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强镇扩权都有哪些
全国强镇扩权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改善城市经济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二是改善城市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城市社会治理效率,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三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四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美观度,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五是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社会服务状况,提高城市服务质量。
土地扩权是什么
您好!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农民个并不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只能根据家庭承包合同,承包集体土地,并取得该土地的使用权。在此土地上按照原土地的使用用途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 这就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严格地限制在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上,而与之捆扎在一起的宅基地使用权,也注定农民只能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离开自己的承包地、离开自己的住房,农民只能是空空如也,既无法将其流转成其他权利,也不能使之货币化。于是农村土地扩权问题就被摆上议事日程。
扩权,即通过法律对这种使用权做出明确的界定和有利的保护。使得农民不仅享有原有的简单农业生产的权利,还享有更多的流转、承包、抵押、甚至转让的权利。而对于农村宅基地权利的明确,给予其物权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将极大地丰富农村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强农村的资本能力。这种扩权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对我国过去城乡二元制度的某种纠正。历史的归历史,但现实的城乡差距令人心惊。通过扩权,在不改变我国整体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农民利益的倾斜,再通过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举措、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真正实现农民对改革成果的分享,实现社会事业的一体化。谢谢阅读!
强镇扩权的介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权力下放,进一步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理顺区、县(市)和中心镇两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中心镇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激发中心镇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强镇扩权的扩权方式
(一)直接放权。区、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直接将部分权力(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外)交由中心镇行使。(二)委托执法。县级行政执法机关和镇政府签订委托执法协议书,明确委托执法范围(具体委托执法事项各个镇可以不同)并向社会公告。镇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定执法程序,使用委托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文书,从事受委托执法事项的执法活动。(三)联合执法。通过健全执法信息共享、执法联席会议、联合执法队伍、案件首接负责等制度,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优势互补的联合执法体系,形成城乡一体、上下结合的执法格局。(四)由派驻机构办理。通过工商、税务、公安、国土资源、环保等县级政府部门在中心镇已设置的或增设派出机构,并与县级部门联网贯通,实现管理下移,现场办理,分片管理。
强镇扩权的扩权内容
(一)下放事权。赋予中心镇发展决策、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和检查特许等涉及13个方面44项行政管理事项及权限,以委托、交办等形式交由中心镇行使(具体目录附后)。(二)扩大财权。实行镇级财政增量分享,对镇级财政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比核定收入基数增收部分原则上全额留镇使用。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原则上按规定全额用于该镇相关项目和事务。(三)改革人事权。省级中心镇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以确定为副区、县(市)级,并继续担任原职务。垂直部门派驻机构年度考核及主要领导任免须事先征求镇党委意见。鉴于事权扩大,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的实际,区、县(市)应通过下派等途径加强中心镇力量,以适应扩权需要。(四)保障用地。各地切块新增用地指标向中心镇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解决用地指标。中心镇通过复垦、造地等途径增加的土地指标全部留镇使用,使用有结余的,由市、区县(市)优先收购。中心镇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不能实现占补平衡的,在本区、县(市)域范围内实行异地补充。
深化县域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什么改革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近年来,围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省先后在嘉善、海宁、柯桥、平湖、德清、开化、淳安、诸暨、新昌等地批准实施了一系列县域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广试点经验,系统、整体、协同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县(市、区)为主体,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总结推广县域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成功经验,全面建立要素分层定价、企业分类指导、农村产权“确权、活权、同权”、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企业投资高效审批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体制机制,切实提升改革综合效应,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突出问题导向。围绕落实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部署,研究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注重系统推进。强化改革的全局意识,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和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坚持依法有据。把先行先试和于法有据统一起来,重大改革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及时开展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梳理、修订工作,加快形成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法规、规章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发挥综合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留足改革创新空间,在鼓励和支持地方、基层、群众发挥首创精神、率先探索试验的基础上,整合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实现以试点突破之功收全局推进之效。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 1.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特点,综合考虑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建立健全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构建客观合理反映实际情况、科学衡量企业效益的指标评价体系。(牵头单位:省经信委) 2.完善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根据企业综合评价情况,建立差别化电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污水处理复合计价收费、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倒逼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物价局) 3.建立区域性要素交易综合平台。整合排污权、用能指标、土地、产权、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推动综合性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整合提升要素交易平台功能,完善运行规则和交易流程,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碳排放权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金融办) 4.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要求,在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全面建立财政奖惩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生态补偿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机制。(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环保厅) (二)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 1.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投资准入制度。规范产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建立以空间准入、行业准入和项目准入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准入制度,促进产业向主平台集中、项目向重点产业集中、要素向优质项目集中。建立工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产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的新建项目,在供地、融资、排污权指标、能耗指标、审批服务、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经信委) 2.建立以“四换三名”为核心的企业分类指导制度。依托企业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体检档案”和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实施企业分类指导、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政策分类引导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四换三名”,激励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退出。(牵头单位:省经信委) 3.建立“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创新主体企业化机制,全面实施在企业逐级培育、梯队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制度,深化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推进企业主导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推广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人本化机制,提高企业科研人员创造性劳动分配比重。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化机制,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发展。健全完善技术成果商品化机制,深化技术中介机构的企业化运作改革,推进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创新服务社会化机制,大力推行“创新服务券”等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公共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三)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1.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权颁证,尽快将权证发放到人(户),以“精准确权”全面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加快完善“权跟人(户)走”配套制度,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充分活权”全面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牵头单位:省农办、省农业厅、省金融办) 2.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逐步形成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 3.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各类主体通过相互参股等形式开展合作。探索建立农业公共服务委托和购买等有效形式和机制,促进农业服务产业发展壮大。深化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牵头单位:省农办、省农业厅) 4.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立供水、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和合理流动,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合理有序就医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依于原有户籍基础上的各项差异政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并轨。(牵头单位:省发改委) (四)建立健全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优化规划、用地、招生、大型设备配备、医保定点、技术许可等审批流程,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混合经营的体制机制。坚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原则,严格控制城市公立医院、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养老机构、公办体育文化场馆的建设规模和标准,拓展民间投资空间。(牵头单位:省发改委) 2.建立健全国有和民办社会事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第三方水平考试、资格认证和人事代理机制,改革完善行业执业注册制度,进一步消除对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限制条件。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保障民办机构参与公平竞争。(牵头单位: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 3.创新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支持。探索建立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适度回报和奖励制度,试行投资者自取得收入之日起,每年可按年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比例提取投资收益;完善股权变更、机构解散和清算机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投资者将民办医院、学校、养老院、体育文化场馆等无偿捐献的,当地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五)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 1.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根据国务院下放和取消审批事项文件,清理和取消一批审批事项,落实好下放事项承接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目录。推广嘉兴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试点经验,结合各地实际,下放一批省级管理权限到市、县(市、区),下放一批市级管理权限到县(市、区),基本实现市县同权,切实提升审批效率。(牵头单位:省法制办、省发改委) 2.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推广柯桥试点经验,制定深化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整合前置审批、联合测绘、开工前联合审查、建设协同监管、竣工联合验收等制度,实行并联审批和全流程优化,加快形成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机制。探索开展自土地转征用审批至施工许可全流程50天高效审批试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牵头单位:省发改委) 3.积极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改革试点。完善试点地区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的负面清单制、准入标准制、企业依法承诺制、备案制等制度,鼓励其他地区探索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相关办法。(牵头单位:省发改委) 4.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机制。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纵横连贯联合审批“一张网”,推动落实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加快浙江政务服务网与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投资审批等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牵头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 5.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75号),制定以市场准入标准为基础,开工许可、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为主要内容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对监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强化现场监管,推进协同监管和综合执法。推进统一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协调指挥机制。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抽查机制,规范部门自由裁量权。加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监管信用体系,鼓励行业自律和社会参与,全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编委办) 6.加快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全面清理现行行政审批前置环节的技术审查、评估、鉴证、咨询等有偿中介服务事项,规范服务时限和收费项目,出台中介服务目录。推进中介机构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改制,研究制定国有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配套政策。加快市县中介市场建设,实现网上中介市场或相对集中中介超市全覆盖。(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人力社保厅、省编委办) 三、配套政策 (一)差别电价政策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调整为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当地电力公司收缴的差别电价款可直接缴入当地财政。各县(市、区)在执行国家、省和所在设区市有关差别电价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组织认定执行。(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物价局、省财政厅) (二)在污水处理费标准不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前提下,非居民生活污水处理收费价格,由市、县(市、区)政府自行确定。(牵头单位:省物价局、省财政厅) (三)产业功能区块外关停企业可纳入复垦开发,对闲置土地,依法可征收土地闲置费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依法可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 (四)在已将土地管理相关审批权限委托下放给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根据前期试点工作评估情况和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报经省政府批准后,稳步有序推进有关委托下放工作。(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审定各县(市、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总体方案。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加大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力度,并于2015年底前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各设区市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推进机制,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各县(市、区)要切实承担改革主体责任,认真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抓好改革项目的推进落实工作。2015年11月底前将综合改革方案报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底前启动实施综合改革。 (二)加强督促考评。建立综合改革工作台账制度,县(市、区)改革推进情况定期报送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综合改革工作评估考核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改革面上推广与点上试验的进展评估,综合改革年度及阶段性评估报告提交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级相关部门,综合改革实施情况作为市县领导班子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宣传总结。加强对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的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推广出台的重大改革方案和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调解决综合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跪求江苏省20个试点镇名单
江苏省委常委会8月5日研究决定,在全省20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这标志着近来备受关注的强镇扩权改革,在我国县域经济发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即将启动。据了解,20个试点镇将被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个试点镇名单 吴江市盛泽镇 昆山市张浦镇 江阴市徐霞客镇 兴化市戴南镇 张家港市凤凰镇 太仓市沙溪镇 常熟市梅李镇 宜兴市丁蜀镇 溧阳市天目湖镇 丹阳市司徒镇 江都市小纪镇 启东市吕四港镇 如皋市长江镇 靖江市新桥镇 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 盱眙县马坝镇 徐州市鼓楼区庙山镇 高淳县阳江镇 宿迁市宿豫区晓店镇 东海县安峰镇
什么是"扩权强县"?
●“强县扩权”正成为地方政改新潮。其主要做法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尽力摆脱“市刮县”现象
●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是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这或许也是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的探索过程
正如预料的那样,经历了一些前期研讨与舆论铺垫后,近日“强县扩权”的提法明确出现在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江苏今后将逐步推行“省管县”,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最近,“强县扩权”这一词语频繁出现在一些省份的“十一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形成了一股值得关注的地方政改新潮。其主要做法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尽力摆脱“市刮县”现象。但仔细分析,其实质内容或许已不仅仅局限于财政层面。
其实,目前的“市管县”体制设计,也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改革尝试。当年,为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的功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采取地市合一的办法,赋予市更高的行政级别,由市代管县。
应该看到,“市管县”体制最初促进了城乡的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也导致农村的资源大量向城市集中。其结果是,县成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城市集聚的要素越来越多,日益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便是学界所概括的“市刮县”现象。
或许是看到了旧体制的积弊,眼下不少地方“强县扩权”的积极性很高。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目前国情条件下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之一。此前,浙江在“省管县”财政体制上的成功尝试,也让很多人看到这种改革的有效性。因为这样做,直接效应是淡化了地、市一级政府的财政职能,相应减少了中间管理环节,有效地避免了管理效率的递减。
不过,强县扩权的核心,并不只是县级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而是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而政府管理体系随着财政体制的“扁平化”,可以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
目前,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其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更得到了上层的积极回应。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已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省份推行“强县扩权”乃至省直管县,其目的绝不应停留在财政收入的上收。推行“省管县”的核心目的在于富民强省、留利于县。换句话说,就是要革除现行城乡关系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快从“城乡分离”向“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转型。
必须看到,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是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而当前有些省级政府管理规模与幅度过大,势必给直管县带来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县扩权”的改革尝试,也是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的探索过程。
江苏省丹阳四大古镇
江苏省丹阳四大古镇有司徒镇、皇塘镇、延陵镇、陵口镇。1、司徒镇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境内西郊,是中国眼镜之乡,是江苏省对外开放重镇、江苏省20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镇江市唯一的“强镇扩权”乡镇。司徒镇地理优越,交通优显,沪宁、312,122、丹西、丹伏公路穿境而过。沪宁和扬溧高速出入口近在咫尺。2、皇塘镇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东南部,东临常州市钟楼区,南依常州市武进区,北接常州市新北区,西毗常州市金坛区城区12公里。距沪宁高速入口和常州民航机场仅15公里,312国道、340省道横贯全境,处于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复合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相当便捷。3、延陵镇延陵镇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西南部,与丹徒、金坛接壤。2005年11月由原延陵镇、麦溪镇、行宫镇三镇合并而成。延陵属省级革命茅山老区,是丹阳的四大古镇之一,也是该省122个重点中心镇之一。4、陵口镇地处江苏省丹阳市东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从该镇穿过,交通十分便捷。
丹阳四大古镇是哪四个
1、司徒镇,以司徒庙命名。相传东汉时,有位骑白马的司徒官居途经此地,与鬼神搏斗,为民除害,染病而亡,当地乡村为此立庙祭祀,故名司徒庙。
1949年为司徒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改镇,2005年撤河阳镇、司徒镇、全州镇,合并设立司徒镇,马应军.镇政府驻地司徒集镇。
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境内西郊,是中国眼镜之乡,是江苏省对外开放重镇、江苏省20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镇江市唯一的“强镇扩权”乡镇。司徒镇地理优越,交通优显,沪宁、312,122、丹西、丹伏公路穿境而过。沪宁和扬溧高速出入口近在咫尺。
2、皇塘镇,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东南部,东临常州市钟楼区,南依常州市武进区,北接常州市新北区,西毗常州市金坛区城区12公里。距沪宁高速入口和常州民航机场仅15公里,312国道、340省道横贯全境,处于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复合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相当便捷。
3、延陵镇,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西南部,属于丹阳四大古镇之一。现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2007年全镇实现GDP14.5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工业销售21亿元,同比增长47%;财政收入835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83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
4、陵口镇,地处江苏省丹阳市东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从该镇穿过,交通十分便捷。
苏州的吴江区很落后吗?
不落后。吴江区位于苏州南部,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区域面积11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9万人。2012年撤市设区,下辖8个镇(开发区),其中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为省级高新区、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为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盛泽镇为全国“强镇扩权”试点镇。2013年,吴江区全面聚焦“四新”定位,加快实施“四五六”战略,全力推进“1058”工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5亿元,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12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91亿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突破130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3439元和21436元。
苏州吴江区和吴中区哪个发达?
吴江区比较发达,下面是吴江区和吴中区的经济对比介绍:1、吴江区:2020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2.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0.6%,增速较三季度、上半年分别提升0.3、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5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0.2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5.13亿元。2、吴中区:2020年,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8.72亿元,较上年增长6.1%(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84.12亿元,增长百分之8.1,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吴江区的工业发展:2020年,吴江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7.98亿元,增长9.8%;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301.79亿元,增长14.7%;工业用电量238.12亿度,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中丝绸纺织、电子资讯、光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为971.65亿元、888.71亿元、370.7亿元和619.53亿元,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9%。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64.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吴江区、百度百科—吴中区
实现合理区域规划优化配置什么
一、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着重关注确定区域开发方式、重点开发区、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二、布局规划。区域规划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为核心,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三、体系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四、基础设施。区域规划要在对各种基础设施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测未来对各种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确定各种设施的数量、等级、规模、建设工程项目及空间分布。五、土地利用。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对各类用地在空间上实行优化组合并在时间上实行优化组合的科学安排,突出三种要素:枢纽、联线和片区。并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六、可持续发展。规划区域应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谋求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使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七、配套政策支撑。区域政策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八、功能建设。发展完善区域内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金融、民生、市政、能源、水利、交通等功能,将各个区域功能打通,集合多种功能要素于一身,同时,以微观视角检验区域功能发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