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北京女娲娘娘

时间:2024-07-29 09:24:57 编辑:阿旭

西单女娲娘娘的媒体评论

女娲娘娘携专家鉴定书亮相 网友:想出名想疯了 日前,一位自称是上古大荒“女娲娘娘”的性感美女出现在北京西单。这位美女树叶裹身,携五彩石,摆着专家碳十四鉴定书。网友评论:@俺土星卫6:世界之大,什么人都有,自称“女娲娘娘”,想要出名都快疯掉啦!不无聊吗?@MCAM袁逍:女娲娘娘数年前来过地球了,怎么这么快又来呢?更让人好奇的是,证书的颁发单位又是哪家?@平行线的尾巴:西单是个好地方。@能成事的恩亮:她应该说自己是保护人类度过2012的。@不穿裤子的云:不敬业,女娲哪儿来的腿!@356755:地铁雅典娜、西单女孩儿、女娲娘娘……乱套啦!@仰望丿天空_守卫丨幸福:女娲娘娘是蛇身,就你那腰,称不上水蛇腰也就算了,还有赘肉,你这不是坑爹么?@像贾宝玉那般爱女人的侯慕昀:女娲娘娘……您知道赵灵儿去哪儿了么?

西单女娲娘娘的事件描述

2012年9月2日,西单大悦城就出现这样一幕戏剧性的情景,自称“女娲娘娘”的一奇异女子斜坐在大悦城地上,向路人展示自己的奇装异服,更雷人的是这名古代女子还向围观的路人展示自己是自己上古大荒时代的“女娲娘娘”,并出示专家鉴定书。中午时分,该名身着原始的树叶造型服饰的女子悄然出现西单大悦城门前,将一页印有“大字报”的宣纸铺在前方,上面内容却颇为怪异,字体皆为繁体手写,内容更与现代人说话书写习惯完全不同:“吾乃上古女娲娘娘,自大荒世界穿越而来,吾有补天遗石为证,专家鉴定为上古真品。”

黄帝由来

“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是一句流传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谣,是说这一带的人大都自称是山西移民。其实,如今的鲁南人并非全都来自山西,滕州市现有的1200多个自然村中,只有一半(687个)是由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新建起来的,另一半还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不仅如此,滕州本地在两千多年前还最早产生了几大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颜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张陇西李”的“郡望”说法,滕州也成为这些姓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兴盛地……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部落、种族、家族、姓氏不断延续流传的历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习惯使我们的姓氏如同我们先天携带的生理基因一样,成为一个民族、一个群落、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符号标志和血缘纽带。“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即本家”的说法,使中华民族有了先天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研究这些,可以满足海内外华人日益增强的“寻根”意识和“认祖”心理,客观上解决一下“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笔者已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任”姓的由来(天下“任”姓出自“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山东省滕州市),今再探索一番“滕”姓的根源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因此说,中国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仅有1000年的历史,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才是近400年间的事。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出自氏族的图腾,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姓和氏当初是分开的,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一书中说:“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夫人称姓”;《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清顾炎武校“谥”为“氏”),因以为族。”这就是说,姓是根据出生的自然血统而来,氏是根据先人所受封的土地而获得。宋朝刘恕《通鉴补记》注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有着不同的起源、功能和作用,与中国古代的“裂土分封”制度相伴生。《荀子.儒效篇》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的就是周朝初年“裂土分封”的事实。姓氏的合一,是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和氏才统一起来,正是秦汉之际,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的基础。
我国当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资料及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资料得出研究成果,排出了目前占全国人口99.4%的前500个姓氏的人口数量顺序,前200个姓氏就占了目前全国人口的95%以上。除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前十位外,滕姓排在第210位左右,总人口也已百万计。
滕姓在历史上以开封、南阳为“郡望”,传统的《百家姓》即注明“南阳郡”为滕姓郡望。大致是在汉代滕姓宗族以山东北海郡(今青州一带)为显;汉末以后迁到河南南阳、开封、邓州、西鄂一带,以南阳为望族;唐代以来又以浙江东阳(婺州)滕家一枝独秀;宋代东阳滕姓因宋末靖康战乱而入闽迁吴,遂南北散播,东西迁徙,滕姓遍布全国各地……当代则以浙江、广西、湖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滕州历史久远,73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缳、依,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这十二个姓实际上是黄帝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氏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上都出自炎、黄二帝之后,黄帝打败炎帝后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是为4000年前后的黄帝之滕,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滕”之由来。黄帝第十子因封于滕地即为“滕氏”,明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封爵谱》中记载了一位殷代的“滕伯”:“滕伯名文者,黄帝之后也。贤而有礼,为叔父服齐衰,君子称之。”这说明早在夏商时代,滕地就建立起了滕氏方国!至于“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借为“滕”。《说文解字》中载:“滕,水超涌也。从水,朕声”,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农业发达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滕州亦被称为“商源”!
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姬姓滕国,是为西周之滕,这是周代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清道光版《滕县志.卷六.滕世家第一》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叔绣者,周文王之庶子,而武王异母弟也。武王克商,封同姓之国四十人,兄弟之国十有五人,班宗彝作分器,于是封叔绣于滕,爵为侯。叔绣始居错,故一称错叔绣。自叔绣以下传十余世无谱,至鲁隐(公)时始见于《春秋》。”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传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顺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这也应了鲁南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成为一个小国求得长存自保的奇迹!滕国历代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连孟子来滕国下榻的“上宫”目前还遗址尚存……滕国曾被孟子称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南北主干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在滕州发掘出土的大量古滕国文物,如“滕侯鼎”、“滕公鬲”、“滕公簋”、“滕皇编钟”等等,见证着古滕国的历史和繁荣!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滕县志.滕世家》载:“(滕国)后竟为宋所灭,上距孟子时四十余年,周赧王之二十有九年也(公元前286年)。或曰越灭滕,或曰齐灭滕,自叔绣初封传三十一世,一作三十二世。”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于2003年3月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七种滕氏家谱的存目,分别是:
(1)江苏《朱方滕氏五修族谱》,六卷,滕世忠纂,民国八年(1919年)刻本,镇江博物馆藏;
(2)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一卷,滕文昭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宝山滕氏铅印;
(3)浙江乐清《南阳滕氏宗谱》,清同治三年(1864年)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博物馆藏;




(4)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五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木刻本;
(5)浙江东阳《东阳滕氏宗谱》,二十卷,清滕廷锺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活字本,有十二册存美国;
(6)山东《泰安滕氏家谱》,一册,民国滕锡龄撰,民国十九年(1930年)抄本,泰安图书馆藏;
(7)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民国滕练成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
“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
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以文武才用显于世。(汉)桓帝时京兆尹(滕)延以长者称。孙权兴,右司马(滕)耽、(滕)胄兄弟渡江相从,功盖一时。自是大司马(滕)胤、卫将军(滕)牧踵贵于吴,北海之称未改也。至晋武当侯(滕)修起于南阳,而北海之声闻稍替矣。
二曰南阳之滕,始于孙皓。时广州刺史(滕)修起南阳之西鄂,至晋为南安将军,封武当侯;(滕)修之孙平南将军(滕)含,(滕)含之弟交州刺史(滕)子豚,(滕)修之曾孙、龙骧将军(滕)恬之,桓温都护(滕)峻,宋秘书监(滕)演俱为西鄂人,故南阳之称益著,盖汉季渡而南,散居江左,其在南阳者,北海之流,而实江左之裔也。迄唐开元初国子司业公(滕)令琮以东阳著闻于世,江南渐显,而江北难稽矣。
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南至南海,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这篇序文详细论述了滕姓的起源由来、世系变迁及历代分支,印证了滕姓家族与古滕国即今山东省滕州市的渊源关系。
为了进一步查实滕姓的起源变迁,笔者又于2002年5月到上海图书馆查寻有关滕姓史料,《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收录了目前上图馆藏的八种滕姓家谱,分别是:
(1)《滕氏六修宗谱》(福建建瓯),民国21年(1932年)滕金泉等纂修,木活字本8册;
(2)《滕氏宗谱》(江苏无锡),清光绪七年(1881年)滕廷锺等纂修,木活字本12册;
(3)《南阳郡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滕贵平等纂修,种德堂木活字本7册;
(4)《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滕春逵等纂修,种德堂木活字本9册;
(5)《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民国十八年(1929年)种德堂木活字本2册;
(6)《大塘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滕玉珊纂修,锡类堂木活字本7册;
(7)《让长滕氏宗谱》,清朝崇本堂木活字本(已残);
(8)《滕氏宗谱》,清朝秉德堂木活字本(已残)。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8种滕氏家谱,因后两部已残未能查阅,三部“南阳滕氏宗谱”中选阅年代最早、存卷较为完整的清同治版,共查阅翻看了(1)、(2)、(3)、(6)四种。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滕姓家谱,虽各以某一朝代、某一地域的滕姓分支尊长为始迁祖,以下以“一世”、“二世”、“三世”代代绵延嫡传,然所有的滕氏家谱无不开宗明义,叙述“滕”姓由来“以国为姓”,起源于山东滕州的古“滕国”,公推滕国第一代国君“叔绣”为最初始祖!
所查四种家谱中,第(1)福建建瓯本载其始迁祖是“平章公(滕缉齐)”,南宋德佑年间(1275年)入闽,自称“郡系南阳,本邓州内乡县”;“上祖随驾南渡,卜居建宁府瓯邑禾供里,子孙繁衍,遂分东、西房……”叙述滕姓由来时载“滕国厥后三十一世,周赧王二十九年失国,子孙避地,遂以滕为姓”!该谱为明朝正德年间滕介石一修,万历年间二修、三修,记载的主要是进入福建的滕姓分支。


另据浙江金华滕氏族人滕荣康提供的线索,称“晚唐福建莆田人滕玄龄因子滕昭为浙江乐清县丞,迎养在任,时世乱途梗,遂居乐清,是为浙南滕姓始祖。滕昭,生唐太和4年(公元830年),卒乾化2年(公元902年);第11世滕大沛,宋淳熙进士,授秘书郎,官至尚书右仆射;第12世滕处英,迁至永嘉,发成大族,浙南有滕姓联谊会;第34世滕继美(本人高祖父)兄弟,迁至兰溪,已繁衍至几百人……”由此可以看出滕氏宗族历代迁徙的变迁。
第(2)江苏无锡的东阳宗谱较为详细完备和全面,以宋代滕甫(字元法,谥“少师章敏公”)为始迁祖,因滕甫任苏州刺史而由东阳迁居苏州,后到无锡:“始迁祖(滕)甫,宋季自东阳迁居苏州,三传至(滕)处厚,徙居晋陵,又三传至(滕)武功,赘于无锡县延祥乡赵庄”。亦称宗自南阳,上溯七世至唐代的滕饷,任婺州时始居东阳,再上溯四代至滕令琮。
该谱收录了滕姓三十五世孙滕岱受父差遣,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670年)从无锡搭粮船经运河前来山东滕县(今滕州)谒祖时写的一篇自序,云“凭吊唏嘘,凄然泣数行下”,成为滕姓子孙前来滕州寻根认祖的直接证据!
该谱还收录了历代文人高官为滕姓家谱所写的序文及与滕姓名人的诗文书信,如唐代白居易为滕饷所写的《赠滕庶子致仕居乡》诗,中有“身着锦衣儿衣绣,东阳门外数滕家”一句;另有刘禹锡、孟浩然、岑参等诗文;宋代则有杨万里、文天祥等为滕氏家谱写的序文及范仲淹与滕宗谅(字子京)、苏轼与滕甫(字元法)的信札;明代有内阁首辅申时行所撰《滕氏族谱序》等,看出滕氏家族的千年兴旺!
第(3)浙江汤溪的《南阳郡滕氏宗谱》以唐代的滕饷为始迁祖,因被赐第浙江东阳白沙溪而得名,后东阳更名为金华,亦称婺州,白沙亦析属汤溪。该家谱虽用“南阳”之名,只是指原来的“郡望”,实际已是浙江之谱了。盖因汉末滕姓族人已由河南南阳、西鄂过江迁至江左一带,家谱堂号仍沿用旧名,乃是为了纪念祖先曾居之地,也是中国家谱标明“郡望”、记住“源头”的传统和习惯。
该谱附有滕姓初祖“叔绣公”的画像,附《记》曰:
“夫滕,非吾故姓也,原本姬姓,周武王有天下,封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后世即以国为姓,故滕氏之来自此公始。”
第(6)浙江兰溪的《大塘滕氏宗谱》以宋朝尚书左丞“正献公”父子为始迁祖,上溯到晋朝南阳的滕恬之为始祖,载“正献公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为寇所迫,偕子宣义公奉宋康王(宋高宗赵构)南渡,居兰溪,是为赤塘始祖”;“始祖正献公父子,北宋末年随驾南渡,卜居兰溪之赤塘,十世孙(滕)国手徙居大塘”,这是兰溪滕姓的由来。曾代表宋朝出使金国的滕茂实就是这一支的传人。
对照以上几种滕姓家谱大宗世系,可印证前文《吴门滕氏世略抄》中所叙东阳之滕的世系沿革,该文中提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六传后分三支”,江苏无锡谱和浙江东阳谱的前几辈大致重合,为:滕令琮——→滕翼——→滕伉——→滕盖——→滕饷,滕饷生三子,分别是长子滕遂、次子滕迈、三子滕邈。老大滕遂后人滕绶一支复迁至浙江东阳;老二滕迈后人滕缴六传到滕甫,后迁至江苏无锡,成为无锡始迁祖;老三滕邈一支六传到滕宗谅(滕子京)……
自此可以使江南的浙江、江苏、福建等几地的滕姓家谱大宗世系基本统一吻合起来,时间跨度由唐、宋一直到延续到明、清和当今,由此更可以理出滕氏宗族两千多年来迁徙变迁的大致线索和轨迹:西周时滕姓初祖叔绣受封立国;春秋战国时滕氏宗族因国、因地而得姓兴盛一时;滕灭国后初迁到山东东部的北海,兴盛于汉代;汉末战乱二迁到河南南阳一带,兴盛于两晋南北朝;唐初三迁到浙江东阳,兴盛于唐代;宋代滕甫又四迁到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兴盛于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氏宗族又逃难入闽入湘入鄂入桂……遂南北迁徙,散居各地……从目前所能查到的全国各地的滕姓家谱看,滕氏宗族不管如何分散,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宗族谱系的大致脉络和渊源流变却基本明晰有序,正如兰溪《大塘滕氏宗谱》所说:“滕氏宗派无一非滕侯遗裔……迄今无二滕”!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提到湖北新洲凤凰乡滕榨村《滕氏宗谱》,因北京国家图书馆并未收藏,笔者又于2002年5月专程赶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乡(现为李集镇)滕榨村寻访。幸运的是,在滕榨村滕氏传人滕良斌家里找到了新老两套《滕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忠直堂老本录道光乙酉年(1825年)《滕氏鼎伯公分支谱原序》中说:
“滕之得姓受氏也远矣。始发源于姬,后以国为氏,历朝以来,系派多出南阳……我滕氏肇始以来,遥遥世胄,渊源上自周……寄诸楚北,溯其源则由叔绣公受封侯爵,数百年分茅胙土,代有贤君,其后以国为氏,簪缨缙笏者悉难仆数……”
——该谱以明朝进士、永乐年间任湖北黄州宰的滕碧宵为一世祖,延续至今历经600多年已传二十六世。家谱中详细列出了自滕碧宵以下26代的延续传承和辈分用字,为:“碧谷月大仑、天开运熙隆、尚云希鼎天、国正大光明、有贤良相家、本裕庆荣华、祚兴全忠义、书田后远遐。”目前湖北滕碧宵一支已传至第26代“本”字辈……
山东电视台著名编导滕永平曾提供一些线索,提到胶东(古为“北海郡”,今山东青州、莱州一带)滕姓较多,目前莱州市就有个“滕家乡”,还提到“腾”姓、“滕叔”、“滕绣”其实也是“滕”姓,都是当年滕国遗民灭国后为逃避追杀而改字。他还在给滕州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滕国是滕氏后裔的祖国,几千年来,滕氏子孙一直在寻找祖国,最后也没能落叶归根!”
说到滕姓的名人,除《吴门滕氏世略抄》及其他几种滕氏家谱提到的外,见于正史并能相互印证的有:《孟子》中有滕更;《汉书》中提到九江郡尉滕抚;《三国志》中有滕胄、滕胤;《晋书》中有滕牧、滕修;《南史》中有滕昙恭;唐末五代时有著名花鸟画家滕昌佑;《宋史》中有滕甫、滕宗谅。这个滕宗谅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约而写出的!南宋末年有“三滕”,即滕茂实、滕祺、滕承陶,出使金国被掳而坚贞不屈,成为当时的“民族英雄”……现当代则有祖籍湖南麻阳的革命先驱滕代远,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国家教委原主任滕藤,著名电影导演滕文骥,音乐家滕矢初等等……
至今,滕州市姜屯镇境内尚有滕国故城遗址和古滕国贵族墓地,在今滕州市城区西南七公里处,南濒荆河,北望龙山,郦道元《水经注》记此古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尚存内、外城墙残迹,内城(子城)城墙略呈方形,周长2公里许,高出地面3米多,围护着如今的滕城村。内城东北隅尚存文公古台,“古滕八景”之一,相传是滕国宫殿遗基。台前两株古槐苍劲参天,至今仍生机盎然。
1991年滕州市重修了文公台,新建滕文公楼,增设了碑林,中国书协原副主席、滕州籍著名书画家王学仲教授题写了“为善兴滕”的匾额。文公台不仅是古滕国仅存的地面建筑,而且还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国的唯一纪念和标志,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天下滕姓的宗祠和祖居!正是在这里,滕姓族人的最初祖先落地生根,立国传位,创造出了辉煌的古滕文明!滕国故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滕州市的旅游景点,文公楼内布有“滕国史迹展”及滕文公会见孟子蜡像展等。
文公台侧门有幅对联: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
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上联中的“世子”即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的“莫将飞阁误滕王”之说,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今滕州)任“滕王”之事。唐代“滕王”李元婴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座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传千古,“滕王”之名也被李元婴带到了江西南昌,后又带到四川阆中……但此“滕王”已非彼“滕王”,虽都源自滕州,却已相隔了千年!该句意在点出唐代的李姓“滕王”与古滕国的历代“滕王”的区别,不致混淆。
1997年,滕州电视台摄制了电视纪录片《滕州故事》,介绍了古滕国的过去和现在。片子在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后,引来一位美国电视编导詹妮弗?凯斯通的关注,她说:
“另一段很精彩的节目中讲的是山东省滕州。我觉得片子的制作者很好地将关于古代滕国的知识和今天蓬勃发展的滕州介绍融合在了一起。陶器碎片和古城墙被有效的加以利用,拉近了古滕国人和今日滕州居民间的距离……使我获得了充分的有关滕州的历史、变迁和这个城市产业的知识。”
——摘自《第四届国务院“金桥奖”(影视)颁奖暨研讨会材料汇编》
明代南京刑部尚书王士贞写有《过滕城》一诗: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
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
如今,文公台前两棵古槐依然根深叶茂,见证着古滕国及滕氏家族的千年兴衰……
滕姓根源在何处?文公台前古槐树!散居各地的滕姓宗族,滕州境内的滕国故城里有着你们的根!
古滕国第一代国君、滕姓最初始祖叔绣像


夏至的习俗有那些

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一些地区举办庆祝活动和遵循特定习俗的重要时刻。下面是关于夏至的习俗、节日由来、相关典故、寓意、庆祝方式以及相关扩展的回答。

夏至的习俗:
1. 龙舟竞渡:夏至时节,一些地区会举办龙舟竞渡活动,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2. 吃粽子:夏至是吃粽子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包裹糯米、豆沙、肉等馅料的粽子,象征着祈求丰收和驱邪。
3. 涂雄黄:夏至时节,一些地方会在门框、窗户等处涂抹雄黄,以驱邪避灾。
4. 晒太阳:夏至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在夏至这一天晒太阳,以增加体内阳气,保健身体。

节日由来:
夏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其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夏至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在古代,夏至是农民们忙于田间劳作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在夏至这一天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祈求丰收和祈福。

相关典故:
夏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关于伏羲的传说。相传伏羲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他在夏至这一天创造了八卦,为后世的卜卦和预测提供了基础。

寓意:
夏至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象征着阳气的最旺盛。夏至的寓意是希望人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抓住时机,积极向上,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庆祝方式:
夏至的庆祝方式因地域而异,但一般都包括吃粽子、龙舟竞渡、涂雄黄等活动。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舞狮、舞龙、民俗表演等庆祝活动,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

相关扩展:
夏至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例如,日本的夏至节被称为「端午」,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着相似的习俗,如吃粽子和举行龙舟竞渡。此外,夏至也是一些西方国家举办夏季狂欢节和音乐节的时机,人们通过音乐、舞蹈和庆祝活动来迎接夏季的到来。

总结:
夏至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人们通过吃粽子、龙舟竞渡、涂雄黄等活动来庆祝夏至,祈求丰收和祈福。夏至的寓意是顺应自然规律,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此外,夏至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


夏至习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有这些习俗:祭神祀祖、吃面、吃麦粥和吃馄饨、赠彩扇和香囊、吃狗肉和荔枝、称重。?1、祭神祀祖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2、吃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3、吃麦粥和吃馄饨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4、赠彩扇和香囊辽代的夏至日被称为“朝节”,妇女之间互赠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以驱蚊抑臭。《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5、吃狗肉和荔枝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 ,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6、称重夏至称重的习俗。“现在夏至称重的习俗很少了,不过古时候缺医少药,一旦生病就难以很快痊愈,人们对夏至称重情有独钟。这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称重时,男女老少一个挨一个排队过秤,还有人报重,场面十分热闹,就像过节一样。”???以上就是夏至习俗分享啦。夏至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的民俗活动很多都是为了祈求作物丰收的。如今“夏至”在我国不再是重要节日,“夏至”回归为一个节气。但夏至凉食、尝新、称人等习俗在民间依然有保留。同时,夏至记得避暑哦!!!

永康方岩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 导游。欢迎诸位来到人间仙境方岩旅游。希望我的解说,能使您满意。
  方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永康的东部,距永康市区23公里,总面积为9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观赏丹霞地貌,朝观古圣先贤的旅游胜地。看!前面那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就是诸位神往已久的方岩。方岩山高约四百公尺,赤壁丹霞,整体略呈方形,因而得名。方岩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又是一座众望所归的灵山,因为山顶供着一个有求必应的胡公大帝。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到方岩山顶领略一下胡公大帝的仙气和灵气吧!
>赫灵照壁
  各位游客,在我们面前巍然耸立着的青石照壁就是赫灵照壁。壁宽12.7米,高7.28米,是当今国内罕见的巨型照壁之一。照壁正面为宋高宗御笔手书"赫灵"鎏金大字,是在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给胡公大帝的御匾。照壁背面为胡则第四代孙胡廷直题写的《赫灵祠记》,四周还有台阶、栏杆。设计别具一格,用材考究,雕刻精良,气势恢宏,是游览方岩摄影留念的极佳景点。各位游客,请别错过噢。
>罗汉古洞 蛟龙泉
  这个与方岩隔谷相望的山洞,为什么称为"罗汉古洞"呢?相传方岩开山祖师正德禅师原在天台国清寺修行。一天,他外出云游,路过方岩,看到山顶祥云缭绕,状如卧狮,正是弘扬偶法的好去处。但要在山顶上建庙谈何容易。他披荆斩棘爬到山腰,就被悬崖挡住去路,再也上不去了。幸而山腰有个大石洞,并在洞中塑了18尊罗汉,希望凭借罗汉的法力凿通登山之路。经过不知多少年的惨淡经营,方岩山顶的大悲寺终于落成,禅师也移居寺中做了第一任主持;山腰这个岩洞却没有毁弃,千百年来到方岩进香的善男信女总是先到这个比方岩历史更悠久的古洞朝拜一番。
  罗汉洞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蛟龙泉,呶,就是洞西岩壁下的那口古井。井中泉水清洌可鉴,终年不涸。据说洞中本无滴水,为了供应过往香客游人的茶水,和尚、居士不得不常年上山挑水煮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未间断。他们的行为感动了龙王,龙王剥下一片玉鳞悄悄搁石壁下。从此,一汪清泉汩汩不绝,不见来源,不见去脉,而且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被人誉为方岩"虎跑泉"。
>百步峻 步云亭
  我们面前这段陡峭的石阶称为"百步峻",据说是由一百步阶梯组成,到底有没有?我想请诸位论证一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现在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台阶上都刻有一个名字,这都是那些为表达虔诚之心的善男信女们无偿捐助的。
  百步峻尽头这个跨路亭子叫步云亭。步云亭的匾额由绍兴书法家沈定庵所写。我们通过步云亭以后就要腾云驾雾经过飞桥到天门顶。


清源山的来历

清源山的名字是因为其所在地泉州在唐宋间改名为清源军,所以泉山也改名叫清源山。清源山名字变化过程:清源山,又名泉山。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八里。《寰宇记》 卷102泉州: “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为名。” 《方舆胜览》 卷12泉州: 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周环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岂亦本于此”。《清一统志 · 泉州府》:清源山 “旧名泉山,一名北山,又以高顶常云,名齐云山。” 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即由此而得名。扩展资料:清源山简介及传说:一、简介:清源山又称北山、三台山。在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曾名泉山,因山上有孔泉(别称虎乳泉)源源不绝得名。泉州地名由山而来。为戴云山余脉,最高峰海拔498米。由花岗岩构成,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多种地貌景观。文物古迹丰富。左峰瑞像岩、碧霄岩,右峰老君岩、弥陀岩、千手岩等均有宋、元巨型石刻摩崖造像,以老君岩老君造像最著。中峰顶端有清源洞、虎乳泉和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刻的炼胆石。素称“闽海蓬莱第一山”,和灵山、九日山等景点组成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二、神话传说:在泉州清源山山脚下有一尊老君岩神像,曾有一个这样的神话:老君是个老顽童,活得十分快乐,他常常趁天庭无事时偷偷溜出去欣赏人间的风光 ,被玉皇大帝知道时便找了个借口蒙混过去。一天,老君又偷偷溜到人间来到泉州清源山观景。当他望着这如诗如画的山景,闻着这沁人心脾的花香,完全陶醉在这一切中的时候,一阵刺耳的尖叫声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混合一起,扰乱了老君的心情。老君怒气冲冲地朝发出声音的地方飞去。他看见 一个大火球朝惊慌失措的人们扑去,一时怒火冲天,与火球打斗了起来,由于两人武功相差不大,一时难分高低。老君使出了绝招,猛打了一通,将火球打回原形,火精元气有所大伤,自知打不过老君,便随口叫了声:“师傅!你终于来了!快救救我啊!”老君转头一看,心里纳闷了:什么嘛,哪里有人啊?待老君转过头来时火精已经逃之夭夭了。他为了火精不再来骚扰人民,便舍身化成一尊神像,守镇清源山脚下,清源山的人们十分感谢、敬佩老君,便将这座神像称做老君岩,也成为了著名的风景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泉州清源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君造像

上古洪荒时期有七个神女,为什么华胥娘娘能排在首位?

因为,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所以她才是第一位神女。大家都听过女娲造人的故事。所以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女娲应该是首位神女。在中国神话故事里面,女娲只能排到第二位,神女华胥才是首位神女。首位神女:华胥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里面,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在这些神话故事里面,大家对于首位神女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人,认为女娲才是首位神女。因为,是女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之母。但是没有人想过,女娲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有一些神话研究爱好者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所以就查询了大量的古代的典籍。后面,发现女娲其实并非是天选之人,而是神女华胥的女儿。传闻,华胥就是华胥式,是母系社会时期,女娲和伏羲两个人的母亲,也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女首领。在中国历史里面,一开始都是以女性为尊的。到了后面,才慢慢发展成男尊女卑,到现在的人人平台。原始社会的时候,女人才是一片天。而华胥,因为是杰出的部落女首领,在大家的记载里面,显得格外神奇。传说,华胥之所以会生下伏羲和女娲,是因为她是天选之人。而她的怀孕历程也很有戏剧性。有一天,华胥外出的时候,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这个脚印是雷神的脚印。这个时候,华胥突然感悟,然后就怀孕了。在生下了伏羲和女娲以后,华胥还是带领这原始社会的中国人民,不断开拓疆土。成为了人类文明之母。也是因为华胥是大家公认的女娲的母亲,所以才会在7位古代神女里面,排名在第一位。而这个第一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如果没有华胥的话,那么女娲和后续的一些神女可能都不复存在。基本上,大家对于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关于女娲:不是首位神女,胜似首位神女现在,大家对于女娲的熟悉程度比华胥要高很多。这是因为,民间有很多关于女娲的传说。类似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一系列故事都让大家耳熟能详。而民间之所以会流传这么多关于女娲的故事,主要还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女娲是人类之母。如果没有女娲捏出来那么多泥人的话,很有可能现在人类也不复存在了。女娲除了被称为人类之母之外,还被认为是婚姻之神。这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女娲和伏羲两个人虽然是兄妹,但是其实两个人生了孩子。在一些神话的故事记载里面,女娲在创造了人类以后,又建立了婚姻的制度。就是因为女娲认为,光是靠自己捏人是不够的,要让人类自由繁衍下去,就要有两性的区分。女娲还被称为是礼仪之神。因为她创造了人类,并且对人类的生活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大家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非常的单调和乏味,所以女娲就有了恻隐之心,把甘露化成美酒,给百姓饮用。百姓为了感激女娲的恩赐,就举行了一些对女娲的感恩仪式。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女娲是礼仪之神。这个是代表了百姓对她的尊敬和感激。从这一些神话故事里面可以看出来,女娲在民间的地位非常高。所以,虽然她没有真的排在首位神女的地位,但是她在大家的心里,已经成为了首位的神女。在民间群众的眼里,女娲的神位不是首位,而胜似首位。总结综合上面所说,我觉得女娲之所以在神女的地位里面不是首位,是因为她并不是第一位神女。而首位神女华胥,是女娲的母亲。所以,不管是从辈分还是资历上面,女娲都不能排成第一位的神女。而女娲虽然没有成为第一位神女,但是她在民间的地位很高。反而,首位神女华胥,她在民间的地位和知名度还不如女娲。所以,这个排名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已。

比女娲厉害的上古女神是谁?

比女娲厉害的上古女神是华胥娘娘。华胥娘娘这位排名第一的上古女神,蛇身人首,有圣德,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她就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娘娘。《春秋世谱》记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上古神话传说中,华胥娘娘脚踩雷神脚印,感应而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封神演义中,伏羲是火云宫三圣中的天皇,女娲是大地之母、福德正神。那么作为他们的母亲,排在第一位,自然无可争议了。上古女神简介1、云华夫人云华夫人的知名度不太高,据说她是王母膝下的第二十三个“格格”,名叫瑶姬。这个名字很优美,到宋代时,词人们特意借用她的名字做了一个词牌《瑶姬慢》。“大禹治水”我们都知道,可大禹为什么能治水成功?就是因为得到了云华夫人的帮助,不但教授他治水的方针,还派大力神协助开山挖石,所以说云华夫人是夏朝的最大扶助者也不为过。2、上元夫人如果说,云华夫人还有一个“云雨巫山”的传说帮助扩大知名度的话,那么上元夫人根本就是名不见经传了。唯一有关于她的史料记载,就是她用“西王母朋友”的身份参加汉武帝的宴会,作为老子道君的女弟子,传授给汉武帝好几本经书。除此之外,就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了。但就这一点,也能对她的高贵身份与无穷法力略窥一二。3、西王母西王母可以说是上古诸神里至高无上的女神。《太平广记》里描述她“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

为什么封神之后就没女娲了?

封神之后就没女娲了是因为尊敬,所以很少在封神榜以后的神话小说中出现。众所周知,女娲娘娘是中国人类神话历史中的创造神。对于女娲的感恩,在人们心中将她的地位甚至超越了玉帝,没有女娲哪来人类。所以对于这样的大神,人们很少对其在添加任何的神话色彩,因为只有造人和救人这两件大功德已经是无与伦比了,没有必要再给她撰写别的故事。女娲娘娘的故事女娲造人就是说的女娲娘娘,人们对她的态度是充满了尊敬感,更是在水神共工头触不周山后,将天柱撞断天空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是女娲娘娘采练女娲石将天空修补好,从此以后,女娲娘娘更是成为了人们的救命恩人,是她创造了人类,更是拯救了人类,被人们称为人间的福德正神。再者,人们普遍认为,在继续编写女娲其他的故事就如封神中纣王亵渎她一样,没有必要,至此两样就足以相传千秋万代了。

为什么封神之后就没女娲了?

封神前后女娲都是一直存在的。封神中,女娲娘娘命令轩辕坟三妖、即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潜入纣王的后宫,助武王伐纣,并许诺三妖,事成之后可得正果。封神后,女娲给妲己等轩辕坟三妖的活路,缚妖索是女娲娘娘的法宝,事后自然是要归还于她的,届时,若三妖能识天数、知进退、女娲当然会兑换正果之许诺。毕竟圣人无处不慈悲吗。人物故事: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传说之灵珠的演员是谁?

女娲传说之灵珠的演员有钟欣潼、蒲巴甲、蒋毅、刘庭羽、李倩等。1、仙乐/丁瑶 演员:钟欣潼 考古学家丁勉博士的女儿。丁瑶本为三千年前上古大神女娲座前左护法白矖转世,可她自己并不知情。丁瑶是一个容貌平常;资质平常,什么都很平常却开朗乐观的女孩儿。丁瑶在帮父亲做研究课题时误入九星轮,结果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千年前,并在古洞里遇到了被封印的问天。 2、腾蛇/魔音 演员:刘庭羽 上古大神女娲右护法腾蛇,下凡转世为魔音,仙乐师妹,后为南越国女祭司。其一直嫉妒仙乐的美丽与法力,认为仙乐抢走了自己的心上人,为情所困的魔音遁入了魔道,与幽冥鬼帝联手,陷害问天,重伤仙乐。 3、无道 演员:蒋毅 上古四大神兽之一,龙族殿下,问天同父异母的兄弟。使用兵器龙牙剑无道为苍龙长子,纯正的龙族血统。所以无道冷酷无情,视人命如同草芥,无道认为,自己一生的耻辱就是有一个半人半妖的弟弟问天,而且他觉得父亲似乎十分偏向这个弟弟,临终前将龙族圣物三叉戟留给了问天。 4、雨蝶 演员:李倩 蜀国公主,因为逃婚而私自逃离蜀国,偶然救下受伤的无道,一颗心被无道所迷,无论他是人是妖,都毅然决定追随于他。其性格活泼,敢爱敢恨。最后雨蝶因中时幽冥妖气而亡,死后化成蝴蝶,跟无道一龙一蝶云游四海。5、问天 演员:蒲巴甲 上古四大神兽,龙族后裔,半人半龙。问天是父亲苍龙与一凡间蜀国公主所生,由于他有一半的妖族血统,故为人类所不齿;但同时又因为他具有一半人类的血统,亦为妖族所不容;故自幼遭尽白眼,问天亲眼看着母亲被人杀害,却无能为力,幼小的他发誓要成为强大的妖精,才能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

女娲传说之灵珠演员表

  1、《女娲传说之灵珠》演员表:钟欣潼、刘庭羽、蒋毅、李倩蒲、巴甲、刘娜萍、郭珍霓、孙兴、谭耀文等;

  2、《女娲传说之灵珠》内容简介:盘古开天,洪荒伊始。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为争夺帝位展开恶战,共工氏兵败,为泄心头之恨头撞不周山,使得天体倾斜,三界大乱,妖孽趁机横行无忌,危害人间。女娲即派左右护法白矖、腾蛇化名下凡,寻宝除妖、补天治水、拯救苍生、普度人间。白矖被人间真情所动,与少年问天暗生情愫。腾蛇因妒生恨,阴谋陷害二人,致使白矖与问天相互误会,最终未果,在民间留下一段旷世神恋的佳话,千古轮回,唯有爱情永恒。白矖再度转世为人间少女,对那段民间传说心向往之,为了憧憬那段跨越千年的爱情,她机缘巧合、激情穿越、巧遇爱人、再续前缘,大地之母女娲补天造人、斩妖除魔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共工,伏羲,炎帝,与三清,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他们谁的历史比较久?

共工,伏羲,炎帝历史比较久。三清,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是道教思想中的著名人物,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从此点看共工,伏羲,炎帝的历史更为悠久。(注: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的伏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女娲最早记载在先秦的《楚辞》,也和华胥没有关系。)扩展资料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