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
三国演义片头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演唱:杨洪基填词:杨慎谱曲:谷建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扩展资料歌词出处: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_,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动漫版三国演义四季和争锋的歌词
查看文章
动画版三国演义片尾曲歌词《四季》(附视频)2009年08月18日 星期二 上午 08:21好长啊 这一轮四季
要用百年来更替
还带着些许寒意
久违了 春的消息
看人间 又几番迷离
躲不过 凄风冷雨
才知道纵然结连理
最难得 一团和气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分分合合寻大义
总在这方天与地
本是同根生 唯有爱无欺
冥冥之中找玄机
弹指间九九归一
看人间 又几番迷离
躲不过 凄风冷雨
才知道纵然结连理
最难得 一团和气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分分合合寻大义
总在这方天与地
本是同根生 唯有爱无欺
冥冥之中找玄机
弹指间九九归一
弹指间九九归一 动画版三国演义歌词(2009-10-05 18:49:15)标签:五行 三国演义 浩瀚 争锋 吴晓天 关山 分类:卡通动漫
五行金之篇《争锋》
作词:吴晓天
作曲:马军
演唱:王庆
来势汹汹 地裂山崩怎能
无动于衷
乱世人生 不得不发
命运悬在弯弓
汇聚了八面威风 亮出你的神勇
孰强孰弱硬碰硬 较量显峥嵘
争锋 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 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 向前冲
鼓角轰轰 看谁一念之差
蠢蠢欲动
枭雄英雄 拼出胜负
再去煮酒评功
任他嚣张还不是 黯然败走华容
东风横扫狼烟散 又见夕阳红
五行木之篇《四季》
作词:吴晓天
作曲:李永昌
演唱:曾黎
好长啊 这一轮四季
要用百年来更替
还带着些许的寒意
久违啦春的消息
看人间 又几番迷离
躲不过凄风冷雨
才知道 纵然结连理
最难得一团和气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分分合合寻大义
总在这方天与地
本是同根生 唯有爱无欺
冥冥之中找玄机
弹指间九九归一
五行水之篇《川流不息》
作词:吴晓天
作曲:马军
演唱:吴炜
云行在天 浪行在川 欲渡关山 何惧狂澜
云行在天 浪行在川 英雄出世 逆流行险
欲渡关山 何惧狂澜 风生水起 正好扬帆
豪情相依 生死相伴 天涯无处 不念桃园
三人成众 何惧患难 诚心能纵 沧桑变幻
莫道功名需百战 愿效滴水洞石穿
为有胸怀摘星志 手足协力共登攀
莫道征途路漫漫 愿效江水去不还
大势所向天地宽
终究奔涌归浩瀚 归浩瀚
莫道征途路漫漫 愿效江水去不还
大势所向天地宽
终究奔涌归浩瀚 归浩瀚
五行火之篇《梦在燃烧》
作词:吴晓天
作曲:马军
演唱:汤子星
有缘有情有义 肝胆相照
是非忠奸善恶 分道扬镳
江山美人 竞待折腰
文韬武略卧龙凤雏 哪堪寂寥
结伴结盟结交 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 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 皆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 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矣 一出比天高
五行土之篇《一捧江山在掌握》
作词:吴晓天
作曲:张骏鹏
演唱:张佳
马蹄扬尘风变色 呼啸绕长戈
疆土不懂分与合 只叹人心隔
黄沙随风各奔走 人世又如何
光阴不解苍生愿 谁来论功过
新城起 旧城破
守得住什么
为寻立足去开拓 才见你气魄
心城开 坚城夺
留下些什么
青史一页会记得
你们 都是强者
征以战 服以德
情怀高远自成国
得天时 聚人和
一捧江山在掌握
三国演义动画版主题曲 完整歌词
1、三国演义动画版主题曲一共有两首,分别是:《梦在燃烧》《争锋》。
2、完整歌词如下:
(1)《梦在燃烧》(火篇)
有缘有情有义
肝胆相照
是非忠奸善恶
分道扬镳
江山美人
竞待折腰
文韬武略卧龙凤雏
哪堪寂寥
结伴结盟结交
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
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
且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
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矣
一出比天高
结伴结盟结交
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
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
且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
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矣
一出比天高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
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矣
一出比天高
(2)《争锋》(金篇)
来势汹汹?地裂山崩怎能?无动于衷
乱世人生?不得不发?命运悬在弯弓
汇聚了八面威风?亮出你的神勇
孰强孰弱硬碰硬?较量显峥嵘
争锋?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向前冲
鼓角轰轰?看谁一念之差?蠢蠢欲动
枭雄英雄?拼出胜负?再去煮酒评功
任他嚣张还不是?黯然败走华容
东风横扫狼烟散?又见夕阳红
争锋?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向前冲
向前冲?向前冲
争锋?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向前冲
争锋?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向前冲
【求动画版三国演义五行天下五首歌之《争锋》和《四季》】
对不起,我只能给你歌词
来势汹汹 地裂山崩怎能
无动于衷
乱世人生 不得不发
命运悬在弯弓
汇聚了八面威风 亮出你的神勇
孰强孰弱硬碰硬 较量显峥嵘
争锋 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 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 向前冲
鼓角轰轰 看谁一念之差
蠢蠢欲动
枭雄英雄 拼出胜负
再去煮酒评功
任他嚣张还不是 黯然败走华容
东风横扫狼烟散 又见夕阳红
动画版三国演义的歌词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7XkSHiaOaXuDh-7k9Mgmg 提取码: cvcm 五行火之篇 歌曲《历史的天空》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第1-6集(第7集为《貂蝉已随清风去》)、8-18集(第19集为《这一拜》)、20-83集(第84集为《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尾曲,此歌凭借苍凉而荡气回肠的曲风奠定了历史咏叹歌曲的巅峰。刘欢演唱的《七步诗》歌曲,改编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收录于《新学堂歌》,由谷建芬监制、作曲,张宏光编曲,将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易于孩子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乐感。
动画片《三国演义》中有那些歌曲?五行中的 水篇,火篇等等
主题曲:《一捧江山在掌握》(土篇)
作词:吴晓天
作曲:张骏鹏
演唱:张佳
马蹄扬尘风变色
呼啸绕长戈
疆土不懂分与合
只叹人心隔
黄沙随风各奔走
人世又如何
光阴不解苍生愿
谁来论功过
新城起 旧城破
守得住什么
为寻立足去开拓才见你气魄
心城开 坚城夺
留下些什么
青史一页会记得
你们 都是强者
征以战 服以德
情怀高远自成国
得天时 聚人和
一捧江山在掌握
片尾曲:《川流不息》(水篇)
作词:吴晓天
作曲:马军
演唱:吴炜
云行在天 浪行在川
欲度关山 何惧狂澜
云行在天 浪行在川
英雄出世逆流行险
欲度关山 何惧狂澜
风生水起 正好扬帆
豪情相依生死相伴
天涯无处不念桃园
三人成众何惧患难
诚心能纵沧桑变幻
莫道功名需百战
愿效滴水洞石穿
为有胸怀摘星志
手足协力共登攀
莫道征途路漫漫
愿效江水去不还
大势所向天地宽
终究奔涌归浩瀚 归浩瀚
莫道征途路漫漫
愿效江水去不还
大势所向天地宽
终究奔涌归浩瀚 归浩瀚
主题歌:《 梦在燃烧》(火篇)
作词:吴晓天
作曲:马军
演唱:汤子星
有缘有情有义 肝胆相照
是非忠奸善恶 分道扬镳
江山美人 竞待折腰
文韬武略卧龙凤雏 哪堪寂寥
结伴结盟结交 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 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 且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 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矣 一出比天高
结伴结盟结交 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 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 且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 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登蜀道 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 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矣 一出比天高
主题歌《争锋》(金篇)
作词:吴晓天
作曲:马军
演唱:王庆
来势汹汹 地裂山崩怎能
无动于衷
乱世人生 不得不发
命运悬在弯弓
汇聚了八面威风 亮出你的神勇
孰强孰弱硬碰硬 较量显峥嵘
争锋 放马来一决雌雄
存亡就在此迎头对攻
争锋 舞金戈划破长空
有胆量就要向前冲 向前冲
鼓角轰轰 看谁一念之差
蠢蠢欲动
枭雄英雄 拼出胜负
再去煮酒评功
任他嚣张还不是 黯然败走华容
东风横扫狼烟散 又见夕阳红
片尾歌《四季》(木篇)
作词:吴晓天
作曲:李永昌
演唱:曾黎
好长啊 这一轮四季
要用百年来更替
还带着些许的寒意
久违啦春的消息
看人间 又几番迷离
躲不过凄风冷雨
才知道纵然结连理
最难得一团和气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分分合合寻大义
总在这方天与地
本是同根生 唯有爱无欺
冥冥之中找玄机
弹指间九九归一
三国志刘备传之神魔大战,最后一关杀了曹操怎么还 有人复活
我觉得就是个bug!攻略说的第四关先杀曹操,把那些僵尸引到东面水里去,甘宁死活不去,卡在第四关门口。我只好补满蓝,回归诸葛亮绕过他,然后法正和庞统相互回归,一格一格的挪(法正可以走斜线,省蓝),一个回合还是慢慢挪到诸葛亮身边,最后庞统混乱了甘宁,下个回合先躲到曹操打不到的地方补消失了的状态,再下个回合直接三把火烧死天魔曹操。结果没结束。我以为必须还要杀光已经复活的僵尸,就急忙回过头杀那些僵尸,结果那些僵尸死一个就复活一次。我觉得根本通不了关,就是个bug!
三国志刘备传最后一关、我是蓝线的,28回合左右把第四个房间的曹操弄死了 然后清小的 可是小的还是会复活
刘备传末关,已非短兵相见所能及也。且先说下四神装备:姜维--芭蕉扇、漆黑道服、青龙宝玉;诸葛亮--五火神焰扇、漆黑道服、朱雀宝玉;庞统--七星剑、凤凰羽衣、遁甲天书;法正--圣者宝剑、凤凰羽衣、白虎宝玉。第一关:全队以退为进,诸葛亮海啸可秒杀诸将;第二关:法正、庞统跟进,姜维龙卷、飓风擒杀诸将;第三关:庞统、姜维分守二关卡,诸葛亮烈火烧天魔。法正始进,左角一二格为安全区域。张辽灭,可全队移置第四关卡,点杀兀突骨。第四关:全队齐站关卡右侧,诸葛亮爆炎、火龙可退多将。天魔出,法正恢复气血,诸葛亮气合。姜维战死,诸葛亮、法正、庞统一个回合可结束战斗。
真实的 三国时代的战争。当两军将要开战时,先挑大将吗?像三国演义那样,大将先单独打,然后再两军交战吗
骑兵大量出现以前,也就是秦,汉之前,从有记载的周到秦灭六国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时期由于骑兵还没有投入实战,(虽然已用来侦察,传递消息)中原各国的主战兵力依然是车兵和步兵,而当时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作为标准,如此庞大而昂贵的战车部队自然要步兵的掩护(单纯的战车在弩兵,长戈,长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灭,原因就在于战车的冲击力有限,至少和骑兵比起来是这样),于是乎,步车阵便出现了(在此之前就有,但从没有像春秋,战国时对阵这么讲究)
有人会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阵纯粹是扯淡,那他是误解了,真正原因在于中国的演义和影视将古代的阵儿戏化了(如一字长蛇阵啦,六丁六甲阵啦,九宫八卦阵啦,八门金锁阵啦,白痴的编导,虚假的道具,不合格的群众演员,蹩脚的导演,给人的影响就是假的,也难怪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阵都是假的),真正的阵,或者说春秋至秦的阵,没影视剧中表现的那么复杂,很简单,大致分进攻和防守两种,;中将阵完整系统地分为八种阵型,既:“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后两种是特殊战法情况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圆,锥为主.这三种是在打堂堂之阵时用,依兵力,兵士的战斗力,战车的数量不同而定,并没有多少玄机可言,只要队列整齐既可.锥行阵主攻,将最精锐的车兵放置前沿作冲击用,圆阵主守,车兵置于阵中央.方阵攻守兼备,车兵置于后,保证阵型有足够的厚度和反冲击的力度.疏阵,数阵是以步兵打车兵的战法,类似于以后的散兵阵,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独自作战,尤以吴,楚用得多(战车少,倒不是装备不起,是用处不大,水网密集,不适合车兵驰骋).雁行阵是弩兵的特殊战术,长处在于加大弩兵的正面远程火力密度,玄襄,钩行则较复杂,除非训练有素,才能运用自如,威力也大,相当于大兵团的兵种配合,以玄襄为例,弩兵在前阵,射完后后撤,车兵在两侧,长戟在中阵,长矛在后阵,讲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当时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两国能列此阵迎敌.(;中有一段秦军攻韩的一段列玄襄阵阵势的场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战场上一片死寂,各兵种依次出击,很有气势).钩行阵则是标准的车兵终极阵法,预先将车兵排在钩的两头,中间放置弩,戟,矛诸兵种,由中间先出动攻击,两侧纵列的车兵出击,戟兵等集群兵种再跟上.
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的‘阵”。比如射击时用“云阵”,包围敌军要用“赢渭”阵,奇袭用“阖燧”阵,而向山陵要用“封(那个字打不出,是封字半边加右边刀形)”阵,反正总加起来不会少于20种阵。(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孙膑兵法>中的阵型,也就是战国中期的事,估计比孙子,吴起所列的阵要全面,毕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说到列阵,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闻鼓出击,闻金退兵的概念,具体到列阵时的排列,直击还是迂回,由两,伍长之类的下级军官看中军旗决定,一伍的成员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大致分(按步兵计)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主(短兵缺乏也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不精,难以造出适合短兵相接的长剑有关),后又去殳加入大盾,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战时撤至最后)持盾兵站第二排(两军对射时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长兵器,戈在最前,以横扫为主,主要对付对方的战车和战马,戟可扫可刺,属于多功能兵种,矛以刺为主,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作战人员,各伍之间成纵列向前推进(伍为阵型之中最小的作战单位,四伍为一两,五两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皆为春秋以前兵制).之间严格禁止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再直接一点就是说,不允许逞匹夫之勇),这大概也是秦以前单骑突阵的情况不多的原因(单独一辆战车,突击训练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长戟,长矛为主要兵器的重阵,跟送死没什么巨别).
再来重点说一说当时的兵器状况,也许会有助于了解为什么秦代以前阵那么流行.前面说了,青铜器时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长,一般到50~80cm之间,这样短的兵刃,韧性又不好,易断,用来作主战兵器好像不适合。主战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稳定性,攻击性倒是其次,而以长戟,长矛和战车为主要兵器,近身的时候。特别是面对的是吴,越这类以短兵为主的步兵时会很吃亏(吴越的铸造工艺比当时的中原要发达,这点从越王剑可以看出来),毕竟长达两丈四尺(5.5~6米)的长戟运转起来是远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剑的(虽然也有长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掷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虽然也可以近战),结果是只要对手能抢进身来,则长兵器的一方几乎必败,为了有效地进行对抗,只有使对手不得近身,这就需要配合,也从客观上推动了阵的发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对手不得近身这点道理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还有一点,秦以前由于长期处于战争之中,各国的常备军数量庞大且有效(既便是临时征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战斗技能和很强的纪律意识,因为他们时常要被征召),也从客观上保证了阵对他们能进行有效的约束.也保证了将领们能有效地排出他们想要排出的,最适合战场形势和双方兵力对比的阵势,这一点很重要,也是这时的军队和以后的中国战争时大量的乌合之众的区别。(自汉以后,只有岳家军的步兵阵才能算是真正的阵,噢,还有戚家军)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时,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重又大乱,涌现出两股有影响力的义军。一是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二是汉王刘邦(字季)。应该说这时的步兵阵在中国几乎已发展到一个高潮,随着三十几万秦军主力被项羽在巨鹿击败,早期的楚汉争霸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兵团,有组织的将阵用于战争。这样比刘邦更强悍的项羽占尽了优势,一度将刘邦打得狼奔琢突,溃不成军。只是在韩信出现之后,汉军才凭借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战阵(二者缺一不可,再强的计策,再突然的奇袭,士兵不守纪律也是徒劳,试想汉,赵井陉之战,一万老弱汉军能击败二十万赵军,背水一战是不假,但若没有有效的阵,能坚持到汉骑偷袭成功吗?),终于击败不可一世,只凭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汉争霸从总体来说,只是乌合之众的较量,有效使用阵的情况很少。汉帝国建立后,随着北方匈奴的屡屡入侵,汉军的步兵又几乎没有用处(战不能胜,胜不能追,败不能逃),只好凭借强大的国力组建庞大的骑兵集群,而骑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样进退有序地列阵,(仪仗兵也许能做到,但大规模的骑兵再拘泥于阵而不能放胆突击,就将骑兵的优势彻底放弃了)同时也将步兵的阵近乎完全放弃。(只有弩兵的战术雁行阵还保留着)
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既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玩过三国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过日本电影<天与地>的朋友也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些汉家骑兵的影子,哪里面出现过车悬之阵)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为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为有此阵,如<曹操兵法>,<将苑>(诸葛亮),<百战奇略>(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个人认为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随着中国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阵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状态,因为步兵只是处于守城,护卫的地位,不怎的要他们上阵厮杀。
两汉之后,进入三国两晋,中国在骑兵方面对北方民族的优势丧失殆尽,(不管是战马的来源,数量,还是长于骑术的士兵,以致于当时评价一个将领武艺精熟也要用“弓马娴熟”来表示,而这在两汉时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当时有大量的边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旧业,又把阵这个东东给提了出来。但这时的步兵阵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阵所遇到的对手不同于战国时期了,当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骑兵混合军队,总不能将骑兵放在步兵阵中吧?这样将大幅降低骑兵的威力,而不能将骑兵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这个将领几乎也就是个常败将军了。另外这时的兵员也大成问题,人口之少难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战场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汉政权,不足百万人口,兵员竟有十几万,怎么也想像不出这都是些什么兵?)这种结果使得这时期的兵员质量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训练,(战争频繁,时间不等人啊,你还没训练好,敌军就打来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军都是经过常年的训练才出来的),对各兵种,个人需要紧密配合,并且要有非常严明的纪律的阵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那又怎么办?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说是深知阵的奥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纪律是否严明,士兵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虽然道理很浅显易懂,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选其精锐,练成精兵,(时间非常长,也非常有效,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孟德)而以骑兵单独作战,执行诸如急袭,包围的战略目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将纯步兵为正阵,将骑兵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数量上的优势,这也是他能以两万兵击败十倍于已的袁绍军的主要原因。(从破黄巾得青州兵到对袁绍开战,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诸葛亮所无法拥有的)又大败于赤壁的原因跟这也有很大关系。(水战,河流众多,不适合步兵摆阵,骑兵又没有突袭的空间,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荆州兵,其实这些荆州兵对其军队的战斗力是个负增长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溃败成哪样)相同的战例还有淝水之战,百万秦军一败涂地,(当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军队几乎都是以弱敌强,却累战累胜,王猛还以十万步兵列阵击败了前燕的数十万铁骑,可见阵的威力。
经过隋,唐短暂的二百多年的强盛之后,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军事上的低潮,反过来说,对步兵的阵,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宋军对外战争的累战累败,其步兵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引起了全国性的反思,不久,在中原又出现了一股重新起用阵对付辽,金骑兵的潮流,但由于宋的兵权大都由文官掌握(一个个高谈阔论,贪生怕死,男盗女娼,当然有少数例外,如范仲淹等人),他们哪里懂得什么叫实战,于是乎一种种,一套套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奇形怪阵出现了,典型如:车轮阵,冲方阵,常山阵,八卦阵,风扬阵,龙飞阵,太乙阵,五花阵,弯阵,直阵,长虹阵,握奇阵,当头阵,满天星阵,重霞阵,六花七军阵,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而忘了一个根本性的条件,人,众所周知,宋代实行的是内重外轻的策略,换言之,就是精锐在内,老弱在外,凭这些老弱病残,能对付得了北胡的铁骑?这个神话也只有朝廷和哪些个文官们才能相信,结果是辽(金)人益轻宋军,每战无不奋勇直击,而宋军是但遇北人便走,无顾其他,还管你什么阵不阵的,命最要紧。
这种情况持继了百多年之后,在抗金的战场上出现了一位名将,岳武穆,他再一次将阵的威力发挥了出来,以步兵击败了号称无敌的女真人的铁骑,(岳家军中也有少量骑兵参战,但数量之少,和女真骑兵一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当世乃至后世兵家不得不重新对阵的作用再作一番认识。其实呢,倒不是岳飞的阵法有多先进,凭岳家军军纪之严明,作战之勇敢,便是不列阵,每个人都单打独斗,也不会吃多大亏,当然了,这样的话要想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也是不现实的,嘿嘿。很多人认为岳飞所列的乃是“满天星”阵法(也有人认为是“七星阵”不过大同小异),我看过“满天星”阵法的布阵图,很复杂,非常复杂,必须要有人从中指挥(置于高杆之上,总观全局),而在与女真骑兵的战斗中,这种让你安心指挥,从容调度的阵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女真人的铁骑会直冲中军,挡,便是以血肉这躯扛对手的金戈铁马,不挡,便是弃中军。不管是小说,还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有岳飞亲自出战的记载,想想,连主帅都亲战了,哪来的中军护卫这个指挥枢钮?所以我更倾向于岳家军摆的是一阵复古的阵法“疏阵”,以数人为一小的战斗团体,长枪,长刀,刀牌,钩枪,朴刀等形成一个组合,一个个小的组合之间各自为战,既不用硬扛女真人的铁骑的冲击(很可怕的,还有重骑兵唷),又可以在敌骑冲击过后从侧面或背后袭击,这对士兵的胆气要求是很高的,想像一下,几个人,在对手无数的骑兵从身侧冲击过后,战场上一片烟尘,也不知已方还有几个人活着,恐怖。当然了,处于这种混战的场面也是步兵最有利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凭岳家军的配合,胜局基本已定。
但血肉这躯终究没能抵挡住北胡们的铁骑,宋亡之后,中原历经了百多年的异族统治,直至红巾军大起义及朱无璋的出现,提起明王朝,就不提不说到徐达,这是个用兵不亚于孙,吴的名将,当时天下割据,势力比朱明大的大有人在,徐达硬是靠着严明的军纪,有效的战阵将他们一一击败,一统中原(虽然名义上是朱无璋干的,但没有徐达,朱无璋只能看着中原的花花世界干着急,道理很简单,他打不过蒙古人的铁骑兵,凭那些乌合之众)由于小说中将徐达所用的阵描述得太玄乎,以致于后人普遍认为徐达可有可无,对于朱元璋。事实上,徐达可能是自岳飞以后,戚继光之前唯一能有效地使用战阵的人(至少从见载于史籍的东西来看是这样),虽然阵在很多人眼里是虚构的东西。(是不是虚构的,前文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他与岳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飞要雄厚很多(明军最强时达到过一百多万,虽然不一定都归他管),兵源也要好(虽以南人为主,但后期北方兵也不少),还有不少的骑兵(剽悍程度不亚于蒙古骑兵)和火枪兵。所以他比岳飞的难度,压力要小一些,但组织能力要比岳飞强。(岳家军最强时也不超过十万)也不拘泥于局部得失,大局观要比岳飞要强,怎么说呢?他的阵型更类似于扩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阵,以单一兵种为一个集群,然后一个集群一个集群地对敌军实施打击,(弩兵(火枪),骑兵,长枪,刀牌,校刀)直致敌军崩溃逃跑为止。(当然这时明军的个人战斗力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步兵中最强的,没有这个条件,孙武在这也没用)
明很快的走向没落,土木堡一战更是损失精兵四十几万,以后国家武备松驰,士气不振,以致于数十人的倭寇入侵时竟视数十万明军不顾,长驱数千里,杀伤数千人,虽被歼灭,也从中可见明中后期兵士之差(也有很多地方,将校没有那么多兵,却多报名额,以吃空晌的原因,但差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才有所好转(只是局部,因为他不是全国统帅)。“鸳鸯阵”,是很多人,包括我所津津乐道的战阵,虽然说他对付小股倭寇(千人规模,并且皆为步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他以后在蓟镇游击将军对北元并没有取得很大战果,可以认定,这个阵作用一般,特别是对付明帝国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时作用有限。(这其中也有他在任时间不长有很大关系)。以后随着汉人仅有的一点血性都丧失的时候,再先进的阵,汉人也没有胆气来试着验证一下了,于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杀”等等等等如此之类的教训。
三国时期将领是如何打仗的
三国时期打仗基本常识如下1、可以肯定在三国时基本没有什么武将单挑了,武将单挑基本上是春秋时代的事了,战国时都很少,更别说三国时代了。2、三国时期士兵被杀死的少踩死的多,士兵如果在打仗中摔倒估计就死翘翘了。3、在大规模的战役上(比如官渡,赤壁,夷陵)打的是战略。而在两军士兵正面对阵的时候打的就是战术和布阵,最关键的是布阵。4、历史上的三国战争反而不看重单纯的谋略,各方势力都更像是胡人一样强调纯粹的武力。用很多事后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野蛮对抗。5、一般像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其实都是多少懂一点布阵和战术的,但是一般他们的身边都会有重要的幕僚(谋士),比如关羽的幕僚就是马良,马良本身是很不错的,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对其有很高的评价。6、关羽张飞本身的武力也不会差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的谋士程昱说关张为万人敌,而作者陈寿也是评价关张万人之敌,为世之虎臣。扩展资料关于作战的阵型。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的主要作战形式就是战车打头,步兵为主,步兵中又包括手持短刀的盾牌兵、弓弩手和长矛兵。不同接敌形式下有不同的军阵,绝不是冲到一起乱打。敌方射箭时,盾牌在前组成严密整齐的盾墙,不仅保护正面还要保护上方,因为弓箭的“弹道轨迹”是抛物线。我方冲锋时也是盾牌墙在前,接敌时往往是变阵为长矛在前。不同的阵法变换根据擂鼓的节奏指示,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口令,各兵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两军接触的永远是一条线,绝不是双方交叉在一起乱打一气,那是打群架不是战争。因此擂鼓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绝不仅仅是为了助威,而是为了传递命令。要知道上万人成阵型在一起,又不是信息化时代,能够控制士兵是作战的基础。参考一下楚汉传奇电视剧里面,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首先在台上宣布的就是军令,什么举旗不起、按旗不付,闻鼓不进、鸣金不退之类的都是斩。各国有自己的节奏口令,不同节奏代表的含义仅己方知道,如果被敌方掌握相当于军事密码被敌人破译。从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双方作战很少混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