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庵事件的事件经过
1915年,台湾爱国者余清芳、罗俊、江定三人为首,举行反日起义。他们以宗教为掩护,以西来庵为根据地,进行活动,日本人称之为“西来庵事件”。余清芳的势力遍于全台湾,跟祖国也有联系。这一年五月,他们的计划暴露,六月罗俊被捕,7月9日余清芳和江定率众袭击日寇屏东甲仙埔支厅各派出所,杀死日寇30多人,转战台南,与日本人奋战达40多天,后遭失败。余、江、罗三人均壮烈牺牲。西来庵事件是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所发生规模最大的一件武装抗争事件。噍吧哖是地名,即今日的台南县的玉井乡,此一武装抗争事件主要的战役都发生在此地,所以称做“噍吧哖事件”。又由於此事件是因余清芳(1879-1915)、罗俊(1854-1915)和江定(1866-1916)等人不满日本殖民政府,意图发动武装抗争,建立自己的领导政权,因此也称为“余清芳事件”。余清芳等人常在今日台南市一个叫做“西来庵”的王爷庙聚会,密谋起事,此事件也被称为“西来庵事件”。他们原订在公元一九一五年的阳历八月(农历七月)发动战争,但在这一年阳历五月底就为日本殖民政府所觉察,六月底罗俊被捕,余清芳等核心参与者决定与江定等地方领袖所领导的武装组织联合。在此一武装抗争事件中,参与抗争的人虽然遍及台湾的北、中、南部,但绝大部分的人是住在台南和高雄山区,而武装冲突也以这些地区的十五个村庄为主,包括沙仔田、芒仔芒、竹围、三埔(以上四村位於今台南县玉井乡),冈仔林、内庄仔庄、左镇(以上四村位於今台南县左镇乡),菁埔寮、中坑、南庄、北寮、竹头崎(以上五村位於今台南县南化乡),以及阿里关、大邱园、茄苳湖(以上三村位於今高雄县甲仙乡)的十五个村庄。就地理环境而言,这些地区形多为丘陵与高山;以住民的背景来说,一九一五年时当地有闽南人、客家人与平埔族共居。从一九一五年阳历七月初开始,余清芳和江定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击事件,烧毁许多派出所,杀死数十名日本和台湾警民。八月初,日本警察和军队反攻,双方在噍吧哖虎头山兵锋交接,余清芳等人不敌日本的机关枪和大炮,死伤惨重。日方军警随後在附近村庄,以及余清芳等人逃亡藏匿的山区进行大规模的搜捕行动,烧毁许多民房,并有一些百姓遭到报复性的杀害。八月二十二日,余清芳被捕,并且在九月二十三日被处以死刑。不过,由於江定等人仍然在逃,日本政府为了避免南化地区的村民暗中资助他们,因此一方面派人继续搜捕,另一方面则将此一地区的大部分居民迁到噍吧哖庄暂住。到了十月初,日人更尝试派遣参与起事者的家眷妇女、儿童,携带口粮上山寻找及劝降,但这个方法并没有收到任何的效果。到一九一六年四月,殖民政府才透过地方人士的交涉,说服江定自首。江定等人於一九一六年九月被处以死刑,噍吧哖事件终告落幕。噍吧哖事件从余清芳等人开始策画起事,到江定等人被审判处死,前後约两年的时间里,有1,957名台湾人被逮捕──其中遭到起诉的有1,482人,而被判处死刑者高达915人,实际上被处以死刑者有135人,也有接近300人则死於监狱之中。噍吧哖事件与一九三Ο年台湾高山族武装抗争的“雾社事件”,是日治时期台湾两个大规模的武装抗争事件。若比较这两个事件,就起事初期所杀死的日本官吏、警员及眷属人数而言,噍吧哖事件不及雾社事件之多;不过,无论就事件的持续时间、事件直接影响的范围、动员人数、被捕及被判刑人数、死亡人数等方面,噍吧哖事件皆较雾社事件为多,规模也更大。举例来说,以起事地点居民的死亡人数而言,雾社事件的死亡人数大约为900馀人,而本事件的死亡人数则高达数千人──包括阵亡、被杀害、被处以死刑、狱中死亡、以及因生活环境恶化而病死的老弱妇孺等。
西来庵事件的介绍
“西来庵事件”于1915年发生于中国台湾的噍吧哖(台南玉井),所以又称“噍吧哖事件”,起义事件领导者为余清芳,所以亦称“余清芳事件”。这个事件是日据时期台湾人武装抗日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余清芳在台南市“西来庵”王爷庙假借神佛名义宣扬抗日思想,后来又认识台中人罗俊及楠梓人江定,于是共同密谋组“大明慈悲国”。宣称日本据台20年,气数已尽,余清芳受王爷神示,说中国将派大军前来支援。消息被总督府侦知,余清芳潜逃,日军入山围剿,至1916年4月事平。被捕者达1957人之多,其中866人被判死刑。在舆论压力下,四分之三的死刑犯被减刑为无期徒刑。
西来庵事件的事件简介
西来庵事件又称为噍吧哖事件,发生于1915年,是日治时期台湾人武装抗日事件中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台湾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结合反抗日本统治的重要事件。因为策划革命的地点在台南市西来庵王爷庙,所以称“西来庵事件”;起义事件首要人物是余清芳(1879年-1916年),所以也叫“余清芳事件”。台南厅人余清芳于台南市“西来庵”假借神佛的名义来宣扬其抗日行动,之后其认识了台中人罗俊及楠梓人江定,密谋组“大明慈悲国”,并以宗教方式催眠信徒,宣称日本据台20年,气数已尽,他受到王爷的神示,担任“台湾人的皇帝”,更宣称中国将派大军支援。然而举事尚在酝酿即为总督府所破,余清芳于事泄后即潜入山中,并曾在噍吧哖(今玉井乡)与日军相战,至翌年4月被诱出山。 此事件亦使台湾人民抗日运动由武装转型为社会与政治运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其根本原因是
【答案】:A、B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岸分离的原因。
【正确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干扰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故C选项错误;我国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D选项错误。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有哪些?
一、1.1895年5月25日,清军将领刘永福任大将军,率黑旗军和以徐骧为首领的义军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月的战斗,但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继终遭失败。2.10月23日台湾全岛沦陷。二、日本设台湾总督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复活保甲制度辅助警察政治。一战后全球“民族自决”思潮高涨,日本调整统治政策,实施“内地延长主义”,改派文官总督,企图把台湾人民教化成日本国民。补充: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18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有哪些?
一、1.1895年5月25日,清军将领刘永福任大将军,率黑旗军和以徐骧为首领的义军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月的战斗,但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继终遭失败。2.10月23日台湾全岛沦陷。二、日本设台湾总督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复活保甲制度辅助警察政治。一战后全球“民族自决”思潮高涨,日本调整统治政策,实施“内地延长主义”,改派文官总督,企图把台湾人民教化成日本国民。补充: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18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西郊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西郊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减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西郊》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的其它作品 ○ 春望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春夜喜雨 ○ 绝句 ○ 望岳 ○ 杜甫更多作品
台湾宝岛的故事
台湾的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刘铭传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日治时期同化时期(1915年-1937年)的介绍
日本治台的第二时期,自後西来庵事件的1915年开始,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为止。就在此一时期,国际局势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1914年到1918年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动摇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权威。历经这场战争,十九世纪兴盛的民族主义,一般只适用於规模较大的国家民族,一次世界大战後被改造成弱小民族也能适用。在这种情况下,民主与自由思想风靡一时,民族自决主义更弥漫全世界。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民族自决原则及稍後列宁所倡导的「殖民地革命论」,於相互竞争中传遍了各殖民地。为了妥适应付殖民地的骚动,逐渐弱化了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殖民地做出让步,允诺更大的殖民地自治权或者更开明的制度。 1910年代中期,日本本国的政治生态也有了改变。在此一时期初,日本国内正处於由藩阀政府与官僚政治转换到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的所谓大正民主时期。1919年,田健治郎被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他在赴任前,与日本首相原敬谈妥,以同化政策为统治的基本方针,并於同年10月正式向府内官员发表。他表示,同化政策的精神是内地延长主义,也就是将台湾视为日本内地的延长,目的在於使台湾民众成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导,以涵养其对国家之义务观念。 之後廿年,总督府历任总督延续此政策。在具体措施上实施地方自治、创设总督府评议会、公布日台共学制度及共婚法、撤废笞刑、奖励日语等,对於促进同化、减少差别的工作颇有作为,也改变了过去後藤新平的「以无方针为方针」,「只管铁路、预防针与自来水」的内政方向与统治政策,[16]故此时期可称之为与始政时期施政方式完全南辕北辙的同化政策时期。
日治时期的同化时期(1915年-1937年)
日本治台的第二时期,自後西来庵事件的1915年开始,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为止。就在此一时期,国际局势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1914年到1918年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动摇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权威。历经这场战争,十九世纪兴盛的民族主义,一般只适用於规模较大的国家民族,一次世界大战後被改造成弱小民族也能适用。在这种情况下,民主与自由思想风靡一时,民族自决主义更弥漫全世界。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民族自决原则及稍後列宁所倡导的「殖民地革命论」,於相互竞争中传遍了各殖民地。为了妥适应付殖民地的骚动,逐渐弱化了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殖民地做出让步,允诺更大的殖民地自治权或者更开明的制度。1910年代中期,日本本国的政治生态也有了改变。在此一时期初,日本国内正处於由藩阀政府与官僚政治转换到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的所谓大正民主时期。1919年,田健治郎被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他在赴任前,与日本首相原敬谈妥,以同化政策为统治的基本方针,并於同年10月正式向府内官员发表。他表示,同化政策的精神是内地延长主义,也就是将台湾视为日本内地的延长,目的在於使台湾民众成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导,以涵养其对国家之义务观念。之後廿年,总督府历任总督延续此政策。在具体措施上实施地方自治、创设总督府评议会、公布日台共学制度及共婚法、撤废笞刑、奖励日语等,对於促进同化、减少差别的工作颇有作为,也改变了过去後藤新平的「以无方针为方针」,「只管铁路、预防针与自来水」的内政方向与统治政策,[16]故此时期可称之为与始政时期施政方式完全南辕北辙的同化政策时期。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台湾同胞的抵抗,力争身份和权力的平等,也曾经有过多次努力。在达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当中,武装抗日的政治运动,大抵上发生在日本据台的前20年。这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根据一般学者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期是“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第二期是紧接著“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几乎每年都有武装抗日行动,而最末一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又称“噍吧哖之战”,但都以失败告终。日本正规军镇压游击队,实行了集体大屠杀。之后,台湾反日运动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不过在1930年期间,原居民部落还是发生了“雾社事件”,引发日本军队用大炮和毒气,压制没有现代武器的原居民。扩展资料: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重大事件介绍:1、北埔事件北埔事件是1907年11月发生于台湾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领导人为客家人蔡清琳。1907年11月,他对新竹北埔山区的汉人与赛夏族原住民自称为“联合复中兴总裁”,谎称清廷大军即将登陆新竹,并利诱赛夏族大隘社头目大打禄(汉名赵明政)加入,开出高额猎杀奖金(如“夺一把日本巡查配剑赏二十元”)。之后他并于11月14日,煽动群众杀害北埔地区的日警与平民共57名,但蔡清琳方面却毫无动静。后来,附和的赛夏族人知道受骗,将蔡清琳杀害。不久,台湾总督府警方前往北埔支援日方警力,并就此事逮捕百余人。经审判后,该事件的首从共有9人被台湾总督府判处死刑,有期徒刑或行政处分者则为97人。并且秘密处死许多客家人。但由于当时对原住民采怀柔政策,对于赛夏族仅没收其枪械。而赵明政则佯死隐居避祸。此反日事件的起事者多为镇守隘勇线的汉人兵勇或隘勇线外的原住民,台湾总督府以此为借镜多加整顿该组织,另外,也重新调整与加强理蕃政策。改采不借汉人之手,直接管理原住民的政策。2、苗栗事件苗栗事件是罗福星事件、台南关帝庙事件、台中东势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等五个事件的合称。这五个事件相继发生于1912、1913年间。日本人将这五次抗日事件镇压后,合并处理,称为苗栗事件。日本人认定罗福星是这些抗日事件的真正领导者,1914年2月16日在罗福星建立的革命中心苗栗设立临时法庭,对五次抗日事件进行审判。苗栗事件这次审判对象以罗福星为首,包括日本警察逮捕的抗日分子921人,其中20人被判处死刑,258人被判处无期徒刑,4人被判处行政处分,无罪的34人,不予起诉处分的578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日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