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会邻

时间:2024-07-28 15:16:01 编辑:阿旭

问一下上海决策者CDMC的李庆星为人如何呢?

李庆星先生为人谦和,善于沟通。总能耐心的聆听员工提出的建议。极富开拓精神,从事会议行业的近20年里,一直不断的开展着新型会议模式,近期更是彻底完善了会议行业的“互联网+”,推出了互联网会议产品——“会邻”。
企业文化其实很简单,就十六个字: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作为亚洲国际会议第一品牌,CDMC上海决策者的职员,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中层管理人员抑或是普通员工乃至于离职员工,都有着深深的CDMC上海决策者烙印,其价值观,不敢说绝对一致,却也异常相似。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工作中,不是员工影响CDMC上海决策者,而是CDMC上海决策者培养员工。让他们习惯于用最宽泛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以最实用的办法去解决问题。CDMC上海决策者,可以很肯定的说,是一家会让人逐步变为精英的集团。


文言文《曹彬为人》的译文

文言文《曹彬为人》的译文: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等到长大,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遵守礼节更加恭谨,公府宴会,整日端直严谨,眼睛从不斜视。仁镐对他的手下说:“老夫我自认为日夜辛劳不曾懈怠,等到见了曹监军庄重严肃,才觉得自己的散慢。”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觌:dí)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世宗强行退还给他,他才恭敬地接受了,全部把它分赠给亲戚朋友而不留给自己一文钱。外任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和宾客从人环坐野外,正好邻近的道的守将派人跑着送信来要见曹彬,使者向来不认识他,暗中问他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着曹彬给他看,使者以为人家欺骗他,笑说:“哪里有国戚重臣,而穿着普通、坐卧用具都没有装饰的呢?”仔细看了后才相信。二年(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终于平定蜀乱。当时多数将领掳掠了女子和财物,曹彬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李煜危急,派遣他的大臣徐铉拿着国书跑到宋朝,请求宋朝暂缓攻打,皇上(赵匡胤)不看李煜的国书。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告诉他说:“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如果能归降,这才是上策。”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下一天日,城池被攻破。起初,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尔: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顶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不久,担任枢密使,太宗即位,他又加同平章事(做宰相)。曹彬性格仁义谦敬和气厚道,在朝廷上未曾违背圣旨,也未曾说人家的过错。讨伐蜀国和李煜,没有拿什么东西据为己有。将、相兼于一身,不因官场上不同等级的不同威严而自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必定领着车子避让。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任职期间的俸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平定蜀乱回朝,太祖不紧不慢地问官吏中哪些可以,哪些不行,他回答说:“军政之外的事情,不是我所知道的。”太祖执意追问,也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认为他廉洁谨慎可任要职。主管徐州工作时,有一官员犯罪,都已经结案了,过了一年而后才实施杖刑,人们都不知其中的缘故。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了妻子,如果给他实施杖刑,她的公婆必定会认为新媳妇不吉利,而经常打骂她,使她难以生存。所以我把这件事缓了一步,但是法律也没有违背。”曹彬为人【原文】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佑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周世宗时,他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为东路军主将。他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于岐沟关之战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曹彬复任枢密使。参考资料:曹彬(北宋开国名将)_百度百科 《曹彬为人》原文翻译

《曹彬一介不取》的译文

十四日,后周世宗命令西上合(音格)门使灵寿人曹彬出使吴越,赐给吴越王钱弘,(音处)二百副骑兵用的钢铠甲,五千副步兵用的铁铠甲以及其它兵器。曹彬事情完毕赶紧返回,不接受馈赠,吴越人乘轻快的小船追送给他礼物,接连好几次,曹彬说:“我如果终究不接受,显得是在沽名钓誉啊。”就把全部礼品数量登记下来,回来后献给皇帝。世宗说:“以往奉命出使的人,索求没有满足,使得四方之人轻视朝廷命令,卿能够如此,非常好。然而他们既把这些礼物送给爱卿,爱卿自可取走。”曹彬才下拜接受,全部散发给亲戚熟人,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六(3)

  萧渼,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为奉元人。渼性至孝,自为儿时,翘楚不凡。稍出为府史,上官语不合,即引退,读书面山者三十年。制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卧,辄倚其榻,玩诵不少置,于是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靡不研究。侯均谓元有天下百年,惟萧惟斗为识字人。学者及其门受业者甚众。尝出,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乡人有自城中暮归者,遇寇,欲加害,诡言“我萧先生也”,寇惊愕释去。

  世祖分藩在秦,辟渼与杨恭懿、韩择侍秦邸,渼以疾辞,授陕西儒学提举,不赴。省宪大臣即其家具宴为贺,使一从史先诣渼舍,渼方汲水灌园,从史至,不知其为渼也,使饮其马,即应之不拒,及冠带迎宾,从史见渼,有惧色,渼殊不为意。后累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故也。寻以病力请去职,人问其故,则曰:“在礼,东宫东面,师傅西面,此礼今可行乎?”俄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前右谕德,疾作,固辞而归。卒年七十八,赐谥贞敏。

  渼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而指远,一以洙、泗为本,濂、洛、考亭为据,关辅之士,翕然宗之,称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行于世。

  韩择者,字从善,亦奉元人。天资超异,信道不惑,其教学者,虽中岁以后,亦必使自《小学》等书始。或疑为陵节勤苦,则曰:“人不知学,白首童心,且童蒙所当知,而皓首不知,可乎?”择尤邃礼学,有质问者,口讲指画无倦容。士大夫游宦过秦中,必往见择,莫不虚往而实归焉。世祖尝召之赴京,疾,不果行。其卒也,门人为服缌麻者百余人。

  侯均者,字伯仁,亦奉元人。父母蚤亡,独与继母居,卖薪以给奉养。积学四十年,群经百氏,无不淹贯,旁通释、老外典。每读书,必熟诵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己无益。”故其答诸生所问,穷索极探,如取诸箧笥。名振关中,学者宗之。用荐者起为太常博士,后以上疏忤时相意,不待报可,即归休田里。

  均貌魁梧,而气刚正,人多严惮之,及其应接之际,则和易款洽。虽方言古语,世所未晓者,莫不随问而答,世咸服其博闻。

  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五世祖迁秦中,遂为奉元人。祖升。父继先,博学能文,廉希宪宣抚陕右,辟掌库钥。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恕安静端凝,羁丱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年十三,以《书经》魁乡校。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关陕以恕贡礼曹,辞不行。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阶儒林郎,使三召,不起。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先后来学者殆千数。延祐设科,再主乡试,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继而献书,厉陈古谊,尽开悟涵养之道。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致和元年,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疾辞。

  恕之学,由程、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肃详至。尝曰:“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时萧渼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曰“萧同”。

  恕自京还,家居十三年,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至顺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其所著曰《榘庵集》,二十卷。

  恕弟子第五居仁,字士安,幼师萧渼,弱冠从恕受学。博通经史,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其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尝行田间,遇有窃其桑者,居仁辄避之。乡里高其行义,率多化服。作字必楷整,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卒之日,门人相与议易名之礼,私谥之曰静安先生。

  安熙,字敬仲,真定藁城人。祖滔,父松,皆以学行淑其乡人。熙既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之学,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已之学,深许与之。熙方将造其门,而因己殁,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绪说。盖自因得宋儒朱熹之书,即尊信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然因之为人,高明坚勇,其进莫遏。熙则简靓和易,务为下学之功。其《告先圣文》有曰:“追忆旧闻,卒究前业。洒扫应对,谨行信言。余力学文,穷理尽性。循循有序,发轫圣途,以存诸心,以行诸己,以及于物,以化于乡。”其用功平实切密,可谓善学朱氏者。

  熙遭时承平,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既殁,乡人为立祠于藁城之西筦镇。其门人苏天爵,为辑其遗文,而虞集序之曰:“使熙得见刘氏,廓之以高明,厉之以奋发,则刘氏之学,当益昌大于时矣。”


《元史》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七十七(3)

  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当性时,庆元有程端礼、端学兄弟者。端礼,字敬叔,幼颖悟纯笃,十五岁,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庆元自宋季皆尊尚陆九渊氏之学,而朱熹氏学不行于庆元。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以传朱氏明体达用之指,学者及门甚众。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卒年七十五。端学,字时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进士第,授仙居县丞,寻改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迁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后以子徐贵,赠礼部尚书。所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自羁狖知学,即善记览。工词章,才思涌溢,发为歌诗,清丽俊逸。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刮摩淬砺,日长月益,尝以持敬致知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复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广,造履益深,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高邮县丞,明达文法,吏不敢欺。再调宁国路录事。会岁大旱,饥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万口,师道劝大家得粟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言于部使者,转闻于朝,得粟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四百锭赈之,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迁池州建德县尹。郡学有田七百亩,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师道究治之,即为按其图籍,悉以归于学。建德素少茶,而榷税尤重,民以为病,即为极言于所司,榷税为减。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列荐之,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六馆诸生,人人自以为得师。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师道同郡又有王余庆,字叔善,仕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以儒学名重当世云。

  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而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之曰墙东先生。延祐设科,有司强之就试,凡一再中乡举。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遣使驰币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于地理考核甚详,凡天下郡县沿革、人物土产,悉能默记,如指诸掌。先属纩一日,语门人曰:“以数考之,吾州二十年后必有兵变,惨于五代、建炎,吾死,当葬不食之地,勿封勿树,使人不知吾墓,庶无暴骨之患。”其后江阴之乱,冢墓尽发,人乃服其先知。有《墙东类稿》二十卷。

  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务,学徒不远千里从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称学术醇正、为世师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书,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又有《诗传旁通》,发挥朱熹氏之学为精。年五十六卒。

  周仁荣,字本心,台州临海人。父敬孙,宋太学生。初,金华王柏以朱熹之学主台之上蔡书院,敬孙与同郡杨珏、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松年师事之,受性理之旨。敬孙尝著《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仁荣承其家学,又师珏、天瑞,治《易》、《礼》、《春秋》,而工为文章。用荐者署美化书院山长。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人鲜知学,仁荣举行乡饮酒礼,士俗为变。后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遇之。泰定初,召拜国子博士,迁翰林修撰,升集贤待制。奉旨代祀岳渎,至会稽,以疾作,不复还朝。卒,年六十有一。其所教弟子多为名人,而泰不华实为进士第一。

  其弟仔肩,字本道,以《春秋》登延祐五年进士第,终奉议大夫、惠州路总管府判官。与其兄俱以文学名。

  仁荣同郡有孟梦恂者,字长文,黄岩人。与仁荣同师事杨珏、陈天瑞。梦恂讲解经旨,体认精切,务见行事,四方游从者皆服焉。部使者荐其行义,署本郡学录。至正十三年,以设策御寇救乡郡有功,授登仕郎、常州路宜兴州判官,未受命而卒,年七十四。朝廷赐谥号曰康靖先生。所著有《性理本旨》、《四书辨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及《笔海杂录》五十卷。

  陈旅,字众仲,兴化莆田人。先世素以儒学称。旅幼孤,资禀颖异。其外大父赵氏学有源委,抚而教之,旅得所依,不以生业为务,惟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稍长,负笈至温陵,从乡先生傅古直游,声名日著。用荐者为闽海儒学官,适御史中丞马雍古祖常使泉南,一见奇之,谓旅曰:“子,馆阁器也,胡为留滞于此!”因相勉游京师。既至,翰林侍讲学士虞集见其所为文,既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与祖常交口游誉于诸公间,咸以为旅博学多闻,宜居师范之选,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又力荐之,除国子助教。居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于朝,再任焉。元统二年,出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至元四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迁国子监丞,阶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

  旅于文,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

  旅平生于师友之义尤笃,每感虞集为知己。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且大比,请于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亲奉书币,请集主文乡闱,欲为问候计,乃冲冒炎暑,千里访集于临川。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藐以斯文相勉,惨然若将永诀焉。集每与学者语,必以旅为平生益友也。一日,梦旅举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尔。”既而闻旅卒,集深悼之。

  同时有程文、陈绎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作文明洁而精深,集亦多称之。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官至国子助教。论者谓二人皆与旅相伯仲云。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屡荐居馆阁。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孝经图说》,帝大悦,赐上尊。明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有文集二十卷。


曹彬的文韬武略文言文翻译

原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译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等到长大,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遵守礼节更加恭谨,公府宴会,整日端直严谨,眼睛从不斜视。仁镐对他的手下说:“老夫我自认为日夜辛劳不曾懈怠,等到见了曹监军庄重严肃,才觉得自己的散慢。”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觌:dí)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世宗强行退还给他,他才恭敬地接受了,全部把它分赠给亲戚朋友而不留给自己一文钱。外任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和宾客从人环坐野外,正好邻近的道的守将派人跑着送信来要见曹彬,使者向来不认识他,暗中问他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着曹彬给他看,使者以为人家欺骗他,笑说:“哪里有国戚重臣,而穿着普通、坐卧用具都没有装饰的呢?”仔细看了后才相信。

二年(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终于平定蜀乱。当时多数将领掳掠了女子和财物,曹彬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李煜危急,派遣他的大臣徐铉拿着国书跑到宋朝,请求宋朝暂缓攻打,皇上(赵匡胤)不看李煜的国书。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告诉他说:“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如果能归降,这才是上策。”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下一天日,城池被攻破。

起初,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尔: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顶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不久,担任枢密使,太宗即位,他又加同平章事(做宰相)。

曹彬性格仁义谦敬和气厚道,在朝廷上未曾违背圣旨,也未曾说人家的过错。讨伐蜀国和李煜,没有拿什么东西据为己有。将、相兼于一身,不因官场上不同等级的不同威严而自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必定领着车子避让。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任职期间的俸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平定蜀乱回朝,太祖不紧不慢地问官吏中哪些可以,哪些不行,他回答说:“军政之外的事情,不是我所知道的。”

太祖执意追问,也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认为他廉洁谨慎可任要职。主管徐州工作时,有一官员犯罪,都已经结案了,过了一年而后才实施杖刑,人们都不知其中的缘故。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了妻子,如果给他实施杖刑,她的公婆必定会认为新媳妇不吉利,而经常打骂她,使她难以生存。所以我把这件事缓了一步,但是法律也没有违背。”


海南有哪些风俗特色?

海南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美国、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指、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海南岛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文化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