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译文】:局面稳定的时候容易掌控,事情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去谋划、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开、微小的东西容易解散。在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作为,在还没有出现乱象时就处理好。合抱的大树,都是从细小的萌芽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层一层的土积累起来的。想要走千里的路,就要从脚下一步一步走起。强为、妄为就会失败,执意把控就会失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一、意思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二、表达的思想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说明大的东西都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三、分句解释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九层高台都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都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扩展资料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累土:土堆。道理:①说明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②说明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完美是一种追求
完美是对件事情结果的最高评价,想获得这个评价并不容易,因为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
俗话说: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想而知,完美的定义有多高。
完美是一种追求,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让事情无限地趋近完美。这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才能,而是靠不断地查缺补漏,靠着许多许多的细节,当我们解决了一个小问题的时候,就朝着完美更近了一步,而一步步走下去,就是最接近完美的秘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大事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组成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不能忽略小事。
即便小事情,我们也要用做大事的心态去对待,做到极致,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试想一下,如果连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情都能够做到极致,做大事自然就不在话下了。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的话,又凭什么做大事呢?
大事和小事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所谓的大事不过是将无数的小事拼凑到一起,如果能够将每件小事都做好,就能为以后做出更大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中,如果能够把小事当成大事那样重视,做到极致,在面对真正的大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做大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很多时候人们心浮气躁,恨不得一口吃个大胖子,恨不得一夜做出不朽的成绩,这是不可取的,古人言:'欲速则不达',只有先把小事做好,才能把大事做好。
自古以来,所有的战争,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件,大多都是由小事情造成的后果。
所以,永远不要忽略小事的重要性,做小事也要执行到位,否则就会影响全局,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完美,要关注的不仅仅只有大事,更要有大事中的每一件小事,因为一件小事情上出现错误,很有可能会摧毁整件大事,为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工作执行不到位,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带来惨重的后果,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影响大局。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那些对待小事马马虎虎,不能执行到位的员工,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反之,能够把小事做到极致,拥有完美执行力的员工,则能够帮助企业发展。
其实对我们来说,通过做小事可以积累经验,磨练自己的耐力和韧性,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完美的执行力,如果我们能够把小事做到极致,就能够为大事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处理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拥有完美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做大事的能力和基础。
做你生命里的一缕阳光,治愈你内心深处的创伤。
我是无忧,无忧无虑的无忧。
无忧寄语:一旦你需要爱,你就会发现它一直等待着你。
个人诗集鉴赏
《无题》
作者:鸿
人生得意几多时,但把清风来作词。
只得清风无明月,无词怎料亦多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亲,这句话意思是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摘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提问】
亲,这句话意思是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回答】
就是说我们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此句出自于《老子》里面的一句话。【回答】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还是垒土?
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原文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引喻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累”是集聚的意思,就是那么高的高台也要由一点一点的土集聚起来。老子对世界的影响: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还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该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全文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段话主要是向君主阐述了治国之术,建议帝王应注重时政中细微的变化,遵循事物自身发展规律,顺应自然,以达到“无为”而治之目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反映了物质运动中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性。它的哲学含义是: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从点点滴滴开始,即事物的质变由量变开始,而且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意思相近的两句
意思相近的两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感悟《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扩展资料:价值影响《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出自哪本书的哪一章?
起于累土。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该则表现了细微积累,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积极行动。《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