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有吞噬细菌功能的是
白细胞
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
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搞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血液中有吞噬细菌功能的是
白细胞 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
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搞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病毒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病毒是严格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当脱离细胞后,病毒就会“本能”地去寻找下一个细胞宿主,否则病毒就会死亡。一个孤零零的病毒,面前只有两条路,或“拼命”寻找易感细胞,或面临死亡。
高中生物课上老师讲过,小分子物质(如H+和O2)可以自由出入细胞。但,病毒就不同了,病毒相对于H+和O2而言,体型庞大,根本不可能自由出入细胞。就好比苍蝇可以顺着门缝飞入屋内,但人却不能。但病毒又必须努力地去进入细胞,咋办呢?
稍微有病毒学基础的人都应该知道,病毒进入细胞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胞受体-病毒配体”结合途径实现的。读博士的时候,我一直片面的认为任何病毒进入细胞,都需要借助于受体-配体结合。后来我认识到,这仅仅是途径之一。病毒还可通过其他非特异性途径,如巨胞饮、细胞吞噬作用、细胞破损等方式进入细胞。
(1)巨胞饮属于一个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微观的细胞表面像海面一样,不是静止不动的,突然海面掀起一股巨浪,就会把人给吞噬掉。这就类似于细胞巨胞饮吞噬病毒一样,细胞表面突然“涌动一股巨浪”(细胞生物学称之为ruffle),将病毒吞噬。突然想到这么一个生动的例子,很棒吧。
(2)细胞吞噬病毒,主要是具有吞噬作用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可以伸出“大爪子”将病毒捕获吞噬。
(3)细胞破损方式,主要针对于植物病毒。众所周知,植物细胞含有坚硬的细胞壁,植物病毒好像又不能像噬菌体打孔一样,在植物细胞表面打孔,所以只能借助于细胞破损途径进入。植物病毒我不太了解,属于植保学研究范畴,请植保专家指正。
除以上几种非特异性途径(实际上还有几种,例如真菌病毒、细菌病毒,因为我也不太了解,也不敢在此过多着墨),我们常见的当然还是受体-配体结合途径。受体-配体结合是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一步。有些媒体将该过程比喻为钥匙开锁的过程,我不能说错,但可以说不完全准确。因为,现实生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病毒学领域却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多把锁,同时多把钥匙可以开一把锁。
孤零零的病毒去寻找细胞的过程,实际就是它与细胞撞击的过程,细胞表面如波涛澎湃的海面,不可能每次撞击都能恰好撞到细胞受体。但,一旦撞到了,且恰好被病毒的配体撞到了,这时候细胞的受体就会与病毒的配体“粘”在一起,这种“粘”可能是范德华力,或共价键作用造成的。然后,病毒便启动进入细胞的步骤了,常见途径有内吞和膜融合。特别是内吞途径,实战中较多,如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等。而膜融合途径相对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副粘病毒及艾滋病毒。
途径I:内吞途径。该途径又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网格蛋白介导,另一种是凹穴蛋白介导。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形象一点比喻,就是许许多多的网格蛋白把病毒的内吞小体密密麻麻的包裹起来,看起来像一个网兜一样包裹着内吞小体,而病毒就在内吞小体内。而凹穴蛋白我了解不多,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就这样,通过任一种内吞途径,病毒被细胞的内吞小体包裹后,像人陷入流沙一样,被流沙吞噬掉,病毒也就随即被吞噬到细胞内部。
途径II:膜融合途径。该途径是指病毒囊膜和细胞囊膜融合到一起,病毒的核衣壳随即进入细胞。最典型的例子是麻疹病毒,麻疹病毒的核衣壳被一层“外衣”包裹,这层“外衣”的主要成分就是囊膜,这层囊膜可与细胞膜融合,就好比细胞主动地给病毒脱掉了外衣,让“赤身裸体”的病毒进入其内部对其进行感染,细胞是不是贱贱的?
简单写写,也就这么多。但实际上,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一直是病毒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些年结构生物学蓬勃发展,借助高端仪器解析受体和配体结构,更加速了该方向的发展。2020-03-22
F. Liu
世界上有没有什么生物,是以病毒为食物的?
从目前的认知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专门以病毒为食。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特殊物质,严格意义上来说,病毒并非生物,只是在拥有宿主寄生环境之后,才具有复制和繁衍的生物活性。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它的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当它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遗传物质多为RNA或DNA。一颗与核酸分子统称为核衣壳。但以HIV为例,病毒表面还包裹着类似细胞膜的胞膜和刺突结构,与衣壳共同决定病毒的特异性。此外还有一些酶:如逆转录酶。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壳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目前人们针对部分病毒,可以制造出疫苗来进行免疫,疫苗从原理上看也可以看作一种干预下的病毒,不过这种“人工病毒”在注射到人体内之后,并不是利用病毒来“吃掉”病毒,而是在保留这种病毒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特性和繁衍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接种来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在最大程度降低疫苗的基础上,来抵御自然界该种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减少疾病和传染问题的发生。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什么生物能够以病毒为食的?
世界上以病毒为食的生物确实还没有发现过,不过以病毒的天敌倒是有很多,比如说紫外线和高温,我们人体内的免疫系。一说到病毒可能现在很多小伙伴都胆战心惊的,毕竟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病毒的大战,那就是新冠病毒,让我们宅在家里面几个月不能出门,而且他还伤害了我们很多的同胞,现在世界也在为新冠疫情而感到头疼,病毒的威力就是那么强大,我们亲身经历这场战役当中,也尽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世界上其实病毒很少有天敌,不过以上的几个因素能够影响到病毒的性命,接下来将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大家好好讲解一下。世界上面能够杀害病毒的东西,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紫外线和高温。其实在各种各样的实验室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紫外线和高温杀毒,特别是一些比较高档的实验室,任何无菌的环境必须要用到紫外线和高温,我们可以将实验器材暴露在紫外线下,然后紫外线会改变病毒的蛋白质结构,然后使之不能繁殖甚至死亡,高温的话直接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当场毙命,所以这两个方法是病毒的天敌,并且可以将其消灭。病毒的天敌非常少,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一个很好消灭病毒的地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当外界有病毒入侵机体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发出警报,然后释放出各种各样的细胞将病毒消灭,在皮肤和血管当中都有我们的免疫细胞,如果你感觉身体虚弱的话,可能就是我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那样的话可能就会造成病毒的入侵,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记得锻炼身体,增强免疫能力。对于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流感病毒是如何破坏人体的!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至北京时间2009年5月12日18:00,全球共在24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2371例,分布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中墨西哥确诊1626例,死亡48例;美国确诊2532例,死亡3例;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确诊1各例。除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加拿大和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死亡病例报道。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一)临床表现。 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 3.血清学检查: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其他辅助检查。 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影。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
高温到底可不可以杀死病毒啊
高温到底可以杀死病毒。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高温可以破坏病毒的蛋白分子,将其杀死。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高温能够令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发生变性作用从而失去对其所包裹和保护的遗传物质的保护作用,所以高温是可以杀死病毒的。扩展资料:分类: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因为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病毒
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区别怎么样
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区别一:
电脑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而生物病毒是对生物而言的
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区别二:
计算机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生物病毒是指具有核酸或者蛋白质有机物的能够进行独特方式繁殖,严格寄生的生物体.
前者是在计算机的运用中一串数字程序或者编码,是实际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虚拟数字化的东西;后者是在生命意义上的生命体,是可以观察到了,有形态大小的实际存在的实物.
相同点是:
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病毒也只能寄生在宿主体内才可存活繁殖.
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
生物病毒也可由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
潜伏性.有的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都可以潜伏,一般不会轻易发现.
破坏性.两者都会引起危害.
不同点是:一个是生命形式,一个是非生命形式.
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电脑管家来清除,电脑管家拥有基于CPU虚拟执行技术,可以彻底根除电脑中的木马病毒.
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区别三:
一个有生命,一个无生命.一个是人写的代码,一个是生物的产物.他们产生的危害不同,消灭他们的手段不同.他们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