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危险角色

时间:2024-07-22 12:26:32 编辑:阿旭

人的发展有哪8个关键时期?其中“同一性”危机又是指什么?

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阶段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阶段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同一性危机也称同一性混乱。是E·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同一性危机出现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岁)。指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现象。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无法“发现自己”。扩展资料: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它具有渐成说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像荣格一样,埃里克森尝到一种实体 ,在这种实体中,论题与反论题并存。成熟和满足是综合后的结果;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事实上,在每一阶段,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危险人物》txt全集下载

危险人物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上千平方的学术报告厅内人满为患,有些来晚的学者只能硬着头皮站在最后面作为旁听生,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尴尬。报告席上正在神采飞扬讲演的是洲际联盟首席科学家、生物信息科学院院士,生物基因技术学科带头人,洲际联盟荣誉津贴获得者,宋世杰教授。这一连串的光环加在他的身上,绝对是实至名归,因为他刚刚在人类基因图谱上,取得重大突破。“基因是决定一个生物物种所有生命现象的最基本因子。它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某些缺陷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有些则不能。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有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宋世杰教授不修边幅,头发乱得有些像鸟窝,胡子几乎有一寸长,衣服更是油渍斑斑,但却丝毫不会影响他讲演的热情:“三百年前……请采纳

自我同一性的体验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体验。首先,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可能和别人共同完成任务,但是他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其次,自我本身是统一的。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现在的我是由童年的我发展而来的,将来我还会发展,但是我还是我。最后,自我设想的我和自己体察到的社会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相信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能被社会承认的。 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了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在艾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扩散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因此,他称之为“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他指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loyalty)。“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