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叶切断术?
“脑手术戒毒不应该是吸毒者求治的最后一个选择,继美沙酮之后,丁丙诺啡是一个新的更有前景的治疗药物;今年十月美国也推出了包括采用中医“针刺戒毒”在内的“非侵入”、代价小比较成熟的戒毒方法。如果用这些方法戒毒都失败,再对大脑进行比较剧烈的干预手段也不晚”。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对戒毒者的忠告。作为神经科学专家,他对卫生部宣布“暂停颅脑手术戒毒”十分赞同。他说,人脑的深部有与愉快和奖赏有关的脑区,因为有这些原始的脑功能存在,使摄食、性活动等基本需求与愉快的感觉相连,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目前神经生物学研究已经找到一些被称为“奖赏系统”的关键部位,对其进行刺激,动物会呈现愉快表现;用特定的化学物质也可引起类似的效果。而烟、酒、吗啡、海洛因、可卡因、摇头丸等等都可直接、间接兴奋这个系统,从而这类易于成瘾的物质成了激活“奖赏系统”的捷径,或打开“欣快”之颠的钥匙。这就是毒品引起欣快感关键。韩教授认为,脑内并不存在毒品专用的神经通路,而很可能是毒品是利用了人的正常“奖赏系统”使之高效发挥,到达极点。以此推论:彻底毁损这个生理系统,很可能会影响到生理上应有的食欲、性欲等正常功能,但这只是一个推论,目前并没有明确答案。 他说,由于脑细胞破坏后极难修复或再生,对颅脑手术更应慎重。他自己就有国这样的教训:一九五一年,他的一位患者因癌症转移发生严重疼痛而做了“前额叶切断术”。手术后患者的性格发生剧烈变化,从焦虑抑郁转为对任何事包括癌痛都采取“无所谓”态度,甚至谈笑风生。此后不久,卫生部发文明令禁止此项手术。该手术也曾应用于严重的躁狂型精神病的治疗,术后患者由躁狂转为冷漠事实已经证明,脑手术确有可能引起人的精神、心理、性格发生改变。现代的微创手术对脑损伤较小,可能使不良反应减轻。但如果对手术的范围不加严格界定,各医院各行其是,在“保守商业秘密”的盾牌下,将活人的脑作为试验场,不受任何制约,甚至企求由此获得“诺贝尔奖”,为追求高额收入而盲目加以推广,其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在临床开展一种带有潜在危险性的新疗法,应该提出开展此疗法的科学依据,包括文献资料、动物实验数据等,由本单位和上级部门审查批准,立项执行。 韩教授强调,手术暂停并不是不再开展研究。有关戒毒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评定、药物依赖、戒断症状、与环境的关系等都需要长期的临床实验和观察,只用几周或几月,就宣称“戒毒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找出戒毒效果和不良反应与手术部位和破坏范围的关系的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对今后进行手术治疗有重大参考意义。 为此,他建议卫生部组织独立的专家组,从现有全国范围已做过该手术的医院中,选择资料较完整的二到三家医院,收集手术后一至二年的病例三百例,按统一标准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该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脑手术戒毒为何引起如此关注?一是因吸毒导致家破人亡,危害太大;二是求医无门,迄今仍无明确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有的吸毒者家长明知手术价格高、风险大,也甘愿去做。有甚至抱者“宁可领回一个白痴儿子也比守着一个吸毒儿子强”态度去手术。 韩教授把这些作为对医务人员最强烈的鞭策:“科学研究应力戒浮躁和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坚持把科研思维与宽厚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人民期待的、高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额叶切除手术的介绍
额叶切除手术英文为Lobec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几乎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和正常人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还可以呼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莫尼兹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且此手术被广泛用于治疗不听从管理的精神病患者。在《飞越疯人院》一书问世以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及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通过了限制精神病院权力的法律条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才得到很大改善。在以精神病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飞越疯人院》,《禁闭岛》,《美国恐怖故事第二季》以及扎克施耐德的视觉系电影《美少女特攻队》中均提到了这种手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发明者
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公认发明者是安东尼奥·C.D.A.F.埃加斯-莫尼兹(António Cae-tano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他1874年生于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毕业,1902年成为教授。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学医学院教授。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55年逝世。莫尼兹曾经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具的头盖骨上有洞。为此,他仔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是治疗癫痫病留下的痕迹。另外,有些外伤患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脑前叶的外侧面。他发现,这些人手术后比受伤前变得温顺多了。根据这些事实,莫尼兹对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实施了脑前叶白质切除手术。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这种被人们称为“脑白质切除法”的手术曾风行一时。1949年,莫尼兹为此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越狱是什么意思?干嘛的? 好还是不好?
苹果在其设备上对操作系统有很多限制,越狱”指的是绕过这些限制,从而能“Root 访问”基础的操作系统。主要目的就是,“越狱”可以让iPhone用户从苹果应用商店外下载其他非官方的应用程序,或者对用户界面进行定制。没有了约束。手机越狱后有优点也有缺点,需根据自身需求来决定是否越狱。越狱需谨慎。
越狱后优点:
1.在原来系统不越狱时有后台运行功能的基础上,能够使某些不支持后台运行的程序支持后台运行。
2.系统权限很高,可以自己优化系统,可以修改系统文件。可以安装更多拥有高系统权限的软件,实现更多高级功能。例如:与其他设备蓝牙发送文件、短信回执、来电归属地、去电接听震动、文件管理、浏览器下载插件、flash插件、内容管理等等。
3.既能安装免费程序,又可以安装破解、收费的程序。
4.可以更换主题、图标、短信铃声等等,打造个性的手机。
5.可以借助第三方文件管理软件灵活的管理系统或者其他文件。把iphone当移动硬盘(u盘)。
越狱后缺点:
1.费电,越狱后系统会常住一些进程保持越狱的状态。视系统级软件(deb格式)安装的数量,某些时候越狱后耗电速度约提升10% ~20%。
2.可能会造成系统不稳定,拥有很高系统权限的同时,也伴随着系统崩溃的危险,所以系统级的软件宁缺毋滥,不了解用途的情况下不要乱安装。
3.在新的手机固件版本出来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因为每个新版本的固件,都会修复上一个版本的越狱漏洞,使越狱失效。而且苹果的iOS固件只能升级,不能降级。因此如果需要保持越狱后的功能,最好要等待新的越狱程序发布的时候,才能正式升级相应的手机固件版本。
4.手机肯定不保修了,因为手机已经不算是苹果的原产品了,算是改造产品,这个就不在保修范围之内了。
《越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季:无“越”有“狱”
剧情:这次是弟弟救哥哥
迈克尔·斯科菲尔德正陷于无望的困境中——他的哥哥林肯·巴罗斯被认定犯有谋杀罪被投入了FoxRiver监狱的死囚牢。虽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出林肯就是凶手,迈克尔却坚信兄长是无辜的。林肯的死刑执行日越来越逼近,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迈克尔持枪闯入了一家银行,被捕入狱后来到了林肯的身边。身为建筑工程师的迈克尔参与了监狱的改造工程而对这里了若指掌,他设计了史上最完美的越狱计划,入狱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林肯救出生天并还其清白。迈克尔在狱中艰难地准备着越狱计划的同时,意想不到的人和事接连出现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第2季:有“越”无“狱”
剧情:这次是哥俩亡命天涯
在第二季中,8个逃出来的一级重犯成为全国警力追捕的对象并展开新一轮的亡命旅途,在逃亡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种种情况,于是故事接着发展。而且因为林肯被陷害与一宗政府阴谋有关,所以从第二季一开始,迈克尔和林肯着重进行调查,希望能揭开阴谋背后的黑暗真相。而成功逃离监狱的5名狱友分别在美国中部逃窜,其中会有重新被捕的,也会有死于逃窜途中的……
第3季:困兽之斗
剧情:这次是哥哥救弟弟
林肯终于洗脱了谋杀罪名,可以光明正大回美国的时候,却轮到了迈克尔。虽然成功从福斯河监狱里救出了被人栽赃的 哥哥林肯,但迈克尔为保护莎拉又揽上杀人罪,被投入巴拿马的监狱。同时,被迈克尔用计栽赃入狱的Mahone,及T-bag、Bellick也进了这所监狱。
于是大家再次上演狱中困兽之斗,这次哥哥要救弟弟。第三季又回归监狱主题,意味着是第一季的翻版,为了避免雷同,地点换在了颇具异域风情的巴拿马sona监狱。
第4季:遗憾收官
剧情:这次是哥俩只活一个
告别了前两季的“万众瞩目”,福克斯在《越狱》的第三季也品尝到了难过的滋味。痛定思痛,福克斯终于决定在第四季,让莎拉起死回生。好在第三部中,编剧只让林肯匆匆忙忙看了一眼盒子里的人头后就宣布莎拉死亡,也没有交待清楚莎拉的具体死因,这让莎拉的复活成为可能。
第三季结束时迈克尔、林肯兄弟俩分道扬镳,但第四季,他们马上得知莎拉还活着的消息,于是二人又重聚到一起。迈克尔再次成功越狱,却仍与“公司”纠缠不清。迈克尔发现,所有的阴谋都与公司的核心机密“锡拉”有关,故事也就围绕着找到“锡拉”,搞垮公司,揭其老底展开。莎拉不仅“起死回生”还解释了她之前的遭遇。
经过了4年的纠葛和生死的考验,在故事的最后时候,迈克尔和莎拉两人的恋情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结局,但遗憾的是迈克尔最终不能和莎拉天长地久,没能和大家在一起快乐生活,这个结局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缺憾美吧。
诺贝尔奖史上哪些理论获奖了但后来又被证明是错误的?
诺贝尔奖是由一群社会观察者,文学家和科学家(注意: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诺贝尔奖)对同一个时代(或者上一个时代)中在自我领域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作家和学者的颁奖。这个奖项带来的常常并不是该研究者在本领域的地位提升(因为如果别人已经知道他的工作,并不应该因为其得了诺奖对其观点发生改变)。大多时候是在普通人的世界对其工作有了广泛的传播和理解。而神经科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脑子(希望如此)的学科,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应该是今天我要谈论的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Roger Sperry了。自带大脑背景的肖像从1980年代开始,在社会中(如微博心理学小测试)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这个图片很有可能就是读者(你)对大脑的全部认识,也可能是对有关大脑研究有兴趣的起点。面条样子的大脑或者在大众文化的翘楚(广告)中也是完全的体现,比如这个由以色列的Shalmor Avnon Amichay/Y&R Interactive Tel Aviv梅赛德斯奔驰的广告。广告设计者想说他们品牌的汽车是既和左脑一样理性,又和右脑一样狂野。诺贝尔奖官方认为给予 Roger Sperry诺贝尔奖,就是为了对其分裂脑的工作的赞许。而一些科普者,思想者,教育型Youtuber(如下面视频中的CGP Grey,是的,国外是有通过普及知识和思考问题产生的网红的)就很好的了解。现在我们可以看一段小视频来了解Roger Sperry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想表达意思。
诺贝尔奖有没有过了很多年之后,证明是错的或者不是很严密的情况?
犯错误的诺贝尔奖不足分几种,先说最严重的,那就是知识性的错误。这样的例子在100多年里只出现了几次,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沃尔特·赫斯和安东尼奥·莫尼斯因为发现前额叶切除术获得奖。前额叶,通俗说就是前额骨后面的大脑,这个手术就是把这部分脑组织破坏掉,专门用来让有攻击性的精神病人安静下来。最早是通过开颅的方法,比较复杂,只能由专业的医生操作。前额叶切除术早期,外科医生才可以做 后来改成用锥子从眼眶扎进前额,然后一通乱搅,破坏脑区,简化的手术,街边诊所都可以做,精神病院也可以做,都可以不用医生。前额叶切除术晚期,小诊所都可以做 如果你看过《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那个本来不是精神病的小流氓,最后被院方实施的就是这个手术。那时的医生不知道,其实这部分大脑负责太多太多内容了,比如记忆、分析、思考、动作,还有一些性格,都是这里负责,破坏了这里,人的很多高级脑部活动就都消失了,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当然就没有攻击性了,但人也就废了。当初这就是个不靠谱的手术,后来因为手术难度下降,渐渐发展到滥用的地步,精神病院只要发现病人闹得厉害,就做前额叶切除,更有一些日本家庭,觉得孩子太闹不乖,也给做这个手术。这个手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15年左右,全世界都禁止使用了,但从出现以来到被禁,全球至少有几十万人成了受害者。这个奖项也是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其他的错误没这么大。比如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家奖给了莫瓦桑,因为他发明了金刚石的制备方法。金刚石在那个年代非常值钱,所以吸引了评奖委员会和无数的企业和商业大亨,但大家想按照莫瓦桑的方法制备金刚石,发现没一个成功的,详细一调查,结果莫瓦桑的助手招供了,说当年莫瓦桑的方法根本没法造出金刚石,可是作为助手,怎么劝都没用,莫瓦桑还是要求他反反复复地试,结果他忍不了了,就偷偷把实验室里一块天然金刚石混到原料里,莫瓦桑本人不知道,以为试验真的成功了,论文就发表了。这其实严格来算是一种造假,只不过论文作者没发现,这个奖也就算颁错了。但更令人遗憾的是,也就在1906年,一起参与竞争提名的,有一个是绝对应该获奖的,这个成果是属于可以给诺贝尔奖增加荣誉值的。就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但就这么错过了。再比如1926年生理学医学奖给了 Fibiger,他的研究成果是小鼠患直肠癌是因为体内的线虫导致的,然后他猜测人类的肠道癌症也是这个原因。获奖后他自己逐渐发现小鼠患直肠癌更多是因为缺乏维生素 A。紧接着1927年,还是生理学医学奖,奖给的成果是认为发烧可以治疗神经病,这连续2届奖项都犯了低级错误。还有一些算不上错误,是属于有争议的。比如1948年生理学医学奖就给了 DDT 这种农药的发明者,但是 DDT 在1960年左右就发现,它对环境、食物链、水和土壤都有很大的破坏,后来美国在1970年就全面禁用了,其他国家最晚也在1990年全面禁用了。可是如果剧情到这里结束,好像可以说诺贝尔奖又颁错了,但其实后来的研究中发现,2000年之后,像非洲、东南亚,因为买不起其他种类的杀虫剂,DDT 是非常便宜的,但也买不到了,结果在这几十年里,疟疾造成的死亡,远比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高得多,所以前几年,在这些蚊虫肆虐的国家,DDT 又重新解禁了。除了以上5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的奖项差不多就没有知识性错误了。
额叶切除手术的兴起
如今,额叶切除术已经不再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像盐酸氯丙嗪这种药物的兴起使得化学切除额叶更加可行——麻烦的冰锥法不再有了。尽管许多医生抗议称这些精神科药物和以前的额叶切除术如出一辙,但使用药物的理由和70年前使用额叶切除术还是一样的。患者经常看起来更加开心也更镇定。何况他们也给家庭和看护者带来更少麻烦。然而,一种类似于额叶切除术的“脑叶切除术”正在兴起。这是因为该手术的确是治疗极端癫痫或其他疾病发作的有效方式。癫痫发作可能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害,所以一般认为切断两个脑半球的联系让癫痫不再发生是个更好的办法。这就是脑叶切除术的原本面貌,有一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文章指出,研究者在一批因诉讼而公开的患者手术资料中随机抽取并控制案例,发现这些治疗难度大的案例中,手术的确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和Freeman的“穿眼窝”方法不同,这些手术是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完成的。手术可能使患者的性格发生些许改变,但他们能够重返正常生活,也更可能因为没有引致大脑损伤的癫痫而存活下来.到此,从一个恐怖的医学实践中,我们起码得到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这也提醒了我们,一代人的诺贝尔奖疗法可能是另一代人最恐怖的噩梦。
《禁闭岛》结局到底什么意思?
《禁闭岛》最终结局意思是,男主角泰德的病最后治好了,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最终选择了切除前脑叶白质的手术,虽然手术会让自己痴痴傻傻的,但他的主治医生查克还是默许了,同意手术。《禁闭岛》评价:《禁闭岛》的气氛营造,从片头随派拉蒙标志出现的第一个音符就已经开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凿地将现实剥离开来。泰德在二战后十年罹患的战争创伤由闪回得以表现。“战后创伤休克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可从片中那些身着普通西装领带,烟不离手,压低帽檐走进大雨并装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现。
《禁闭岛》结局到底什么意思?
《禁闭岛》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表面上的来看似乎是主角最终仍旧活在自已幻想中的联邦调查员人格,再次把主治医生当成了搭档,最终因为治疗失败而被带去切除脑叶白质从此只能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但是主角最后那一句:”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的死去。“却给观众重击,他是清醒的。通过禁闭岛所有人员的角色扮演治疗已经成功的让他恢复了记忆,他知道自已是第67号病人,也回想起孩子被妻子溺死自已又杀死妻子的悲惨过去,但是他最终装作没有恢复自愿被切除脑叶白质。大众对他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他是不想过着禁闭的生活,也有人觉得他是难忍真实的记忆。个人观点个人更倾向于后者,所谓像怪物一样活着不一定是指要不断的接受治疗成为一名精神病人,而是他要不断的想起自已曾经的经历。那些经历对他来说太残酷了。残酷到精神已经无法承受而制造出新的人格防御,所以他选择像好人一样死去。主治医生是知道的,他最后露出悲凉的表情不是因为没有把男主治好,而是治好了他,他却没有了生存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