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减字谱

时间:2024-07-26 21:12:41 编辑:阿旭

唐代曹柔为古琴创立了什么谱

唐代曹柔为古琴创立了“减字谱”。——————————————————在古琴记谱法中,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 减字谱 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在音乐中,五笔就相当于以前的乐谱减字谱,拼音就相当于现在的简谱。简谱大家看了简单易学,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古琴弹奏可没有什么简谱,甚至在这之前,所有乐谱都是用文字来描写记录的。直到唐朝末期,古琴家曹柔创立了一种可以用浓缩的一个字,表述一段复杂的曲子的减字谱。详细说一下,减字谱就是讲音位、弦序、指序、指法等描述,定义为一种大家都容易识别或者读懂的符号,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排列,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独特的谱字。减字谱在前人的文字谱基础上,又在曹柔的改革上,终于呈现出一种“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的曲谱记录方式。但是这些谱字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汉字,看起来有点像天书,其实只要懂了基本构件,读懂减字谱不成问题。

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是

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是“减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扩展资料:“减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也正因此,古琴在唐朝达至鼎盛。这种琴谱不像五线谱可以被人创造,而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可造的文字琴谱。曾经五弦古琴琴谱即将失传,好在终有爱琴之人行动起来挽救古琴,从各地收集琴谱,并把古琴在民间发扬光大。自古以来,有关减字谱的文献数量甚多。其重要者见于《太古遗音》、《琴书大全》与明清两代的大量琴谱内。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参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减字谱

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方式

是古琴的记谱方式。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减字谱是我国哪种乐器记录乐谱用的?

古琴文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一种古琴文字谱,由文字谱简化而来。在减字谱中,一个谱字分成2大部分四小部分,2大部分是上部和下部,上部指左手,下部指右手。上部分左右两个小部分,左部指哪个手指,右部指哪根弦。下部分内外两部分,内是指哪根弦,外是指哪个手指用什么方法弹。另外在很少的几种情况下,下外部也指明左手的一些指法,比如绰、注。扩展资料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减字谱

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区别

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区别介绍如下:记录方法不同。文字谱→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做法:将文字谱中所使用的指法等术语简化成用汉字偏旁组合的指法谱,称为“减字谱”。它将一段描述左右手弹奏方法、弦序、徽分、音乐处理的文字语句缩减成一个新的字符,使乐谱的记载一目了然,便于视奏,按谱循声。特点:指示弹奏方法相当精确,但不标明音高、节奏。虽然其中蕴含着某些节奏型,但一首琴曲完整准确的节奏却要靠琴师口传心授。古琴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没有师承的琴谱制定出节奏来,这项富有创作型的工作就叫“打谱”。减字谱法的出现改变了文字谱繁琐记谱的缺陷,它是顺应古琴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使得晚唐时一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被重新整理得以传世,而减字谱也成为沿用千年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最早采用文字谱。文字谱并不是直接记录作品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文字详细叙述音高、节奏、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这些演奏法。文字谱可能是由战国时代的雍门周所创制,采用完整的汉字来记录琴曲的所有细节。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文字谱记谱法与减字谱最大的不同

文字谱→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做法:将文字谱中所使用的指法等术语简化成用汉字偏旁组合的指法谱,称为“减字谱”。它将一段描述左右手弹奏方法、弦序、徽分、音乐处理的文字语句缩减成一个新的字符,使乐谱的记载一目了然,便于视奏,按谱循声。特点:指示弹奏方法相当精确,但不标明音高、节奏。虽然其中蕴含着某些节奏型,但一首琴曲完整准确的节奏却要靠琴师口传心授。古琴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没有师承的琴谱制定出节奏来,这项富有创作型的工作就叫“打谱”。减字谱法的出现改变了文字谱繁琐记谱的缺陷,它是顺应古琴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使得晚唐时一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被重新整理得以传世,而减字谱也成为沿用千年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摘要】
文字谱记谱法与减字谱最大的不同【提问】
文字谱→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做法:将文字谱中所使用的指法等术语简化成用汉字偏旁组合的指法谱,称为“减字谱”。它将一段描述左右手弹奏方法、弦序、徽分、音乐处理的文字语句缩减成一个新的字符,使乐谱的记载一目了然,便于视奏,按谱循声。特点:指示弹奏方法相当精确,但不标明音高、节奏。虽然其中蕴含着某些节奏型,但一首琴曲完整准确的节奏却要靠琴师口传心授。古琴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没有师承的琴谱制定出节奏来,这项富有创作型的工作就叫“打谱”。减字谱法的出现改变了文字谱繁琐记谱的缺陷,它是顺应古琴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使得晚唐时一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被重新整理得以传世,而减字谱也成为沿用千年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回答】
记录方法不同【回答】


文字谱记谱法与减字谱最大的不同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减字谱的谱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种,俗称“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实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绰)、氵(注)、上、下、佳佁(进复)、艮佁(退复)、弁(分开)等等【摘要】
文字谱记谱法与减字谱最大的不同【提问】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减字谱的谱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种,俗称“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实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绰)、氵(注)、上、下、佳佁(进复)、艮佁(退复)、弁(分开)等等【回答】


简谱之前用的是什么谱

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拿中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据说早在战国时代,卫灵公手下的音乐师叫师涓的,就能用某种记谱方法记谱了。据文字记载,中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产生了俗字谱。工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不过近、现代在中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中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   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趋向完善,到21世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正确的记谱对创作和表演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是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古希腊音乐就是以两组不同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中世纪的格列高利圣咏、拜占庭圣咏及早期的复调音乐也使用文字谱。现在世界上仍可见到的文字谱,主要是19世纪初出现的数字简谱和字母。
简谱
  东方各国包括印度、日本及中国也一直使用不同的文字谱。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后两种至今仍在民间通用。
文字谱
  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的记谱法,古代即已出现。如古希腊音乐是以两组不同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仍可见到的文字谱是19世纪初出现的数字简谱和字母简谱。亚洲各国包括印度、日本及中国使用不同的文字谱。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琴谱
  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中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音位谱
  根据固定的线条,以不同的位置来记录音位的高低,始见于古希腊。 五线谱教程
当时在歌词上方用符号来表示音调的起伏和重音,并不表示音高,后来也用于格列高利圣咏等。这种方法到7世纪时发展为用一根线表示F音的固定音高,而用高、低于该线的符号表示不同音高的
奏法谱
  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16世纪前后欧洲的古弹拨乐器如琉特、西滕、比韦拉的演奏者常用这种记谱法,具体记谱法因乐器的构造及演奏方法的不同而异。五线谱通用以后,少数乐器仍在五线谱上方另附加奏法谱以便于演奏,如吉他、班卓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按纽式手风琴,还曾使用十线谱的奏法谱。
图像谱
  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比较原始的有动机谱,它不表示具体的一个一个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基本旋律型或动机,例如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圣咏、犹太教的圣咏等。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一些现代派作曲家不满足于通用的五线谱,往往自行发明或创造一些新的记谱法,有的是在五线谱基础上加上奏法谱或新标记,再用文字说明;有的利用图像来记谱,如具体音乐、偶然音乐及电子音乐,均使用图像谱。
方格谱
  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纽姆记谱法
  后来又演变发展为有量记谱法,到17世纪逐步定型为五线谱,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中国元代的余载在《九德之歌音图一》中所用的方格谱也属于这一类。
编辑本段差异
  记谱法因国家、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乐谱中所记录的音乐各种要素,包括音的绝对或相对高度,音的持续长度,音的强弱,音的装饰法 ,乐器的演奏方法及表情记号等。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的记谱法
  基本上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凡、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一个八度。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中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不同时期的记谱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文字谱   汉朝的 声曲折   唐朝的 简字谱和 燕乐伴字谱   明清时期的 工尺(che)谱
中国的乐器也常使用各自的奏法谱
  如古琴谱,筝的二四谱等,琵琶谱则是在工尺谱以外加注手法谱。在日本,琵琶、笛、尺八及三味线也各有自己的奏法谱。
编辑本段具体介绍
中国最早的乐谱
  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前者借用了中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   在中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遗失,已无从知道。   《汉书·艺文志》中也见到“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中国文字记谱法
  中国民间曾常用多种字谱记录音乐。如减字谱、宴乐半字谱、锣鼓经和二四谱等。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说明文字谱乃其后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体方式是用减笔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因为标明指法,也叫“指法谱”,到南宋时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得以整理而传于后世。   宴乐半字谱即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燕乐半字谱”源于唐代,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可能是管乐器演奏指法标记的(最早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大人曲谱》)。作为早期的工尺谱谱式,在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和南宋张炎(12481320?)《词源》中出现。近代通行的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
工尺谱
  工尺谱也是文字记谱法,而且是很重要的、运用最为广泛地一种记谱法,由于此,单独设节讲述。   “燕乐半字谱”经宋代的俗字谱,工尺谱到明清基本定型并广泛使用。但因流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其记法、唱名等略有出入。工尺谱中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为唱名,相当于sol、la、si、do、re、mi、fa、sol、la、si,高八度加偏旁“亻”、如“ 上、 尺、亿 厖”;低八度每字末尾加折尾(合字除外)。如“凡、工、上 厖”。六、五、乙的第八度唱作四、合、一。谱字有正、草两种书体,传统书写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节奏(板眼)符号标在工尺字的右边,强拍(头板)符号为“、”或挢”,弱拍(眼、中眼)符号为“。”,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   工尺谱是中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中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工尺谱对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记谱或演唱。但由于记法太复杂、繁琐,以致中国古代有些宝贵的音乐遗产有的失真、有的失传。这些记谱法也正日渐推出历史舞台。
二四谱
  “二四谱”也是一种“音位谱”,以汉字“二、三、四、五、六、七、八”来依次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即“sol、la、do、re、mi、sol、la”;FA、SI二音用“重三”、“重六”表示,这是由于二音是在LA、MI上重按而得,故LA、MI又常称为“轻三”、“轻六”。   在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音中,三、六、五因各种情况而变化,余下只有二、四(sol、do)两音不变,因此这种记谱法被称为“二四谱”。古谱对于音乐传播和记录信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历代谱式中那种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浸透着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之处。先秦美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魏晋佛禅中的“不立文字,直接人心”,民间传承习惯上“口授心传、耳提面命”的实践精神都程度不等地体现在中国古谱节奏记写“点到为止”,旋律繁简足以备忘的方式之中。随着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我们不仅从乐谱记写的音调旋律中去体味传统,而且还从记写方式去考察传统。   但是,正是这些“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点到为止,严重影响了对音乐记录必有的的准确性、完整性。各种中国古谱不能象五线谱、简谱那样较得心应手,较如实地记录音乐,并且难以普及是他们共有的缺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谱法不科学,局限性大,不便普及,不能广泛使用,是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上古时代的《诗经.十五国风》是由采风得到的各地优秀民歌,其曲调因未得记录而没有流传下来。
编辑本段传统记谱法的缺陷
  西方音乐的传统记谱体系正是以每个八度包含7个自然音这样一个标准为基础的.然而,当17世纪末将5个变化音级增加到键盘上时,这一体系就出现严重的问题.在传统记谱法中,12个音并不是同等地记录在谱表上,变化音没有自己的线或间.因此,对于变化音至少有一项附加的信息(临时变音记号或调号)需要解释(这会影响读谱者的短期记忆).这种不平等导致两个更大困难的产生.首先,有些调号使人感到是"简单调"(如c),有些调号是"复杂调"(如降c).实际上它们的音程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绝对音高不同.其次,音高距离看上去是不明确的,即音符在谱表上的垂直比例不统一.两音符之间的音高距离不是从位置上直接表明,而是必须依赖读谱者对他所演奏的调和谱号的知识和记忆.在传统记谱法中,同音名的音没有固定在谱表的线或间上,如相差八度的"c",一个在线上,一个在间上.这是因为谱表的线和间仅表现7个"自然"音,每八度中的音符是个奇数.此外,谱号可以改变线谱上音符的音高位置,这更增加了读谱的难度.这是因为,要根据特定乐器采用相应的谱号,将特定乐器或声部的最有效音区固定在谱表上的中心位置.尽管如此,有些演奏家和歌唱家可将其音域扩展到3个八度以上,那么,又要去读多种谱号的乐谱或多条加线的乐谱.此外,由于调号或其他偶然的原因,相同音高的音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记法.在传统记谱法中,音值符号要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计算.对于读者,它们不是直观的而是需要一个信息处理过程.许多记谱法革新者认为,以相应比例的符号表示音值是记录音乐时间的优选方式.传统记谱体系植根于自然主义之中,难以记录无调性音乐和微分音音乐.此外,这一体系不是为中世纪以来发展的复杂乐器,和声和节奏而设计的.本世纪后半叶,一些先锋派作曲家创造了用于传统记谱体系中的新记谱符号.人们始终期待有一种较少依赖于记忆和心智计算的更直观的记谱体系.卡尔科斯卡erhard karkoschka)在他的《新音乐记谱体系》中说,任何一种新体系,"视觉对象必须是相应的听觉对象的直接转换,要尽可能减少附加的思维过程.[ 3 ]"
编辑本段中西记谱法之对比
  音乐本是时间的艺术,但是时间稍纵即逝,美好的音响一去不回。为了保留声音,人们发明了乐谱,试图通过记谱法的沿革,使音乐长久流传。然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决定着中西记谱法产生发展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着我们,应当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正确地审视记谱法的问题,从中窥探其在中西音乐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    一 中国是一个文字大国,几千年的繁衍更替,适应着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可以说传统乐谱成为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印记。   鼓谱、声曲折、文字谱、减字谱、律吕字谱、工尺谱等乐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传播的载体,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乐谱担负起记录、传播和保存音乐信息的重任,对于推动音乐的发展和保存各朝代的音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减字谱和工尺谱等谱式还仍然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被广泛地应用。    在欧洲,伴随着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字母记谱法,天主教音乐家们又发明了“纽姆乐谱”,制定了四线乐谱、五线乐谱、简谱等记录音乐的谱式。   从西方音乐记谱法的发展来看,占据主流的是五线谱记谱法。从公元9世纪开始使用“纽姆乐谱”到公元15世纪五线乐谱的产生,大约经历了七个世纪,这主要是教会音乐家完 成的结果。从公元16世纪五线谱记谱法的初步完成和全面确立,大约经历了五个世纪,五线谱从教会逐渐走向整个社会和民间。公元18世纪,五线谱记谱法形成了今天应用的规模和理论结构,并随着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而走向世界。到了20世纪,五线谱记谱法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被普遍使用的音乐文字。在音乐的教学和实践中,西方五线谱记谱法的普遍应用推动了世界音乐发展的进程。    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早于西方国家。就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发展而言,比西方音乐记谱法的产生约早600年的时间。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音乐记谱法的发展状况也截然不同。    中国是以文字记谱为主,相比之下要比西方国家更为重视音响色彩变化的表现价值,在根本上鄙薄乐谱节奏的理性抽象。史料中记载唐明皇时曾让黄幡绰设计拍板谱,而她却画了只耳朵进上,并说:“但有耳道,则无失节奏也。”这正是最有特色的佐证。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谱”讲究定谱不定音,定板不定腔,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正是中国音乐记谱法尤为突出之处。像工尺谱就只记录板眼,而具体表现音乐的精细之处则需要演奏者即兴地主观发挥。而西方的音乐记谱法是以字母、符号为主的线谱,讲究“声有定高”“拍有定值”“按谱演奏、演唱”。节奏源于舞蹈性的拍位,其发展的主流是对于音高问题的解决和完善。可见,节奏信息差异的把握形成中西旋律节奏观念的不同。   中国受封建制度的制约,音乐为封建主的利益所服务,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古谱。而西方国家在教会的把持下,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同时,使其音乐记谱法的发展日益完善,特别是五线谱、简谱的通行,已成为世界的一种潮流。因此,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专业音乐家,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全盘挪用信息简便而节奏系统尤为完备的线谱、简谱。直到今日,中国音乐教育仍在以推行五线谱的固定音高为主,而民族器乐的演奏以及戏曲音乐的记谱始终奉行简谱的首调系统观念。这使中国乐坛形成一种既不同于日趋僵化保守的中国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的新的音乐文化走向。    可以说,乐谱是传播音乐的重要媒介,不管是文字谱、数字谱还是五线谱,都有着它们各自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随着无固定音高的噪音——打击乐器在乐队中源源不断地引入,无调性音乐及噪音音乐的发展,和声节奏关系的日趋复杂、自由,以及作曲家们“音乐意识”的苏醒,对于力度、音色、奏法等难以测定其精确“数据”的参数日益重视,记谱法的改革已变得刻不容缓,出现了精确记谱法、行动提示记谱法、框架记谱法、近似值记谱法、图形记谱法与音乐图形六大类。可见,现代社会这种不固定性的新式记谱法,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在我们的教学和实践应用中,也应适当地改变认知观念,在掌握基本音乐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要拓宽涉猎的领域。乐谱已不再是一套限制指示,而这正是音乐语言在时代潮流中给予人类的启示。    三 回顾中国音乐近百年来的发展,无论是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保存,还是对于外国音乐的吸纳,直接的载体是谱式的记录。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等方面的搜集、整理、研究还应立足根本。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该国特有的高文化特点,在中国的文化历史条件下,又总带有可以辨认的历史信息,因而使得音乐本体的考证成为可能。所以在打谱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保存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新的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应当适应音乐的规律,一味地“与世界相接轨”,将古香古色的原汁换掉,势必会导致中国音乐“原生态”的退化,中国音乐失去了自己的根,不能发展,也没有出路。    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引进西方的音乐之长来补我们之短,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西方记谱为载体的欧洲音乐文化的吸收对于我们来说还很不够,应当多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研究,将其放入所处在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本质问题。力求对西方音乐涉猎的视野更宽广,研究更深入。    今后,我们应以更虔诚的心态去认识传统的中国音乐和中国的音乐传统,以更广博的胸怀去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根植传统、面向世界,积极梳理、努力创新,这才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正确方向。


古琴减字谱全解是什么?

古琴减字谱:又称古琴指法谱,是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1、按三弦X徽剔(按几徽见上一个减字),散二如一。就是剔的时候中指要弹响这两根弦,同时发声。2、按六弦X徽(按几徽见上一个减字),散五弦,泼剌。泼,右手食中名三指合拢并排往内扫;剌,右手食中名三指合拢并排往外扫。这个指法是两个动作,先往外再往内,要求都是两弦出一声,动作要迅捷有力。3、掩六弦七徽。左手大指从上方击下至六弦七徽,得一声。前一个字一般是名指按六弦七徽或九徽,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名指不要松开。指法减字谱的谱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种,俗称“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实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绰)、氵(注)、上、下、佳佁(进复)、艮佁(退复)、弁(分开)等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减字谱

古琴减字谱

古琴最全减字谱学习,一目了然(绝对值得收藏!)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古琴音乐的这种记谱法看上去似乎过于复杂棘手,不够实用。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谱法并不记录任何真正的音符。但是经过正规的训练后,会发现他和西方的记谱法一样方便。

由于古琴各种定弦方式都是严格固定的,而且古琴的琴制也是固定的(甚至一根弦要用多少根丝做成也是固定的),因此,这种对音符记谱的缺失并不会对演奏者带来严重的困难。


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大全

一.音色符号


:散音。即弹奏空弦。


:泛音。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按音。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泛止。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


:擘。大指向内弹。


:托。大指向外弹。


:抹。食指向内弹。


:挑。食指向外弹。


:勾。中指向内弹。


:剔。中指向外弹。


:勾剔。勾剔连作。


:打。名指向内弹。


:摘。名指向外弹。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急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如一声。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剌读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用。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


”。


:撮。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齐撮:撮的古写。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打圆。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弹一次,再缓弹一次,共出四声,如果从打圆符号之前两音算起,共出六声。


:滚。用名指自内向外弹,连续摘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拂。用食指自外向内弹,连续抹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滚拂。前两种指法常常连用,先滚后拂。何弦起何弦止,谱上会另有弦位标明。


:全扶。食指连抹两弦,中指紧接又连勾此两弦,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三.左手指法


:大指。大指末节微屈。用侧面按琴弦。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有指甲部位,用半甲半肉按弦;二是大指骨节凸起部位,完全用肉按弦。当两或三根弦连弹时,两个部位就需兼用。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大指使用最多。





:食指。食指以指面自然地平按在弦上,但食指更多是用于点徽位上的泛音。


:中指。中指以指面按弦,只在琴面的中、下准部位使用,上准不用。


:名指。名指以指面偏左侧(小指方向)部位按弦,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名指使用仅次于大指。


:跪。用名指跪着按弦,多用于七弦五徽以上。弹法是名指中节、末节弯曲,以名指指背左侧部位按弦。


:跪。与“


”同,古写法。


:上。按弹得音后,按弦手指不离开弦向右走上一音或数音,音之间直接连接,不出滑奏效果。


:下。与 “上”弹法相同而方向相反。


:进。与“上”弹法相似,但只“上”一个音位。


:退。与“下”弹法相似,但只“下”一个音位。


:复。回复到原来的音位。


:进复。进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上进一音位,又下回复原来音位,所以进复两音都是虚声。


:退复。退


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下退一音位,又上回复原来音位,所以退复两音都是虚声。


:引。结合“上”、“下” 之用词,常写成“


”或“


”,与“上”“下”不同的是,“引上”、“引下”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


:浒。按弹得音后略微停顿,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谱中常写成“午上”, 上至何音位谱中会接着标示;另一说为上的幅度大至一个半音或一个半音以上,引上过程中不滞留者为浒。


:淌。常写成“


”,即淌下,奏法与下相似,“淌”使“下”进行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准。


:往来。按弹得音后即连续绰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来数次。谱中不一定标出往来次数,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为常用。


:撞。按弹得音后,手指向上(半音或一音无定规)急撞后再回到原位,过程很快。


:逗。按弹得音的同时,手指急上复下少许,与撞的区别在于急上复下的音与弹弦同时进行,成为音头上的装饰音。


:唤。右手弹弦出音的同时,左手急速向上少许,又退至音位之下少许,又复上至原音位,这些向上、向下和复上原音位的动作都在快速中进行,共同成为原音位音头上的装饰音。


:掐起。大指按弦弹一声后,名指按于大指的下一音位,同时大指将已弹过的弦掐起,大指掐起时使用大指甲左侧边缘将弦向内拨,此时在名指所按音位上出声。


:对起。与“掐起”同,古写法。


:对过。与“掐起”同,古写法。


:对按。与“掐起”同,古写法。


:抓起。大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大指抓起此弦散音。


:带起。名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名指带起此弦散音。


:罨。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罨。与“


”同,古写法。


:虚罨。左右手不按不弹,左手用大指或名指在指定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推出。中指按弹第一弦后,随即用中指把弦向外推出得声。


:不动。有两种用法,一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定住不动,有意使出音呆板枯槁;二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右手另弹它弦散音时,左手仍按原音位不动,以便在原音位上接着弹。


:就。前一音用某指上、下至某徽时,需在此弦或另一弦弹奏,此时用“就”而不必再写某指、某徽位。有“就在此处弹”之意,是一种省略写法。


:绰。从下向上,向本位音滑奏,是上滑音记号。


:绰。与“


”同,古写法。


:注。从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是下滑音记号。


:注。与“


”同,古写法。


:吟。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微微波动,称之为吟。


:长吟。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吟。


:定吟。不移动按弦音位,只摇动手腕的吟,实是速度快而幅度极小的吟。


:细吟。幅度小速度快的吟,与定吟的区别在于细吟是移动音位的。


:急吟。动作急速的吟,与细吟类似而幅度略大。


:缓吟。动作缓慢的吟。


:游吟。幅度大至带进复的吟,通常作两次进复,实与猱弦相似。


:猱。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波动,幅度比吟大,上下半音至全音都可能。


:长猱。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猱。


:急猱。动作急速的猱。


:缓猱。动作缓慢的猱。


:有撞意之猱,猱的过程中手指向音位上方有撞击意,猱的幅度在多次急上复下中渐次减小;或是先作撞,撞后即在音位上方作猱,猱的幅度渐次减小。

四.左右手配合动作指法


:分开。此谱字前应为抹挑连作或勾剔连作指法,当右指抹或勾弦出音以后,左指即向上进一音位,然后右指作挑或剔,左指随即复下原音位,复下之音往往带注。


:同声。左手大指或名指按弹出声之后,把弦抓起或带起得声,同时右手弹一空弦与其同声。


:应合。左手名指或中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连弹二音或数音散声,此时按弦的左指或上或下,进退到右手弹出的空弦音相合的音位。有些古谱在左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接着弹一散声相应也标记为应合,但通常只标记二声以上的应合。


:放合。左手名指或大指按徽取声后再向内移动放开空弦,随即按弹相邻弦高八度音与刚才移动放开的空弦音相应合,应合的两声可以同声,也可能是前后紧接出声。


:掐撮声。“


”的古写,在此前已弹奏的两弦上作掐撮声。


:掐撮三声。据此谱字前名指按音、空弦之撮音,左手大指作罨、掐起,右手撮;左手大指再作罨、掐起、罨、掐起,右手再撮。

五.速度、节奏符号及其它


:少息。略作停顿之意。


:少息。与“”同。


:大息。停顿较长。用于需停留数拍之长音符。





:急。急弹。


:缓。缓弹。





:紧、慢。表示快弹或慢弹。


:入拍。表示以下段落节奏有拍子可循(非散板)。


:入慢。表示此段进入慢弹,但此慢弹一般均与散弹、跌宕弹相同,不入拍。


:句号。一乐句后的标点,此处应有乐句结束的语气停顿。


:间。某两徽之间的间。


:再作。再弹一次。再弹的起点处会有一竖线表示。


:从头再作。从乐曲开头或段落开头再弹一遍。





:曲终。


:操终。


注意事项:

1.左上角左手一般为四个指法,分别是(大)-大拇指,(亻)-食指,(中)-中指和(夕)-名指。

2.右上角经常会出现叠加的数字,例如图中为“十徽八分”,即在十徽与十一徽之间,从右向左十分之八的位置按弦。有时数字“八”的地方会出现“半”字,即为五分。

3.中部为弦,古琴有七根弦,距离我们最近的是七弦,距离我们最远的是一弦。


减字谱是我国哪种乐器记录乐谱用的?

古琴文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一种古琴文字谱,由文字谱简化而来。在减字谱中,一个谱字分成2大部分四小部分,2大部分是上部和下部,上部指左手,下部指右手。上部分左右两个小部分,左部指哪个手指,右部指哪根弦。下部分内外两部分,内是指哪根弦,外是指哪个手指用什么方法弹。另外在很少的几种情况下,下外部也指明左手的一些指法,比如绰、注。扩展资料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减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