大量鼠疫菌开始转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随后从一个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传染,很快整个地区都感染了鼠疫菌。
与此同时,大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体质严重下降,卫生条件极度恶化。慌不择食的人们开始偷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横扫全国的鼠疫大爆发终于开始了。
而在全世界,这种鼠疫也在爆发,据统计这场大瘟疫,全世界死亡人数至少是2亿人。
此后若干年间,全世界经常爆发鼠疫,而人们却不知道老鼠是传染源,因为死亡时皮下成黑色,所以人们管这种瘟疫叫做黑死病。
直至400年后,人们才破解了这种病,破解者是法国的耶尔森。他青年时期在巴黎念医学院,专攻微生物致病学,
当他听说香港爆发黑死病疫情后, 就来到了香港。那里,有很多患黑死病死亡的尸体,但是当地不让他解剖尸体,他出钱贿赂了看守太平间的英国士兵。在太平间中,耶尔森对尸体进行了解剖,在从淋巴结的脓液中,他观察并鉴别出鼠疫杆菌。
随后,他找法国领事出面,直接向港督要求解剖病人尸体的权力。后来,耶尔森终于取得正式公文, 可以解剖黑死病尸体。他很快证明,老鼠和这次瘟疫的关系,成功制备出抗鼠疫的血清,可以治疗鼠疫, 破解了这个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瘟疫。
如今的医学界为了纪念耶尔森的功绩,将此病原体称为耶尔森属鼠疫菌。


明末瘟疫 现在有些说法说明朝亡于瘟疫,守卫京城的部队因为瘟疫而覆...

明朝灭亡其实就是气数尽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皇太极捣乱 只是单纯的流民造反 只是单纯的西北旱灾明朝政府其实都能应付.但关键是这几个方面一起来 就是张居正活着也摆不平了
另外:明朝末年真正有战斗力的是这么几只部队
1 关宁铁骑(祖大寿有一部分 曹文昭有一部分)
2 秦兵(孙传承的部队 就是是书上写传承死而大明亡矣的孙传承)
3 天雄军 卢象升的部队 士兵互相都有亲戚关系 战斗力比较强 曾国藩借鉴之后组成了湘军
4 洪兵 洪承畴的部队
值得一说的是关宁铁骑 战斗力之强悍是空前的 经常由曹文昭领着 几千人追十几万人 那叫一个猛 可惜曹总兵有一回勇敢大发了 被高迎祥重兵围困 终于力战不敌 自刎殉国了
不过之后孙传承在子午谷大破高迎祥 算是给曹文昭报了仇了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直到他灭亡 其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十分强悍的


古代疫情记载有哪些呢?

古代疫情记载有:1、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症状包括高烧、口渴、喉咙舌头充血、皮肤红肿病变等。鼠疫发生时,正值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人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军事行动,没有认真防控疾病蔓延,导致惨剧发生。2、建安大瘟疫:东汉末年从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特别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又说:“疫疠多起,士人凋落”。那时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古代疫情最严重的一次

明末大瘟疫。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人口锐减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关内各省全部人口大约是1亿人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北京人有四分之一被鼠疫夺去生命,20万人命赴黄泉。时人记载崇祯16年“疙瘩病”“羊毛瘟”盛行,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两月,死者数百万。[2]而据曹树基估计,明末的崇祯年间,死于鼠疫流行核心区即山西、直隶、河南三省北部的疫死人口,要占到这三个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根据外国学者估算,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就是到1651年,清朝顺治8年,全国也仅有1036万壮年男丁,全部人口在6000万左右。

鼠疫是哪一年发生的

1855年中国历史上爆发过的有云南鼠疫、香港鼠疫和东北鼠疫。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爆发,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二、香港鼠疫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三、东北鼠疫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发生鼠疫。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死亡相继。

鼠疫是哪一年发生的?

鼠疫是1910年发生的。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这场大瘟疫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为抗击东北鼠疫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预防传染病。事件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这一年,伴随着各地报馆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无论关外的《盛京时报》《满洲日报》《奉天公报》,还是关内的《北京日报》《申报》《大公报》,乃至众多日俄媒体……几百份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满洲鼠疫,以至于郑孝胥也感慨“竟成世界新闻”。

鼠疫是哪一年发生的?

鼠疫是1936年发生的。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中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它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本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目前已大幅减少。鼠疫的危害鼠疫耶尔森菌为鼠疫的病原菌,又被称为鼠疫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对常用的抗菌素敏感,且对消毒剂敏感,容易被杀灭。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极度肿胀,即为“腺鼠疫”。如果此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将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

关于鼠疫的问题!!!!

鼠疫不太可能,因为鼠疫是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大约隔着一米左右的样子,即使跳蚤也不会那么巧合到你的身上的,其实,老鼠在许多地方还是非常多见的,最近多年一直没有鼠疫传播的报道,一般是群发的,不会单个病例出现,放心吧。

浑身痒痒,手臂抓抓还能出现红疹子,可能属于过敏,具体原因难以确定,可以换洗下衣服,洗个澡,再抹一抹皮炎平试一试,最好去皮肤科看看。


鼠疫 传播问题····

不对。
鼠→蚤→人,仅仅是传播途径的模式,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方式。
但若“鼠”已经感染鼠疫,它的唾液中未必就不含鼠疫菌。
因为口腔黏膜很薄,进食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微小的创伤,唾液中自然会含有微量的血液,仅仅是看不到罢了。但细菌的活性一时半会儿不会消失。
另外,在重庆很难患鼠疫,据我所知,重庆不属于 鼠疫疫区。
若是你被老鼠咬了,大可不必担心患鼠疫,到是小心出血热等等疾病,还是去医院、疾控中心检查一下为好。


鼠疫如何预防 4个方法教你如何预防鼠疫

1、减少活动区域。

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

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

3、采取防虫措施。

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如何预防鼠疫?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具体方法如下:1、减少活动区域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3、采取防虫措施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扩展资料鼠疫的传播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2、传播途径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确认接诊2名鼠疫患者 目前已得到妥善救治

李自成消灭明朝之后,李自成为何42天就逃出北京了

因为李自成没有控制好北京,也没能笼络边将,导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李自成不敌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被迫撤离出北京,后来又因为各种决策失误,李自成刚刚建立没有多久的大顺就被葬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的一个错误决策,导致李自成没能够笼络北京的各种势力,他继承之后首先下令,让部下不要劫掠百姓,这样的决策自然引起了百姓的拥戴,不过李自成却下令让自己的部下抄大臣富户的家,并且从六部衙门之中获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样的抄家行动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混乱,李自成的很多兵马都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而是大肆劫掠,很多平民百姓也遭了殃,这也导致北京城中没有人愿意支持李自成。李自成最错误的决定,就是没能笼络好吴三桂,当时吴三桂手中握有一份强军,这路兵马在山海关外抵御多尔衮,在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朝廷将吴三桂召回,想用他手中的这路兵马去拦住李自成,但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吴三桂进退两难。李自成也想要招降吴三桂,可是他的部下却将吴三桂的家人爱妾掳走,吴三桂得知此消息后直接选择投靠多尔衮,并且假装投降,引诱李自成带兵前来,然后联合多尔衮的清军一举,击败了李自成。李自成的军队根本打不过勇猛的清军,山海关一战,让李自成手中的兵马所剩无几,于是他只能退回到北京城,在北京城匆匆登基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随后就仓皇逃离了北京城。后来李自成的军队越来越混乱,李自成也丧失了理智,没过多久就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也兵败被杀。

李自成的部队不是全军覆没了吗?怎么最后灭了明朝?

李自成的军队最终全军覆没是败在了清军的手里。但在此之前,它对付明朝的军队还是很有一套的!~~

李自成败给明军最惨的一次是在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当时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只好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个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1638年(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清兵澈退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驻扎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并娶妻生子。

1639年(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也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1年(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攻克洛阳。1643年(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十月,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同年三月十九日攻入明朝京城。崇祯皇帝被迫前往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攻占京城后,四月二十一日,又与驻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后吴、清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义军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匆忙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他又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1645年(顺治二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取避战的方式流窜,经邓州、襄阳逃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但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民兵杀害。

李自成死后,其三弟李自敬继位(一说被李自成手下推举)。尊李自成为先皇,率领李自成部下继续抗清,但后来战败,全军覆没,其本人不知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