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武烈王

时间:2024-07-21 00:15:38 编辑:阿旭

秦武王下一代皇帝

  秦武王下一代秦王是秦昭襄王,那时还没有皇帝。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秦武王做了几年皇帝

4年,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三国史记》是什么时代作品?

  《三国史记》(韩语发音:Samguk sagi)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正史。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共50卷,计《新罗本纪》12卷,《高句丽本纪》10卷,《百济本纪》6卷,《年表》3卷,《志》9卷,《列传》10卷。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王氏高丽史学家新罗王室后裔金富轼在其《三国史记》中把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纳入朝鲜史系列,制造了一个所谓的三国时代。但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百济底层、新罗属古韩族,不在中华民族范畴之内)、不同政权性质,高句丽并不因迁都平壤或因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就改变民族属性,就改变政权性质———它仍属中华民族范畴。《三国史记》著于1145年距离668年高句丽灭亡已经有近五百年的时间差距。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


为什么《史记》中称夏和商的君王为帝,但是在历史记载中,每个君王却是xx王?

那是因为史记是汉司马迁写的,而皇帝一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觉得他的功劳远远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统治者想搞点新名词,而古代最好最贤明的就是三皇五帝所以他让人把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合在一起,就有了后来的皇帝一词,流传至今。所以汉朝灭了秦朝之后也叫皇帝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用皇帝代替了秦朝以前通知君主的称呼,比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等等


秦武王嬴荡当了多久的大王

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不到四年。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秦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武王嬴荡是谁 最后怎么死的

秦武王嬴荡,当然,这个名字有点小猥琐,但是这只是同音的缘故,大家不要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人,事实上这个人还是蛮吊的,力大无穷,不愧是武王称号的人,不过最后也同样死在了这个上面,让人感到十分惋惜。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巴图扮演的武王嬴荡从一登场便满满的都戏。嚣张跋扈,欺辱兄弟,有用勇无脑。以致惠文王产生废太子的念头。后来在一切没有来得及的时候文王薨,武王荡匆匆继位。后来,一意孤行,好勇斗狠而无脑,荒唐的举鼎而亡。历史上的武王真的如此不堪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武王荡的出身,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与惠文后之子。秦惠文王年十九继位,诛杀卫鞅,改“公”称“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是秦国第一王。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君王后代想必也会比较出色,为何武王荡会如此荒唐呢?

其实不然,作为文王嫡子的武王荡在历史上贾谊是这样评价的: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可见武王荡在为政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在其在位期间,连横卫秦,连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丞相,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可见他是较有成就远见的王。

为何会被后人诟病?这就来源于他的先天特长。武王荡天生神力,从小就喜欢有关力气的游戏,因此宠信乌获、任鄙孟贲等人。后来秦武王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一代神武帝王就这样荒唐的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成为后世的笑柄。


嬴驷是谁的儿子,赢驷和嬴政的关系是什么?

嬴驷是秦孝公的儿子赢驷和嬴政的关系是高祖父。嬴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去世后,嬴驷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即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为嬴政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物介绍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宋忠并称系该月旦日另,历法转换尚有争议嬴政出生在当时赵国的邯郸廓城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当时的秦国王孙异人秦庄襄王之子异人是安国君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异人于是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其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卫国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用重金见到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子楚见到的吕不韦的姬妾赵姬,临幸之后生下了嬴政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国派王齮围攻赵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

赢驷当了多少年皇帝,活了多少岁

秦国赢驷当了13年皇帝,活了55岁。赢驷是秦孝公的儿子,未称王前称秦公驷,公元前324年称王之后叫秦惠文王,赢驷死于公元前311年,赢驷是暴毙而死的。嬴驷少时,因触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脱去宫室之气。他沉潜民间数载,对秦国新法有了独到的深刻认识。魏纾入秦前,魏王囚魏纾父,逼使魏纾刺杀嬴驷。造成嬴驷大婚典礼上的流血事件。嬴驷胸前被刺一刀,仍从容不迫。他运筹帷幄,布局应对,不仅平息了内外势力合谋的刺秦风波,并一举铲除了国内最后的旧贵族复辟势力。嬴驷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省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嬴驷在感情上屡受挫折致使他的性格尤为复杂。魏纾婚典上刺秦,芈八子与义渠王难以了断的纠葛,都在感情上重创嬴驷。直到他果决诏令深爱着的芈八子随爱子赢稷质燕,为了成就秦国大业,他心如刀割,却能面不露哀色,性格之刚毅,可叹矣。嬴驷为秦国兴废存亡,为不断袭来的感情伤痛,可谓心力俱瘁。四十四岁,正当壮年,暴病而卒。嬴驷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扩展资料: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攻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的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惠文王

秦武王下一代君王是谁

秦武王嬴荡下一代君王是秦昭襄王嬴稷。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长子,但嬴荡平时喜欢比武,在嬴荡继承皇位不久,在一次举鼎比赛中,嬴荡由于一时逞能,结果大鼎脱手,当晚气绝身亡,由于嬴荡没有子嗣,故由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继位。昭襄王嬴稷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其在位有56年。

嬴稷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武王之后的国君是谁?

有三个,分别是秦武王、秦昭襄王、嬴壮。1、秦武王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2、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 [1]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公子芾、公子壮争位,遂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 ,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终年75岁。3、嬴壮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长,担任庶长。惠文后和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后共谋,要拥立公子壮为王。秦国登时内乱起来,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一方最后胜出,嬴稷成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襄王。这时公子壮不服,前305年,联合大臣、诸侯公子作乱,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公子壮等人都被杀死。扩展资料:1、秦武王的生母惠文后(?-公元前305年),生于魏国(楚国芈姝为芈月传杜撰),战国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之母。公元前334年,惠文后与秦惠文王联姻。公元前329年生下秦武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其弟争夺王位,惠文后扶持公子壮,公子壮僭立,号季君。而在魏冉支持下,秦昭襄王继位,魏冉担任将军,保卫都城咸阳。公元前305年,公子壮与惠文后遭诛杀。2、秦昭襄王的生母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惠文王

那个举鼎而死的秦国帝王是谁呢?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谥号为“武”的君主屈指可数,且个个英武不凡,在南征北战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比如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等,都是上马安天下,下马安天下的君主。但是,就秦武王这位谥号为“武”的君主,却因为举鼎而死,所以被人嘲笑了2000多年。秦武王争强好胜,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位居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一首先,在笔者看来,纵观秦武王的一生,显然不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君主,并且,就秦武王的所作所为来说,无疑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具体来说,先就举鼎而死这件事情来说,司马迁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载: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进一步来说,对于周王室的九鼎来说,实际也包含了深刻的寓意。二同时,就19岁即位,23岁就去世的秦武王,在短短几年的在位时间中,却完成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工作,这不仅对秦国,甚至对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史记· 卷五·秦本纪第五》的记载:“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在公元前309年,也即秦武王即位的第二年,他就设立了丞相这一官职,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三由此,通过设立左右丞相这一件事情,体现出了秦武王绝对不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君主。另外,在战国七雄的较量中,秦武王的对外策略也是非常高明的。秦武王元年(前310年),韩、魏、齐、楚、越怀着不同的目的来祝贺嬴荡即位为新的秦王。虽然秦武王当时只有19岁,但是,合纵连横的手段,却是丝毫不逊色于他的之后的秦昭襄王。彼时,秦武王亲自接见越国使者,与越国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以此牵制楚国。在战国中期,楚国在综合实力上完全不输楚国。而就秦国和越国之间,楚国无疑是共同的敌人,因此,对于越国来说,自然也愿意秦国携手,以此共同制衡强大的楚国。

历史上是谁举鼎而死?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过《大秦帝国之崛起》电视剧的人都应该知道,就是以举鼎而亡的秦武王的故事为开头,不过没有详细的交代过程,只是说秦武王在洛阳举鼎而亡,以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秦武王赢荡举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而他到底又是个怎样的君王呢?一、秦武王举鼎故事。 秦武王,勇武好斗,手下养了很多大力士,都给封了官。做了秦王的第四年,去洛阳游玩,见到大禹留下的九鼎,看着鼎上刻着的吉祥的图腾和文字,心中对中原文化无比神往,一心想要将这个鼎带回去,又听身边的人说这个鼎相当重,于是萌发了要将这个鼎举起的想法。他问手下大力士举不举得起来,只有孟贲勉强举起,却受了内伤,秦武王不服气,不顾大臣劝阻执意举鼎,结果鼎落下砸到他脚,当晚因为失血过多就这样去世了。二、秦武王赢荡是怎样一个人。秦武王崇尚武力,举鼎而亡时才当了四年的秦王,年纪也仅有二十三岁。可以说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能从他做的事情上去体会。首先在用人上比较昏庸。秦武王启用了很多的大力士,而且给的是高官厚禄,把张议这样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赶出了秦国,所以不能知人善任,凭的只是自己的爱好。其次在做事上比较荒唐。就拿举鼎而言,虽然他孔武有力,但是却不自量力而且争强好胜,最后把自己给举死了,堂堂一个君王,因为举鼎断送了性命,实在是荒唐、可笑至极,由此可见在秦武王赢荡的心里面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天下第一大力士,而不是怎样去做一个好君王,幸亏是举鼎举死了,不然当时的秦国老百姓不知还要遭多少罪。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秦国在此期间没有出现一个昏君是为何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鞅变法的约束,二是商鞅变法给秦国划定了目标,三是国民的“推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其一,商鞅变法的约束。秦国算是诸侯国里的后期之国,春秋初年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后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但是,自此之后秦国再次走向动乱,直到战国时期的秦献公,之后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秦国直到秦始皇再也没有出现昏君。其实,这和商鞅变法后对秦国的整顿有很大关系,变法后秦国的旧贵族失去往日的影响力,其对秦国国君的影响力也变弱,相对而言,新国君上位更多的是凭借自身能力,而不是旧贵族集团斗争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昏君出现的概率。其二,商鞅变法给秦国划定了目标。秦国在商鞅变法前,虽然也有明君立志让秦国强大起来,东出称霸,但这种目标更多的是秦国国君的目标,而不是整个秦国的目标,秦国受国君自身能力和魄力的影响比较大,相对而言,秦国国君的目标也是比较模糊的,这就更容易出现昏君和庸君。商鞅变法后,直接把秦国打造成一辆不停歇的马车,整个国家都处在奔跑的状态,国君自然也是不例外。商鞅变法给秦国定的东出目标,秦国发展方向稳定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昏君、庸君出现的概率。其三,国民的“推动”。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国民和秦国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特别牢靠,而商鞅变法后,采取的耕战政策,让秦国国民能在对外扩张中获取非常多的利益。秦国的国民全被绑在秦国这辆马车上,马车带动着国民和国君,如果国君昏聩不作为,国民都不愿意,他们推动国君更加进取和努力。如果说秦穆公、秦献公的雄才大略是偶然因素,那秦献公之后连续几代国君都是明君、没有出现昏君,除了偶然性因素,很大原因和商鞅变法有关系。商鞅变法后,秦国整个的来了个大改变,而且商鞅变法改变的不单单是秦国的普通国民,还改变、促进了秦国国君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心态。试想想,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推动,秦国没有奔跑起来,秦国的国君还是有“回头看”的机会和几率,这种情况下,谁又能保证秦国连续几代不出昏君呢?秦国连续几代国君都不是昏君,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巧合,但商鞅变法同样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商鞅变法这项制度保障,秦国的国君未必不会出现昏君。

秦献公:承上启下一代明君,秦国不该忽视的君王

秦献公名连赢姓,秦国自秦穆公后沉轮百年,连出数代昏君,进入战国后魏国首先以李悝为相,开起变法,吴起为将攻取河西并于阴晋击败了秦国五十万大军,秦献公出生后当时是士不入秦,诸侯卑秦,公子连十岁时他君父去世但他叔叔简公夺取了他的国君之位,他怕他叔父加害于他便逃亡去了魏国,在魏国的十几年,魏国的各项制度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387年秦后惠公去世,秦出公继位,出公年幼太后执政,宦官外戚乱政,公子连便在魏武侯的帮助下于公元前385年在秦国庶长的迎接下于秦国西县继位史称秦献公,并收服了前来讨伐的出公军队,回到秦都雍城杀死了秦出公与太后,秦献公继位之初便改革制度如设行市抽取税金对工商业进行管理,改革户籍,行郡县制,废人殉、迁都栎阳,并于公元前366年在韩魏两国攻打周天子城池时发兵勤王打败了韩魏联军取得了秦国多年来的第一次大胜,又于公元前364和362年发动了对魏国的打击,旨在夺回河西并取得了石门和少梁大捷,擒魏相公孙座,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嫡子赢渠梁继位,史称秦孝公。


秦惠文王的子女有哪些?

秦惠文王有2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赢荡和次子赢稷,女儿没有记载。1、赢荡,秦惠文王长子,为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出生,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气绝而亡,年仅23岁。2、赢稷,秦昭襄王,秦惠文王次子,秦武王的异母弟弟,前325年出生。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诸弟争位;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合谋,于是得立,是为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在位56年。前251年,昭王死,享年75岁。秦惠文王的为政举措1、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2、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这是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3、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4、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如果嬴驷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他绝对是不会取得重大政绩的,也绝对不会彪炳史册的。5、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