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隋唐大运河各段

时间:2024-07-26 13:42:46 编辑:阿旭

隋朝大运河分为哪四段

隋朝大运河一般指隋唐大运河,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分裂时期,地方政权为大都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讲为隋开大运河做了准备。隋的开河,只是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要想开隋朝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

隋炀帝连通这些小运河,最终修成隋朝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邗沟,所利用的不是吴国邗沟,而是利用的东汉陈登所开凿的邗沟直道。隋代前期,邗沟常淤塞。当时邗沟相当长的河道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较陡,流速较大,夏季水大时,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为古末口(今河下古镇),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605年,隋炀帝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以便行船,改称山阳渎,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自今河南武涉至汲县一段,用沁水、清水(即卫河)疏浚而成;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在馆陶与沧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开江南运河。但江南运河的开凿也不是始于隋朝的。江南的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并不是隋炀帝时才开始开凿的。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分别有哪些呢?

隋朝大运河一般指的是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中国古代就有利用天然水源、修建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运输的历史。在分裂时期,地方政府为大渡河开挖了一些地方运河,这在客观上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做了准备。隋朝的开河,只是把一些自然河流或老沟变成了一条气,没有开挖地方运河,为隋朝开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隋朝大运河分为哪四段?隋炀帝将这些小运河连接起来,最终建成了隋朝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通济渠、汉渠、永济渠和江南渠。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派一百多万人马到河南各县开凿吉运河。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从东都洛阳西苑起,谷水、洛水、东阳渠经古道从洛水入黄河;中段从洛口至板渚,是利用黄河的天然河道;东段从板渚起,引黄河水走前边渠,入淮水。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辟汉沟,但东汉陈登开凿的汉沟直道却不是汉沟。隋朝初期,汉沟经常淤积。当时,相当长的汉沟河道是平坦的,不流动的,由堰塞湖和大坝控制,从淮安到扬州需要45天。在汉沟河的北流段,河床坡度大,流速高。夏季水位高时,船只逆流而上很困难。因此,在北端的古牧口(金河下古镇)建有北神堰,主要用堰门调节湖水。605年,隋炀帝为方便航运,对汉沟古道进行了疏浚和扩建,并将其更名为山阳渡,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命令河北各县一百多万人马开辟永济渠,引秦水,南达河,北达涿郡。永济渠也是由前朝开凿的运河和天然水路疏浚而成。从今天的河南无棣到蓟县一段,是用沁水、清水(即渭河)疏通的;从蓟县到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治水入黄河的古道白沟;馆陶到沧州一段则部分利用了汉代的屯溪河和西汉的大河。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利用了漳水,以独特的流量和漳水而另辟新路,与塔河水相连,由塔河到达涿郡。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但江南运河并没有在隋朝开始。长江以南地区的运河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开辟了一条从江苏到长江的运河。隋朝的江南运河是在六朝以来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进行疏浚的,隋炀帝时没有开凿。隋唐大运河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隋朝的大运河是现在的哪一条运河?

隋朝大运河即今天的京杭大运河。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从江南搜刮更多的财物,他们以洛阳为中心,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有计划地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千米,公元前486年开始建造。春秋末期,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公元605年隋场帝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通遭运下令开凿运河。众所周知,隋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事实上仍然是貌合神离。毕竟南北两地已经分裂隔绝了三百多年,历史刻下的伤口虽然已经停止了流血,但是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那道无形而巨大的裂痕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表面上的统一所缝合。这种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严重削弱了一个统一国家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山东(崤山以东)或江南地区发生叛乱,等到中央得到消息作出反应时,不但已经贻误了战机,而且地方上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所以,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作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在其历史价值、商业价值、文化价值上的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它与伊利运河、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河-顿河、基尔运河、约塔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并称世界十大运河。其中,京杭大运河是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各段的名称

隋朝大运河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如下:1、通济渠(汴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2、邗沟(山阳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3、永济渠大业四年(608),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4、江南运河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扩展资料:主要功能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到武则天称帝时,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太过严重,连女皇都坐不住了。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洛阳沟系洛阳乃至国内最早为都城服务大型水利工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四段名称是什么,沟通的水系有哪些?

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1、三点:涿郡、洛阳、余杭。2、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扩展资料:永济渠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邗沟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通济渠是从板渚引黄河水,注入淮水。邗沟上接通济渠,下接江南运河。拓展资料: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

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
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
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
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
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
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补充:关于运河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即123456:
1是指“一条运河隋炀通”;
2是指全长二千多公里;
3是指三个连点三角形:以洛阳为中心,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
4是指四段连通南到北:全长贯通南北,由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是指五大水系运河水:由北到南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是指六省交通大动脉: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