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阎肃的儿媳妇刘莉娜

时间:2024-07-29 10:15:03 编辑:阿旭

西游记插曲

《西游记》插曲有《女儿情》《敢问路在何方》《天竺少女》《相见难别亦难》《吹不散这点点愁》。1、《女儿情》歌曲《女儿情》由吴静演唱。唐僧师徒四人途径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对唐僧一见倾心,产生了爱意,对唐僧情意缠绵。面对温柔貌美的女儿国国王,唐僧内心中也为之一动,闪现过动摇和恍惚,曾经坚定的唐僧也说出了“若有来生”的话句,但是普度众生的决心还是战胜了个人的儿女感情,唐僧最终说服了女儿国国王,继续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程。2、《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由张暴默首唱,是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和主题歌,在第11集后由蒋大为演唱。该首歌曲1986年秋季被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宣传材料。1988年获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3、《天竺少女》《天竺少女》中“发”这个音被不厌其烦地强调,还有“西”;另外就是地方特色的口头语,让人一听就能够联想到那个民族那个国家,《天竺少女》中“沙里瓦”重复出现,很具有印度味。4、《相见难别亦难》歌曲《相见难别亦难》是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的插曲。同本集中另一首插曲《女儿情》同曲异词,同样悦耳动听、悠扬感人,几十年以来仍被世人传颂,堪称经典。5、《吹不散这点点愁》歌曲《吹不散这点点愁》为央视1986年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之第十集《三打白骨精》中,唐僧把孙悟空逐出师门时的插曲。歌曲深刻表现出了悟空内心的悲愤与凄凉。

《西游记》插曲有哪些?

有《敢问路在何方》、《五百年桑田沧海》、《女儿情》、《相见难别亦难》、《取经归来》等。1、《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是许镜清谱曲,阎肃作词的一首歌曲,由张暴默首唱,是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和主题歌,在第11集后由蒋大为演唱。该首歌曲1986年秋季被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宣传材料。1988年获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2、《五百年桑田沧海》《五百年桑田沧海》是收录在专辑《西游记原声带》的一首歌曲,由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郁钧剑演唱,是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的插曲。3、《女儿情》《女儿情》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的插曲,另一首《相见难别亦难》与此歌同曲异词,原唱者是吴静。4、《相见难别亦难》《相见难别亦难》为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的插曲。同本集中另一首插曲《女儿情》同曲异词,同样悦耳动听、悠扬感人,几十年以来仍被世人传颂,堪称经典。5、《取经归来》《取经归来》是央视1986年版《西游记》第二十五集《波生极乐天》唐僧四众取经归回大唐时的插曲,由戴英禄填词,许镜清谱曲,蒋大为演唱。

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意思是赞美梅花,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坚贞性格;象征着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 《红梅赞》是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爱国歌曲,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歌词:填词:阎肃 谱曲:羊鸣,姜春阳,金砂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创作背景1964年, 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那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志请他写的,原意是写梅花的,取名《红梅赞》。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歌曲《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 。

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赞美梅花,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坚贞性格;象征着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 《红梅赞》是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爱国歌曲,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歌词:填词:阎肃 谱曲:羊鸣,姜春阳,金砂。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创作背景:1964年, 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那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志请他写的,原意是写梅花的,取名《红梅赞》。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西游记》片尾曲叫什么名字?

最经典的《西游记》电视剧当属1986版的《西游记》。它的片尾曲叫《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是许镜清谱曲,阎肃作词的一首歌曲,由张暴默首唱,是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和主题典,在第11集后由蒋大为演唱。《敢问路在何方》 的歌词:词:阎肃曲:许镜清演唱:蒋大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扩展资料:《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改革开放的豪情壮志。歌曲不但准确地概括了《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百折不回的精神,还形象地体现出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阶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时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活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敢问路在何方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

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主题曲叫什么名?

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主题曲叫《西游记序曲》,别名《云宫迅音》由许镜清作曲、胡炳旭指挥、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演奏,该乐曲是央视六小龄童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序幕曲。《西游记》电视剧的音乐开创了在电视剧中电子音乐和民乐及管弦乐队结合的先河。它的音乐创作内涵之丰富,旋律之优美、剧情与音乐契合之到位,迄今为止无可匹敌。在片头中,虽没有歌词,但那深情的曲调却能让人感受到取经路上的沧桑与艰辛,与唐僧在夕阳下骑马的剪影和孙悟空摇橹出海学艺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扩展资料:西游记中其他主题曲1、《云荡荡 海茫茫》(耿其昌演唱):《除妖乌鸡国》(试拍)的主题歌。2、《百曲千折显精诚》(王立平作词作曲,吴雁泽演唱):1984年《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首播时的主题歌(即片首曲。片尾曲名字不详,杨洁演唱。),后在1986年前11集全播时被《西游记序曲》取代。3、《敢问路在何方》(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蒋大为/张暴默演唱):主题歌暨片尾曲。1984年《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首播、1986年前11集全播时均由张暴默演唱。25集全播时改为蒋大为演唱。第二部分仍作为片尾曲,编曲有所变化,仍为蒋大为演唱。4、《通天大道宽又阔》(姚明词曲,三叶草演唱组/崔京浩演唱):2000年续集片头曲。片头实际播出的是三叶草版本,崔京浩版本作为插曲使用。5、《庄严我神州大地》(姚明词曲,张迈演唱),2000年续集《还魂寇善人》片尾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序曲

求《西游记》插曲《伴君常开花一朵》曲谱

《伴君常开一朵花》 一束花儿手中握,
花间自有情意多.
只怨花无语,
衷肠难诉说,
鲜花怒放无人问,
满园飘香也寂寞
. 感时花溅泪,
谁解苦与涩,
何日但遇怜花人,
伴君常开花一朵.
常开花一朵.
一段舞来一支歌,
亦歌亦舞情义多.
彩裙荡春水,
眉目送秋波,
真情切切歌满喉,
爱意绵绵舞婆娑.
恨别鸟惊心,
难分又难舍,
只愿从此君长在,
百年同结心一颗.
同结心一颗.
真情切切歌满喉,
爱意绵绵舞婆娑.
恨别鸟惊心,
难分又难舍,
只愿从此君长在,
百年同结心一颗.
同结心一颗.


西游记片尾曲叫什么名字

《西游记》的片尾曲叫《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又称央视86版《西游记》,改编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同名文学古典名著。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一部25集古装神话剧。

《西游记》在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该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当年剧中的演员也都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偶像。超高的收视率,“霸屏”3000多次的重播,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播出,至今仍然是各大频道暑期热门,《西游记》是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剧”。这部电视剧给一代又一代人带去童年欢乐,最终沉淀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西游记》代表着那个生机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敢问路在何方》的MV的主题歌版出现在《西游记》片尾,它伴随着取经路上的画面,能看到唐僧师徒四人,作为大师兄的孙悟空走前,师父唐僧在他身后,猪八戒扛着钉耙趑趄,沙和尚挑着担子;“齐天乐”晚会版节目为事先录好的,剪接时杨洁加上了几个剧组工作场面的镜头。《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一经传出便广为流传,唱遍全国。据其他国家资料显示,在1986版《西游记》播出后,海内外90%的华人都听过这首歌,而且还能哼唱。


林冲的简介,生平重要事迹,出生年月等.................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禁军教头当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林冲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

林冲这个人物家喻户晓,他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林冲这个人物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他是从深厚的封建土壤中产生的。

林冲生活的北宋末年,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国土面积偏小,四周有强敌侵扰,国内社会动荡,烽火四起,民不聊生。面对国家的危难,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有志之士想通过变法来改善国家的困境,由于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变法惨遭失败。封建统治者便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宋朝天子宋徽宗腐化不堪,不务正业,为了粉饰太学,大兴土木,建明堂、修道观、造假山、征发 役,国力耗尽,人民苦不堪言。宋徽宗从江南征集奇花异石,用大船运往京城,花石纲使无数家庭倾家荡产。宋徽宗成天歌舞游荡,贪图玩乐享受,生活糜奢,夜宿娼门。他远贤人,近小人,重用蔡京、高俅等人。这些奸臣在皇帝的支持下,放纵亲朋,鱼肉百姓,在朝中狼狈为奸,翻云覆雨,败坏朝政,残害忠良,把国家推向灭亡的边沿。林冲生活在这个腥风血雨的朝代里,成为官场腐败的牺牲品。

林冲出身枪棒师家庭,他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小康生活。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林冲的女人偏偏被高衙内看中,由于他是封建统治者中的底层官员,难以保护自己。高俅父子似虎狼,为达到霸人妻室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要人性命。林冲再三忍让也不罢手,非把他置于死地不可,于是,一连串的打击倾泻到林冲头上。

林冲上山经历了一个十分痛苦的曲折历程。作家写林冲的故事并不是一笔完成的,而是由远及近,一步步走来,整个故事围绕人物的命运展开,首尾相连,步步紧跟,变化多样,惊险迭出,引人入胜。

林冲出场是陪夫人到岳庙进香,这是一个人群杂乱的地方,他当时又离开了女人,跑到大相寺的菜园子看鲁智打拳来了。你看林冲生得什么模样: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留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双磕爪头朝样 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得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的年纪。林冲这个打扮和相貌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就是这样的盖世英雄,偏偏遇到尴尬事。号称花花太岁的高衙内,正在青天白日里调戏他的娘子。这还得了,林冲何时受过这样的打击,正要动手,一见是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是何等人物?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一个小小的教头,不在他的眼里。他想怎样,就能怎样。

故事一开始,矛盾一出现,就提出一个决定林冲命运的大问题。如果林冲是贪生怕死、卑鄙屈膝的小人,他会用一纸休书把娘子抖手送给高衙内,可他恰恰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和高衙内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不能化解,无可救药,只能一步一步激化,达到高峰。作者在措写这一忠奸的矛盾时,直线上升,一气呵成。

陆谦是高衙内的一条咬人的走狗,他把林冲骗走吃喝,又叫人骗走白娘子,演了一场调虎离山计,幸亏女使及时报信,白娘子才免遭奸污。一计不成,又来一计。高俅这条老贼亲自出马,插圈设套,豹子头上当,误入白虎堂,结果是充军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董超、薛霸这两个贼子受人银两,在野猪林要害林冲性命,多亏鲁智深搭救。到了沧州,高俅还是不放过林冲,又派陆谦前来,火烧草料场,要烧死林冲。林冲忍无可忍,打死了陆虞候等人,雪夜上梁山,故事到了顶点。

《水浒传》从七回到十一回的五回中,表现了林冲上梁山的全过程。在这五回中,林冲的曲曲折折、一涨一落、一张一弛,处处扯动读者的心,无不为林冲的命运担忧。林冲的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下面来看林冲和洪教头比武一节:林冲想到:“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作“拔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盖将下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在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这一段描写十分简洁明了,形象地表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

林冲是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他十分冤枉。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采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哄骗诱奸,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但是,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柴进、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加上他对统治者有一定的认识,吐露出“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于小人之下,受这般腌?H气”的不满情绪。

林冲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正义感和忍让在他身上同时表现得很强烈。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

林冲上梁山经历了一个由忍让到绝望的过程,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从以后章节里可以看到,在梁山这支队伍中,林冲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会真心招安,对招安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招安不过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设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林冲的意见没为宋江所采纳。他恼恨、痛苦、无奈,最后默默地死去。

林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冲是受压迫者中的一员,像他这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场,何况一般平民?所以出现方腊、宋江、王庆等农民起义军也是自然的,乱自下生的根源是乱自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