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
亲~您好!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以下特点:1.内蒙古过年的习俗是: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2.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3.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4.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5.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6.这里的主人第一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7.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摘要】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提问】
亲~您好!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以下特点:1.内蒙古过年的习俗是: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2.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3.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4.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5.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6.这里的主人第一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7.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回答】
内蒙古民俗课程的作用【提问】
为什么不回复【提问】
我不是24小时一直在的【回答】
内蒙古民俗课程的作用: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它最能折射出民族的特质。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可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普及和保护。在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显著,在经济上,民间文化也有较大的作用,作为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娱乐业中均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回答】
基本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就不会再看了。【回答】
实在不好意思!【回答】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内蒙古族风俗和特色:育儿习俗、献哈达、祝寿、好客习俗、婚礼习俗、育儿习俗等。育儿习俗,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男孩,就用榆树枝条削一把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孩,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摘要】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提问】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内蒙古族风俗和特色:育儿习俗、献哈达、祝寿、好客习俗、婚礼习俗、育儿习俗等。育儿习俗,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男孩,就用榆树枝条削一把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孩,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回答】
内蒙古草原资料,谁帮我找一下啊最好是民族风情、古老传说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点缀其中。这就是世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内蒙古大草原。
在内蒙古,你可以零距离接触草原民族,体验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在这个成吉思汗曾驰骋过的地方,还有更多令人神往的古老传说,以及许许多多神秘的地方。
欧洲人的“东方神话”——元上都
七百多年前,蒙古贵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座都城,它就是后来的元朝陪都——元上都。几经扩建,元上都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每年从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来此消暑、狩猎、处理政务,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节、王公大臣、巨商大贾云集上都,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亚、欧两大洲的国际性大都会。马可·波罗父子就曾在这里受到忽必烈的召见。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的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华,令人叹为观止。该宫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间里都镀了金,装饰得富丽堂皇。”元上都也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东方神话”。
中原汉文化、北方蒙古族文化,在这里做到了完美结合。 *** 设计的这座都城,布局合理、选址绝佳、守备设计合理。一个专门研究元上都遗址的专家称,它在总体布局上即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考虑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是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市。
罕见的冰川石林
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时候,岩浆活动、冰川运动以及自然风蚀,最终就形成了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克什克腾旗的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
还没看够银白色的白桦树和杂花片片的草地构成的景色,平坦的草地上就突然巍峨高耸起许多石柱。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独柱擎天。卧驼、箭石、拴马柱、秀女望月,天然造化加上后人的想象,便成了种种独特景观。
这里的石林通体为坚硬的花岗岩石,远看恰似千层饼。石林顶部有冰臼分布,这在海内外尚属首次发现。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的同时,它也已成为研究古地质和古地貌变迁难得的科研资料。
因为人迹稀少,森林面积大,这里的人说,他们现在还能经常看到野生的狍子、黄羊、鹿、狼。雨后,在树林中采摘蘑菇,或者寻找野鹿角也是很有情趣的事。话音末了,当地人指着远出的一片片山脉说,那边就是著名的大兴安岭。
成吉思汗的“天赐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的特产,质地纯净而湿润,色泽丰富而艳丽,被称为“中国四大印石”之一。其中,巴林鸡血石算的上是其中的极品,质地温润坚实,石上“血迹”斑斑,聚散有致,光彩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它更是难得的欣赏、雕刻、收藏用石。
相传,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的庆功宴上,属下献上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地称赞,“天赐之石!”。
如果有兴致,在内蒙古,你还可以沙漠悠闲乘驼,也可以草原纵情奔马。内蒙古大草原没有都市的喧嚣,有的只是草原的辽阔和些许安详。
这里还有太多关于成吉思汗的传说故事,更有许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内蒙古的文化符号包括哪些内容
内蒙古的文化符号包括: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等。
1、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已经成为内蒙古的形象象征。
2、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3、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体现民族精神与性格的重要载体。
4、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旅游与文化深度交融一体发展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5、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大蒙古汗国开国可汗,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卓越贡献。
十大文化符号以下是内蒙古文化符号的是
C,马头琴和敖包,这些都是内蒙古特有的。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部,地理上位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之间,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属于四大地理区划的西北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基本属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全区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跨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四大水系。截至2019年末,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辖9个地级市、3个盟,共有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常住人口2539.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12.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863.2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6818.9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8530.5亿元,增长5.4%。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在蒙古语中,内蒙古的名称原来和汉语一致(鲍培转写:dotuγadumongγol;西里尔写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将蒙古语名称更改为(鲍培转写:?b?rmongγol;西里尔写法:?в?рмонгол)。其中(鲍培转写:?b?r;西里尔写法:?в?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阳面”即“阴山的南面”。汉语一般仍称为“内蒙古”,也有少数人称这一地区为来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词,直译“南蒙古”。
内蒙古族的风俗是什么
内蒙古族的风俗是:献哈达、祝寿、好客习俗、婚礼习俗、育儿习俗等。
1、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2、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3、好客习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4、婚礼习俗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5、育儿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把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孩,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内蒙古有什么民俗风情?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内蒙古民俗: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和舞蹈: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蒙古族的舞蹈也很有特色,如草原上的蒙古舞、草原情歌等。朝鲜族的辽东舞:辽东舞是朝鲜族的传统舞蹈,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东地区。这种舞蹈以旋转为主要特征,配合着鲜明的服饰和音乐,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鄂伦春族的猎民文化: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以狩猎和渔业为生。他们的传统狩猎方式和文化习俗,如捕鱼、打猎、搭鹰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满族的锦衣舞:锦衣舞是满族传统舞蹈中最为著名的一种,起源于清朝时期。这种舞蹈的特点是舞者身着锦衣华服,以华丽、缓慢的动作表现出一种优美、典雅的气质。
蒙古族的特点是什么?
1、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2、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3、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4、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5、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6、蒙古族婚礼,则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矿、豪爽、善良的性格。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从历史岁月中款款走来的蒙古族,不仅具有十分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而且其勇猛、彪悍、不拘小节的民族风格,也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发端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的古老民族,不仅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大蒙古国,而且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作为发源于古代建望流域东岸一带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东胡”部落。这个古老的部落大概存续了1300年左右,据《辞海》介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东胡与濊貊、肃慎被称为东北三大民族,这其实就是关于蒙古族祖先最早的记载。作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逐水草而居”,才是蒙古族最突出的民族标志之一。这种生存方式虽然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忘,但却为历史上的蒙古族发展与壮大奠定了重要契机。 也就是说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开始,蒙古族就参与到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并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在长达2000年的悠悠岁月中,蒙古族从一个备受欺压的弱小民族,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在13世纪,成为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土地上的霸主。至此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王朝统治史,并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习俗文化,推广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各个角落。笔者认为从蒙古族诞生一直到现代社会,在大约2000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风民俗,不仅蕴含了极其浓郁的历史特色,同时也鉴证了蒙古族从弱小至强大,以及盛极而衰的历史必然规律。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蒙古族曾建立过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对其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以及精神传承,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对其淳朴自然、勇敢强悍的民风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笔者认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4世纪初,蒙古族在大约100年的时间内,不仅改写了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同时,也为蒙古族由弱小向强大,以及由盛而衰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内蒙古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带你了解一些常见的内蒙古习俗-内蒙古风俗习惯与禁忌。
假如你有机会来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拥着进入蒙古包。蒙古包里铺着毡子或地毯,大家都席地而坐,在毡子上坐着是可以不脱鞋的,这不算失礼。但待主人让座后放可就坐,然后要顺次向主人全家致以问候。见面礼仪过后才开始说明来意谈正事。
一、 客来敬茶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但这些奶食品都是很饱人的,所以如你不便多吃,掰一小块奶豆腐或舀一点奶油表示品尝就行,这同样使主人高兴。
二、奶酒敬客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要是你表现出几分客气的样子,大家就唱起感人肺腑的敬酒歌,主人则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当你接受主人的盛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时,主任会感到极大的愉快。因为你尊敬主人并接受了主人象奶酒一样纯洁的友情。这时候,好客的主人遇到知心朋友,和你对酌,多喝几盅酒。确实也有那种“相逢意气为君饮” 的豪迈气概。只有在这时你才真正置身于蒙古“酒文化”的欢乐气氛中。
三、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送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四、敬鼻烟壶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五、禁忌礼节——火忌
禁忌礼节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六、禁忌礼节——忌蹬门槛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官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七、禁忌礼节——水忌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休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八、白 节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九、祭火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十、祭敖包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十一、祭尚西
蒙古族还有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额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
十二、祭成吉思汗陵
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把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十三、祭苏鲁定
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园内。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微,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祭祀时,祭桌上摆放了整羊,还有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地叩拜苏鲁定,借以表达对成古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附:其他忌讳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
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你们知道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吗
自然风光:
1.我国的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2.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3.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民族风情:
1.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2.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3.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4.从内蒙古牧民吃牛、羊肉,喝奶茶、奶酒可以看出他们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
4.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
5.内蒙古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
6.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是中国最著名的骆驼之乡。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杨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
你们知道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吗?
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位置: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 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乌兰察布大草原 乌兰察布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许多大型度假村和旅游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我区规模最大的草原旅游点。
鄂尔多斯大草原 鄂尔多斯大草原属半荒漠草原,响沙湾是游人滑沙、乘骆驼游沙漠的好地方。这里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而驰名。鄂尔多斯歌舞者衣着装饰华丽,这里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
阿拉善大草原 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中国最著名的“骆驼之乡”。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杨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稀土等,适合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工业发展。
呼和浩特有哪些民间艺术
呼和浩特民间艺术有清水河瓷艺、清水河踢鼓子秧歌、土默特慢板高跷、青城面塑技艺、二人台剧种等等。呼和浩特市,通称呼市,旧称归绥,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共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千米。呼和浩特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2018年12月,被评为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内蒙古民间美术有哪些?
剪纸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材料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刺绣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等诸多技艺特点,给人们极大的感召力。蒙古族图案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从蒙古族图案来看,美好的幻想,艺术夸张及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阿拉善佛教岩刻阿拉善佛教岩刻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处,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岩刻群哈尼卡“哈尼卡”是玩具纸偶,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多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蒙古族服饰图案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起源于清代,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技艺。扎鲁特刺绣扎鲁特蒙古族刺绣起源于元朝,是蒙古族文化遗产中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蒙古族刺绣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武家泥塑武家泥塑与南北两大泥塑流派迥异,它既没有“天津泥人张”的逼真写实,也没有惠山泥人细腻的装饰感,却有着塞外的粗犷和质朴。武家泥塑是在半农半牧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工艺,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炕围画炕围画是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亦称“墙围画”。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晋东南地区、吕梁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达斡尔族刺绣:刺绣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临近婚龄的姑娘学做针线活、刺绣是最主要内容之一。新娘出嫁时为大家带去的枕头、布鞋、烟荷包的刺绣水平如何,历来是人们评价新娘的一个重要内容。著名的蒙古族画家官布先生是内蒙古草原永不厌倦的歌手。他把精妙的作品献给自己的家乡,奉献给草原母亲。范建春,1970年3月生于内蒙古乌海市,祖籍山西忻州.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乌海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和音乐.多年游历于青海,甘肃,四川,北京,山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方的美术展厅和博物馆,聆听艺术大师们对中国画发展的高见,收获颇丰.擅长国画形式与蒙古草原文化内容的结合.现在内蒙古乌海市任美术教师已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