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卓男孩取名100分名字有哪些?
姓卓男孩取名100分名字有哪些,可选用渤霖、楚豪、杰翰、骏林、友基等名字,具体名字解释如下。梓滨 五行:木 水,读zǐ bīn 声调:仄平梓字姓名学寓意为一生清雅荣贵,智勇双全,官运旺,成功隆昌,环境良好。,滨字姓名学寓意为英敏多才,清雅贤能,二子吉祥,忌车怕水,中年平,晚年吉祥。,名字梓滨寓指日进斗金、富贵吉祥、积极进取之意。楚豪 五行:木 水,读chǔ háo 声调:仄平楚字姓名学寓意为一生清雅,智勇双全,中年吉祥隆昌,晚年劳神,出国之格。,豪字姓名学寓意为孤独格,兄弟无靠,出外吉祥,福禄双全,环境良好,幸福之字。,名字楚豪寓指义薄云天、楚楚动人、光彩夺目之意。润真 五行:水 金,读rùn zhēn 声调:仄平润字姓名学寓意为福禄双收,福寿兴家,环境良好,安富尊荣。,真字姓名学寓意为清雅多才,温和伶俐,中年成功隆昌,荣贵清闲,二子吉祥。,名字润真寓指厚德载物、富甲一方、赤子之心之意。友基 五行:土 土,读yǒu jī 声调:仄平友字姓名学寓意为多情重义,理智充足,中年奔波,成功隆昌。,基字姓名学寓意为口快性刚,配合吉成功隆昌,配合凶杀人被杀,有牢狱之灾。,名字友基寓指坚不可摧、同心协力、中流砥柱之意。廷芃 五行:火 木,读tíng péng 声调:平平廷字姓名学寓意为,芃字姓名学寓意为,名字廷芃寓指聪明正直、德高望重、朝气蓬勃之意。杰翰 五行:木 水,读jié hàn 声调:平仄杰字姓名学寓意为智勇双全,清雅荣贵,中年吉祥,晚年隆昌,二子吉祥。,翰字姓名学寓意为,名字杰翰寓指德艺双馨、志向远大、妙笔生花之意。渤霖 五行:水 水,读bó lín 声调:平平渤字姓名学寓意为,霖字姓名学寓意为学问丰富,清雅荣贵,官运旺,精明公正,出国之字,富贵之格。,名字渤霖寓指雄心壮志、福满乾坤、架海擎天之意。骏林 五行:金 木,读jùn lín 声调:仄平骏字姓名学寓意为官或财旺,天生聪颖,出外大吉,富贵隆昌,出国之字。,林字姓名学寓意为一生平凡,清雅多才,肯做肯劳,重信用,中年劳,晚年吉祥。,名字骏林寓指博学多才、才华盖世、朝气蓬勃之意。家棠 五行:木 木,读jiā táng 声调:平平家字姓名学寓意为出外吉祥,多才巧智,清雅伶俐,忌车怕水,晚年吉祥。,棠字姓名学寓意为英俊多才,刑偶或伤子,晚婚大吉,中年吉祥,晚年隆昌。,名字家棠寓指吉祥如意、和和美美、风华正茂之意。乐童 五行:火 金,读lè tóng 声调:仄平乐字姓名学寓意为英敏多才,子孙兴旺,中年多灾,晚年吉祥隆昌。,童字姓名学寓意为一生清雅多才,贤能聪明,中年劳但吉祥,晚年劳神。,名字乐童寓指讨人喜欢、善良可爱、辛福美满之意。更多姓卓男孩取名100分名字有哪些好听的名字【祖帆】【隹林】【沛振】【泊憬】【拓溆】【照巍】【帅佐】【霖溥】【纯析】【皮金】【才义】【德翌】【念章】【乾滔】【润涛】【卫润】【鸿恭】【康胜】【龚臣】【竟溥】【宇琢】【承熬】【必成】【春申】【韬语】【轩焕】【习焕】【迎金】【漩火】【程苎】【壹正】【运尊】【轶善】【冠梧】【言禧】【臻武】【高旻】【延淏】【海详】【智宥】名字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符号,并且是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因此给宝宝起一个好的、合适的名字是极为重要的。起名是一个劳力劳神的事,专业人做专业事,如果您还是没挑到合适的名字,可以找林大师帮您定制起名,林子翔为中国十大姓名学大师之首,起名网创始人及首席起名专家顾问,20年以“只为一个好名字”专注深耕起名,以一次付款满意为止的服务理念,赢得百万家庭的一致选择和好评。看了姓卓男孩取名100分名字有哪些,还是不知道如何起名,可点击底部的官方服务进行在线起名、在线测名、联系林大师手工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起名请认准起名网官网,20年只为一个好名字,数百万家长一致信赖的选择,让好名幸福一生!https://www.yw11.com/qm/
卓姓取名得一百分的有哪些
卓可佳:可嘉,可喜。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上官逊《松柏有心赋》:“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千尺而恒冒雪凌云……故其劲节可佳。”
卓皓轩(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名字对于我们来说远远不止是一个代号这样简单,它传承着家族血统的烙印,更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它对人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取一个好的名字还需考虑其文化内涵、教育意义、音韵、字型、家族传统等的因素。
个人认为取一个好的名字讲究名字巧妙别致、音韵朗畅、字形简美。名字巧妙别致是名字富有文化内涵或对家人有特殊意义,或名字名字别具一格,妙趣天成,使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名字音韵朗畅是指不仅选择发音清亮的字眼,使名字读起来大气朗畅;更注意名字各字之间声韵母和平仄声调的不同搭配,使名字极具灵动变化之美。名字字形简美是指笔画简便,方便书写;字形美观,避免头重脚轻,比例失调,具有对称和谐的美感;结构灵动,不仅避免字形结构同一单调,更能给名字的书写带来一种行云流水、飘逸灵动的流畅变化之美。
《三国志·孙策传》译文与赏析
孙策传 孙策传 【题解】 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嫡长子,孙权之长兄,东吴政权的奠定者,《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西楚霸王项羽,故有“小霸王”的美誉。孙坚死后,为继承父业,孙策初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逐渐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26岁。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原文】 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 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1]关东,在寿春以礼辟策,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于内厩。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注释】 [1]安集:安抚。 【译文】 孙策,字伯符。孙坚当初兴义兵,孙策领着母亲迁往舒县居住,与周瑜结为好友,招纳会聚了很多上流社会人物,江淮一带的人都投奔他。孙坚死后,孙策将他归葬曲阿,自己渡江居住在江都。徐州牧陶谦忌恨孙策。孙策的舅父吴景,当时任丹杨太守,孙策于是带着母亲迁居曲阿,与吕范、孙河一起投靠吴景,并依赖吴景招募得数百人。 兴平元年(194),孙策前往跟随袁术。袁术认识到孙策非是一般之人,便将孙坚的部队交还孙策。太傅马日磾执符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上表奏请任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倾心敬重孙策。袁术常常叹息说:“如果我袁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瞑目无憾啊!”孙策有个骑兵犯了罪,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躲在马厩中,孙策派人前往杀掉他。过后,他又前往袁术处赔礼请罪。袁术说:“兵士叛变,理当共同惩处,有什么可请罪的呢?”从此军中更加敬畏孙策。 袁术当初答允让孙策任九江太守,过后改用丹杨(在今安徽宣城)人陈纪。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求派军粮三万斛。陆康不给,袁术大怒。孙策以前曾求见过陆康,陆康不见,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他。孙策因此对陆康怀有恨心。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对孙策说:“先前我错用陈纪,常恨我的本意未能兑现。如今你如果能抓获陆康,庐江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孙策攻打陆康,打败了他,袁术再次任用他过去的下属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更为失望。 【原文】 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杨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琊)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擒)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译文】 起先,刘繇为扬州刺史,州府原来设在寿春。袁术已占领寿春,刘繇于是渡江以曲阿为州府治所。此时,吴景尚在丹杨,孙策的堂兄孙贲又是丹杨都尉,刘繇到后,把他们都撵走了。吴景、孙贲退居历阳。刘繇派樊能、于麋东往驻扎横江津,张英驻扎当利口,以抵御袁术。袁术任用自己过去的下属琅琊人惠衢为扬州刺史,又任用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同领兵进击张英等,一连几年都未能攻克。孙策于是劝说袁术,请他派自己前助吴景等人平定江东。袁术上表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只给他配备一千多的士卒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几十匹,宾客中愿意跟随者几百人。及至历阳,孙策的兵众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的母亲已先从曲阿迁来历阳,孙策又将母亲迁往阜陵居住,然后渡江转战,所向势若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而且军令很严整,百姓们都依附他。 孙策为人喜好修饰外表,善于谈笑,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对待他,没有不尽心尽力的,都愿意效死于他。刘繇弃军自己逃走,各州郡的太守们也都纷纷弃城逃跑。吴郡人严白虎等手下有一万多人,严守各自的地盘。吴景等想先击破严白虎等,然后再到会稽。孙策说:“严白虎等盗贼,心无大志,凭此就能将其擒获。”于是率兵渡过长江到达浙江,占据会稽,屠城东冶后,攻破严白虎等盗众。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又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另置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丹杨人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人张昭,广陵人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士。 【原文】 时袁术僣[2](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猝)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注释】 ①诣:拜见。 [2]僣(jiàn):古同“僭”,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 【译文】 此时袁术擅自称帝,孙策去信谴责并与他绝交。曹操上表举荐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爵吴侯。袁术死后,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想率领部下投靠孙策,庐江太守刘勋半路截击,并将他们全部俘虏,收缴了他们所带的珍宝后返还。孙策听说后,假意与刘勋结盟为友。刘勋得到袁术的军队,此时豫章上缭的宗民有一万多户在江东,孙策劝刘勋前往攻取。刘勋出兵后,孙策率领部下轻装奔袭,一夜间即占有庐江,刘勋的军队全部投降,刘勋只带着几百个部下投归曹操。这时袁绍的势力正强大起来,而孙策又吞并了江东,曹操已无力东顾,就打算对孙策实行安抚。于是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章娶了孙贲的女儿,用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并令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秀才。 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昌,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还未行动,他就被过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杀害。起先,孙策杀许贡,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逃亡隐居在长江边。这次孙策单身匹马外出,猝然与许贡的门客相遇,门客击伤了他。孙策伤势甚重,就请张昭等前来说:“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您各位要好好帮助我弟弟!”又招呼孙权,将印绶交予他,对他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到夜间孙策便死去,时年26岁。 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为上虞侯。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为帝时,谣传孙奉应为皇帝,于是孙皓将其诛杀。
孙坚和袁术是什么关系,还有在讨伐董卓之后袁术的势力很大吗?
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关系。他们都属于地方武装豪强,名义上并实际上隶属于汉朝中央,但实际上当时他们由于拥有地方武装而日益脱离。当时袁术是北方河北一带的拥有地方武装的地方官豪强,孙坚是江东一带的。讨伐董卓时期,是东汉末18路诸侯共同讨伐,其中就有袁术和孙坚。官职似乎是太守吧?既不清了。 讨伐董卓之后,袁术实力比较强大了。
“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呕血而死。”
三国正史中华雄是谁杀的?
华雄是被孙坚斩杀的,他是董卓帐下骁勇善战的武将,只是处于东汉末年乱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时董卓被孙坚等人讨伐,而华雄作为董卓军的一份子,自然没能幸免于难,死在了孙坚的手里,所以华雄并不是传闻里死在关羽刀下。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各大割据势力纷纷以武力来争夺领地,当然每个诸侯帐下都有文武双全的人,而华雄是董卓身边的武将,其职位是都督,带兵打仗也是常有的事。公元191年董卓势力下降,关东军阀都要消灭董卓,孙坚也在其中,当时孙坚是长沙太守,他对战董卓军时大获全胜,而一代武将华雄也死在这场战争中,确切的说是被孙坚所灭。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是被关羽杀死的,还有了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故事,实际关羽和华雄并没有什么交集,更不可能出现关羽斩杀华雄的事情,所以大家还是要多了解历史真相。
三国正史中华雄是谁杀的
《三国》正史中华雄是孙坚杀的,公元191年董卓势力下降,关东军阀都要消灭董卓,孙坚也在其中,当时孙坚是长沙太守,他对战董卓军时大获全胜,而一代武将华雄也死在这场战争中,确切的说是被孙坚所灭。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中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译文: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时,为徐荣击败、逃跑,后来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大破董卓军,并将华雄击败枭首。
《三国志》是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袁绍对董卓(袁绍请董卓)
袁绍对董卓(袁绍请董卓)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残害忠良,奸淫掳掠,掘人坟冢,肆意妄为,坏事做尽。故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唐朝的刘知几则把董卓与赵高相提并论,说:“汉之有董卓,犹秦之有赵高。”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董卓原本是并州刺史。东汉时,并州治所在晋阳,也就是现今的太原,董卓后来之所以率兵进入东汉京城洛阳,是因为得到了外戚何进的邀请。而何进之所以邀请董卓进京,则是听取了袁绍的建议。所以,董卓之所以进京,归根到底实际上是因为袁绍。那么,袁绍为何非要让董卓进京不可呢?直接的原因,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是:为了杀张让、毕岚、段珪等宦官,即三国演义里所谓的十常侍。但内里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而是另有隐情。汉灵帝去世,何进想立自己的外甥刘辨为帝,而宦官蹇硕则想立刘协为帝,何进与蹇硕势成水火,袁绍于是趁机劝何进应该吸取窦武的教训,统领禁军,诛杀宦官。后来何进虽然成功立刘辨为帝,杀了蹇硕,但迫于何太后的压力以及宦官势力的盘根错节,他在诛杀宦官的问题上与袁绍出现了分歧——袁绍主张全部诛杀宦官,而何进主张只杀那些罪大恶极的宦官。为了向何太后施压,并坚定何进全部诛杀宦官的信心,袁绍于是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发,董卓正是在此背景下进京的。听说袁绍建议何进召集各地军阀进京,时任主簿的陈琳和典军校尉的曹操等有识之士就提出过反对意见。陈琳劝何进说:“谚称‘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微处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为乱阶耳!”陈琳的意思就是说,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是国家大事,怎可用欺诈办成?如今何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对付这些宦官,就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一样简单。只要何进能够当机立断,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号施令,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然而,如今何进却放弃手中的权柄不用,反而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把刀柄交给别人,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曹操也说:“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意思就是,宦官在宫中服务,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过度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看此事必将失败。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陈琳和曹操所料,董卓等军阀还未进京,宦官们便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而董卓、丁原等军阀进京后,更是把整个洛阳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血流成河,并从此开启了东汉乱局。为了杀几个太监宦官,袁绍建议何进召集各地军阀进京,这不仅仅是杀鸡用牛刀,更是引狼入室。陈琳和曹操都能看出这是一个贻害无穷的馊主意,而袁绍却以此洋洋自得,慎重其事地向何进提出,何进也听信了袁绍的主意,这大概就是缺乏格局与政治眼光吧!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原因是什么?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各路联军不愿意追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董卓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大败,二是追击董卓对于联军来说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一、董卓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大败虽然说联军打下了洛阳并迫使董卓撤退,但要知道董卓并未消耗太多有生力量,所以他依然拥有很强的军事资本。因而对于董卓来说,放弃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战略上的撤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与袁绍、曹操等人对抗的实力。更何况,董卓手里还有一支擅长野外作战的西凉铁骑,因而与董卓在野外开战对于联军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也就是说,虽然董卓在洛阳败退,但这场败仗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败,而是他在权衡利弊后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也导致袁绍、曹操等人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去追击董卓。二、追击董卓对于联军来说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要知道,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并非完全是为了匡扶汉室,这些联军的首领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简单来说,很多首领都想拥兵自重,趁机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甚至有不少人更是直接盯上了皇位。由此可见,十八路首领会联手讨伐董卓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国家大义。更何况,因为董卓依然手握重兵,所以在十八路联军首领看来,追击董卓只会消耗自己手中的军事资本,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多实际意义上的好处,可以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联军首领自然不愿意去追击董卓,而是任由董卓离开。综上所述,由于董卓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大败,并且追击董卓对于联军来说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因此袁绍等人自然不愿意去追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