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超越三界

时间:2024-07-21 07:15:44 编辑:阿旭

请问:为什么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说自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说自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因为孙悟空修了仙道,与天齐寿。他已经超出生死轮回,不老不死,不受任何束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有障碍。小说《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首先三界是佛教术语,乃一切有情动物生死往来的世界,又云果报处。指的是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五行又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所以超出三界外大体可以理解为离开了三界,便不受这个世界的束缚了,就是超出生死轮回。而若身属五行中任何一行,就会被五行相生相克所制,人在五行,身不由己。既然不在五行中,则是达到了一种极度自由的境界,肉体包括精神世界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扩展资料:孙悟空在第342岁时,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世上的猴子猴孙的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是在养马,大怒,打出南天门。玉皇大帝知道孙悟空反下天宫,命托塔天王李靖派兵镇压,孙悟空打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天庭封孙悟空为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并掌管蟠桃园。不料孙悟空桀骜不驯,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擒此妖猴,孙悟空打败九曜恶星,五个天王、哪吒三太子,使分身术战胜十万天兵,因为此战,孙悟空名扬天下。前来赴蟠桃宴的观音菩萨见孙悟空见孙悟空神通广大,推荐二郎真君去拿孙悟空。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高下,梅山六兄弟趁花果山后方空虚,放火烧山,孙悟空无心恋战。经过一天苦战,观音欲用净瓶助二郎神擒拿孙悟空,被太上老君阻止,换金刚琢丢下,于是被擒拿。孙悟空被擒,到斩妖台问斩,因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变成金刚之躯,所以多种刑罚均无效,最后被太上老君带到兜率宫冶炼七七四十九天,然而适得其反让悟空练成一双火眼金睛。于是孙悟空蹬倒火炉,大闹天宫,使用金箍棒东打西敌,一时间无一神可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悟空

什么是超越十法界?

所谓超越十法界,应是指虽然契无圆融无碍,无二无别的佛心境界,而不着一个“佛相”,是为超越。不过,此境界非凡夫所测。凡夫纵说得如此言语,亦不解如此境界。此境界离一切相,即一切相,但有执着任何一心一念,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执着。四相尚且有住,连解脱六道的声闻、缘觉界都尚且没有超越,更何况佛法界呢!【基本信息】十法界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简介】十法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四圣】佛佛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缘觉又称"辟支佛",分为二种:一种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证成道,称为"缘觉";另一种是生于无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自心、外境的变迁而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证到缘觉果,称为"独觉"。声闻声闻修习观音法而得证圣果。声闻极果为阿罗汉,罗汉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义,谓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六凡】天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谓十善即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行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禅八定,将来所感的果报,即是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人受持五戒,来世得生为人。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受上品五戒,则大富大贵,若只持少分戒,虽得人身,却感贫穷或六根不具的果报。由于每一个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有贫富、寿夭、智愚、美丑、高矮……等不同。阿修罗过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种种善事时,心存瞋恚、傲慢……等恶念,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遂感修罗的果报。畜生众生因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恶,而感畜生的果报。畜生道常为他所宰杀,或彼此弱肉强食,互相残害,故又称为"血涂"。饿鬼若悭贪不舍,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恶事,造诸恶业,则感饿鬼的果报。饿鬼道又有胜劣之别,有福者为神,无福者常在饥饿当中,经常受刀杖驱逼之苦,称为"刀涂"。地狱六道当中,地狱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恶、谤法破戒,皆招感地狱果报。在地狱当中,随个人业力所感,苦报与寿命各不相同。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地狱道众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称为"火涂"。以修道而言,天道耽于游乐,修罗道虽有天之福却瞋心重,三恶道多苦难、多愚痴,故此五道皆难修行;惟有人道,苦乐参半,智慧较高,最适宜修道。

请问:为什么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说自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说自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因为孙悟空修了仙道,与天齐寿。他已经超出生死轮回,不老不死,不受任何束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有障碍。小说《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首先三界是佛教术语,乃一切有情动物生死往来的世界,又云果报处。指的是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五行又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所以超出三界外大体可以理解为离开了三界,便不受这个世界的束缚了,就是超出生死轮回。而若身属五行中任何一行,就会被五行相生相克所制,人在五行,身不由己。既然不在五行中,则是达到了一种极度自由的境界,肉体包括精神世界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扩展资料:孙悟空在第342岁时,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世上的猴子猴孙的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是在养马,大怒,打出南天门。玉皇大帝知道孙悟空反下天宫,命托塔天王李靖派兵镇压,孙悟空打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天庭封孙悟空为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并掌管蟠桃园。不料孙悟空桀骜不驯,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擒此妖猴,孙悟空打败九曜恶星,五个天王、哪吒三太子,使分身术战胜十万天兵,因为此战,孙悟空名扬天下。前来赴蟠桃宴的观音菩萨见孙悟空见孙悟空神通广大,推荐二郎真君去拿孙悟空。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高下,梅山六兄弟趁花果山后方空虚,放火烧山,孙悟空无心恋战。经过一天苦战,观音欲用净瓶助二郎神擒拿孙悟空,被太上老君阻止,换金刚琢丢下,于是被擒拿。孙悟空被擒,到斩妖台问斩,因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变成金刚之躯,所以多种刑罚均无效,最后被太上老君带到兜率宫冶炼七七四十九天,然而适得其反让悟空练成一双火眼金睛。于是孙悟空蹬倒火炉,大闹天宫,使用金箍棒东打西敌,一时间无一神可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悟空

跳出三界外,究竟佛说三界有哪三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的就是类似于孙悟空这样的人物,超出生死轮回,同样也不受一些物质的影响与阻碍。你知道佛说三界有哪三界吗?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一起来了解吧!

  还想了解》》九层佛塔每层的含义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界中还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盘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

  欲界: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分为地狱、饿鬼、动物、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地狱、饿鬼和动物称为三恶道;人、阿修罗和天称为三善道;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要想升到三界的欲界天道中,就要持五戒,修十善,还要加上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钱财、知道的佛法、掌握的技术以及自己具有的能力施舍给别人。

  色界:

  三界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习四禅定,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

  无色界:

  三界的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的众生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且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要想升到三界的无色界,要修习四种空定,超越色界和无色界的修习是四禅八定。


佛说三界是哪三界

佛教中所说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个世界的存在,代表了众生在轮回中所处的不同层次。
欲界,又称欲天界,是众生追求欲望的世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人间、畜生、鬼道和地狱,以及三界外的天道和阿修罗道。这些界的众生常被欲望所左右,追求着世俗的快乐和财富,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要。
色界,是众生修行之后进入的境界,也是众生渴望得到的境界。这个世界中,众生没有了欲望的束缚,更加注重自我修行和精神追求。色界中的生命形式丰富多样,有人、神、天等。
无色界,是修行达到最高境界的众生进入的领域。在这个世界中,众生已经彻底超越了物质世界和欲望的束缚,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升华。无色界中的众生不再受到肉体的限制,而是以纯精神形态存在。
佛教中所说的三界是世界的不同层次,众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行和境界不断晋升和进化。我们应该在欲界中认清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转向修行之路,通过精进修行,最终超越物质欲望和身体限制,得到灵魂和心灵的自由。


佛经中三有指什么,列子三篇的作者,小楞三佛经

佛经中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
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
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列子三篇的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佛经如何说喝酒的过患与不喝酒的功德

《分别善恶报应经》: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
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
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
五,增长嗔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
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
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
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
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
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
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
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
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分别善恶报应经》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什么意思?

“跳出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释义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三界五行,是道家用语三界和五行的简略说法。昔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道家所说的“三界”一般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个大宇宙范围或是超宇宙超时间范围。三界无色界自从盘古破鸿蒙,从此天地遥遥不知几何。西昆仑与西王母之瑶池遥遥相对。瑶池化水为云,广布天地间成为一重天。只有功德圆满修炼有成之人,方可飞升至九重天中的第一层天之“太皇黄曾天”,从而变身成神,只不过这是最低等的神而已。无色界是神仙和圣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俗人所无法高攀的神圣世界;欲界有阴有阳,有男有女,有乐有愁,有昼有夜,谓欲界。即指所有纬度宇宙,生灵生活的世界;色界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作三界的说法,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无色界众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界比色界寿命福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在佛教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众生都没有摆脱六道轮回。在道教术语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无色界有种民四天,其中种民四天的众生已经彻底摆脱了六道轮回,彻底解脱了生死约束。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广泛地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水、木、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而道家讲死后有鬼,但不一定有六道轮回(道家的轮回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只要不死,或者死了但鬼灵不散,就算跳出来了。说不在五行中,就是讲不再受五行运化主宰,尚书“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就是说万物在五行运化中循环,水润木生火至顶,土得这一循环,到金由生转死,复成另一循环之滋养,即再成水润。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运化制约,不再有寿元耗尽身体被灭的限制而死。

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什么意思?

道教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范围之外可以超脱生死,达到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的境界。《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则是不受物质的障碍。至于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则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三界是天界、人界、幽冥界。五行应该是:天、地、人、神、鬼。道教是一个神仙崇拜的宗教,道教的天、地、人三界,简单来说,天界就是先天尊神和后天仙真所生活的世界;地界则是鬼怪所居的幽冥界,像酆都大帝治下的酆都,东岳大帝统治的泰山,都属于地界;人界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自然界万物的生存空间。当年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就碰上一个假齐天大圣,两猴打得昏天黑地,不分胜负;各路神仙分不出真假,只有如来佛祖认得,那个假猴王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六耳猕猴扮的妖怪。

  • 上一篇:小伸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