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指挥官分别是谁
三大战役主要指挥官分别是罗荣桓、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东北野战军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饶漱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主要指挥官
三大战役主要指挥官分别是罗荣桓、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东北野战军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饶漱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三大战役加速了蒋家王朝覆灭的进程,对解放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淮河、平津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地区,使得华北、东北连为一体;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得到解放,为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经过三大战役,中国革命加快了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步伐。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经历了塔山阻击战、锦州战役、辽西会战等战役,共歼敌47万人,先后俘获了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廖耀湘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长春等地守敌也投诚,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结束的时候,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达到了300余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则下滑到290万人。辽沈战役的胜利,背靠着工业基础雄厚的东北地区,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充足的后勤补给,并为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先后经历了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战役,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歼灭黄维、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四个兵团,俘虏了黄维、杜聿明等国民党将领,共计歼敌55.5万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南北遥相呼应,对解放平津起到了重要作用。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鉴于北京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采取了围点打援策略,对敌军进行了分割包围。而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解放天津地区,并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全歼守敌13万人。此后,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至此,华北全境得到解放,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中的指挥员分别是谁?
辽沈战役,共产党: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十三个师,七十余万人;国民党: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集团总兵力为55万人
淮海战役, 共产党: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60万人发起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所部80万人
平津战役, 共产党: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所部东北、华北野战军100万人 ,发起平津战役;国民党: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所部60万人
辽沈战役是谁指挥的 辽沈战役指挥官是谁
1、在辽沈战役的指挥官分别是林彪、罗荣桓和廖耀湘。
2、辽沈战役是我国在近代历史中发生的第二次国共内战,是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一共打了五十二天,被中国国民党叫做辽西会战,也叫辽沈会战。
3、林彪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他的名字,他是中国的军事学家,不过后来却成了国家的叛徒。林彪是湖北人,出身于黄埔军校,他这个人本事确实不错。先后当了不少大官,也指挥了不少重大的战役。不过后来林彪和江青等人一起参加反革命,在一切被揭穿的时候落得个坠机身亡的悲惨下场。
4、罗荣桓同样是中国的军事学家,是一位元帅。罗荣恒是中国解放军的创始人,这个很了不起。他是湖南人,去世的时候是在北京。我国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家又陷入了内战之中,罗荣恒在辽沈战役之中采取的战略计划,对争取战争胜利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
5、还有一位是廖耀湘,与罗荣桓一样是湖南人,他是位爱国人士。廖耀湘这一生也参加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在抗日战争中担任上校,后还曾远赴缅甸,参加缅甸的一些作战计划。不过要提到的是,廖耀湘在一九四把年辽沈战役的时候不幸被俘了,一直到一九六一年的时候才被特赦。但这也不能影响他曾过中国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所作出的贡献,他的一生都在积极为中国而努力着。
辽沈战役的指挥官都有谁
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国民党:卫立煌、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1、林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2、罗荣桓罗荣桓(1902-1963)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3、刘亚楼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支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师长、纵队副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东北军区参谋长、四野兵团司令员等职。4、卫立煌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现属包河区)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5、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6、郑洞国(1903—1991),字桂庭, 汉族,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7、范汉杰(1896.10.29—1976),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扩展资料: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主要指挥者有粟裕、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正林等。淮海战役有多条战线,由多位将军领导,是我国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其歼敌数量之多,政治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在我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由此重创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其为“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粟裕、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正林等,此次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性的进攻。
淮海战役有多条战线,多位将军领导,其中粟裕将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粟裕是中华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首位,曾指挥了渡江战役、淮海战役、高邮战役等著名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虽然历时并不长,但是确实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为复杂的战役,在我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后半生一直忍辱负重的粟裕到了晚年,终于忍不住说出了一句埋藏在心底的话:“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粟裕在政治上一向低调,两让司令,一辞元帅,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典型的中国特色。其实不仅粟裕明白,明眼人谁都清楚,这司令,这元帅,粟裕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张鼎丞是位好同志,资格也比粟裕老,可是却不是华中军区司令员的合适人选。粟裕之所以要把司令让给这位老首长,主要还是从摆平关系考虑,他毕竟是生活在论资排辈的中国。淮海战役的成果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1]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谁指挥的?如题 谢谢了
孟良崮战役是陈毅、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扩展资料:孟良崮战役中,粟裕以中央突破对敌之中央突破,以攻对攻,选第74师祭旗,大出敌军所料,最终出奇制胜。孟良崮大捷震动全国。新华社特表《祝蒙阴大捷》的评论,孟良崮战役一举扭转了我山东解放区面对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不利局面。一名被俘的第74师营长说“74师被歼灭了,以后就没有任何部队能抵抗解放军了。”蒋介石哀叹:“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意义极大”的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谁是总指挥
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国民党军(徐州司令部)整编七十四师、整编83师19旅57团参战方兵力华东野战军27万人 国军24个师、60个旅约45万人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1.2万余人 国民党军伤亡3.2万余人地点中国山东省蒙阴县孟良崮主要指挥官陈毅、粟裕(解放军);顾祝同、张灵甫(国民党军)战役前奏1947年,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其全面进攻被打破后,被迫改为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企图以钳形攻势聚歼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主力于华北冀晋地区。3月下旬,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正式开始。先后被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到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其中第1兵团8个整编师共20个旅20万人,由司令官汤恩伯指挥,是进攻的主要集团,该兵团企图首先占领沂水、坦埠一线,尔后与第2、第3兵团通力向北、向东进攻,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或北援黄河。另外,第2“绥靖”区5个军部署在胶济铁路(青岛一济南)和津浦铁路(天津一浦口)泰安以北地区,策应3个兵团作战;第3“绥靖’’区2个整编师在峄县、枣庄为2线部队。4月上旬,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打通了津浦铁路徐州至济南段和临沂至兖州的公路,占领鲁南解放区后,三个兵团分别由临沂、泰安、泗水向鲁中山区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寻找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敌军总兵力达13个整编师(军)、34个旅,25万余人,相当集中,为了避免在进攻中被华野分割歼灭,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1]4月初,华东野战军自焦济路南下,隐蔽配置于与国民党军方阵相对应的50 公里地带,相距仅10公里左右。6日,国民党军派飞机对驻坦埠附近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进行轰炸,19日发起了全面进攻。华东野战军展开了阻击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为创造战机,以主力一部于23日起,首克泰安,继西捣宁阳,均因敌未被调动,而未能实现打援目的。乃回师东进拟歼整74师、整11师,又均因第5军等部迅速靠近而未成。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的兵力有9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约27万余人,与国民党军兵力相比居于劣势。在华野处于内线防御,敌军处于外线,并采用大军密集、多路稳进,形成重点进攻的严重形势面前,陈、粟等华野首长决定仍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但鉴于山东战场的新形势,估计有利战机比过去要少得多。因此,必须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去调动、分散敌军,以创造各个歼敌的战机。[1]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主动出击,与敌进行了几次接触和作战,但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了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5月初,正当陈、粟拟以3个纵队南下鲁南、苏北,进一步调动敌军之际,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于4日、6日接连给陈、粟发来两电,对华野的作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据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于5月上旬调整部署,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并以准备南下华中的第2、第7纵队隐蔽集结于莒县地区,以进入鲁南的第6纵队隐蔽在平邑附近地区,待机配合主力作战。华野主力东移后,陈、粟曾考虑两个歼敌方案:(一)如敌放胆前进,即适时集中主力,择其一路歼灭之;(二)如敌仍密集靠拢,龟缩不前,我军则再后退一步,以攻取潍县为饵,诱歼援敌。5月10日,陈、粟得悉汤恩伯第一兵团的第7军及48师先头部队进占了苗家区、界湖,并有续犯沂水的消息。鉴于该敌位于第一兵团之最右翼,比较暴露,便于华野分割围歼,因此,陈、粟决定以3个纵队的兵力视机打援。作战命令下达后,粟裕反复考虑该敌不是理想的打击目标。因此,一面进行作战的准备,一面密切观察战场的形势,寻找更合适的战机
上甘岭战役是谁指挥的呢?
王近山中将。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战役指挥员: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因为此战中一开始对美军攻击方向和力度判断失误,导致45师消耗巨大(自报损失4000,上报杀伤美军8000,美军自报损失2000)。在三兵团司令王近山示意他可以放弃上甘岭时坚决不从(从兵团的角度上看,五圣山才是重要的),终于迫使不敢拼消耗的美国人退兵并最后出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哪支部队打的?
上甘岭战役是十五军打的;1952年10月14日,中美两国的交战史册上永久记载了这一天。凌晨3时30分,敌军炮火疯狂倾泻在上甘岭的597.9和537.7高地,对我守军进行火力打击。炮火过后,凌晨5时左右,美军第七师三十一团全部,南朝鲜军第二师三十二团及十七团1个营,共7个步兵营,在300余门火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支援下,分6路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发动猛烈进攻。坚守597.9高地的是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九连,其前哨11号阵地最先与敌人交上火。从5时至13时30分,九连先后击退敌人20余次进攻。17时,志愿军因伤亡过大,且第二梯队在反冲击道路上被敌炮火严密封锁,难以及时支援战斗,597.9高地除1号阵地外均被敌攻占,防守部队随即转入坑道作战。扩展资料尽管上甘岭开战的第一天,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以及上级兵团领导和志司领导都未能判明敌军的真实企图,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效的炮火支援,伤亡较大。但是,秦基伟以自己丰富的战场经验及智慧,很快判明出敌人主攻方向,并迅速调整部署,抵挡住了敌人随后更猛烈的冲击。14日晚,十五军将准备用于反击注字洞南山的两个炮兵营调至上甘岭地区,以第一三四团2个营和第一三三团1个营分别增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防御。同时调来82迫击炮10门支援537.7高地。15日起,连续三天,敌人以两个团又4个营的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阵地轮番进攻。志愿军以顽强阻击和积极的反冲击与敌人进行争夺。在这三天的战斗中,天空阴云密布,敌军照明支援效果不佳,白天夺去阵地,志愿军在蒙蒙夜雨中又反击夺回阵地,形成反复拉锯的状态,战斗十分激烈。18日,敌人凭借已占领的部分表面阵地继续猛攻。激战后,志愿军两个高地守备部队全部退守坑道。为了全歼进犯的敌人,四十五师以5个步兵连,在103门火炮支援下,于19日17时对占领两高地表面阵地的敌人实施反击。就是在这次激烈的反击战中,涌现出了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的杰出代表、闻名于世的特级英雄黄继光。至20日凌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被全部收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
台儿庄战役谁的功劳最大
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的功劳最大。台儿庄战役是以入侵山东的日军攻击鲁南地区,向徐州进军开始的。日军兵分两路,矶谷廉介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湘南首攻滕县,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从青岛出发攻击临沂,两路日军形成了向心进攻徐州的态势。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就是不可战胜的。
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背景日军在1937年华北与华中地区的战役获得胜利后察觉国民政府并未如原本预想的失去战力求和,反而是将首都内迁冀求长期战争胜利,因此日本陆军一方面将军队从16师扩张到22师45万人;同时策划新攻势希望打通津浦线(今京沪铁路)将南北占领区连成一块,并强迫国府军在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徐州进行大规模决战以歼灭当时内迁的蒋中正政府底下所属战力。1938年1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改组,提出要通过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国防委员会成员由30人增加至75人,实行交通军事管制,拒绝日本倡议和平。2月10日,林彪统率八路军115师夺回冀中保定和石家庄之间4个车站,切断平汉铁路日军后方,缴获500支步枪、30挺轻机枪和100多匹马。3月初,蒋亲自在郑州坐镇,中共八路军于晋西打退企图于黄河南岸平汉铁路渡河之日军。
台儿庄战役的主力是哪个部队?
主力是西北军和是中央军。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分两批颁发青天白日勋章,第一批就是西北军的孙连仲和中央军的汤恩伯;二十天后才给其他的九人颁发青天白日勋章,由此可见孙连仲和汤恩伯在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固守台儿庄是孙连仲的西北军(第二集团军);外围还有两个点固守阻击,一是临沂有西北军(张自忠的一个军和庞炳勋1个军团),二是川军的是两个军固守滕县。在外线运动歼敌并合围日军的是汤恩伯的中央军,三个满编的德械军和一个骑兵团;西北军守,中央军运动战,一守一攻,相辅相成。
川军虽说有两个军参战,但人数只相当两个师,而且只守了三天就溃败了,歼敌人数太少,不是主力。
山东军也不是主力,但夜袭大汶口机场是大功一件,日军在此战役中不再有飞机出动了。
东北军在外围阻击,小胜日军但也不是主力。
二十万桂军在外围戒备,没有参战,也无人在此战役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滇军赶到时台儿庄战役已经结束,不算参与者。
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是谁?产生了什么影响?
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是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等人。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指挥作战。影响: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