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话的特色词汇
台州话读音和普通话很不一样,但其实很多词写成汉字就是非常纯正的中古汉语。(为了方便大家掌握台州话的读音,以下将采用「台州罗马字」标注读音。例:我:我[ng?] /???42/、/??e42/[ng?]为「台州罗马字」,/???42/、/??e42/为国际音标。 我:我[ng?] /???42/、/??e42/你:尔[n]/[ng]他/她:渠[ge] {该字分文读和白读,文读是[gyü] /?y31/,如渠道[gyü-dao];白读[ge] /ɡe31/,表示第三人称。同样的字如台州话中的"去",文读[ky'ü] /c?y55/,如去年[ky'ü-nyin],白读[k'e] /k?e55/,如来去[le-k'e]。谁:嘎人[k?h-nying]、咸尔['?n-n]、感尔[k?n-n]我们:我许[ng?-he]、我侇[ng?-yi]、我俀[ng?-t'e]、我班人[ng?-p?n-nying]、我两个[ng?-liang-ko]咱们:阿等(阿搭尔)[a-ten]、我等(我搭尔)[ng?-ten]你们:尔侇[n-yi]、尔许[n-he]、尔俀[n-t'e]、尔班人[n-p?n-nying] 、尔两个[n-liang-ko]他们:渠侇[ge-yi]、渠许[ge-he]、渠俀[ge-t'e]、渠班人[ge-p?n-nying]、渠两个[ge-liang-ko] 日子:日子[nyih-ts] /?i? ts?/、日脚[nyih-kyiah]/?i? ciɑ?/时间:时间[z-k?n]前天:前日[zin-nyih]昨天:昨日ㄦ[z?h-nying]昨晚:昨夜[z?h-yia]今天:基日ㄦ[kyi-nying]、今日ㄦ[kying-nying]明天:天亮[t'ing nyiang]/[t'in nyiang]后天:后日ㄦ['eo-nying]去年:上年[z?ng-nyin)、旧年[gyiu-nyin]、去年[ky'ü-nyin]今年:今年[kying-nyin]、基年[kyi-nyin]明年:下年['?-nyin]现在:玱[ts'iang]、玱期[ts'iang-kyi]、宁界[neng-ka]刚才:头起[deo-ky'i]、起头[ky'i-deo]、对起[te-ky'i]、对玱[te-ts'iang]、上先[z?ng-sin]、扣玱[k'eo-ts'iang]清晨:朏伸(晨)[kw'u-sing]上午:早界/早界头[tsao-ka-deo]中午:(可能是)日中(“中字”发音和日语的中一样,或许是上古发音的存留)/日昼头[nyi-tsiu-deo] {注:温州话也是这个词,读作(nei jiu)}下午:晏界/晏界头[?n-ka-deo]、晚界/晚界头[m?n-ka-deo]傍晚:晏边[?n-pin]、黄昏/黄昏头[w?ng-kw'eng] {有些地方“黄昏”已经有“晚上”的意思。}晚上:晚头[m?n-deo]、夜里[yia-leh]/[yia-di]、夜头[yia-deo]白天:日里[nyih-leh]/[nyih-di]大白天:青天白日[ts'ing-t'in-bah-nyih] 上面:上向[z?ng-hyiang]、上头[z?ng-deo]下面:下向['?-hyiang]、下头['?-deo]里面:里向[li-hyiang]、里头[li-deo]、里橛ㄦ[li-gyün]、里转[li-cün]外面:外向[nga-hyiang]/[nge-hyiang]、外头[nga-deo]/[nge-deo]、外橛ㄦ[nga-gyün]、外转[nga-cün]前面:头前[deo-zin]、前头[zin-deo]后面:后头['eo-deo]、后髋['eo-kw'eng]中间:中央[cong-nyiang]当中:当中央[t?ng-cong-nyiang]、中央心[cong-nyiang-sing] 男孩:细佬/细佬头[si-lao-deo]女孩:囡儿头[n?n-n-deo]男生:后生/后生头['eo-sang-deo]女生:大娘/大娘头[do-nyiang-deo]老公:老官[lao-kw?n]老婆:老太[lao-t'a]、老安[lao-?n] {此处是临海音,“安”有些地方两读:文读如安[?n]全,白读如安[in]生、老安[in]、安[in]静}老人:老倌人[lao-kw?n-nying]、老倌头[lao-kw?n-deo]老妇:老孺人[lao-jü-nying] {其他音都从此出,如老熟人、老实人、老旬。}婴儿:毛头娃[mao-deo-ua]、娃娃人[ua-ua-nying]师傅:老师头[lao-s-deo]泥水匠:泥水人[nyi-shü-nying]木匠:木匠人[moh-ziang-nying]司机:驶车人[sa-ts?-nying]文盲:白目人[bah-moh-nying] 脸颊:面颊股[min-kyih-kwu] {临海:面巾股,天台是kyih,非kyieh}鼻子:鼻头[beh-deo]酒窝:酒嗋ㄦ[tsiu-hyin]、酒靥[tsiu-in]手:手骨[shiu-kweh]手指:手末节头[shiu-m?h-tsih-deo]手指甲:手末头甲[shiu-m?h-deo-k?h] {不确定此发音}手肘:手棦头[shiu-tsang-deo]腋下:手胠下[shiu-k'?h-'?]、胠渣下[k'?h-ts?-'?]脚:脚骨[kyiah-kweh]脚趾:脚末节头[kyiah-m?h-tsih-deo]脚趾甲:脚末头甲[kyiah-m?h-deo-k?h]膝盖:脚髁头[kyiah-kw'e-deo]脚踝:脚腂棦[kyiah-kwu-tsang]背:背脊/背脊身[pe-tsih-sing]/后背身['eo-pe-sing] 吃:哽[gang] /ɡa?31/(原生态)、吃[kyüoh]喝:吃[kyüoh]、呷[h?h]玩:嬉[hyi] /?i42/、搞[kao]穿:着[tsiah]、穿[c'ün]住:宿[shoh]、住[djü] /d?y13/跑:别[bih]走:趒[diao]、走[tseo]训打:{句攴}[heo]挥动:豁[hw?h]按:捺[n?h]刺:戳[ch?h]砍:斫[ts?h]割:解[ga]游泳:划泅[wa-dziu]、划划泳[wa-wa-yüong]跳:蹿[ts?n]向上跳:蹦[pong]摔倒:擂倒[le-tao]滚动:擂[le]丢:搒[bang]、挛[l?n]喊:吖[ia]叫:噢[ao]看:望[m?ng] /m??13/{“望”两读,文读[v?ng] /v??13/,如希望,白读[m?ng] /m??13/,如偷眼张望。}想:忖[ts'eng]漂洗:汏[da]涤荡:荡[d?ng]摇动:摝[loh]洗澡:挢企身[kyiao-gyi-sing]、汏浴[da-yüoh]开车:驶车[sa ts'?] {“驶”两读,文读[s],如驾驶员,白读[sa],如驶船}打麻将:扠麻雀ㄦ[ts'? m?-tsiang] 耳环:丁香[ting-hyiang]手镯:手鑨[siu-long]肥皂:洋皂[yiang-zao]洗衣粉:洋皂粉[yiang-zao-feng]洗发液:洗头水[si-deo-shü]自行车:踏脚车[d?h-kyiah-ts'?]照片:照人[tsiao-nying]拖把:地拖[di-t'o]外套:关衫、外关衫[nga-kw?n-s?n]背心:汗衣['?n-i]钱包:钞票袋[ts'ao-p'iao-de]拖鞋:鞋拖['a-t'o]雨鞋:鞋套['a-t'ao]套鞋[t'ao-'a]袜子:洋袜[yiang-m?h]衣服:衣裳[i-z?ng]帽子:帽碗[mao-w?n]缝纫机:衣裳车[i-z?ng-ts'?]衣物:衣裳裤[i-z?ng-kw'u]床:眠床[meng-z?ng]方便面:快速面[kw'a-soh-min]窗帘:阘门帐[d?h-meng-tsiang]脸盆:面桶[min-dong]毛巾:面巾[min-kying]牙杯:牙罐[ng?-kw?n]躺椅:懒椅[l?n-yü] 蝙蝠:夜游[yia-yiu]、夜飞[yia-fi]老鹰:劳鹰[lao-ing]乌鸦:劳鸦[lao-?]蚂蚁:伙蚁[ho-nga]白蚁:白?[bah-m]青蟹:蟳[ying]鸽子:北鸽ㄦ[poh-k?n]河豚:乌狼[u-l?ng]蚊子:蚊虫[meng-djong]小虫子:蝇[ying]蜻蜓:蛵蛉[hying-ling]螳螂:头发娘[deo-f?h-nyiang]天牛:牛头野吵[ngeo-deo-ia-ts'ao]蛙:虾蟆['?-m?]青蛙:青虾蟆[ts'ing-'?-m?]一种蛙:俏皮虾蟆[ts'iao-bi-'?-m?]癞蛤蟆:癞痴虾蟆[la-ts'-'?-m?]弹涂鱼:弹鰗[d?n-wu]知了:桑吖[s?ng-ia]麻雀:黄头雀ㄦ[w?ng-deo-tsiang]白头翁:白头姑[bah-deo-kwu]布谷鸟:步姑[bu-kwu]飞蛾:夜乌[yia-u]萤火虫:萤火[ying-hwu]蚯蚓:蛐蟮[ky'üoh-zin]沙蚕:海蛐蟮[he-ky'üoh-zin]壁虎:壁吸[pih-hyih]一种壁虎:白?龙[bah-m-long] {吃白蚁}石龙子:软钳[nyün-gyin]/染钳[nyin-gyin]蜈蚣:蠓蚣[mong-kong]类似蜈蚣的一种虫,足短:香狗娘[hyiang-keo-nyiang]龙头鱼:水潺[shü-z?n]短蛸:望潮[m?ng-dziao]泥螺:沙雨[s?-ü]老虎:大虫[da-djong]蝇虎:老虎(?)[lao-hwu]虾姑:虾狗弹[h?-keo-d?n]、虾姑[h?-kwu]蜘蛛:蟢[hyi]、掰脚蟢[p'ah-kyiah-hyi]田螺:石螺[zih-lo]金龟子:琵琶龟[bi-b?-kyiu]海葵:沙蒜儿[s?-s?n-n]蚂蝗:蚂士[m?-z]毛毛虫:毛蛓辣ㄦ[mao-ts'-l?n]蚱蜢:蛱蜢[kaeh-mang]马蜂:九里达[kyiu-li-d?h]蛞蝓:田蟉蟉[din-liu-liu]蜗牛:田蟉蟉螺[din-liu-liu-lo]龙虱:水龟[shü-kyiu]臭虫:赖屁龟[la-p'i-kyiu] 傻瓜:呆大[nge-do]、呆大煝[nge-do-me]白痴:大痴[do-c'ü]、白哽[bah-gang]疯了:癫着[tin-dziah]傻帽:阴憎一色[ing-tseng ih-seh]见鬼:鬼?[kyü-te]我的天呐:皇天[w?ng-t'in]我肏:我弄[ng? long]闭嘴,叫死叫活:?叫[p'ih-kyiao]肏蛋:?弄[p'ih-long]凑热闹,起哄:惹旺络ㄦ[dzia w?ng-l?ng]活该;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观长[kw?n-dziang]什么:檞某[ka m]做什么:妆檞某[ts?ng ka-m]、妆何某[ts?ng 'a-m] {“何”两读,文读['o],如“何必”,白读['a]。}为什么:为檞某[yü ka-m]、为何某[yü 'a-m]干嘛:咋某[tsa-m]怎么:怎生[tsa-sang]怎么样:怎儿嘅[ts?n-n ke] 颜色红冻冻[ng-tong-tong]、红哩哩[ng-li-li]黄拉拉[w?ng-la-la]、黄楞楞[w?ng-leng-leng]绿衣衣[loh-i-i]、绿樱樱[loh-ang-ang]、绿茵茵[loh-ing-ing]青衣衣[ts'ing-i-i]、青刷刷[ts'ing-shih-shih]蓝衣衣[l?n-i-i]白衣衣[bah-i-i]、白雪雪[bah-shih-shih]、白风风[bah-fong-fong]、白莓莓[bah-me-me]乌??[u-t'?h-t'?h]、乌绞绞[u-kao-kao]、乌霉霉[u-me-me]、乌油油[u-yiu-yiu]黑洞洞[heh-dong-dong]亮卉卉[liang-sih-sih]知觉酸齑齑[s?n-tsi-tsi]甜咪咪[din-mi-mi]咸酸酸['?n-s?n-s?n]淡赤赤[d?n-ts'ih-ts'ih]辣花花[l?h-hwo-hwo]香喷喷[hyiang-p'eng-p'eng]冷衣衣[lang-i-i]、冷缩缩[lang-shoh-shoh]凉爽爽[liang-s?ng-s?ng]、凉阴阴[liang-ing-ing]热霍霍[nyih-hw?h-hw?h]、热烫烫[nyih-t'?ng-t'?ng]、热烘烘[nyih-hong-hong]暖烘烘[neng-hong-hong]轻飘飘[ky'ing p'iao p'iao]重嫩嫩[djong-neng-neng]、重捶捶[djong-te-te]慢吞吞[m?n-t'eng-t'eng]急吼吼[kyih-heo-heo]软带带[nyün-ta-ta]懦托托[neng t'?h t'?h]硬绷绷[ngang pang pang]、硬戳戳[ngang c'?h c'?h]、硬确确[ngang k'?h k'?h]、硬搠搠[ngang sh?h sh?h] 汗流浃背:汗出花流['?n-chih-hwo-liu]
台州方言详细资料大全
广义上的台州话包括临海话,黄岩话,仙居话等,使用人口580万,占吴语人口总数的11.6%,可细分为南台片、北台片。南台包括临海、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语音接近北吴的小片,代表为市区话和温岭话;北台包括三门、天台、仙居、宁海(西店以南),代表为天台话。南北两片通话有些困难,南片的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等比较接近,北片的几个方言则相差较远。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台州方言 形成时间 :秦汉间 语音特点 :清音不送气音 分区特色 :天仙小片,临三小片 概况,语音特点,声母,特点,分区特色,南台小片,临三小片,天仙小片,台州特色, 概况 台州话 是吴语的一种方言,为浙江东南沿海城市台州府住民所讲的一种吴语方言,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国语有极大的差别。台州话使用范围包括临海、天台、三门、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以临海话为代表。 台州话 ,属于吴方言五大分区里的台州片,以临海话为代表。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国语有较大差别。但台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 语音特点 台州话辅音总共有34个,分为清音不送气音、清音送气音、全浊音、次浊音。 声母 p 扮 p? 襻 f 贩 ?m 晚 b 办 v 饭 ?m 慢 t 担 t? 炭 ?n 囡 ?l 懒 d 弹 ?n 难 l 烂 ts 痣 ts? 刺 s 四 ? 箸 z 字 ? 蛀 ?? 趣 ? 岁 ?? 女 ? 住 ? 树 ?? 饵 k 嫁 k? 揢 h 罅 ?? 我 ? 下 g ?? ?? 砑 ? 夏 特点 1) "交"等见母开口二等字在台州方言中基本上读[k],很少见见文白异读现象。只在少数词语中读成[?]或文白两读[k]/[?]如“家属”的“家”文白异读;“嘉、巧”做人名时文读。 2) 宕、江、通、臻(合三)摄知庄章组声母在台州方言中内部差异较大。温岭话中这些字都读舌面音;天台、三门、仙居话中宕摄字读[ts]组声母为主,如“装妆昌倡创商伤床”等,临海话中读[ts]组声母的字相对以上三地少一些。但江、通、臻(合三)摄字在这四地方言中则皆读[?]组声母,如“壮窗闯撞双、中忠终肿冲虫重竹祝粥叔触、春唇纯准顺出术”等。 3) 效、流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声母,在台州方言内部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典型的“手”和“烧”二字在台州方言中都读舌面音,与北部吴语读舌尖音形成鲜明对比。其他如“超朝赵招召烧照少绍、抽周舟宙收手受臭兽售”等字也是如此。 4) 见晓组声母后拼细音时,在北部吴语中一律腭化成[?]组声母,在南部吴语中有部分腭化现象。在台州方言中除了个别地点已部分腭化外,基本上还保留舌根音能拼细音的特征。这也是台州方言之所以能够自成一片的主要特点之一。 台州方言中见晓组后拼细音时,还随齐、撮两呼的不同而有区别。当后拼齐齿呼韵母时,除了温岭、椒江、黄岩、玉环部分地方腭化外,其他方言仍然保留舌根音[k]组声母。 有的人认为其中的声母是舌面中音[c]组。其实这里的舌面中音就是舌根音后拼细音时产生发音上的“逆同化”的自然结果,它与彻底腭化为舌面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是,当见晓组声母后拼撮口呼时,台州方言一律不腭化,即[k]组声母可以和撮口呼相拼。如“举归区桂、卷捐圈劝、弓穷共兄凶、菊缺决曲”等。 总之,见晓组后拼“鱼虞祭齐支脂微仙元先谆文阳东钟”十五韵合口三等字,今台州方言的声母不腭化。不过,止合三、通合三字中存在一定的文白异读现象。 如“鬼轨卫危位、共供巩恐”等,文读音已由撮口呼变为开合口呼。因此,台州方言的区别特征并不在于是否分尖团,而是在于分尖团的类型。虽然南部吴语中也有个别地方见组细音读[k/c]现象,但绝对没有台州方言那么强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5) 宕江摄韵母保留鼻韵尾或鼻化韵是北部吴语的共性之一。南部吴语中有磐安、汤溪、文成、温州等地韵尾已脱落,也不带鼻化,而变成了元音韵母。在台州方言中,三门话全读元音韵母,如张[?i?]、帮[p?]。而且梗摄开口二等庚韵也读成[?],如“撑生更梗坑硬棚争耕”等。宕江摄韵母在仙居白塔等部分地方也读元音韵母;天台话中除阳韵字读鼻化韵母[i?]外,宕江摄字均读元音韵母[?]或[u?]。临海和温岭等地则与北部吴语同。 6) 山摄合三仙韵知章组,北部吴语多数地点读洪音,而南部吴语的主流读音是细音,台州绝大多数方言与南部吴语同,读为撮口呼[y?]。如“专穿船传”等字在临海、天台、三门、温岭等地都读成细音。只有黄岩、椒江和温岭的个别地方(如泽国)读为洪音,声母为舌尖音,而非舌面音。 7)效摄韵母,北部吴语绝大多数读为单元音,而南部吴语中复元音韵母的比例很大。台州方言中,三门、天台、仙居也读复韵母[au]或[iau]。临海、温岭等则与北部吴语同。 8) “万”与“饭”,在台州方言里一律同音,声母皆读为[v](个别辞汇有白读音除外)。而南部吴语多数地点不同音,“万”声母为[m],“饭”声母为[v],极个别为[f]。 9) “基”和“资”,在台州方言里一律不同音,前者为舌面音,后者为舌尖音。而在南部吴语里很多地方是同音的,声母皆为舌尖音。 10) “姐”与“者”是否同韵。“姐者”在北部吴语中不同韵,但在南部吴语中多数同韵,甚至同音。台州方言中比较复杂。假开三麻韵精组字韵母在台州方言中绝大多数读为[ia],如"笡(倾斜)斜邪谢“。”姐“有两种读音:[?ia]和[?i]。临海、三门、黄岩、椒江等地读[ia]韵,天台仙居、温岭等地读[i]韵。 温岭的白读音为[?i],文读音为[?ia]或[?i?]。麻韵章组字在台州方言中除了”者“等少数字外一律读[o]韵。”者“字在所有的台州方言中皆读[?ia]。因此,在临海、三门、黄岩、椒江、温岭等部分地方方言中,”姐“和”者“是同音字。 11) [?]组声母脱落。南部无语中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组声母脱落而变为零声母的现象。但台州方言中目前为止尚未有资料显示有此现象。这一点与北部吴语同。 12) 小称音变。这是南部吴语的普遍现象,在北部吴语中并不常见。台州方言中的小称音变现象与南部吴语无异,也十分丰富和突出。 13) 阴平调型。阴平的调型在吴语中的南北差异比较鲜明。 北部吴语中的甬江小片和上海小片的阴平调型为高降调,而南部吴语绝大多数是中平调。台州方言与南部吴语同,中平调是其主流调型。临海、黄岩、椒江的部分地方有略微的中降现象。 14) 连读变调的类型。南部吴语的变调类型以”前变型“为主,但在北部吴语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字变调现象,台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类型与南部吴语相同,其连读变调的形式和类型非常复杂。 分区特色 根据腔调的不同可分为,天仙小片,临三小片和南台小片。 南台小片 椒江(除去椒江北部),黄岩,路桥,温岭,玉环(除坎门,陈屿等镇),仙居的东南乡(朱溪镇等),永嘉北部的岭头乡,以及乐清清江以北地区。 临三小片 临海,三门,宁海县岔路以南,椒北,仙居的下各镇。 天仙小片 天台,仙居(除去朱溪,下各等镇),永嘉北部的黄南,溪下,张溪三乡,磐安的方前镇,高二和维新两乡。 台州特色 尔n(你)佢kei(他) 天亮儿 thie’niang(明天) (早晨)困醒? 困醒头? 早界头/早界 (上午) 日昼头/ 日昼 (中午) 晏界头/晏界(下午) 黄昏头/黄昏(傍晚) 后生人(年轻人) 大娘头 度娘头?(姑娘) 细佬头(男孩) 囡儿头(女孩) 老师头(师傅) 毛头娃 娃娃人(婴儿) 手骨(手) 脚骨(脚) 脚髁头(膝盖) 鼻头(鼻子) 手踭头/手骨踭头(手肘) 脚腂踭(脚踝) 丁香(耳环) 手鑨(手镯)胡里滴答(稀里糊涂)
黄岩斜的背景
谁都知晓,桔不像大米那样可以每日充饥,也不像大米那样可以贮藏好久,它一摘下来数量这么多,必须赶紧销售出去。所以黄岩桔乡的商品意识的萌生盛况,是台州其它地方所不及的。自唐、宋、元把黄岩柑桔列为朝廷贡品,也已在当地贩卖。到明、清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很快的向外地扩展销售市场。若非仗着人们的商品意识怎么打得开这个局面。而商品意识的强烈,显现在商品竞争的风尖浪口上,争先恐后,敢冒任何危险,这就正是“黄岩斜”出现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由市民阶层首先制作,却不是酝酿于读书君子的书斋里。
黄岩斜的起源
至于“黄岩斜”究竟从哪个历史时期而起,又是什么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我们应该探讨,因为这是黄岩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问题,活生生地向我们提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凝结的一件实事,不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吗?黄岩史书上都说我们黄岩在宋代就有朱熹来讲学,一向文风很盛,历朝出了不少进士,因而自誉为“小邹鲁”之地,但是这好像与不识字的广大桔乡农民无多大关系,他们仍是栽桔种粮,和土地结缘,跟商贩打交道。城里人开设了那么多的桔行桔栈,他们也尽是在算盘上拨来拨去,想法怎么把桔子运出去赚钱。商品经济意识很快盖向整个黄岩城乡大地,哪里仅仅是好听的“小邹鲁”,实实在在是由柑桔生产建立起来的柑桔销售市场。
黄岩斜的简介
从表象看,“黄岩斜”是一哄而起,很快形成一股声势;从心理状态说,由于感觉敏锐,产生激越情绪;引发的焦点则往往是有关经济性的事件。如一旦闻知什么东西最有利可图,便蜂拥而起,全力争取。凡可买的争买个够,顾不得积压,因之也称为“黄岩板坑”。凡可办的则赶紧争着去办,唯恐失却良机,抢先一步也好。这种群体势力的形成,其目标一,时间速、力度大,摸准了市场行情,确能一下子获利,大家可得着不同程度的好处,但有时也因看得不准或盲从意识作怪而一败俱伤。所以“黄岩斜”具有一种竞争劲头和冒险精神,因此常为那些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人们所鄙视。说它“斜”,是不合中庸之道,乱了秩序;说它“惹”,是不按规矩,肇事生非;说它“邪”,是不尊正统,属于邪道。于是,我们可以获悉:“黄岩斜”敢于冒大不韪,同旧秩序、旧观念、旧传统进行决裂,实难能可贵。
黄岩斜的历史传承
有事实为依据吗?有,在一些笔记上和史籍角落里略可窥见: 仅从以上三例来看,在黄岩桔文化商品意识的母胎中孕育出来的“黄岩斜”,是有它的独特性,所以唯独黄岩才有。可惜黄岩的史志、笔记上从未正式写出“黄岩斜”三字,大概正由于它是“斜”或“惹”、“邪”之故,为正人君子们所不齿,怎会想得到这对于考察黄岩的乡风民情有多大必要,只把它当作一种贬义词看待。尤其是往年握笔修志写史的士者们,均修儒学,农本思想严重,一贯的认为“商为四民之末”,而不解中国历史的进展已到了什么时候。今天,商品意识充塞神州天地,商品经济发展很快,我们应该为“黄岩斜”补颁一纸荣誉证。何况“黄岩斜”那种狂热情态的散发恰像孙悟空的分身法一样分作了成千上万,随处可见,谁不为它欢呼。至于“黄岩斜”发祥地的黄岩,人们是否认识其精神之可贵,以及如何掌握其特性,以利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黄岩的民俗习惯请问黄岩有什么民俗习惯,历史文化,风
诞生仪礼 高山族对孩子非常珍视,泰雅人认为“孩子乃神明所赐”。对于孩子的降生和命名,各族群各有不同的礼俗。 婴儿出生后普遍施行沐浴礼。平埔人认为神灵、观音与三保太监在江河中投撒了圣药,给婴儿体浴则可长命百岁,无灾无病,而且“他日纵没有勋业,为鲸为鲤为蛟鼍”,成为一名有作为的青年。卑南人在婴儿出生后先举行汲水仪式,翌日又抱婴儿出户拭面祛邪。 产妇一般只休养三五日即恢复劳作。鲁凯人在产后第三天举行出村祭礼,即先后两次步行出村后折返;卑南人在胎儿脐带脱落后,产妇举行模拟锄耕祭礼,生父上山狩猎,以此解除妊娠禁忌。 给孩子取名是一个关键问题,各族群起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赛夏人是等婴儿脐带脱落,举行了禳祓礼之后再命名;布农人是在婴儿满月时。起名的时候也要举行仪式,唱歌、跳舞、摆酒、请神,非常庄重。 高山族起名要按照祖传名谱选择名字。祖传下来的名字都是一些吉利好听的名字,而后人也喜欢沿用祖先的名字。也有些部族从名字当中分出高低贵贱。为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台湾民间对刚出生的婴儿要进行“三朝之礼”。三朝之礼也就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请来“产婆”,将“桂花心”(木犀花的心)、“柑叶”、“龙眼叶’汲一块小石头,一起放入水中先煮沸,然后用这种水洗拭婴儿的身体。用柑叶、龙眼叶是取其子孙满堂、代代繁荣,小孩将来有胆识、有出息的意思。 洗过之后,祖母抱着婴儿到屋内正厅,向神佛、祖先礼拜。亲朋好友也前来祝贺,还要通知产妇的娘家准备各种赠品。 孩子满月时要为孩子举行仪式。在这一天,要把婴儿的头发剃掉。不过,最近有很多人在产后24天就将婴儿的头发剃掉,这是因为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做父母的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像24位孝子一样孝敬父母。在剃头前要先将煮好的鸡蛋和鸭蛋水放进洗脸盆中,再放入一块石头、12文钱、少量葱和一个鸡蛋,把葱碾碎后以其汁浇在婴儿头发上,并把蛋黄也抹在头发上,然后剃去头发。石头表示婴儿有头壳,身体健康;钱代表长大后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葱可以使头发又浓又黑;蛋黄可以洗去污垢。台湾有句俗话:“鸭卵身,鸡卵面,好亲成,来相匀”,就是说孩子的身体像鸭蛋一样长得大,脸像鸡蛋一样漂亮、圆润,长大了一定有好的姻缘。 剃完头发后,请邻居把婴儿抱到屋外,并拿着竹竿追赶鸡群,称“鸡?”,同时唱着童谣:“鸱?,飞上山,囝仔快做官;鸱?,飞高高,囝仔中状元;鸱?,飞低低,囝仔快做父。” 这种童谣只是用来祝福男婴的,如果是女婴,就只唱“老鹰老鹰”就可以了。 满月这一天还要以油饭、鸡酒供奉神佛和祖先。娘家的兄弟依照习惯也会送来“头尾”,也就是婴儿从头到脚的一切衣物。其中有衣服、帽子、鞋袜、银牌、金锁和脚环、手环等。这些礼物也可以在出生日和周岁时送,不过“做满月”和“做周岁”时赠物最为丰盛。如果是男孩,礼物。 到了孩子四个月时,还要“做四月日”。与其他日子不同,这次要准备牲醴及“红桃”、‘红龟糖”、“酥饼”等,祭拜神佛和祖先。亲朋好友照样送礼。这一天主要进行“收诞’咱仪式。“收诞”就是把诞水收干净,祝福孩子不断长大。家里得准备12个(或24个、48个)酥饼,用丝线或黑丝线串起来,由亲朋好友说一几句吉祥话,并拿一个酥饼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说道“收诞收离离,明年招小弟”。 到了给孩子“做周岁”时,除了一般性的祝贺外,还要让孩子选择物品以预测孩子的未来前途,同大陆上的“抓周”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把12种物品,放在正厅的神桌上,让孩子去神桌上去取。第一个拿到的,就表示孩子长大后从事职业或生活状况。如,先拿书,表示孩子必是读书人;拿到笔,表示是书法家;拿到鸡腿,表示是一个有口福的人;拿到算盘,表示是一个善做生意的人;拿到银,表示是很会赚钱的人;拿到葱,表示聪明;拿到田土,表示是个种田人。在台湾为庆祝孩子的诞生,除了要分一些小吃甜点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分享喜气之外,还有其他风俗,如台南县永康乡西势村一带就保留着周岁“分饼”的习俗,这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民俗。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是永康乡西势村、新庄仔、番薯盾和新化镇四个村庄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凡是正月二十日以前一年中生儿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果饼”(俗称水饼)给自己村庄有“福分’咱村民品尝。 相传,这种“分饼”的习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分饼时间为正月二十日,也是广兴宫主神谢府元帅的诞辰日。广兴宫俗称“元帅府”,王殿奉祀谢府元帅,左殿配祭注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为典型的闽式神宇。庙宇是四个村庄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点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掷杯”的方式,选出管理庙宇的炉主(共选出七位),负责公共祭祀和收“福分钱”。 所谓“福分钱”民是具有“福分”身份的人每年缴250元给广兴宫充作经费,分四期征收,除七月(普度)收100元以外,余二、五、九这三个月各收50元,年满60岁者免收。 所谓“福分”者,就是广兴宫“登记有案”的会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全部是自愿参加。不过,一般来说,大家在结婚时都会主动加入,迁居此地的外乡人也可以加入。 分送水饼前,这些弄璋人家都会准备三牲、四果、水饼和新的童装或带上新生男婴前往坐落在番薯厝的广兴宫烧金,感谢“谢府元帅”赐给他家儿子,并祈求孩子平安长大,将来出人头地。 分送水饼(也叫“孝饼”)的时间是正月二十日下午1点至3点间。水饼是一种包有糖膏的面粉煎饼,厚约1厘米,十分可口,分大小两种,一是“福分饼”,凡具福分身份者人人有份;另一种是“老大饼”,是送给年满60岁老人的。水饼成双装在一担,可两箱、两叠,最上面一对印有“添丁发财”的讲头不送人,而是为讨吉利留给自己吃的。 送水饼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西势、新庄仔和香薯厝三个村庄,采取“分送到家”的方式,即由各庄的炉主带队,各“生子户”先备好水饼,到炉主家里集合,再由炉主带队,依福分名册,挨家挨户分送。另一种是新化镇采取的“集中领取”式,时间约是2点半左右,备“生子户”陆续将水饼送到家,各顾其饼,庄民们拿着器具到炉主家门前,唱名分饼。 分饼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充满了喜庆,道喜声不绝于耳,其乐融融。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 多彩的民间服饰 衣服的样式和质地是因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地区而形成独特风格的,同样也融入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台湾高山族的同胞们的服装经过几百年的改进,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区不同,气候相异,及不同的民族习惯,民俗学者们将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按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女子的分为三种类型。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赛夏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以窄幅麻布为衣料裁制的无袖胴上衣,就像是现代人穿的无扣风衣。这种外褂用两幅布拼缝,只在背部和腋下缝合,前面未缝部分为对开前襟,钉两条纽带相结于胸前。无袖胴衣有长、短两种,长的到膝盖,叫做“鲁靠斯”,短的只到肚脐,叫做“拉当”。这种服装只是普通服装。喜庆节日赴宴所穿的盛装则以白衣为底,在胸和背部织有几何花纹加上挑绣和贝珠装饰,显得特别美观别致。 另外,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的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胸前还挂一块斜方布为胸衣。除夏季外,还要用四块窄幅麻布缝成长方形围住上身,在左肩上打结,也就是斗篷。其形状如袈裟一般,再配上腰裙,颇有几分英武之气。头上一般戴半圆形的皮帽或尖顶的藤帽,赤脚。赛夏人只有胴衣、背心,没有袈裟般的披衣。 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这同时是狩猎成果的展示。这种鹿皮背心背部为一整块,前襟两块,胸部敞开,雍容华贵,十分神气。除背心和披肩外,在胸前还挂一个方形的胸袋,胸袋当胸处,织上几何花纹的图案。这种胸袋既是一种装饰,又很实用。它可以装槟榔、烟斗以及其他零碎,非常方便。他们在腰间也挂一块以方形斜布折成三角形的腰袋,用以遮盖下身。节日里的盛装,则另外加上斜方挑绣胸,在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块。出猎或赴盛会时,还要加上鹿皮套臂及套裤。曹人中老人的“礼服”更为隆重,往往在盛装之上,罩一件红里黑面对襟的长袖外衣,头戴皮帽,脚穿雪鞋形皮鞋,气概威仪,很有些赶赴国宴的封疆大吏的气派。 三是以排湾、卑南、鲁凯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和背心形短褂,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垂下两端作为前裙。无论是背心形短褂也好,还是对襟长袖上衣也好,这些族群的人都喜欢在衣服的袖、领、腰及下摆镶上细条的花边和精制的图案,其刺绣水平也很高超,具有明丽多彩的南方特色。 排湾、卑南的贵族则以豹皮为披肩,以豹牙、鹿角为头冠,下穿彩色或挑绣的棉布套裤。平民只用黑布缠头,赤脚不穿鞋。 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由于生活在海上且气候炎热,因此这里的男子平时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厚布做成的丁字带遮挡下身,除偶尔穿着一些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对襟短衣或背心外,很少再穿别的衣服。为避暑,头上常戴藤盔或木盔。 高山族女子的服装比男子服装多了几分秀气和美丽,修饰也更加复杂。因地域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素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上身为对襟长袖的短衣,下身腰缠长裙。泰雅人、赛夏人穿单式裙,曹人穿左右双合裙,排湾人、卑南人以及南部阿美人有的则穿坚式长裙。素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女子,胸前还挂一块斜方胸衣,形似汉族妇女的肚兜。除短衣长裙外,各族女子都穿膝裤,用来遮蔽下腿。 二是布农、鲁凯和排湾人的长衣下裳式。上衣为窄袖长衣,长袖、肩袖滚边刺绣,下身穿围裙和膝裤,用五尺黑布或红布缠头,叫做一老锅”。赤脚不穿鞋。 三是雅美人的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个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只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非常简便。头戴木片制成的八角头盔,不穿鞋。 由于纺织技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高山各族群的衣饰各具特色。 素雅人的纺织技术是高山族中最为发达的。他们用的是水平背机,是一种简单的织布方法。他们在自己纺出的苎麻城线间,夹以外来的彩色绒线或棉线,织成直线纹、曲折纹、方格纹、三角纹和菱形纹等,有红、黑、黄三种,颜色尤为鲜艳,同现在流行的毛衣织法很是相同。这也充分显示出泰雅人的聪明智慧。 布农人男子以穿着皮制品为主:头上戴着皮帽,身上穿着鹿皮背心,肩上披的是皮披肩,双手套着皮袖套,腿上是皮套裤。整个从头到脚的真皮服饰,真是让现代人都望尘莫及!曹人的鹿皮帽制作得很别致,由两片水瓢形鹿革缝成,有保护脑部的作用,平时不用就卷起来用皮带扣住。老人穿的衣服用红布做里,黑棉布做面,长及膝部。女子的上衣用白棉布缝制,在袖子和领口、前襟边还镶有花边。而腰裙用的棉布多是大红大绿的颜色,这些棉布大部分是和汉人物物交换或购买来的。 排湾人的衣服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一般地说,贵族的衣服要加上复杂的纹绣,色彩特别鲜艳。这种差别在节日或盛典时更加明显。排湾人的刺绣水平也相当高,他们在布上刺出精美的图案,色彩和谐。 卑南人的服装以男子成年期和女子成婚期衣服最为华丽。当男子成年,要穿上缀有五十钮扣的黑色对襟上衣,黑色的短裤,短裤的前裆和裤脚都绣上花边。头目家的成年男子还需穿套裤,前腿部分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的绣线挑绣,在腰间系着槟榔袋,着色,着饰穗,类似汉族精致的水烟袋。他们腰间还有五颜六色的花飘带。头人和司祭在盛装时戴着插有鹰羽的帽子,头肩都有装饰带。女子成婚期用一块花头巾对折成三角形,扎在头上,肚兜是用黑色或红色的布折成三角形,每边都加上绣饰,下部有夹层口袋,上面放在上衣里,下边垂到腰裙上,十分引人注目。膝裤是用一对方形布四周缝上束带,束在小腿上,颜色是黑色或蓝色。女巫师的穿着就更加复杂,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 阿美人按年龄不同穿着不同的衣服,婴幼儿往往只穿无袖长衣,到了少年期,男的穿短裙,束腹带;女的穿短襟上衣,裹腰裙。成年期男子有帽、头巾、长袖内衣、无袖上衣、胸衣、套袖、腰裙、腰带、套裤、皮披肩,全身上下披挂齐整。女子有头巾、内衣、三角形胸衣、两片腰裙、腰带和膝裤。老年人一般穿黑色衣裤,有的还戴上挑绣羽冠,穿挑绣长袍披红羽毛织成的披肩。 雅美男子一年基本上都赤裸着上身,仅用布质丁字带掩蔽下作,遇到祭典才穿上自己编织的野麻战胄以示威武;就是妇女的装束也仅在腰间挂一块方巾,下面盖到膝部上约5寸的地方,胸前也只用一块方布遮掩,祭祀时头上才戴着宽边大帽,穿着长袖衣服,衣长过膝,身上挂满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泰雅妇女的编织技术在“高山九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她们利用自纺的麻布,夹织一些向平地居民购买的彩色绒线,就能织出直线纹、曲线纹、菱纹等图案的美丽布匹。她们还擅长用白色贝珠作为衣服的缀饰,这种缀满贝珠的衣服就叫做“贝衣”,非常珍贵,姑娘们结婚或逢大节日才穿。现在“高山九族”多因布匹容易得到而放弃了手工织布,但泰雅族妇女却仍然以传统手工方法织出她们喜爱的花纹,并且掌握着很复杂的刺绣技巧,能绣“十字绣”、“缎面绣”、“直线绣”以及“贴饰”。“贴饰”就是剪贴拼花,其图案往往与泰雅木雕类同。她们喜爱红白两色,后来又加上黑蓝二色,所以织出的布、绣出的衣服都美丽鲜艳,有时还要缀上贝珠、小玻璃珠。小金属片等等。衣服穿在身上,熠熠闪光,十分漂亮,引得欧洲、美洲来的客人都愿意出高价向她们购买这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 最初的装戴饰品也许是出于图腾崇拜,但逐渐地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作用。高山族各族群却很重视装饰。饰物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以及银铜、竹管等。装饰种类主要有衣饰、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臂饰、指饰、脚饰、腰饰、冠饰等。男子比女子的装饰品要多,从头到脚非常齐全,且十分华丽。 泰雅和赛夏的男子一词以贝珠装饰著称。他们将贝壳雕琢成小的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串起来,横行排列,维在衣服上,被称之为珠衣或贝衣。一件珠衣或贝衣通常要用一两万颗晶莹剔透的贝珠,经过精心编串才能织成。也有用串珠缝在布上,称为珠布或贝布,既可制成衣服,也可当货币使用。每逢祭仪庆典,泰雅和赛夏的男子则头戴藤帽或皮帽,在帽圈下沿缀上彩色的钮贝作为装饰,耳系分管制成的耳棒或螺钿制成的耳盘,颈挂贝珠穿缀而成的颈带垂于胸前,臂套铜丝卷绕而成的臂环,腕套珠镯或铜条镯,手指戴玉或铜戒指,腰围珠裙,小腿束贝珠带、铜铃,每走一步叮当作响,舒心悦目。女子打扮也很俊俏,常用贝质耳铀、耳板或贝珠作耳坠,颈挂富有变化的彩色贝片项链,珠光闪闪,引人注目。 由于与泰雅人为邻,西面又与汉族为邻,所以赛夏人的文化发展很快。他们向泰雅人学习狩猎与纺织,向汉族学习农耕。赛夏妇女纺织出的布匹及缝制的衣服,并不逊色于泰雅妇女的制品。她们喜欢用大红、深黑与白色搭配。在歌舞节庆中,青年男女所穿的民族服装,或鲜红而配以洁白的花饰,或深黑而配以红与白的花饰,非常炫眼夺目。赛夏人的服装在高山九族中有突出的特色。其特点之一是,无论男女,在纯色上衣上要加上一件“褂子”,这件褂子有绣花式缀以贝珠,光彩夺目;特点之二是男女都戴美丽的“头圈”,实为美丽的头饰,有的还插上几支漂亮的禽羽。在节庆期间,美丽的赛夏妇女更加注重自己的装扮,她们要在背、腰部戴上“佩铃”,那是一片大致力三角形的美丽织锦(或绣花绵),下缀流苏数十,而流苏之末则结上长筒状的小银铃,把“铜钟”结扎在背部。腰部,其流苏恰好掩住臂部。跳舞之时,铃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布农和曹等族群的男子喜欢在鹿皮或羊皮帽的顶端插上鹰的羽毛,再穿上鹿皮或豹皮衣,手执猎枪,显得剽悍粗犷,颇有勇士风度。每逢节庆舞会,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美的盛装,男子将两端刺绣的头巾卷在头上,用夜光贝磨成三角形吊在耳朵上,用贝制及玻璃珠缀成的珠琏缠在颈上或垂于胸前,曹人男子还用猎取的山猪牙缀以红绿黄色的布条为臂环。女子则把雕刻精致的鹿角钗插在头上,在其上端有时还插上色彩绚丽的雉鸡羽毛,加上环状的贝壳玻璃珠串,十分鲜艳夺目。姑娘们还挂着用银或黄铜制成的钩状耳环,并将黑珠以及陶制的珠、果实、富蒲根用丝线串起来,做成项链垂于胸前,更是别有情趣。 排湾、鲁凯、卑南等族群的男子,喜欢戴鹿角、豹牙头冠和兽皮帽,以象征荣誉和富贵。并从右肩至左方腰部斜挂一条肩带,这种肩带是在一条绣花布上缀以银币、玛瑙、玻璃珠、铜铃等精制而成的,在其末端还吊有槟榔小袋。他们在颈上挂的是蜻蛉玉串成的项链。蜻蛉玉是排湾人最贵重的饰物,这是一种象蜻蜓眼睛那样美丽的玻璃珠、珊瑚贝或琉璃珠,用丝线串起来为项链,其中有一颗最大,价值也最高。排湾人把这种项链绕在脖子上或垂于胸前,视为世代相传的家珍。女子特别注重头饰,多喜用兽骨簪系色丝扬在头上,或用布做的帽带围在头上,帽带上缝有各种珠饰,再插上美丽的羽毛、百合花,以表示地位和富有。 阿美族群的男子喜欢用贝块做额饰,从额前绑到脑后。用黑珠、白贝作耳垂或系小铜铃。他们将各色各样的贝片串、珠串佩挂在胸前,肩上还斜挂一个有织花流苏佩袋的镍带。参加盛大舞会时,还腰系缀铃带,腿绑小铜铃,头戴羽毛冠,携手歌舞,场面分外热烈。女子则喜欢用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或绕在头巾外,并缀以小铁片穗或小铜铃,插上镀银的发簪。额上绑扎加缀镍片的红麻额带,耳垂鹿骨耳环,颈挂贝片串、玛瑙珠串和小铜铃项链,腿绑系有花绒线穗子的绑带,腰扎撞铃,有声有色,十分动人。 雅美男子的装饰有银兜帽子以及颈饰、耳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银兜,被视为一家之宝。这种银兜是将银币加热后锤成薄片,然后采用绕圈法连成鸟笼形,前面为一方形眼孔,似帽状头盔。女子装饰更是别致,她们喜欢将红色贝壳和黑珠串在一起盘在头发上或覆盖在额前,用彩虹色的鹦鹉螺做成茧形耳坠吊在耳朵上,用玛现或琉璃珠、银元片串在一起,或用鱼类的脊椎神经做成项链挂在胸前。此外,手上还戴有银镯,脚腕上环绕着长串黑色木珠和白色钮扣。 在衣服和装饰上,排湾人的等级观念最为突出。贵族的衣服重深色,如黑色、深蓝色、深紫色等;平民则多有用白色、蓝色、很少用黑色。贵族衣服普遍都有刺绣或织绣,而平民则绝对禁用绣饰或挑织。有几种衣服只有贵族才能穿,如男子的豹皮外衣、肩衣、套裤,女子的绣饰长袍、长裙及女裤等,平民人家是不能穿这些的。装饰品几乎全部都是属于贵族的特权,尤其像鹫羽饰、豹牙帽章、螺钿肩带、银肩饰、琉璃珠项链、颈饰等,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平民无权使用,也无力购买。 卑市人的衣饰除男女有别外,特别注重年龄、阶级的差异。男子在少年时期只穿围腰和上衣。青年服役期间,衣着的限制最为严格,只能穿不缝边的浅蓝色布腰围。服役期后,衣着限制才可以放宽,除穿上衣及腰围外,还有头巾、短裤等。3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多用袋状帽、长衣和披肩等。小女孩主要穿短上衣和短裙,16岁以后可添着长裙、胸兜及胴衣等。因年龄的不同,衣服上的刺绣也不同,一般多为十字绣。穿皮衣则不受年龄的限制。 台湾民间住宅装饰 台湾民间常规居屋,称为「住宅」,或者「旧厝」,至今犹存,显示出古色古香的民族色彩。 台湾同胞中的汉族人,基本上是从闽甫和广东迁移过去的。他们的先辈为了有个「落脚」地方,便按照闽南民屋建筑的格式营造「住宅」,或者依据粤式的客家民居营造砖木「住宅」。先前到台湾的闽南人,如果「落脚」山乡,便寻找背负苍崖,地势高隆的石角山麓,前面临溪河,可以防风灾、水灾,又便于汲取饮水,达到「石缝生青草,砖墙对斜阳」的目的。 台湾住宅以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最为正规建筑。格式以宅地长方形为原则,左右相称,力求均齐美观的平屋。首先打好地基。「地打牢、万年兴」,先掘数尺深,填上石头、泥土、固以石灰,上面铺满龟甲形的砖瓦。大盾院子则用长方形的石板。墙壁称壁体叠红砖而成,富人家绝不使用土角,即土坯。 住宅屋顶构造一律采用两面落水型,屋内不设仰板。因此,屋顶内部的桶仔、帘柄、筒仔、梁仔等显露于外。瓦片普遍是直接铺于桷仔之上。屋脊分直线、曲线,称马背型和燕子尾型。屋脊前后两面砌上各种彩色的瓷片,雕成有人物或花鸟的图案。屋安放一红色大葫芦,作为「镇邪」之用。由于砖瓦均属赭红色,加上屋脊、墙壁、门窗又富有装饰美,整个住宅色彩浓烈、敦厚,与亚热带的自然风景巧妙地配称。 住宅大门口入处两旁,装有铳眼,以防盗窃并御敌。大厅柱梁门窗所用木材,均为台湾出产的樟木,施以雕刻并绘色,古雅又美观。屋内墙壁和廊前壁体的红砖,按照砖的原纹饰,摆成各种图案,与门窗的雕刻融成一体,格外醒目。 台湾住宅,两旁均有护龙,或称护厝。正厅门内悬有灯笼和天公炉,为祭祀时使用;厅内两侧板壁挂上天宫赐福图。正厅供奉观音画像,开漳圣王,天上圣母(即妈祖神),安放观音佛祖的塑像。中案桌上,摆列了香炉四种,木质灼台(或铁质的台)。 有的住宅还设有「公妈」厅,厅前门扇有门神画像,厅门上方悬有「孝廉方正」等各种横匾。在台中市南区大肚山一带,有一种「同安厝」他们一律用土角起厝,仅门框以红砖建造。家家户户门上都悬有圆形的狮牌一面,藉以驱邪。 祭祀 台湾原住民认为宇宙和大地是由无数超自然的、无形的“灵”支配着。各地区原住民关于“灵”的观念不尽一致,如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灵,但人的灵始有神力;南部的原住民则认为万物皆有灵,故有人鬼及其他诸神。他们都认为人灵有生灵与死灵之别,死灵才具有神力。布农人、曹族人除了灵魂观念以外,并有创造神和司理神的观念,不过这二者尚未达到人格化的程度。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和阿美人已有多神观念,排湾人有雕刻的神像,是神人格化的具体表现,但他们关于神灵与灵魂的观念是经常混淆的。 送东西的讲究 台湾民间除了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间互赠礼物之外,平时往来应酬也携带一些礼物,俗称“带夥手”。至於带什麽,不但要看对象、应酬的目的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且要注意禁忌。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做“带夥手”的: 毛巾不能。台湾民间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是吊丧者与死者从此断绝往来。台湾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的俗语,即送巾有永别之意。因此平时不能以毛巾做“带夥手”。 扇子不能。扇子用於夏季扇凉,一到秋天,便是“秋扇见弃”了。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於此种心理,扇子亦不可做“带夥手”。 刀剪不能。刀剪会伤人,更易使人想到“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做“带夥手”万万不可。 甜果不能。甜果即年糕,台湾民间每逢过年,甜果为祭祀必备之物,只有守孝者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做“带伙手”,会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不可。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徵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禁忌。 粽子不能。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粽子,所以粽子也不能做“带夥手”。 鸭子不能。这是专对“月内人”而言。妇女分娩后一个月内称为“月内人”,台湾“月内人”通常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不宜“月内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所以对“月内人”不能以鸭子作“带夥手”。 雨伞不能。台语“伞”与“散”同音,若用雨伞做“带夥手”,难免会引起对方的误会。
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么
1、台州乱弹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黄沙狮子黄沙狮子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3、坎门花龙源于玉环坎门渔村。是一个具有500多年传承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蹈热烈而奔放。每逢节庆活动,渔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花龙滚舞活动,表达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景。4、小人节是温岭市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福建移民相继迁徙至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将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也带来并传承至今。5、三门祭冬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谁具体介绍下黄岩区的经济状况,顺便举例几个镇,发达与欠发达
黄岩工业经济繁荣兴旺。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为全国第一个颁发了保护和规范股份制企业政府文件——《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县。现已逐步形成了塑料制品、模具、医药化工、机械电器、摩托车及汽摩配件、工艺品和食品罐头等七大支柱产业。是国内闻名遐迩的“中国模具之乡”,素有“精细化工王国”、“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等美称,曾连续两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是“中国明星县(市)”、“浙江省小康县(区)”。
发达的有城关镇 院桥镇 还有城西
不发达的是西部山区
黄岩的经济在台州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楼上好像看不起黄岩这地方哦?
给一段过去的数字,现在数字可能变的还要大
黄岩模具业的主要产品是塑料模具,约占国内具生产总量的85%。2003年,实现模具产值(含自用)48亿元;销售额22亿元,与1992年的销售额1.8亿元相比,年平均增长30%;模具出口2500万美元。黄岩模具已经遍布全国,且远销欧、美、亚、非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自黄岩模具协会成立以来,黄岩模具行业有11套塑料模具获得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有74套塑料模具被中国模协评为国家优质模具,占全国被评塑料模具总数的37%;有42套塑料模具经中国模协技术委员会专家组评述、评定认为已达到国际水平,占全国被评为国际水平塑料模具总数的42%
下面一些有名的企业
·明星企业之一 ——中国·双鸽集团有限公司
·明星企业之二 ——浙江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明星企业之三 ——中国·公元集团
·明星企业之四 ——浙江台州市王野动力有限公司
·明星企业之五 ——浙江永宁制药厂
·明星企业之六 ——浙江黄岩罐头食品集团公司
·明星企业之七 ——浙江标力集团
·明星企业之八 ——浙江省黄岩进出口公司
·明星企业之九 ——浙江黄岩精细化学品集团有限公司
·明星企业之十 ——新荣洲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明星企业之十一 ——新大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