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唯心者

时间:2024-07-24 09:35:56 编辑:阿旭

什么叫哲学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扩展资料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哲学

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1、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2、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3、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4、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5、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6、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8、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扩展资料:不论从思想意义上说,还是从学科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核心都在于诠释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文化根基。围绕这个核心,至少有三个向度无法忽略:一是现代世界的共同文化基础二是中国的悠久文明传统三是当代中国的复杂社会现实。第一个向度涉及现代性问题,关系到如何把握现代世界的一般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共同基础。第二个向度涉及民族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如何理解我们自身的文明传统问题。理解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金岳霖所说的“情感满足”问题,或者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只具有形式的、工具的意义,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基本价值取向与社会秩序建构。第三个向度涉及时代性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复杂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哲学并不负责回答具体问题,但对这些具体问题需要整体性的理解,需要用一个道理把它们贯通起来。这种贯通是兼具现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贯通,应体现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视角的交融中孕育具有创造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哲学人民网——人民日报:建构富有道理的当代中国哲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如果说人生的话,那唯心主义是对的;如果说生活的话,那唯物主义是对的。个人更倾向于唯物主义,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生活比较困难,没有那个闲工夫去思考人生,去追求心灵上的升华。房贷、教育、医疗这三大花钱的地方,让人必须坚守唯物主义。根据本原数目的不同,唯物主义分为两种,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一个本原,也称之为机械的唯物主义。二元论的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和运动两个本原,也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分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运动,对人的运动也不作生产、实践和思辨的区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一样的,可以用时间作为尺度统一衡量。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如何看待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再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二、《成功》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罗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那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总结: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够实现的那个.。’拓展内容:沙滩上的石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家永远的争论)在很久很久以前,两大哲学家,一个是唯心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一起在沙滩上散步,这个时候,一阵海风吹过,一块大石头从沙子中凸现出来,他们几乎同时看见了,啊!多么美妙的石头啊!“它一直在这里!我们今天才发现它!”唯物主义者说,“不!我们无数次走过这片沙滩,就在“这里”也没有看见它,它以前从来就不存在!今天发现了它,从此它存在了!”唯心主义者说,然后两人开始了1000年的争论!

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吗?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就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不同方面内容所作的独立的回答,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存在着交叉关系。即唯心主义哲学可以是可知论,也可以是不可知论,但唯物主义哲学多是可知论哲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可知论是唯心主义吗?

一般说来,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够认识外部自然界.
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精神和思维等自然可以认识自己的产物--自然界.
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并不是说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但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者.


什么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是指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人,建立在唯物主义之上的唯心主义可以使宗教与科学和平共处。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其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正确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的意义它承认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一般是进步阶级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级,相应地,具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也是将哲学首次推向实践的唯一科学、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有什么区别?

唯心主义者是坚持唯心主义的人,唯物主义者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人。1、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唯物主义有三个发展阶段: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点①二者都属于一元论,即认为物质和精神只能有一个是本原的,另一个必然是派生的;它们和二元论相对立。②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坚持可知论,它们和不可知论相对立。

唯心和唯物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人行走在荒郊野外的时候,外面打雷下雨了。唯物主义者:哦,下雨了,要压低身位,远离建筑和大树,防止被雷劈。然后小心谨慎的前进。唯心主义者:又没做坏事,不用怕,天雷只会劈多行不义之人,于是放心大胆的前进。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认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义认识到上述论断包含矛盾,但是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而是把它承认下来,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实。扩展资料: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和德国的费希特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它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与唯物矛盾吗?

唯物论与唯心论是相对存在的,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存在的。也是相辅相成,相通并重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平衡的。哲学是使人简捷幸福的学问,不论古今中外任何哲学理论,其实是很简单也很复杂的,很平凡也很崇高的,因为,哲学来缘于生活,脱离现实的哲学是假大空。关健是有没有认知他的眼睛,和注解他的心灵。但要从生活中提炼,顿悟,反思,超越。虽然,哲学一词起缘于西方,但是中国哲学始于西方几千年,只不过没有叫哲学,而是叫思想。比如,儒家仁义礼智信,佛家恩怨是缘,与世无争,四大皆空。道家相克相生,物极必反,中国人没有发挥好,西方在执政理念中运用得炉火纯青。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其特定时间环境中的度数。时间环境的前提条件如果改变。事物的性质相应改变。变化即是永恒。永恒即是变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尘不变的。任何事物中的事都是一个过程,而物则是一种形式。事的过程决定物的形式,物的形式同样取决于事的过程。如同鸡和蛋,没有绝对的先后之分,只有相对的先后之分。前提条件的逐步改变,事物性质的成份层次度数逐步改变。事物不可用单一物质精神的对错善恶区分开来。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整体事物的俩面性,层次性。关联性。任何单一的物质或精神都是片面的。或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或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都是片面,狭隘,消极的。如同,无错不成对,无爱何来恨。丑才能反衬出美,善也会成善。所以,我们要辩证,动态地看待整事物的俩面性,层次性,关联性。相克相生,物极必反。从主观事物认知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自我判断,调节,承受事物的能力,叫心理素质。


通俗的来讲,什么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哲学?

唯物论主义(materialism)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在意识(唯心)与物质(唯物)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世界的本原基础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所谓唯物,就是认为影响人的先是物质,也就先看到「事物、景物」而产生「好恶美丑」的定义。
唯心,就是认为人的精神先有「好恶美丑」的定义,而对「事物、景物」产生「偏见」。
本人浅见,两者都对也都有问题,唯物的论点下,人产「好恶美丑」的感觉是因为「事物、景物」的好坏,不过,如果真的是如此,同样的「事物、景物」每个人见到都应该有相同的感觉才对;可是,就像有人喜欢纤弱的美人,有人喜欢丰硕的美人,有人喜欢健壮的男性,有人喜欢花美男一样,光这一点就能令唯物论产生问题,而且唯物论以科学来说,唯有「实证」才算是「真」,光有「理论」不能算,而众所皆知,人的五官是极有用,也是极无用,众人目睹的事物也有可能是海市蜃楼的虚幻,眼见不为凭啊!

唯心的论点下,认为「事物、景物」是因为「好恶美丑」个人判断而产生「差别」与「分别」,例如:一个工具的「好用」跟「不好用」在於使用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但是,以这种说法来论,那人类科学文明就不会进步了,人类科学文明至今,靠得就是「取巧」两字,同样一件事用人力能完成,用畜力能完成,用机械力能完成,可是三者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当然,这也不是一定,而是必须依地依情况来定……思维有点乱了……

本人也较偏向「心物一如」,认为在「感官」的世界里,个人的好恶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乃至产生偏见偏差心,而「事物本质」的改变也会人的好恶一样,如果告诉大众原本某种食物能养生乃至於长生不老,我想很多人就会「喜欢」上这种食物,就算再难吃也「喜欢」。
然而,什麼是好?什麼是坏?以个人而言,都是自身的分别而已,对我好的人是「好」,对我不好的是「坏」…但是,就算你我在怎麼判断,「物质」的「本质」是不会有所改变,改变的是人,修养与知识的深浅,决定「事物」对你的影响大小……

以上本人浅见,不代表什麼理论,顶多算是个人想法罢了。而哲学就是这种东西,说穿了就是修养、知识、经验累积下来,产生一个「多数论点」的经验法则罢了。


什么叫唯心和唯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别指的是: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有限论,与无限论和一神论对立。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认有全知者存在。唯物主义认识到上述论断包含矛盾,但是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而是把它承认下来,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实。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扩展资料:唯心主义认为公共权力固然是由劳动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为不同的分工部门的协调者、管理者和集体安全的保卫者。这个公共权力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分工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个新部门也在扩展在量上越来越大型化,在质上越来越独立化。表明,一个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专职权力机构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于是,从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管理部门中,分化出来一些专门从事“纯粹的意识”的子部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物主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有何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是根据客观事实来判断,一个是根据自身感受来判断。唯物主义更着重于寻求事物的本质,而唯心主义更看重自己看待这个事物的感受。现在一般把科学数据论证的看作是唯物主义的代表,而把那些宗教的观点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要求实事求是,符合事物的客观存在,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其实唯物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还是经历了很多阶段的,从朴素唯物主义到机械唯物主义,再到辩证物质主义,这其中的观点不是我等普罗大众能够彻底弄明白的。至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我们一致认为和唯心主义相对的都是唯物主义,比如解释人类起源的神创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反正大家的观点就是一看就神话的就是唯心主义的,有科学道理的是唯物主义的。2、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有个挺著名的故事,讲得就是经典的唯心主义。《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有风,幡动了。然后两个小和尚,一个说风吹得幡动了,另一个小和尚说是幡动了所以知道有风了。这两个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然后惠能来了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作为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一切都是虚无的。这两个小和尚明显没有达到惠能的那个境界,所以被说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就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只要你心中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相比来说,唯物主义还是比较靠谱的,起码尊重事实存在的事物。而唯心主义就不好说了,眼睛一闭什么都看不见就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这明显不符合我们当代人客观的思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呢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