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维吾尔族的资料

时间:2024-07-28 09:07:57 编辑:阿旭

为什么说维吾尔族老乡是热情好客的

1、维吾尔族普遍认为宾客盈门是令人羡慕的事。2、通常客人如果同时到来,要分男女长幼进门,上炕入座,最尊贵及最年长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间主人特意铺的褥子上。3、饭前饭后主人都会提着洗手壶为客人冲洗双手,一般冲洗三遍。主人先给每人斟一碗茶水,双手敬上,然后在客人面前铺开一张餐布,摆上各种点心、瓜果及美食,有条件的还要宰羊款待来宾,让客人尽情享用。4、有时主人会弹起都塔尔、热瓦甫等民族乐器,以歌舞助兴5、用餐结束时,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要念“都瓦”祈祷。如果天晚了,主人总要热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给客人用。6、客人临走时,主人总要送出大门以外,目送客人远去 。

维吾尔族老乡不仅热情好客而且擅长什么

维吾尔族老乡不仅热情好客而且擅长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传统的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的舞蹈有时一人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也有时三、五人同舞的。在乐队伴奏之下,围坐成圆圈的群众拍手唱和。当音乐节奏由中速转为快速,舞步也越来越急促时,“凯——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声随之四起,舞蹈者的情绪也更加炽烈。各地的“赛乃姆”具有自己的风格,通常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以示区别。“夏地亚纳”流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疆的一种舞蹈,意为欢乐的舞,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参加人数不限,队形也不固定。不同地区的“夏地亚纳”,曲调各有特点,有的欢腾华丽,有的浑厚有力。“夏地亚纳”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为主,两臂上举,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轻快之感。“多朗(刀郎)”被誉为民间艺术之花,是富有劳动人民生活气息的舞蹈。它的内容表现了古代麦盖提一带人民的狩猎活动。舞蹈动作骠悍、刚劲、热情奔放、节奏感强。伴奏“多朗”舞的音乐,称为“多朗木卡姆”、“多朗赛乃姆”,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具有浓郁的草原情调。“纳孜尔库姆”流行于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用舞蹈动作表现活泼、诙谐的内容,充分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礼节维吾尔族人路遇尊长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见要握手,妇女相见要互相拥抱,贴一下右脸,都以“撒拉木”问安,最后,双手抚膝躬身道别。晚辈要先向长辈施礼,现在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维吾尔族普遍认为宾客盈门是令人羡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时到来,要分男女长幼进门,上炕入座,最尊贵及最年长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间主人特意铺的褥子上。饭前饭后主人都会提着洗手壶为客人冲洗双手,一般冲洗三遍,客人不得将水乱甩。主人先给每人斟一碗茶水,双手敬上,然后在客人面前铺开一张餐布,摆上各种点心、瓜果及美食,有条件的还要宰羊款待来宾,让客人尽情享用。有时主人会弹起都塔尔、热瓦甫等民族乐器,以歌舞助兴。用餐结束时,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要念“都瓦”祈祷。如果天晚了,主人总要热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给客人用。客人临走时,主人总要送出大门以外,目送客人远去。

世界维吾族有多少人口

全世界维吾族人口在2000万左右。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其中生活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人最多,约1300万人,其次为哈萨克斯坦,约22万人。世界维吾族有多少人口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 维吾尔族民族语言为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


维吾族有多少人口?

中国境内维吾尔族人口为11774538人。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维吾族民族族源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也有人认为,维吾尔族的先世与匈奴有血缘关系。公元前3世纪,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边缘,以狩猎和畜牧为生,相继受草原上的匈奴、鲜卑和柔然汗国的奴役。4世纪以后,丁零又被称为铁勒、铁历、赤勒或敕勒,分布于西起伏尔加河,东至兴安岭的东西万余里的欧亚北方大草原上。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活动于贝加尔湖一带的被称为东部铁勒,其中的袁纥部,在5世纪时成为高车诸部之首,也就是7世纪时铁勒诸部中的韦纥。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哪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

回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2、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3、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维吾尔族聚居地区

维吾尔族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世代繁衍在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新疆人口民族比例是多少?

截至2020年底,全区常住人口2585.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76%。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地貌: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为东疆。新疆的最低点吐鲁番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也是中国的陆地最低点)。

维吾族有多少人口?

维吾尔族的人口数为11774538人。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920098人,占42.24%;少数民族人口为14932247人,占57.76%,其中:维吾尔族人口为11624257人,占总人口的44.9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7.8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865061人,增长14.27%,增长率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10.26%高4.01个百分点。我区各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增加了403.9万人。汉族人口增加217.4万人,其中:跨省流入增加194.8万人;维吾尔族人口增加162.3万人,增长16.2%。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和锡伯族等十三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4个少数民族为新疆特有的少数民族。该地区各少数民族群体之间相对隔离,民族起源众说不一,有关民族特有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研究资料缺乏,对研究中华民族起源、法医学个体识别、民族特有疾病谱等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少数民族遗传结构及变化规律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紧密地聚为一簇。中华民族31个民族人群以长江为界明显的分为南、北两大人群。中华民族31个人群和9个非中华民族人群聚类,结果并不支持东亚人群独立起源假说,是目前又一支持中国人非洲起源假说的遗传学证据。9个STR位点在新疆5个少数民族群体中存在遗传结构的差异,有人种之间和人种内不同群体之间遗传结构差异相互交叉和重叠现象。本研究获得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少数民族群体9个STR基因位点的遗传学参数,弥补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相关群体遗传学资料的不足,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华民族STR基因数据库,为开展我国基因组学及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提示,我国应建立不同民族群体遗传学数据库,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遗传标记,以不同群体自身遗传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对各个群体的起源、进化、疾病相关基因定位及法医学个体识别等进行分析研究。


侗族,傣族,彝族,佤族,畲族,羌族,达斡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湖南为什么会有维吾尔族?

湖南的维吾尔族主要是明朝时随徐达的大军南下而来的,这些人为明朝前期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年征战后,终于解甲归田,成为了军屯人。哈勒·八士常遇春、蓝玉、沐英、胡大海和徐达等将领,顺应时代的变化,叛元归明,帮助朱元璋讨伐元朝。后由于哈勒家族后裔和畏吾儿裔族兵伐元有功,被朱元璋赐姓"翦",常德一带的土地也作为奖赏被赐给了哈勒·八士。从此以后,哈勒·八士的后代一直在常德一带繁衍生息,这就是现在的维吾尔族的来源。湖南现有维吾尔族一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常德市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等地。桃源县更有“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之称,桃源县维吾尔族的存在和源流被世人所知,皆因一个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

湖南为什么会有维吾尔族??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就是维吾尔族,他是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在湖南常德市有1万多维吾尔族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常德,其中以桃源县的枫树乡最多,有7800多人。
湖南的维吾尔族实际是北人南迁。宋元时期是生活在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后来随着征战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从军平乱,屡立战功。例如明朝永乐年间,翦姓一支就被朝廷赐地安置在了今天常德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一带,这就是今天翦家岗的由来。


  • 上一篇:汪家正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