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都有哪些含义?
太极的含义有三个层次含义:第一层次是指天、人、地,白方示天,黑方示地,两部交接之处示人。黑方中白圈为天之中点,是静极生动,阴极生阳;白方中黑点为地之极点,示动极而静,阳极生阴;天地气交则进化出人类,故人属中部。第二层含义是指形态与机能,即形与神,万物皆由气生,生物之太极则由形、气、神组成。神主外为动,为阳;形为本,主静,为阴;形通过气相连接。人之太极阳方为神,阴方为形,形神相连,是以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保持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状态,但关键在于气。第三层含义是指练功中的法则,言动静、松紧、刚柔、虚实等必须相合一体,符合天地运化万物之规律,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顺应四时而摄生,即《内经》所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只有法归自然,符合生命运动及天地化育万物的规律,才能利于生命。太极图共有5层,自下而上分别是:(1)万物化生。提出“万物”这一总谓的概念,表达着最大范围的关怀。万物一体,万物平等,万物无不相互关联;万物均有生命,万物都体现“道”。上承子思《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下启张载《西铭》的“民胞物与”。在图象上,这一层代表宇宙万物的实存,是最具有感性的表象层面,应当有充盈饱满之象,应当完全涂实。传本作空白的圆形,是受刻版的局限。(2)坤道成女,乾道成男。提出宇宙万物均可以区分有阴阳两类。男女亦即阴阳,阴阳彼此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因此男女平等,各得其分。坤道乾道,对应着阴静阳动。坤与阴虽然是受动的,但却排序在乾与阳之前,因为坤与阴更加紧接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周敦颐“主静”。在图象上,这一层专门表达阴阳,传本空白的圆形中间,宜有一条均等的划线,如后世“阴阳鱼”的S形划线。(3)水火木金土。提出宇宙万物又都基于五种元素构成的主张,在《易经》在两仪系统中融入五行系统,构成所谓“二五之精”。“行”即是“道”,五行就是“天道”运行的五个阶段。金是西方之行,木是东方之行,火是西方之行,水是北方之行,金木火水亦即东南西北,亦即春夏秋冬。所以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春夏秋冬,四时顺布。天道四时嬗替,五行各一其性,人类、万物的化生不仅原于阴阳,而且基于五行,意味着承认宇宙万物的运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在图象上,这一层应当仍为完整的圆形,五行、四时均统一于天道之内。传本或呈方形,或呈六边形,没有包裹的圆形,是由于表达之误。(4)阴静阳动。提出宇宙万物是以阴、阳为基本元素的最大范围的统一体。阴阳对立而统一,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阴阳相互环抱,互为首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一刚一柔,一主动一受动,相互运动与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的发展变化。在图象上,这一层中分为两半,阴阳各半;又细分为四个同心圆,亦阴阳各半。传本中间的圆形为纯白,不分阴阳,有误,宋本为阴阳各半。若是纯白,则与第5层重复。四圆,完整体现阴阳相抱,动静相接。(5)无名的圆框。宇宙万物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就其最大范围的包涵而言,犹如混沌。宇宙万物的性质,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物质性。所以宇宙又统称为“万物”,又称为“万有”“大有”,《易经》则称为“太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太极图
太极图的含义
太极图的意义深远,体现出了一种阴阳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太极图是什么含义。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太极图的含义有哪些吧。简要回答太极图是一种八卦方位,表示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哦,太极可以分为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又是由五行产生的。详细内容01阴阳为一太极有阴阳二气,太极图是把阴阳画到了一个圆形内,这表示阴阳为一,而其实宇宙中的阴阳本就是一个整体哦。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2阴阳互化太极图的特点之一是阴阳互化,太极图是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了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就生出来了,而太极图的另一面则正好相反,是由一点点的小阴发展到了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就生出来了。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3阴阳互为能量太极图的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就是能量的世界,需要能量,而能量是由阴阳互换产生的哦,如果世界没有能量的话,则如同一潭死水,也就没有了生命了。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4原始物质太极就是“道生一”,而道是无极的,没有形也没有象,是一个原始的物质,从无到有的变化,而这个“一”就是太极的意思,指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5阴阳太极图的“阴阳”即为“一生二”,也就是“太极生两仪”,指的是阴阳,而阴为地,阳为天,也就是太极图的黑白两个部分。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阴阳太极图的含义阴阳太极图的含义是什么
1、太极图意义深远,其内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学,体系出阴阳概念。太极图主要体现观点有三点。
2、第一就是阴阳本是一,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
3、第二就是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
4、第三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
5、一即太极——“道生一”,道是无极,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是有,无极是无。一即太极,外面的圆圈代表太极。
太极图的由来是什么?
太极图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由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2、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3、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4、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实际上,在公元前四世纪,在凯尔特艺术中就出现了和太极图相似的图案。在罗马帝国军服的徽章中也出现了与太极图几乎完全一致的图案,只是颜色不一样。在东欧乌克兰发现的史前文化特里波耶文明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太极图,和中国的太极图案几乎一模一样。太极图是对阴阳学说的完美诠释,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经·系辞》。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太极图是研究周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太极图主要体现观点有三点:第一就是阴阳本是一,白为阳,黑为阴,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第二就是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第三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结至社会人生。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如是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该文承继了前人太极学说中的一元论、发展观、矛盾论与和谐论等思想,但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思路影响了后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太极和”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
阴阳图与太极图的区别是什么?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倒"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人类、万物的化生不仅原于阴阳,而且基于五行,意味着承认宇宙万物的运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在图象上,这一层应当仍为完整的圆形,五行、四时均统一于天道之内。传本或呈方形,或呈六边形,没有包裹的圆形,是由于表达之误。提出宇宙万物又都基于五种元素构成的主张,在《易经》在两仪系统中融入五行系统,构成所谓“二五之精”。“行”即是“道”,五行就是“天道”运行的五个阶段。金是西方之行,木是东方之行,火是西方之行。水是北方之行,金木火水亦即东南西北,亦即春夏秋冬。所以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春夏秋冬,四时顺布。天道四时嬗替,五行各一其性。
太极图首次出现的朝代?创始人
太极图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由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
2、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
3、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
4、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
实际上,在公元前四世纪,在凯尔特艺术中就出现了和太极图相似的图案。在罗马帝国军服的徽章中也出现了与太极图几乎完全一致的图案,只是颜色不一样。在东欧乌克兰发现的史前文化特里波耶文明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太极图,和中国的太极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太极图是对阴阳学说的完美诠释,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经·系辞》。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