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网站有哪些
题目问的应该是投标网站有哪些?应该是看招标信息的网站有哪些吧?
目前我国的招投标网站还是比较多的,有免费的,有付费的。同时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第一:政府类招投标网站。该类网站大多是招标信息的原始发布方,通常都是政府性质的官方网站,比如统一的各省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国家各部委的官方网站,或者各省市相关部分负责管理的招投标平台。该类平台不会收费,而且由于是官方网站,所有权威性比较全,缺点在于信息比较零散,查找起来很费劲。
第二:第三方招投标平台。该类招投标网站大多是私人或者是民营企业组建的,主要提供全国各行业、各地区招标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和展示。同时该类招投标网站还可以直接招标信息的发布功能,常见的有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招标网等。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该类招投标网站通常都是需要注册会员的,也就是查看招标信息是需要付费的。
第三:企业自主招标网站。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常常会涉及到招标采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商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被逐渐引入企业招投标工作中。
目前来说,免费的招投标网站不是很多,占比较大的还是收费的平台,毕竟是个人或者企业网站,大多是要生存下去的,因此需要收费才可以换取信息的。
招投标的官方网站有哪些?
耗时3天,为大家整理收集了全网最完整的5大类招标投标网站,总有一个好用的招标网,适合你的招标采购网,免费的招投标网站会跑到你的碗里去。
一、信息聚合类招标网站:招标采购项目多、更新及时,有些如招标雷达网站还有商业情报能力,如:预测项目、竞对分析、招标单位画像等等。
招标雷达
招标雷达是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首家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中国政府采购、招投标公司等提供海量招标采购项目信息的招标网,拥有国内领先的项目预测、潜客推荐、市场开拓、竞对预测等能力,为您精准锁定全网商机,大数据时代最佳投标中标神器。
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中国采购与招标网是招标采购供应链数字化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挖掘和信息服务、行业交易全流程技术服务、专业培训服务以及企业推广等服务。
招标网
招标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招标、采购、拟在建项目信息及网上招标采购等一系列商务服务。招标网是招标采购领域的资讯和交易网站,为各级政府采购、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企业、供应商提供强大的专业招标采购信息查询和相关服务。
中国招标网(又名中国招标与采购网)
中国招标网为投标企业提供最新工程、设备、物资、服务等招标信息和网上招标采购等服务;中国招标网是中招国信旗下的最佳招标采购网站,为政府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企业提供招标服务。
招标采购导航网
招标采购导航网深耕招投标行业22年,日发布招标采购项目信息190000条,招投标就上招标采购导航网,商机与服务及时、可靠、有保障!
采招网
中国采招网是招标网中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招标、采购、拟在建项目信息及网上招标采购等服务的招标网;采招网是中国招标网站采购领域的最佳资讯和交易招标网站,为各级政府采购、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企业、供应商提供强大的专业招标采购信息查询和相关服务。
国家招标网
国家招标网,是专业的国家招标投标的门户网站,每日发布包含水招标及拟在建项目等超过18000条招标采购及拟在建项目信息。
二、中央政府类招标网站:主要为中央政府单位、组织团体等提供发布招标采购信息服务。
中国政府采购网
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汇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专家、信用、监管信息,依法依规对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进行公开,并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形式丰富的信息服务。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中国国际招标网
中国国际招标网-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行政监督和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建立的国家级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定位是全国招标投标信息共享的枢纽、公共服务的载体和政府监管的重要依托,于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并获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十大优秀案例奖项。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中国招标投标网
中国招标投标网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信息指定发布媒体!创办于2002年9月,由《中国招标》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是大型招标采购信息发布平台之一。
三、34个省级行政区地方政府类招标网站:主要为地方政府单位、组织团体等提供发布招标采购信息服务。
北京市政府采购网
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上海政府采购
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云南省政府采购网
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广东省政府采购网
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江苏政府采购
江苏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浙江政府采购网
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宁波政府采购网
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安徽省政府采购网
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
四川政府采购
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重庆市政府采购网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
福建省政府采购网
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公共服务平台
江西省政府采购网
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
湖北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
湖北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
中国湖南政府采购网
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中国海南政府采购网
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贵州省政府采购网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陕西省政府采购网
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甘肃政府采购网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
青海政府采购网
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网
中国山东政府采购网
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网
青岛市政府采购网
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
河南省政府采购网
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广西政府采购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南宁政府采购
南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网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网
西藏自治区政府采购网
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采购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网
四、企业自建招投标网站平台,服务于企业自身的招标采购需求。
万科采筑平台
中国移动招标与采购网
中国联通采购与招标网
中国电信阳光采招网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信息平台
烟草行业招投标信息平台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五、其他信息聚合类招标网站。单独列出来主要是这些信息聚合平台每日更新的招标采购项目数量相较于日更新30万+的招标雷达招标网还是有一定差距,另外它们在招投标核心情报钻取能力方面,也无法与招标雷达相比。
招标雷达
招标雷达是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首家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中国政府采购、招投标公司等提供海量招标采购项目信息的招标网,拥有国内领先的项目预测、潜客推荐、市场开拓、竞对预测等能力,为您精准锁定全网商机,大数据时代最佳投标中标神器。
剑鱼标讯
今日招标
比地招标网
千里马
乙方宝
RCC瑞达恒
有标网
至此,5大类别的招标网站悉数奉上,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补充更多的招标投标网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好好投标,月月中标。
中国中冶股票年度走势?中国中冶深度分析股票?中国中冶重组最新消息?
最近关于安永的报告表明,中国建筑业上半年的业绩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行业的集中度一直在不断的提高,既然中国中治在建筑行业中的这么具有特点,那这只股票会不会也一样突出呢,投资的话是否有价值呢,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述一下。在开始分析中国中冶前,我整理好的建筑装饰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建筑装饰行业龙头股一栏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公司介绍: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主要经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及资源开发业务。中国中冶累计114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30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19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及冶金行业工程质量优秀成果奖718项。简单介绍中国中冶后,下面通过亮点分析中国中冶值不值得投资。亮点一:技术优势明显中国中冶所建立的应用研究体系拥有完善的建筑科学、冶金科学以及部分机械科学,在此基础上,还拥有11家科研、设计类企业,1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具备有以建筑工程、专有装备制造为主要研究对象,拥有单学科及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实力,拥有了解决工程主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因而接连提升核心技术能力,维系在行业内技术带头的水准。亮点二: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只看主题公园领域的话,中国中冶是全球最知名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创办了国内唯一一家主题公园专业设计院,国内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格的企业仅此一家。2019年,成功签约和中标了沈阳恒大文化旅游城童世界乐园主体及配套建设工程、沧州恒大文化旅游城主题公园工程、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音视频设计等重大项目。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中国中冶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中国中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从冶金工程市场来看:国家正在对冶金行业产能过剩进行调控,以及新环保法政策也在大力推进,国内现在已不再处于钢铁行业大规模、高强度建设期。后续钢铁冶金工程将以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为主,业主会更加热衷于一站式快速与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及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保持一定的市场需求。从非冶金工程承包市场来看: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的逐步落实,国内基础施设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速度越加快速。总而言之,建筑行业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市场需求都是极为广阔的,中国中冶实力尤为雄厚,技术位于行业前列,还有挺宽阔的成长空间。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中国中冶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中国中冶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中国中冶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应答时间:2021-12-0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股市今日行情走势中国中冶?中国中冶公司行业分析?中国中冶股票最新订单?
最近关于安永的报告表明,中国建筑业业绩上半年一直呈稳中有增的态势,行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国中冶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了,到底这只股票如何呢,有没有投资的价值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在开始分析中国中冶前,我整理好的建筑装饰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建筑装饰行业龙头股一栏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公司介绍: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主要经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及资源开发业务。中国中冶累计114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30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19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及冶金行业工程质量优秀成果奖718项。简单介绍中国中冶后,下面通过亮点分析中国中冶值不值得投资。亮点一:技术优势明显由中国中冶所建立起来的应用研究体系拥有完整的建筑科学、冶金科学以及部分机械科学,拥有11家科研、设计类企业,另外还拥有1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具有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以建筑工程、专有装备制造为主,做好单学科及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应用和开发研究的技术,解决工程主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了,因而让核心技术能力越变越高,维持在行业内技术水平超前的趋势。亮点二: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在主题公园领域,中国中冶是全球最知名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国内唯一一家主题公园专业设计院有它创建,是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格的企业,在国内是唯一的。2019年,成功签约和中标了沈阳恒大文化旅游城童世界乐园主体及配套建设工程、沧州恒大文化旅游城主题公园工程、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音视频设计等重大项目。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中国中冶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中国中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从冶金工程市场来看:源于国家对冶金行业产能过剩调控、新环保法等政策的逐步实施,国内现在已不再处于钢铁行业大规模、高强度建设期。后续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将是钢铁冶金工程的主攻方向,业主也对一站式快速与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及完整的解决方案有更大的兴趣,并保持一定的市场需求。从非冶金工程承包市场来看: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有效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国内基础施设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速度愈加快速。根据上述分析,建筑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其他地区,还有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中国中冶极具实力,技术领先,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中国中冶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中国中冶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中国中冶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应答时间:2021-11-2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今日钢铁网的简介
“今日钢铁网”为钢铁行业独家奉献真正体现WEB2.0设计和经营理念的、以信息互动和主动营销为核心的网络营销功能。因为“今日钢铁网”拥有覆盖全国的钢铁企业名录,有超过20万个邮件地址、手机和传真号源,会员的商机信息、资源信息除了可以在网内发布外,还可以主动的、有针对性的通过邮件群发、短信群发和网络传真群发等多种信息互动方式,让商机信息无处不达,真正地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营销。“今日钢铁网”为会员量身订制的会员后台(《我的助手》),克服了传统行业网站商务功能单一的缺点,具有信息资源发布、信息受众跟踪、智能商务管理和网络营销的功能,让会员能够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商务管理融为一体,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传统业务的无缝对接,是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办公室。
今日钢铁网的介绍
“今日钢铁网”(todaysteel)由上海纵横今日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管理,是钢铁行业功能型电子商务平台,是江苏易钢在线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今日钢铁网”的宗旨是:致力于为会员扩大销售和降低购销成本。围绕我们的宗旨,我们为钢铁生产企业、贸易商、终端用户及其相关行业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商机信息、现货资源、企业网上形象宣传、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产品服务主动立体推广及企业网络营销整体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
冶金炉料包含哪些产品,越详细越好,谢谢!!
常用的冶金炉料产品有:脱氧剂、连铸覆盖剂、脱硫剂、脱碳剂、脱磷剂等。
冶金炉料作为炼钢中的辅助产品,是炼钢过程中重要的添加物品,在整个炼钢过程中,利用不同来源的氧来氧化炉料所含有的复杂金属。采用各种复杂的工艺,利用好冶金炉料来去除硅、磷、碳、脱氧和合金化物等。
根据钢厂所需要生产的产品型号,把生铁中的所含碳量升降至规定范围,同时使它元素含量达到一定的规定范围,最终满足钢种的要求。所以在整个炼钢过程中怎样更好使用好炉料,是所有钢厂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在练钢中有的在高温下与石灰石、石灰等熔剂起反应,形成炉渣。有的变成气体逸出,留下的金属熔体就是钢水。
在这我例举一个产品作为说明:脱氧剂又称钢水净化剂,它是炼钢中试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辅助材料,它有很多种型号产品,并且每个类型的作用都不相同。例如:宜兴周氏冶金炉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钢水净化剂是,它新一代炼钢辅助材料。他适用于多种炼钢形式的脱氧使用,尤其适合转炉炼钢脱氧。具有很强的脱氧脱硫效果,能很好改善钢水的流动性能,解决水口结瘤问题。减少钢中气体、降低钢中夹杂。此类产品使用方式很简单,对于操作人员使用起来很方便,并且很好的提高合金回收,减少在炼钢中合金的消耗。常使用此类脱氧剂,可以很好的降低成品,带来很明显的经济效益。
什么是冶金炉料
钢铁冶炼生产中的原辅材料简称为冶金炉料。它通常包含铁矿石、废钢、生铁、焦炭、铁合金等。同时,冶金炉料作为炼钢中的辅助产品,是炼钢过程中重要的添加物品,在整个炼钢过程中,利用不同来源的氧来氧化炉料所含有的复杂金属,采用各种复杂的工艺,利用好冶金炉料来去除硅、磷、碳、脱氧和合金化物等
了解更多冶金炉料,可选择中国冶金炉料wang查询
中冶集团有多少子公司?
有几十个呢。中冶集团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12家甲级科研设计院、15家大型施工企业,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37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其中,四特级施工企业数量2家,三特级施工企业数量6家,双特级施工资质企业数量4家,位居全国前列。拥有26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超过33,000件,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73项(其中2015~2017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55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59项,发布国家标准569项。累计107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含参建),202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含参建),19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含参建),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606项。拥有57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89人。同时,集团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3人,全国技术能手65人。
中冶集团哪个公司相对好点?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冶金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先后承担了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国家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中冶集团也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摘要】
中冶集团哪个公司相对好点?【提问】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冶金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先后承担了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国家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中冶集团也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回答】
中冶集团十大子公司中,二十冶的实力最强。【回答】
中冶10大子公司总体实力排名:中国二十冶实力最强
中冶10大子公司之中国二十冶: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二十冶)坐落在具有东方明珠之称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公司历经几十年的奋斗,已经发展为具有大型综合性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现代化施工企业,并顺利通过了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回答】
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满意的话,麻烦抠个赞对我的服务进行评价哦!感谢您的咨询,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中冶和中铁哪个好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成立于1950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集基建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铁路和公路投资及运营、矿产资源开发、物资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也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摘要】
中冶和中铁哪个好【提问】
您好!还是中铁好一点,毕竟中铁的排名要好一点,再一个中铁的本身待遇工资方面也要好一些,能力也要比中冶好一些,中铁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中央企业。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50名。中冶排名290位。两者不是一个档次。【回答】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成立于1950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集基建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铁路和公路投资及运营、矿产资源开发、物资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也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回答】
湖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厅组织对我省地勘单位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我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地勘单位48个,年末在职职工人数 12288 人(其中,从事地质勘查有6725人;从事工程勘察与施工的有4195人;从事矿产开发的有603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有3061人),较2005年职工人数9472人增加2816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有414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36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583人),较2005年专业技术人数387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4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752人),增加268人。在职职工劳动报酬为18073.47元,较2005年的14882.29万元增加3191.18万元,增幅21.44%。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全省离退休人员为14662人,比较2005年离退休人员14535人增加127人;离退休费用21695.91万元,比较2005年离退休费用20658.11万元增加1037.79万元,增幅5.02%。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共有42个,比2005年增加3个,资质类别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类。全省地质勘查单位拥有各类单项资质总数为155个,其中甲级资质62个,乙级资质54个,丙级资质39个,其中具有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有28个,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最高资质为丙级的单位有13个。二、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一)基本情况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已属地化的有3个(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北省核工业队、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有5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省地质勘查院、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湖北总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共有25个,资质类别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类。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拥有各类单项资质总数为117个,其中甲级资质50个,乙级资质48个,丙级资质19个,其中具有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有24个,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二)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趋好,效益呈较快增长势头。现将省内主要国有地勘单位经济状况简述如下:1.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我省地质勘查工作主力军之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该局资产总额达16.12亿元,比2005年的15亿元增加了1.12亿元,总资产增长率达7.5%。其中,生产性资产9.75亿元,与上年度相比,增加7622万元,增长8.5%,生产性资产中的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1.4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816万元,增长14.1%。全局净资产总额达6.9亿元,比上年增加4441万元,增长6.9%。全局负债总额9.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与2005年相当。2006年,该局全年实现总收入达14.67亿元,比上年度的11.19亿元增加3.47亿元,增长31.1%。总收入中,地质勘探业收入从2005年的2.71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由上年的1.95亿元提高到2.53亿元,增长了29.8%(主要为政策性增资);地质专项拨款从2005年的4454万元增加到5163万元;矿业权转让收入430万元;矿产开发收入从2005年的796万元增加到951万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从2005年的6.41亿元增加到8.71亿元;其他产业收入2.22亿元,比上年增加4960万元。2006年度全局支出总额为14.32亿元,比上年度的10.85亿元增加3.34亿元,增长31.99%。其中,地质找矿支出6549万元,矿产开发支出806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610万元和76万元。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截至2006年12月31日,该局资产总额达5.39亿元,比2005年的4.7亿元增加了0.69亿元,总资产增长率达14.7%。其中,生产性资产7309.6万元,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688.39万元,增长10.4%,生产性资产中的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6120.69万元,比上年度增加 481.21万元,增长8.53%。全局净资产总额达4327.78万元,比上年增加220万元,增长5.36%。全局负债总额3.23亿元,资产负债率与2005年相比增长14.07%。2006年该局总收入2.77亿元,与2005年同比增长14.04%。其中:地勘业收入2.12亿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717.77万元,其他产业收入5287.73万元。地勘收入中,地质勘探费1.01亿元,地质专项拨款302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1780万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8107.61万元。2006年,该局总支出26776.42万元,同比增长14.03%。其中,地质找矿支出11605.86万元,同比增长52.47%。3.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该所资产总额达8444万元,比2005年的6770万元增加了1674万元,总资产增长率达24.7%。其中,生产性资产5332万元,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1036万元,增长24.1%,生产性资产中的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3055万元,比上年度增加了1036万元,增长51.3%。2006年全所负债总额342万元,比上年增加了 77万元。2006年该所实现总收入(产值)6282万元,较2005年增长21.8%;2006年总支出4460万元,较2005年增长11%。(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我省公益性地质工作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预算支出。2006年本省地勘单位争取投入公益性地质项目资金共计达1.3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地质项目资金1.29亿元,获得省级财政地质勘查专项资金1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4411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经费513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984万元。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勘查开发局和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是我省勘查工作的两支主力军,2006年他们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和本省加强地质工作的政策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联系沟通,协调各方关系,调整立项思路,积极组织申报和落实各类国家资金地勘项目,争取国家和本省财政资金项目54项,经费达7520万元。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勘查开发局争取国家和本省财政资金项目实际投入突破4000万元预期目标,达到4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9项,经费2747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6项,经费900万元;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15项,经费680万元;省国土厅技术支撑服务项目13项,约150万元。此外,部分下年度新上和续作项目资金已争取到位或申报待批。其中已批准到位中央财政地勘项目和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有8项,经费990万元;已申报审查待批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有20余项;区域地质调查在全国首批实现数字化填图并顺利通过野外验收。1:25万十堰—襄樊幅地质修测统一了该地区地层系统,总结了区内火山岩、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区内基本构造格架新认识;1:5万金牛幅、高桥幅区域地质调查初步划分出区内火山岩岩相体,新发现膨润土、珍珠岩等矿(化)点;1:20万神农架幅巫溪幅区域重力调查完成面积4500 平方千米,800个物理点。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阶段工作全面展开,通过横向协作和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实施的沿江镉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城市矿山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洪湖湿地生态评价及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等各子项目野外工作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资料。(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情况抓住地质勘查工作社会需求增长的有利时机,全省商业性地质勘查技术劳务经济规模稳步扩大,服务地域逐步拓宽,经济效益保持增长,社会影响得到提升。2006年,全省地勘单位签订商业性地质勘查技术劳务项目数百项,合同额2亿多元。所承接的项目类型主要为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矿山技术咨询服务、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调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前期地质调查、地质遗迹调查与地质公园规划等,但技术含量较高、单项合同额较大的矿产勘查项目比例增大。同时,省外、国外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市场也逐步得到拓展,省外主要瞄准西部市场,国外主要推进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市场。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6年度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资金276万元。开展了“援埃塞俄比亚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编写的《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矿产地质调查前期考察报告》通过了评审,并提交商务部和埃塞俄比亚矿业能源部;编制的《埃塞俄比亚Gimbi-Nejo地区1:25万地球化学调查总体设计》向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局作了汇报,正在根据专家组意见进行修改。提交了湖北省郧西县周公山锑矿、郧西县西沟锰矿、竹山县牌楼锑矿等一批矿权登记申请,完成了鹤峰县向家山—九台山锰矿地质预查等8个矿权申报资料的修改、踏勘检查、延续申请等工作,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五)矿产开发工作情况本省地勘单位矿产开发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地勘单位通过探矿权折价入股方式参与矿山开发,年收益在1000万元左右。在矿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省地矿局实验研究所矿产开发公司研发生产的环粘土、铸造涂料、水性保温隔热涂料、耐火原料等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市场逐渐打开,目前年矿产品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2006年,全省工程勘察施工完成产值约9.28亿元,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完成产值8.9亿元,占总产值的95.91%;中央直属地勘单位完成产值3549万元,占总产值的3.82%;其他地勘单位完成产值136万元,占总产值的0.27%。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程勘察施工共完成产值7.31亿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等)、实现收入6.36亿元。其中:省内完成产值4.85亿元、实现收入4.42亿元,省外完成产值2.28亿元、实现收入1.85亿元,境外完成产值人民币0.18亿元、实现收入人民币0.09亿元。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省地质勘查院是我省以磷化工为主产业的勘查单位,“十五”期间地质工作开始走向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5年完成工勘项目110个,产值400万元,较上年增加50%,完成的“石油学院南区”项目获荆州市优秀勘察成果三等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三等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完成项目129个,合同总额450万元。从业人员年均收入2.5万元,在岗率达到90%,比2005年均有增加。三、我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的相继出台,我省各地勘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改革,突出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地矿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湖北地质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可取经验。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富民、强队、兴局”为目标,以“调整结构、强化主业、培育主体”为主线,以地质工作为立局之本,以矿产开发为强局之路、以科技创新为兴局之策,实施“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壮大核心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推动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谓“一主三化”,就是坚持以地质勘查为主业,加快推进矿产开发产业化、建设工程集约化、多种经营产权多元化。通过有效整合全局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形成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以地区性、专业性地勘单位为重要支撑的以局为单元的地勘主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整体优势,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以及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优做强地勘主业;以局矿业公司为投资经营主体,大力加强矿业权经营和矿产品开发,新增、运作一批探矿权,控股、参股一批矿山企业,实现矿产开发产业化;以地建集团为龙头,以高资质企业为支撑,调整经营策略,瞄准重点项目,立足国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努力盘活地产资源,适度发展制造加工业,精心培育服务业,改革多种经营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股份制作为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局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专业特色和优势更加凸现、市场竞争力更强,地勘队伍正向主业现代化、辅业企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加速迈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求生存、谋发展、带队伍,一是在“三个不变”,即保持地勘事业性质不变、保持地勘主业不变、保持地勘单位建制不变的前提下,局、队两级分流部分人员组建工程勘察、岩土施工、地理信息等地勘延伸产业公司开展相关业务,以解决人员安置压力,弥补事业经费不足。二是保持行业特色,稳定地勘主业,在国家地质任务不饱和,商业地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面向公益性地质和商业性地质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地质勘查工作领域。经过艰苦努力,该局不仅保留了原有地勘工作体系、单位建制、保存了地勘队伍基干力量,保留提升了地勘及相关资质,保证了地勘主业稳步较快发展,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和良好效益。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抓住国家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学科建设,加大先进装备引进管理,大力推进基地建设,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在地质科研及地质生产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稳步提高,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骨干队伍的职能和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总结我省地勘单位改革经验,有以下体会:一是有一个团结战斗、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在行业不景气,单位生存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搞改革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主心骨作用。二是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改革。三是注重在改革中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四是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妥善处理好保持地勘工作体系与在市场中求生存的关系,实现两者同步协调发展。五是按照有利于生存、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保持主业的原则,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四、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一)加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由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以所属地勘单位为主体,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加强装备和基地建设,建实建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其运行和工作的开展;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二)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研究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管理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按照全省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政策,落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及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地方性补贴和住房改革政策;帮助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问题;加快分离地勘单位办社会职能的改革。(三)完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矿业(山)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制度,主要用于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及找矿综合研究工作。逐步扩大基金规模,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等收益,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四)引导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积极培育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先导,以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体,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地质勘查发展道路。鼓励支持国有地勘单位获取运作矿业权,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鼓励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及外资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矿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培育壮大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市场主体。(五)加快地质人才队伍建设将地质教育纳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依托我省地质院校,加强与部属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实施地质职工全员教育,推进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青年职工的学历教育,有计划地选送各类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地质队伍总体素质,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培养高层次的地质专业技术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质杰出人才、地质找矿成果、地质科技进步等奖励制度,激励地质科技创新,形成地质找矿不断取得成果、地质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地质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完善津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专家选拔机制。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发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六)推动地质科技创新编制全省地质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地质科研环境。健全地质科技多渠道投入体系,逐步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研究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的经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对重要地质科技项目倾斜。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问题研究;组织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重要矿产的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地质勘查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创新;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尾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开发、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环境等课题的综合研究。加强省级重点地质实验室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提升地质装备水平,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地质装备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测、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开发与应用。(七)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省外、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重点到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大、资源互补性强、有一定投资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我省严重短缺或投资收益显著矿种的风险勘查工作。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和有条件的企业以资源条件较好、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开展省外、国外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地质勘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五、对策建议地质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地勘单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服务,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针对当前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及建议如下:(1)进一步落实加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尽快落实将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重点内容的政策。按照国务院批准的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这支队伍经常性支出纳入“一般公共事务”类级科目。同时,每年度相应固定安排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专项经费,适应地质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进程需要的地质装备更新专项经费,地质成果数字化建设与地质资料保护专项经费以及基本建设专项经费支出。建议中央财政对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安排一定的专项补贴。(2)长期以来,因政策缘由,多数地勘单位未能纳入社保体系,职工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单位负担较重。因此,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解决职工(含离退休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和地质队进城及各种政策性补贴等问题。(3)建议加快地勘单位资本积累和职工生活条件改善的步伐,通过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对地勘单位所持有的划拨土地给予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地勘单位能够经营开发的商业用地,作为资源经营,以解决地勘单位经济积累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地勘单位的实际困难,给予地勘单位职工集资解决居住条件的政策。切实解决职工住房货币化所需的补贴资金。(4)在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和《关于印发〈以折股方式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6〕695号)所给予地勘单位在矿权经营方面的政策基础上,对国有地勘单位获取经营矿权和矿山开发给予进一步倾斜政策。中央、省级基金矿产勘查项目形成的探矿权出让收益分配比例向承担项目的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建议为转让价款的30%。(5)以野外一线为重点,切实增加省级地质勘查队伍的装备投入,改善地质装备条件。此类经费根据实际需要,中央财政予以专项补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补助经费,帮助省级地质勘查队伍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的问题。(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队伍,包括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和不具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一)队伍构成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共有117家单位,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97家,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21家。具体分布如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20家,不具地勘资质的8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省核工业地质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3家;省煤田地质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均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册1家。(二)人员结构与技术水平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有21678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12110人),离退休人员为23605人。拥有地质技术人员7188人,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63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564人。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732人,增长3.49%;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299人,增长2.53%;离退休人员增加112人,增长0.48%。地质技术人员增加405人,增长5.97%;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79人,增长3.09%;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81人,增长13.09%。(三)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全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为248642.52万元,总资产为272459.78万元,总负债为168783.82万元。总支出235454.5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761.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6451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5740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0024.15万元,增长13.85%;总资产增加27220.96万元,增长11.1%;总负债增加45643.73万元,增长37.06%。总支出增加21984.64万元,增长10.3%;节余与收益减亏839.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长13.89%;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492元,增长18.81%。(四)技术专业与资质全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9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303项。按专业分,区域地质调查7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9项,固体矿产勘查93项,液体矿产勘查21项,气体矿产勘查1项,地球物理勘查29项,地球化学勘查20项,遥感地质勘查3项,勘查工程施工54项,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2项,选冶加工试验4项。按级别分,甲级资质49项,乙级资质95项,丙级资质159项。按单位分,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有35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为18个,只有丙级资质的单位为43个。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家,拥有8类勘查资质共101项。其中甲级资质21项,乙级资质38项,丙级资质42项。省有色地质勘查局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39项。其中甲级资质9项,乙级资质11项,丙级资质19项。省核工业地质局共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29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16项,丙级资质8项。省煤田地质局7家,拥有6类勘查资质共28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14项。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册地质勘查资质的有5家,它们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南总队、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长沙地质调查所、核工业230研究所等,拥有9类勘查资质共21项。其中甲级资质4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8项。武警黄金十一支队没在我省单独注册地勘资质,其从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级主管单位武警黄金三总队的地勘资质。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为便于调查研究传统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问题,本报告下文中除特别注明的外,所称“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是指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单位和中央在湘地质勘查单位。(一)基本概况1.从业人员构成职工总数18676人,离退休人员20271人。其中地勘从业人员6807人,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3713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51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4810人。有技术人员4642人,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279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94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016人。与2005年相比,职工总数减少39人,减幅2.1%;离退休人员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从业人员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减少89人,减幅2.3%;矿产开发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38人,减幅4.7%;技术人员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减少18,减幅0.64%;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12人,增幅12.4%。2.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年度总收入208538.58万元,总资产187721.53万元,生产性资产67503.87万元,专用设备原值17601.5万元,专用设备净值10545.1万元,总负债为103436.58万元。总支出199627.58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065.0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990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903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2675.83万元,增幅18.58%;总资产增加22969.39万元,增长13.94%;生产性资产增加8591.21万元,增长14.58%;专用设备原值增加2091.88万元,增长13.49%;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47.47万元,增长12.21%;总负债增加15658.59万元,增幅17.84%;总支出增加28819.02万元,增长16.87%;节余与收益减亏1178.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936元,增幅14.93%。3.资质情况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中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210项,其中甲级资质43项,乙级资质79项,丙级资质88项。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1家,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14家。(二)各地勘局经济发展状况1.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概况。全局20家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数6283人,地勘从业人员4242人,离退休人员7891人。其中技术人员169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884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413人。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人数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87人,增幅4.00%;离退休人员增加379人,增幅5%。技术人员增加30人,增幅2%;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32人,增幅8.40%。(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73723.35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1778.62万元,地勘设备原值7603.98万元,专用设备净值4526.6万元),总负债43203.26万元。总收入74499.8万元,总支出66997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96.7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512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6485元。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8649.94万元,增幅13.29%;生产性资产增加3272.26万元,增幅17.68%;地勘设备原值增加913.67万元,增幅13.66%;专用设备净值增加709.58万元,增幅18.59%;总负债增加7520.84万元,增幅21.08%;总收入增加13658.1万元,增幅22.45%;总支出增加6262万元,增幅10.31%;节余与收益为减亏672.19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2.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2893人,离退休人员为3832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87人。有技术人员790人,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78名,中级职称人员388名。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总数减少16人,降幅0.5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3.33%;离退休人员减少30人,降幅0.78%。技术人员增加25人,增幅3.27%;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43人,增幅12.46%。(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30099.22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为11278.05万元,地勘设备原值为2693.67万元,专用设备净值为1628.02万元),总负债12648.34万元。总收入25629.67万元,总支出为25222.03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233.7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904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2801元。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816.73万元,增幅14.52%;生产性资产增加2717.7万元,增幅31.75%;地勘设备原值增加320.86万元,增幅13.52%;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1.52万元,增幅7.35%;总负债增加2868.63万元,增幅29.33%;总收入增加7320.99万元,增幅39.99%;总支出增加7854.23万元,增幅45.22%;节余与收益为减亏278.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118元,增幅9.57%。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3775人,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1189人,其中地学专业人数55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78人,中级职称人员325人。离退休人员4876人。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增加70人,增幅1.89%;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增加3人,增幅0.25%;地学专业人数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增加2人,增幅1.14%;中级职称人员增加14人,增幅4.50%;离退休人员增加16人,增幅0.33%。(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45390.10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为20908.15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1640.67万元),总负债30878.80万元,总收入为76933.07万元、总支出79698.47万元,节余与收益537.3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1936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645元。较2005年,总资产增加6429万元,增长16.50%;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增加793.98万元,增长3.95%;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234.44万元,增幅16.67%。总负债增加2768.8万元,增幅9.85%。总收入增加9492.39万元,总支出增加10159.67万元,增幅分别为14.08%和14.61%。节余与收益增加184万元,增幅52.1%。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长1.43%;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935元,增长6.82%。4.湖南省煤田地质局(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册职工2312人,离退休职工2863人。地学专业人员3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6 人,中级技术职称227人。与2005年相比:在册职工减少32人,降幅1.37%。离退休职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级技术职称增加16人,增幅7.58%。(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27443.57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105.85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167.3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260.4万元),总负债12693.08万元,总收入21648.39万元,总支出21436.9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389.2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773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3747元。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218.81万元,增幅13.29%(其中生产性资产增加980.84万元,增幅16.01%;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加482.36万元,增幅28.63%;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264.86万元,增幅26.60%);总负债增加2193.47万元,增幅20.89%;总收入增加2293.53万元,增幅11.85%;总支出增加2460.17万元,增幅12.96%。节余与收益为减亏4.5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069元,增幅17.72%。(三)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2006年度,在省内开展了13个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经费2411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12项,经费2211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承担1项,经费200万元。公益性地质调查中,中央财政出资项目11个,投入经费2088万元,包括:1个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80万元)、1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6万元)、1个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90万元)、4个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730万元)等共7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1016万元;4个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1072万元;省级财政出资项目2个,分别为“湖南省1:20万区域化探遗留问题成果报告编制及印刷”(223万元)和“1:5万湘幅、横溪幅矿产资源远景调查”(100万元),投入经费323万元。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以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主体,所有13个项目均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二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线,13个项目均为地质找矿服务;三是投资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财政为主,占全部投资的86.6%,省级财政开始加大投入,为全面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经费保证。(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2006年度,四个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8个,经费9141.17万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项,经费5523万元,其中吸收外资合作勘查经费882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17项,经费197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为钻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6项,经费1146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个,经费498.17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2006年度,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从事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工作。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965.3万元,收入为1104.7万元;省核工业地质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84万元,收入235万元。总体看来,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佳。(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四个地勘局所属单位均从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实现结算总收入104726.3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5亿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6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5.5亿元;省煤田地质局0.71亿元。各地勘局充分发挥在工程地质、桩基础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揽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机械制造、物业、教育、医疗、房地产、园林和服务等产业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础,并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达22.5%;省核工业地质局经营收入为477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经营收入4164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经营收入1.67亿元,比2005年增加0.18亿元,增幅12.1%。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近些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和自身特点,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改革。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初步实现了地勘队伍全面脱贫解困,各单位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一)整合资源,同城合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率先实施同城合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启动队伍重组工作,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为重点,将同一城市内的所属地勘单位进行合并,全面整合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质资源,减少了内部无序竞争,简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过队伍重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较快的单位人力资源不足,发展较慢的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的问题,以一个品牌带动一片,达到了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目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拓宽了发展空间。(二)事企分开,做大实业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大力推行“产业兴局、实业兴局”的发展战略,引进企业机制,将事业管理和企业运作分开进行。抓住地矿业、建筑业和物业三大产业系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资本真实化,产权人格化,运作规范化”,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人财物的资源重组,分别组建江山地矿集团公司、中南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和江山物业集团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地质工程施工的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湖南省地质建设(集团)总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工程勘查施工为重点,以树立品牌为兴业之本,以省内扩展、省外扎根为发展思路,优势进市场,强势创市场。2006年度工程勘查经营收入达4.5亿元,成为了局内龙头企业。(三)产业分离,加强勘查为做大做强地质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别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勘查)院。通过项目运作,留住了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地质勘查骨干,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社会出资的各类地质工作。(四)单位进城,稳定队伍为稳定地勘队伍,改善职工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更好地盘活各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各局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大力推进地勘队伍就近向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搬迁工程。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均已进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面加快了进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单位仍在县城,正在实施搬迁工作;省煤田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局的进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单位进城,全面改变了地勘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场形象,过去萎靡不振、破烂不堪、人心涣散的局面大为改善,增强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省煤田地质局积极探索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按市场规律调整分配制度,全面调动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为下步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近年来,该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队大企业”的思路,在保存事业性单位的基础上,推行内部股份制,主体向企业化过渡。收益80%由投资人享有,按投资额进行分配;20%归局或队。省核工业地质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资质公有化,资产私有化,项目责任化,人员社会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减局属各单位不良资产,促使局属二级单位轻装前进,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采取措施,主动关停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好、资不抵债的单位和企业,核减二级单位的不良资产,让困难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各局在改革过程中,均充分考虑了稳定的因素,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策略。有色地质勘查局实行了内部经费分开,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则针对不同改革内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区别处理。既保持稳定,又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一)以局为单元,深化改革各地勘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人、财、物各自独立,在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种经营三大领域各具特色,在产业经济发展和改革重点上也不尽相同。以局为单元推进改革,符合湖南的实际,也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二)做产业文章,发展实体各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均在一定领域有较优势的产业和相应的经济实体,这是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致力于做强三大集团总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进一步促进地质建设总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房地产、物业等的发展,做强实体。(三)向企业过渡,明晰权属企事分离,事业管理一块按事业体制运行,企业经营一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行,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省煤田地质局明晰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的身份,重组力量,实行专业化改造;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以企业集团公司的方式,分解企业和事业;省核工业局以建立混合制经济形式,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为手段,明析权属,企事分离,发展外向型、自主型企业,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五、对策建议(一)给足改革成本国有地勘单位资产较少,除少量的固定资产外,几乎没有其他资产,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也基本进入社会共享体系。国有地勘单位原来是小社会,与外界接触较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压力较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比国有企业改制难度更大。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向国有地勘单位注入改革成本,进一步为国有地勘单位减负,推动改革进程。(二)落实优惠政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优惠扶助政策。但多数政策以导向性为主,不够具体,没有配套的办法和措施。相关部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建议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委就地勘单位享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逐项制订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从事地质找矿的积极性、主动性。(三)大力培养人才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人才紧缺,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紧缺,是当前困扰和阻碍地勘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建议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质类人员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地质队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长沙市下设哪几个县区
截至2020年,长沙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长沙市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及浏阳市、宁乡市、长沙县;80个街道、95个镇、14个乡,715个社区、1169个村。 政府驻岳麓区岳麓大道218号。1、芙蓉区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位于长沙市主城区东部,是长沙市内五区之一,芙蓉区因湖南省有“芙蓉国”的雅称,且地处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而得名。芙蓉区是浓缩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的代表性城区,聚集了彰显长沙历史文化底蕴的相当大一部分精华。2、天心区天心区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政府所在地,地处长沙市主城区南部。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几何中心,有着长沙“南大门”之称,是全省重点打造的长株潭融城核心区,踞“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前沿。北临开福区,南至湘潭市,东接雨花区,西濒湘江。3、岳麓区湖南省长沙市市辖区,位于湘江西岸、长浏盆地西缘,以湘江主航道为界划江而治。岳麓区前身为长沙市西区,作为独立的行政建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后于1996年设立新的岳麓区 ,“岳麓”一名则源自岳麓山。岳麓区位于“一带一部”核心区域,是长沙转型创新发展的“西引擎”“西高地”。4、开福区湖南省长沙市辖区,位于长沙市主城区北部,是长沙市内五区之一。开福区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的发源地,拥有开福寺、潮宗古街、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沙坪湘绣博物馆、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旅游景点。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5、雨花区雨花区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区名源自长沙古佛道圣地-雨花亭 ,地处长沙市区东南部。雨花区是湖南省会长沙的“东南门户”,处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的中心地带,是湖南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之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沙
湖南长沙算几线城市
新一线。2020年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新一线城市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品牌商业数据、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而出。扩展资料:长沙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全市下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67.3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74.22亿元,常住总人口839.45万人,城镇化率为79.56% ,常住外来人口达200万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