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说明一种我国少数民族的资料!(要求正确、具体)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民族名称 布依族 Bouyei ethnic group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民族历史的来历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民族饮食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传统小吃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民族建筑石板房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石楼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建筑讲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沙拉洛的简介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彝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特点:1、途遇长辈,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吃饭时,长辈坐上方。2、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3、拜干亲的习俗。4、彝族的成年礼,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在滇、黔、桂彝区,除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区还流行着道教、佛教。近代以来,基督教与天主教也传入少数彝族地区。
彝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特点如下: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办丧事时,要念《茶的根源》;过年节举行各种祈福仪式时,首先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唤魂和超度祖灵等大型仪式的安插各式天星图中,都要安插“茶祭坛”和“酒祭坛”,并称祭献的贡品为“之所拉所”,意为茶气酒气。彝族的历史特点:彝族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并且,彝文的历史十分古老,产生年代在四五千年之前,是与甲骨文有着同源的古老文字,因此,较之其他无文字记载的民族相对又有些溯源的优势。彝族社会的发展曾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旧交替。据彝族民间传说和彝文记载,彝族在古代经历过漫长的只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然后进入父系社会。与现在彝族地区有关的奴隶制的记载可追溯到西汉。
彝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跳公节、花脸节、密士节。1、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彝族百姓反抗暴虐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的节日。火把节一共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还会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2、彝族年(农历十月)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择吉日举行。彝族年节的周期是三天,但是在正式过年前,就开始了敬祭祖灵和敬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3、跳公节(农历四月上、中旬)跳公节是彝语,跳公节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也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据说是先祖率领彝族人保卫疆土,被困山林,在情况危急下用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最终胜利回家。4、花脸节(农历二月初八到初十)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节日期间,彝族村寨男女青年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吃饭,然后众人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5、密枝节(农历四月初八)密枝节也叫“祭密枝”。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密枝节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区。路南的撒尼人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头一个属鼠日到属马日举行,历时七天。在七天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不下地干活,男子可以上山打猎,妇女在家做针线活。第一天的祭祀最隆重。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彝族年、火把节、跳公节、补年节等多个节日,此外在黔西、滇东的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三还会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为夏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为秋收前,也叫赔龙。
彝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彝族年、火把节、跳公节、补年节,以及赛装节、庆年节等。其中火把节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
此外黔西、滇东彝族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会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为夏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为秋收前,也叫“赔龙”。
云南楚雄的彝族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每年农历四月会举办跳弓节,而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的护林节。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口众多和分布较广的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共有彝族154.6万人。另有24.1万人分布在攀枝花市的郊区和米易、盐边县,乐山市的马边、峨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县,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县和宜宾市的屏山、泸州市的古蔺、叙永等县。
四川彝族自称"诺苏"。居住在云南、贵州的彝族还有许多角称和他称。建国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分为东、西、南、北、东南和中部六个方言区。四川彝语属北部方言,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区。彝文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汉文史书上称为"爨文"、"韪文"、"倮文"等。
彝族与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关系,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据汉文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安宁河流域的邛人和叟人与今天彝语支各族的先民有关,汉王朝在这里建立了越西郡。唐、宋时期,彝族是 "乌蛮"的组成部分。"昆明"、"夷"、"爨"、"乌蛮"等是不同时代对彝族等民族先民的称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彝族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拓了祖国西南的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对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现在替父母辈设置灵牌和举行隆重的送灵仪式。彝族认为祖先死后灵魂照样存在,可以给活人以祸福,因此要加以崇拜,祈求降福子孙。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盛行包办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习俗。现在,彝族的婚姻制度中落后的习俗己有很大的改变。
彝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俗称"瓦板房"。室内一般隔为三间,并于中屋挖一火塘。火塘周围栽三石成鼎角,其上置锅,汉语称 "锅庄"。塘内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锅庄旁边铺有蔑席,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许多彝族还在住房的一端修筑高高耸立的碉楼,适用美观,坚固耐用,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
彝族服饰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彝族男女都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欢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并在领口上戴镂花银牌。
彝族以玉米、养子、洋芋为主食,肉类喜吃大块肉。"坨坨肉"和 "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酒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彝族人民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必不可少的饮料。无论婚丧大事、喜庆年节,探亲访友,排解纠纷、结盟起誓,均 "无酒无以成礼,无酒无以成饮。"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年无固定的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择节日举行。火把节则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跳"达体舞"、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
彝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彝族文学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如诗歌、故事、神话、谜语等。
彝族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民族乐器月琴和口弦深受人们的喜爱,青年男女也常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恋、约会谈情和自娱。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彝族漆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明快,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彝族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 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 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 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 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 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 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 *** ,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 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 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 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 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 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 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 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 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 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 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俗活动中演唱。 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见。 其中,历史源远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至于贵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样且带有地域特色,民间常按大、小的分类观念划分为山上唱的和家里唱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歌会、歌节上按一定程式对唱或独唱的“曲谷”和用汉语唱彝歌的“霎叉”,后者包括婚礼各环节伴娘考问接亲人的“骂挪”、“搓果朴”、“鲁果朴”,宾主互祝的“鲁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礼歌,以及统称“褃合”的丧事歌、叙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走谷”等等
彝族服饰的介绍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服饰有哪些款式
楚雄型彝族服饰
这种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及邻近地区。这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现时属东、南、西、北、中彝语六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其服饰尤显纷繁多彩。总体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着长裤,是现代女装的基本款式。女上装花饰繁多,色彩艳丽,图案以云纹和马樱花一类的花卉为主,多装饰在上衣的胸前、盘肩等特定部位,工艺以镶补、平绣为普遍。妇女头饰大体可分为包帕、缠头、戴绣花帽三类,若细分则有四十余种,而每种头饰又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彝族的标志。男子服饰日趋汉化和时装化,但仍有不少地区保留着披羊皮褂、着火草和麻布衣的习俗,这是其它地区彝族服饰所罕见的。
凉山型彝族服饰
流行于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及毗邻的金沙江地区。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据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代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器上就发现此种头饰打扮的人物造型。可见,扎“英雄结”是相当古朴的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有的左耳戴蜜蜡彩珠和银耳圈等饰物,下装为长裤,但因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未婚姑娘戴各式头帕,育后妇女戴帽,或缠头帕,皆为黑色;妇女双耳皆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垂颈部戴银领牌;下着用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长可曳地,上半部适体,下半部多褶,既突出女子体型,又增添几分婀娜姿态。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 . 3 3 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黄色相配搭。常以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大小凉山,山川险阻,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风格,与东晋时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绘彝族装束一脉相承。
乌蒙山型彝族服饰
这种服饰流行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镇雄、彝良、威信等县以及贵州毕节、六盘水、四川叙永、广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区。乌蒙山区是古代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过去的彝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大体相同,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大。 现在云南这一区的彝族男女服饰通常为青兰色大襟右衽长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布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披毡。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均饰彩色花纹及组合图案,汉语俗称“反托肩大镶大滚吊四柱”,头缠青帕作人”字形,并戴勒子、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婚后则以耳坠取代耳环,系白色或绣花围腰,身后垂花飘带。个别地区彝族妇女着短衣长裙。大小凉山,山川险阻,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风格,与东晋时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绘彝族装束一脉相承。
滇西型彝族服饰
这类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妇女上装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着长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之间的山区女装色彩艳丽,多绣花纹,佩带绣花毡裹背,其他地区较质朴、素雅。其头饰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缀五彩缨络、串珠等饰品。颇有南诏王室贵族华美艳丽的遗风。过去男子穿右衽大襟长衫,宽脚裤,头包青帕,腰系布带或皮兜肚,现在多穿时装。
红河型彝族服饰
这类服饰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地区,以建水、石屏、元阳等县最为典型。妇女服饰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普遍着长裤,衣罩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多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服饰色调极浓,并贯用配套的对比色,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男子服饰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
滇中及滇东南型彝族服饰
主要流行于以昆明、文山,以及同这两个地区相邻的红河州部分地区。 女装的主要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方着裙。以白、兰、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其头饰各地差异很大。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如鸡冠,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圭山一带未婚妇女头饰布箍,在双耳部位缀一对三角形绣花布饰,脑后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弥勒及路南部分地区彝族妇女以双辫缠头并包黑内,留一束头发垂于脑后,以珠串、银链、贝壳、绒线花色为饰。文山、西畴、马关、富宁等部分地区妇女头包黑巾或顶花帕,头饰简单,而丘北、开远、泸西等部分地区的妇女则头饰十分丰富,饰品有银泡、绒线球、花和贝壳等。这一类型的男子一般穿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档裤,有的还扎绑腿,头包黑巾。
彝族的习俗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彝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特点体现在节日、婚礼、丧葬等:
1、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2、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
3、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缠红线,装进长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棒两端,挂在一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做成了,彝语称为“马都”。“马都”置于室内梁下上方神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