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义学

时间:2024-07-21 04:10:47 编辑:阿旭

清代名词解释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见《明史.选举志一》。清沿袭明制

基本就算个秀才吧

清宫的侍卫共划分为四个等级:头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从官职的品帙看,头等侍卫相当于正三品武官,其后依次为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按清朝军事的编制,头等侍卫大概相当于八旗军中的参领,二等侍卫相当于佐领,三等侍卫相当于护军。



那么最末一等为什么叫蓝翎侍卫呢?原来,在清代,官帽后的花翎是身份的象征。花翎使用孔雀的羽毛制成,颜色碧绿,在阳光下色彩流动,状如湖水。孔雀多生活于南方,被辽东的满族视为珍禽,常常用来赏赐功勋卓著的王公大臣,其中三眼花翎最为尊贵,连亲王贝勒也以佩戴三眼花翎为荣。清初对哪些官员戴什么样的花翎有严格的规定,越级佩戴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四等侍卫因为品帙太低,没有资格戴花翎,只能佩带用鹏鸟羽毛制成的蓝翎,因此又称为蓝翎侍卫。


建议: 现在老家谱很破旧了 建议整理后用白话文打印出来


义学的解释

义学的解释[free private school] 旧时一种免费学校,资金来源为地方公益金或私人筹资 详细解释 (1).讲求经义之学。 《后汉书· 儒林 传下·杨仁》 :“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2).指佛教教义的学说,如般若学、法相学等。 《陈书·徐陵传》 :“ 后主 在 东宫 ,令 陵 讲 《大品经》 ,义学名僧,自远云集。” 范 文澜 蔡美彪 等 《 中国 通史》 第三编第七章:“佛教在 南朝 重义学(讲义理),在 北朝 重禅学(坐禅)。” (3).旧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 《新唐书·王潮传》 :“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歛,遣吏 劝农 ,人皆安之。” 清 王韬 《征设乡义学序》 :“义学者,即以补官学之所不及。” 词语分解 义的解释 义 (义) ì 公正 合宜的 道理 或举动: 正义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 义务 。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 意义 。含义。 学的解释 学 (学) é 效法,钻研 知识 ,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 讥讽 人只知 模仿 ,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义学的清代学址

关于邵原镇郝坡村“义学碑”特与文物局专家商榷尊敬的领导:2009年十月份,《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刊发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的文章《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与宗程家产一并用于兴办“义学”。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秦氏一族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据我多次前往郝坡村考察所得,发现该文存在八大“硬伤”。1、该文指出:“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此处叙述不恰当。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该义学碑,从广义上说,碑文不止六行,从狭义上来讲,碑文共一百六十五个字。该文所述:“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并不恰当。2、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 此处叙述不恰当。该碑碑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清初康熙年间的秦宗程乏子无后。只是提到,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如果结合秦氏家谱以及秦万里墓碑,可以大致推测出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在清初。【秦氏家谱记载,郝坡秦氏辈分依次为富、廷、汝、宗……,秦氏家谱又载,秦宗程配王、郭氏,(无人)。秦万里墓碑载:“……至富公移居下河西,茔卜于村南。厥后明季清初派分郝坡富公之元孙伦公即葬于兹”。富公是郝坡秦氏一世祖。富公之元孙伦公为三世,秦宗程为四世。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应为清初,断定“清初康熙年间,……”,尚缺乏相关文献资料印证】3、该文指出:“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并没有指出秦宗程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只是说:“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前年欲将此产每年余资兴立义学,未曾成立。后有族人伯珩、伯珣、伯诚、伯纲、学宽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据秦氏家谱载,伯字辈为十二世,学字辈为十三世。秦伯珩、秦伯珣生活于清末民初,秦伯珩、秦伯珣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 “宗程堂”与秦宗程定有着密切关系。但秦宗程并没有兴办‘义学’教育,郝坡义学始于民国初年,发起人是秦伯珩、秦伯珣、秦伯诚、秦伯纲、秦学宽等。而不是清初的秦宗程。4、该文指出:“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写道:恐其余资不足,秦公伯珣显善乐施。将万元号借贴一纸,计钱一百千施入宗程堂名下,以助学费之不绘。碑文并没有讲到“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5、该文指出:“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该义学碑落款处为:“程秀章撰文,石工姜承先 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上旬 毂旦”。由此可见该碑是由程秀章撰文的。并非该文指出的“秦家人特撰文立碑”。6、该文指出:“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 此处叙述不恰当。其实碑文说的非常明白,郝坡创办‘义学’是在民国初年,而非清代。更没有300余年的‘义学’历史。7、该文指出:“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此处叙述极不恰当。碑文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的记载。此句话纯属该文作者捏造!8、该文指出:“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此处叙述极不恰当。根据文献等考证,这句话应改为“这所清代秦家祠堂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尊敬的领导,我的以上观点,极不成熟,还望市文物局专家予以批评指正。谢谢!2013.10.5附报道全文: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作者:文/图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 来源:王屋晨风 字数:6132013年10月10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邵原镇郝坡村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和一通民国四年的“义学碑”。据考证,这是我市截至2014年发现的唯一一所清代义学及唯一一通民国“义学碑”。该清代“义学”校址位于东阳河西岸的邵原镇郝坡村正中。该校舍坐北面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主房和东西厢房3座。据村民介绍和文献记载,郝坡村的秦家祠堂就是清代的“义学”校舍。该校舍从清代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校舍仍保存完整。民国“义学碑”现存放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家大院东侧,碑高85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质,圆首。从石碑的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义学”楷体的碑额,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碑体文字清晰,保存完好。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对研究古邵州乃至济源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佛学要义

佛学要义

佛教典籍既庞杂又混乱,只有用历史学的方法来梳理佛学的发展脉络,才能找到理解佛学的正确入口。


两晋交替间,五胡乱中华,永嘉南渡,越是乱世,越是需要宗教。愍(mǐn)度和尚在江南创立“心无义”。


“心无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呢?

大体上说,就是教人不执着。比如你看中了一套豪宅,爱上了一位美女,朝思暮想,念念不忘,这是不对的。虽然豪宅很漂亮,美女很迷人,但你应该转换心态,放下执着,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外在的一切事物都不上心。


佛学教你解决什么问题?

佛教最根本的修行目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里包含着佛教最底层的逻辑。


愍度道人教人:只有放下执念,才有可能跳出六道轮回,到达彼岸乐土。


六道:人道(人)、天人道(天人)、阿修罗道(魔)、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三恶道)。

佛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只需要记住记:缘起性空,这就是佛陀悟出来的“道”。佛教层层叠叠的理论、戒律、修行方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金刚经》里边的一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的核心精神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破相。


“相”是佛教里边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涵义比现代汉语里的“形象”要广。一切事物的形象、性质,我们对一切事物赋予的概念、定义,都叫“相”。简单来讲,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相”。如果你摒弃一切杂念,满脑子都是佛法,那么很遗憾,佛法也是“相”。

我们在世俗生活当中,也天然会用整体眼光看世界。这是亿万年的进化为我们的大脑塑造出来的认知能力,缺点是很不准确,优点是非常高效。高效意味着反应快,也意味着最能帮大脑节能。在严酷的生存竞争里,高速和节能远远要比准确来得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佛陀的方法其实是让我们反过来看世界,这当然很难做到,所以才需要刻苦修炼。

“破相”的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从空间上破,二是从时间上破。从空间上破,万事万物和任何名词概念都是集合体,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从时间上破,万事万物从“集合体”的角度来看总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确定性和一贯性。

一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泛言“破相”,二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从时间上“破相”。




佛像和“破相”的关系,你需要记住《金刚经》里的一句名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教有没有“义”的观念

首先“义”指的是“正义”,在以前忠良人受种种折磨都不说出其起.义的伙伴。人们见这人非常有正义而赞其人,就说:他不出卖正义之士,非常有“义气“。而后来低等流氓有样学样,说自己可以为朋友上刀山下油锅所以他们也有”义气“。现在人不知才有误解认为流氓有”义气“。天天做伤天害理的事,哪来正义?没正义。说什么义气?流氓的义气,就是冒仿善人的正义。就是伪善。至于在佛教中,佛义就是解脱,看下面:已经成就正觉的佛陀,从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起来,他认为一切众生要解脱这个世间上生老病死的苦痛,唯有修学八种正道,了解这世间的实相是‘正见’,分别视察这实相是‘正思维’,不敢妄语恶口两舌是‘正语’,不行杀生偷盗邪行是‘正业’,过着合理的经济生活是‘正命’,努力精勤的修学正道是‘正精进’,正心诚意使精神集中的是‘正念’,积聚思索修养的深行是‘正定’,这是修学佛陀之法的人应修行的八种正道,心里是坦坦白白的,行为是正正当当的,断除‘我’与‘我所有’的执着,把从无明生出的薪火灭去,这才能进入真实的解脱,这才是究竟的第一义。


红楼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十八世纪批判的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红楼梦》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一部宣扬真善美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挚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通过人性冷漠和温情的对比,超脱的美好生活和现实艰难的对比,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当然,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实现,而且在任何社会都很难真正实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扩展资料:《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是什么类型的

  红楼梦是古典类型的小说。
  “古典小说”顾名思义是主要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是一种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评价:《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作者介绍: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 ,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


义塾的意思义塾的意思是什么

义塾的词语解释是:义塾yìshú。(1)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亦见“义学”。义塾的词语解释是:义塾yìshú。(1)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亦见“义学”。结构是:义(独体结构)塾(上下结构)。注音是:一_ㄕㄨ_。拼音是:yìshú。义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旧时不收学费的私塾。引明陶宗仪《辍耕录·双砚堂》:“创义塾以淑后进。”《清史稿·食货志一》:“三屯各建义塾课幼丁。”二、国语词典不收学费的私塾。三、网络解释义塾义塾是一个词语,读音是yìshú,指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关于义塾的诗词《留别义塾诸公》《芦苇江八咏·义塾书灯》《义塾书灯》关于义塾的诗句民开义塾军屯田义塾传薪崇礼让百年义塾尚留炊关于义塾的单词JUNET关于义塾的成语背恩弃义辞严义正词严义密辞不达义假人假义蹈仁履义槌仁提义辞简义赅关于义塾的词语负恩忘义孤恩负义大义凛然辞严义正大义灭亲见利忘义槌仁提义辞简义赅背恩弃义词严义密关于义塾的造句1、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冈野荣之教授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小型灵长类动物身上用干细胞修复脊椎损伤的例子。此前,他和研究小组曾用相似方法,帮一只小鼠恢复了运动能力。2、他的一生,衣食无虞,优游卒岁,活得非常滋润,有一阵被请去庆应义塾大学做法国文学教授,也不好好做下去。3、东京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者们设计了一项新试验,其可通过测量血液里的磷酸浓度来检测受试者的抑郁程度。4、再后来,这里先后就成为了村塾、官绅富商的家塾、有声名人士的馆塾、行业、帮会、会馆的义塾等私塾学馆和武林人士的武术馆等事实公用场所。5、庆应义塾大学省家笃志说,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养老金与收入测评挂钩,因此如果他们继续工作,所得福利会减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义塾的详细信息


义塾的词语义塾的词语是什么

义塾的词语有:负恩忘义,见利忘义,背恩弃义。义塾的词语有:大义凛然,辞简义赅,辞不达义。2:注音是、一_ㄕㄨ_。3:拼音是、yìshú。4:结构是、义(独体结构)塾(上下结构)。义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义塾yìshú。(1)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亦见“义学”。二、引证解释⒈旧时不收学费的私塾。引明陶宗仪《辍耕录·双砚堂》:“创义塾以淑后进。”《清史稿·食货志一》:“三屯各建义塾课幼丁。”三、国语词典不收学费的私塾。四、网络解释义塾义塾是一个词语,读音是yìshú,指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关于义塾的诗词《留别义塾诸公》《义塾书灯》《芦苇江八咏·义塾书灯》关于义塾的诗句义塾传薪崇礼让百年义塾尚留炊民开义塾军屯田关于义塾的单词JUNET关于义塾的成语辞严义正假人假义槌仁提义蹈仁履义词严义密背恩弃义辞不达义辞简义赅关于义塾的造句1、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员栗林说:“最初我们是想了解植物的‘情绪变化’,以及在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回应。”。2、野村控股集团副社长兼运营总裁柴田先生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哈佛大学商学院的。3、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冈野荣之教授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小型灵长类动物身上用干细胞修复脊椎损伤的例子。此前,他和研究小组曾用相似方法,帮一只小鼠恢复了运动能力。4、南条是东京庆应义塾大学的艺术评论家及讲师。5、庆应义塾大学省家笃志说,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养老金与收入测评挂钩,因此如果他们继续工作,所得福利会减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义塾的详细信息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有哪些

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宋代将乐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还担任过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径筵、左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后来,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从师程颢之弟程颐,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磕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扬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足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还有朱熹 杨九渊等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什么?

一、岳麓书院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象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 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潭人号称‘三学生’”(明《岳麓志》卷三)。岳麓书院由于师生水平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长的努 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人才之盛带来学术研讨之盛。从著名的朱(熹)张()会讲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的理学到明代的王学;从朱熹、张、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种著述到毛泽东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的真知灼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发展的深刻影响。所以,古代岳麓书院既是江南一带的教育中心,又是一个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颇受学人青睐,尤受皇室重视。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后为之题名赐额或赠书,使岳麓书院饮誉神州,成为中国古代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四书院中,嵩阳书院近已修复;睢阳书院早已湮灭无闻;白鹿洞书院虽遗构尚存,但办学早已中止。唯独岳麓书院,从创建到现在的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延绵千载有余,一直办学不止,且一直是高等教育学府。这在国内独一无 二,在国外亦举世罕见。有些堪称世界最早的大学,其成立产时间与古岳麓书院相比,亦稍逊风骚。如岳麓书院与法国创建最早的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神学院的创建时间相比,要早281年。12世纪末创建的英国牛津大学也比岳麓书院晚建约300年。所以,当不少外国友人走进这所古老幽深的千年学府时,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实为情真意切。 人杰地灵,不无道理。鸟瞰书院全貌及周围景色,其境非凡。书院座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前临湘江,碧波荡漾。名山美水,前依后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 调。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此中轴线上的中点。书院海拨约100米,现占地2.5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院前有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古代其前后有朱张渡、柳堤、梅堤、咏归桥、翠微亭等景点相伴;院后沿中轴线而 上,有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鹤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锷墓、黄兴墓等著名景点相托,其它景点星布于中轴线的两侧。书院的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居中轴线而建。文庙、专祠及半学斋分建中轴线的北侧;教学斋、白泉轩、园林、碑廊等分建于中轴线的南侧。整个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 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岳麓书院现存建筑有山长居室、师生斋舍、授业讲堂、藏书楼阁、圣庙专祠、园林碑廊。再加一院前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及院后的参天古木、茂林修竹,堪称当今海内外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物。若将清人所辟的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进一步修整完善,具体体现其佳景妙处,则更美不胜收。

为了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岳麓书院于1903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所以古岳麓书院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书院的一个整体文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湖南大学组织修复与常年的维护和管理。

古书院的出书藏书功能依然保留。书院拥有一支素养较好的作者队伍,他们著书立说,已有不少著作先后出版。座落在书院内的湖南大学出版社,既为有关书院的出书功能和传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御书楼修复后,其藏书建设日益加强。近10余年来,书院工作人员从各地收集和影印了一批有关岳麓书院及其它古书院的书籍、资料,同时逐年购置了不少古籍和社会科学类图书,加上社会名流,校友相赠的图书,御书楼的藏书已达到了可观的规模。现在这些图书正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古岳麓书院还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后修建了文庙及一批专祠。建文庙(即圣庙)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学的杰出代表 张;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六人在先后建设书院中的历史功绩;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古人到圣庙专祠进行供祀活动,也是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士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毕竟受到封建社会的粉饰,所以,民主革命开始之后,这种祭祀活动在书院逐渐消失。尽管这种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对圣贤先哲的纪念仍有一定意 义,对他们的哲学观点、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合理部分还应继承和弘扬。古人留下的圣庙专祠,现修葺一新,供后人景仰,亦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弘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现存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到建筑群落组成。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书院门楼由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等到主要建筑组成。

门楼高约6米。砖木结构,四坡式二层。顶层,四斜脊,尖端起翘。檐下为砖砌长墙,装饰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图案。第二层与上层同,檐下以砖砌方形砖柱。门楼中镶嵌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文学家李梦阳书“白鹿洞书院”横额。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初为木结构,后南唐知府周祖尧建为石牌坊。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 ,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之意。门为牌坊式,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扩柱病,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

棂星门后为泮池。历史上称学宫前的水池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长方形罢,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两侧装有花岗岩的栏杆和栏板。原名泮桥,现名状元桥。

礼圣门,即书院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初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钱三十万给予南康知军闻诗嘱其所建。门十扇,木门廊式,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正门四柱五间。全长22。10米,高7。30米。门楣上悬挂着“正学之门’的匾额。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始建成于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祭祠孔子及其门徒的场所。殿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周环以廊。殿平面长20。59米,宽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错,灰瓦白寺,巍峨宏伟,气势庄严。殿外重檐正中悬有“礼圣殿”竖额。殿内正中立孔子线雕行教立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上悬清唐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左右竖有四块由朱熹书“忠、孝、廉、节”四字大石碑。展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线雕像。终年香烟迷漫,使儒气中带有几分禅气。

书院门楼的西侧为紫阳书院,主要建筑为朱子祠、报功祠、丹桂亭。

朱子祠,始建于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后),是专祀朱熹之祠。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寺,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唐熙手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步入祠内,大有“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之概。

报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祠李渤、周敦颐、朱熹。还祀有程颐、程颢、张横渠、陈了翁、陶渊明、刘西涧父子七先生,祠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规模和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中立“紫阳手持丹桂”碑,为岭南曹秉浚书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书院门楼的东侧为白鹿书院。这组建筑是书院的主体,各建筑体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其主要建筑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

御书阁,始建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圣旨楼,现阁为珍藏唐熙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翘角宏伟。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 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以鼓励生员用心攻读,以获得“仁智独得之天”。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洞为花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宽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登思贤台。

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

白鹿书院之东为延宾馆,其主体建筑名为春风楼,木结构,歇山顶,翘角,香檐,下楼外伸,由四根圆立柱支撑着,形成外廊。面阔15米,进深8米,上下两层。显得既庄严,又宁静。寓宴请宾客之意。楼两侧建成有两排厢房。

在飞阁流丹的古建筑群中,数以百计的历代题咏碑,分东西两碑廊安置其间,为书院凭增了几分古朴的气氛。

书院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均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如果将此建筑比做“凝固的乐章”,那么,其中的台、堂、阁、殿,就是这部乐章中的华彩乐段,充分抒展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主题。凝眸静观书院内那文采纷呈的匾额对联,那数以百计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院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史贯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桥,称枕流桥。桥为石构,两旁有护栏,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名。桥长12。5米,宽3。2米,高约10米。初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为木桥。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杨树基改建为石桥。李梦阳《枕流桥》诗:“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蓦惊桥上听,夕阳人独立。”描述了此桥的险要。

贯道溪中的崖石上,题刻有“白鹿洞”、“隐处”、“钓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创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使这里真正体现出“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的韵味。

“莫问无空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同”。白鹿洞书院正是以这样的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塑造着她的不朽。


三、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德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场垣。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最前为卷棚大门3间,其后依次为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它多为滚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万余平方米。

书院内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毁,仅余2株称“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其树龄2000年以上。院内还保存有《明登封县图碑》等数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出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是其中之一。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 该书院现已不存,政府正计划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