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壶口瀑布》
正如梁衡先生自己所言,“大自然总是将它的艺术之灵传给那些最亲近它,最想和它求相通的人”。
作者在第二次专选了一个枯水季节去壶口瀑布,他得以近距离的亲近壶口瀑布,并领略了壶口瀑布的精魂。
第三、四自然段直接写到壶口瀑布的气势壮美、形态各异。“丁”字形的瀑布独具特色。
“丁”的“横”和“竖”。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这是河面宽阔的“——”。这里一系列的动词,又有拟人的修辞,生动的再现了河道由宽变窄,霎那间水势的变化,让我们透过文字似乎就可以嗅到那弥漫的水汽,听到那震天的水声。
“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这是龙槽狭窄的“|”。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跌入深沟的状态。
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由于河床地势起伏不平,石头堆砌挤压,水流被切割,被分流,其流速、流势、流向等参差不齐,乱象横生,如果没有精妙的动词进行描述,很难描摹这一妙趣横生的场景。又如,“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中的“剁”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态度之果决”“意志之坚强”“力量之剽悍”“姿态之潇洒”……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光溜溜”“齐齐地”既使人联想到“对敌人要秋风扫落叶般”地干脆彻底,又让人引起“以柔克刚”的共鸣。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成了我们千百万年来黄河流域文化文明的印记。柔弱中有刚强,限制中有突破,压迫中有崛起,绝望中有生机。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一刹那”正是作者与壶口瀑布的心灵沟通。
壶口瀑布的由来
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谓:“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势如投壶。”《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壶口是公元前2140年大禹治水时凿石导河之处。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壶口瀑布句子赏析?
1、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了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3、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抓住就具体景物描写,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
4、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5、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壶口瀑布 梁衡 中心思想
《壶口瀑布》中心思想: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雄壮、磅礴气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通过写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品格,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壶口瀑布》写作特点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2、详略得当,句式错落。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 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梁衡壶口瀑布的好句赏析
1、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了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3、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抓住就具体景物描写,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4、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5、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壶口瀑布主旨
《壶口瀑布》这篇文章赞美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全文描绘了壶口瀑布雄壮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的赏析
《壶口瀑布》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瀑布雄伟、磅礴的气势;文章借景抒情,借瀑布的雄壮之美,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赞美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文章详略得当,运用了错落的句式,让文章具有节奏感。
《壶口瀑布》的作者
《壶口瀑布》的作者是梁衡。梁衡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的主要作品有《新闻绿叶的脉络》、《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原理的思考》、《夏》等。《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市语文课本第十五课的课文以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
壶口瀑布主要内容
《壶口瀑布》主要内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壶口瀑布》 梁衡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壶口瀑布解释:作者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飞流直下的瀑布,激情澎湃,“情动而辞发”,文章也有挟雷裂石、排山倒海的气势,与所写内容的气势十分和谐。文章多用排比、对仗,除了增强文气外,还增添了文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形象、生动。“河里冒烟,旱地行船”、黑猪落水而成雪白之豚等处的引用,不仅使文章厚重,而且增添了情趣……全文文采斐然,引人品味。
壶口瀑布梁衡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通过写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品格,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作者运用如椽巨笔,泼墨直绘奇特的景象,画面比李白眺望的庐山瀑布更为开阔壮观,气势更为震撼人心,并且赋予人格魅力,写得雄浑磅礴,浩气充盈,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文章起笔不俗,从水亦硬亦软的特征说起,引出黄河水的特点,又通过比较,直接谈看壶口瀑布的感受。作者先以自己的感悟和震撼来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一句总写。扩展资料文章起笔是黄河,结尾是黄河,作者是借水、借壶口瀑布,来歌颂整个黄河,“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这崇高的人格魅力,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文章短小精悍却豪迈大气,具有挟雷裂石、排山倒海的气势;充满灵动,典雅不俗,却又物我交融,情理相生,意蕴丰富,情操浸人。文章深得作者散文三美“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的风韵,再加上语言的美,是能让人吟诵的佳作。
壶口瀑布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去壶口瀑布?
第一次作者去壶口瀑布是雨季,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于是作者在枯水季去了第二次,以便一览黄河全貌。壶口瀑布梁衡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4],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作者按照怎样的游踪来写壶口瀑布的?
游踪:第一次来,在半山腰:“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下到滩里:“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第二次再来,下到沟底:“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壶口瀑布梁衡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4],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壶口瀑布4自然段解析
这雾指的是水雾,这云指的是溅起的水雾散在空中,这烟指的是仿佛从水底冒出的浓烟相同点是都是黄河从崖头跌落的水花,突出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壶口瀑布》是部编版语文课本第十五课的课文以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作者为梁衡。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浪翻滚东边白浪滔滔的奇特景观。写作特点: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 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