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不大规模填海造陆?
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仅包括像李嘉诚这样的地产商,也包括那些已经上车了的富人和中产阶层。填海的成本本来就比开发闲置土地还要高(深港交界地区有很多闲置土地),而且也会造成土地供应增加;如果效果不好或者出现工程方面的缺陷还会影响海洋环境,又怎么会填呢。也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香港环保人士的反对。早在2003年,湾仔填海计划就是被环保人士被推翻的,此外的几个填海计划的完成也因为湾仔填海计划推翻而变得遥遥无期。其中关键的还是上文提到过的环境影响方面的问题。总结如下:填海造地的材料,多采用城市开发或开凿本地山丘来的沙泥碎石,这些材料到在海里跟海洋的自然沙石较为接近。但是用沙泥碎石的方法只适用于水流缓慢的地方,对于水流湍急的地方并不能起到稳固作用,相反的还会侵蚀海岸线(香港的自然环境不大适合)。若填海的范围比较大,适用于在填海范围修筑堤围,然后再把沙泥碎石等的填海所需要的原料到进堤坝内,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稳固。香港的西九龙填海区,沙田新市镇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澳门填海造地的概述
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08年的29.2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面积为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8%; 氹仔岛面积为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4%; 路环岛面积为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0%; 路氹填海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 从数据显示现今的澳门半 岛的土地大部分从填海得来,随着现今配合赌场集团的建设,路环、氹仔及路氹城的填海正使澳门的总面积进一步扩张。自澳门主权移交中国后,由于澳门没有固有水域,新的填海工程需要取得中央政府的同意,加上特区政府的土地开发纪录,自2005年成为了当地热门的政治话题。 澳门沿海广泛分布浅滩,这成为澳门进行填海造地的土地资源。澳门半岛最早于1863年,填平了南湾澳督府对面之海湾。其后分别在1866-1910年澳门半岛西岸的北湾和浅湾、1919-1924年在澳门半岛西岸的内港、1923-1938年澳门半岛东岸的新口岸和南湾相继进行填海工程。这些填海造地工程陆续形成了现时的靑洲、台山、黑沙环、祐汉、筷子基、新口岸和南湾等地区的基本形貌, 同时因开鐅而改变了塔石山和莲峰山的地貌。离岛方面,原氹仔由大氹、小氹、一粒米3个小岛组成。1919年大、小氹已填成一个岛。而路环的填海工程进行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在联生货柜码头和九澳水泥厂。南湾填海工程的成果:澳门旅游塔一带土地路氹城填海工程(摄于2007年)
澳门填海造陆规模有多大,面积会增加多少倍?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终于继香港之后成功回归祖国,并仿照香港模式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地理意义层面说来,澳门应该属于半岛,与珠海、深圳和香港紧邻。澳门回归后,凭借大陆的市场和后备力量的支撑,并且借助于澳门发达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澳门也成为了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澳门2019年全年生产总值为3715亿,与大陆省市对比的话是排在3748亿的宁夏后一位,不过要知道的一点是澳门仅有32.8平方公里大小,人口也才不到70万。紧张的人地矛盾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也使得澳门本就不大的土地显得更为狭小,而且还成为了限制澳门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就人口密度而言,澳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有两万之多,对比同属特区的香港虽也面积小、人口多,不过香港还是有着大片的未开发土地,而澳门真的就是除了不大的土地外,海域面积也才不过85平方公里左右。澳门本来的地形应该是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两块离岛所组成,不过从现在的最新地图来看的话,氹仔岛和路环岛这两块离岛已经通过填海造陆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澳门地图就变成了一个半岛加一块离岛。而澳门的地形对于填海一事确实也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澳门地势呈南高北低的特点,海平面最低点为0米,即使全澳门地势最高的塔石塘山的海拔高度也才有172.4米。而且澳门周边海域沿岸还有着大片天然形成的泥沙浅滩,有些地区甚至只要海水一落潮,都不用填就可以自己露出水面,这样的地理情况自然被视为优良的后备土地资源。澳门的百年填海造陆地史1、早期沿革澳门早先属于百越,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澳门此后就开始被纳入我国版图,不过澳门土地并不太适于生产和生活,所以一直就是人烟稀少。不过等到了南宋朝廷倾覆后,不少军民从就从福建继续向南航行一路到了澳门,路途中间便在澳门觅食歇息,也有不少人选择留在了澳门。虽然这给人烟稀少的澳门添加了不少的烟火气,不过澳门的居住情况并不理想,所以也未能形成规模,还是一个小渔村。2、早期葡萄牙殖民时代填海史153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到了1887年澳门又正式成为葡萄牙人的海外殖民地,澳门也凭借自己在商业贸易中转内起到的作用,其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基础设施也逐渐得到普及。因为各项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填海造陆在当时的葡萄牙殖民时代就已经开展起来,不过当时的条件有限,造陆的规模也比较小,而且主要也都是为了获得耕地。到了清朝,因为延续于明中后期的闭关锁国的国策,和葡萄牙在欧洲航海贸易方面的地位下降,澳门也一度低谷。时间轴到了19世纪后,英国逐渐赢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通过鸦片的输入,英国也成功的扭转了贸易逆差,后来还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攫取了不少的在华特权。眼看着这边的英国赚了个盆满钵满,早已在华深耕三百余年的葡萄牙也不甘落后,也开始胁迫清政府获得了澳门附近的大凼岛、小凼岛和一粒米三个附属岛屿,最终也就形成了澳门的基本土地格局。而葡萄牙人对澳门最早的改造可以追溯至1866年,得益于澳门沿海地区遍布浅滩的特点,这便成为了早期科技条件有限情况下的最理想的造陆选址,而最早的造陆地址则是澳门总督府对面的一处海湾。从19世纪末到一战前,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主要就是在沿岸浅滩进行,具体区域则是在澳门半岛、南湾和青州岛等地,而澳门半岛的面积也从起初的2.7平方公里到了后来的5平方公里。而后来才开始进行造陆工程的氹仔岛和路环岛,因为与半岛距离较远,且地势较高不易实施,所以便一直未有施工。总结来说,澳门早期的填海造陆工程共有两个阶段,分别是1866-1910年的,集中于澳门半岛西岸,并在大氹岛、小氹岛修建海上堤坝,随后又在海堤南部填土方造陆形成为全新的凼仔岛。第二阶段则在1923-1938年之间,这期间的造陆工程陆续建成了现在的青州、新口岸和南湾等地,而这期间共为澳门创造了两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也是澳门当时所进行的最大工程。3、现代填海:进入现代后,得益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阶段,而澳门的土地面积也又新增了三分之一之多。二战后,世界人民越发的追求和平与稳定,同时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也成为了各国的主题之一,而澳门自然也不例外。1960年时,全澳门也不过只有17万余人,到了80年代后,澳门凭借着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服务业的兴盛发展,也是吸引了不少移民的不断涌来,1980年澳门共有26.8万人,短短五年后澳门的人口总数就已经来到了40.8万。人口的迅速增加虽然也为澳门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不过这也把本就不大的澳门变得更加拥挤。如此背景之下,像是几十年前的简单填浅滩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够了,于是路氹填海工程就被提起了,即填平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海域,将其彻底变为一个整体。因为澳门大部分的人口还是居住于传统的澳门半岛一处,所以要想将氹仔和路环二岛连接,首先也得将半岛与其建立起连接的关系。于是在1968年,一条连接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公路率先动工,1974年有着镜海长虹之称的,一条连接于澳门半岛和氹仔岛的澳氹大桥也正式竣工,这也标志着澳门三地被彻底贯通,而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填海造陆工程,也被正式的提上日程。上世纪80年代末起,黑沙环、新口岸等填海工程陆续施工,1992年新增的南湾填海工程又创造了1.75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还有一些同期的小型工程比如黑沙环、林茂塘、澳门国际机场等多期项目也陆续竣工,还有路环的占地面积约0.33平方公里的联生工业村也通过填海而来。另外,澳门国际机场还是继日本大阪的关西机场后,世界上第二个由填海形成的。
澳门填海造地的介绍
澳门填海造地是澳门扩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政府索要横琴岛、对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澳门填海造地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08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08年的29.2平方公里。200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澳门填海造地360公顷(3.6平方公里)的澳门新城区,使面积即将达到32.8平方公里。
澳门不断填海造路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澳门有利于大量填海造陆的自然因素主要是什么?
因为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增加。由于澳门只是一个小岛,没有过多的土地,因此必须填海造陆。
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08年的29.2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面积为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8%; 氹仔岛面积为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4%; 路环岛面积为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0%; 路氹填海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
澳门位于亚欧大陆的大陆架上,地形平坦,而且沿海地区以浅滩为主,有利于填海造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