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2024-07-22 09:21:44 编辑:阿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2、从总体上规定了全社会成员不仅实现温饱,而且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4、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5、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指的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是指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2017年10月18日,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重要性: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不仅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世界奇迹,使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体系深刻蕴含着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造性地提供了世界治理的中国方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首先,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五大建设”全面进步,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也不能强的很强、弱的很弱。其次,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再次,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东中西部共同发展的小康。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截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段引证: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原文链接: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601/t20160127_1176258.htm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基本完成了吗?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了吗?

1、 “全面小康”目标已基本实现。

2、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经过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3、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已基本完成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原因: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④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成就: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②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③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他的意思是 老百姓劳作累了的时候就可以稍稍休息,爱护城中的百姓可以安抚四方。“小康”是由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次提出是在1979年,由邓小平提出的。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宣告达成。这意味着中国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真,对全球亦有重要意义。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疫情之下,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凭借工业体系最齐全、产业链供应链最完整的突出优势,充当了疫情期间不打烊的“世界工厂”。眼下,世界经济虽然在加速复苏,但根基未稳,步履犹艰,急需注入新增长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在现有逾4亿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释放出非常可观的消费力量,为全球企业摆脱疫情冲击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中国经济也将更具韧性和包容性,成为助力世界经济恢复的可靠“火车头”。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极具价值的发展经验:从连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到汽车、电脑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从米面粮油都要凭票证购买,到各类商品服务应有尽有;从几亿人在贫困线下挣扎,到现行标准下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消除绝对贫困,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举世瞩目。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中国在改革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开放中全面参与了经济全球化,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全球要素和资源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一步步赢得比较优势。这些经验都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所借鉴。“一个绝不把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排除在外的小康,一个惠及14亿人口、让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小康,不仅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还无可辩驳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将助力全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全面小康只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按照中共的战略安排,中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将对世界负有新的责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当前,不少国家内顾倾向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化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而要应对疫情和气候变化加速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在世界各国之间重建合作关系。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中共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得到更好落实,中国力推的以合作而非竞争为中心的新型全球化也可能成为现实。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对促进全人类的福祉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站在新起点、走向新征程的中国,将日益深刻地改变世界格局,为全球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小康的基本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数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

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身处奴隶社会中的人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而“小康”一词,原意是指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每一个主体的生活水平相对来讲是越来越好;每一个主体的自由度、权利、人权状况才会越来越得到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出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打赢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打赢三大攻坚战,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多重历史意义,既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又塑造了新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既增进了人民对政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又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这展现了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价值,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示范,必将成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靠的是人民的首创精神,践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时刻,终于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前进道路的艰辛探索与不懈追求,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