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里的杨六郎是如何死的?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共苦,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北伐怎么能够成功呢?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冼等人阻挠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出于嫉妒心理,不发一言,坐视杨业走上死路。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
记得昨天听书,说的是杨家将的故事,里面有一回讲杨六郎诈死,他的妻子为他送饭,后面跟着一个人,最后那
这是寇准背靴的故事北宋时期,昏王无道,听信谗言,陷害忠良,将忠心报国的杨延景元帅充军云南。而后奸臣王钦若陷害杨延昭,假传圣旨赐其毒药。杨延景狱中好友任堂辉不忍忠良遭害,喝下毒药才使得杨延昭逃过一死。后来,杨府虚报杨延昭病死,假设灵堂,想自此回河东隐居。此时,辽军进犯,边疆告急。八贤王和天官寇准听到杨延景的噩耗,心情十分沉痛,并为朝中失去披肝沥胆的忠良而深感忧悒。于是,二人同往杨府吊唁。寇准在灵堂上看到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不甚悲哀;又见到杨延昭的妻子柴郡主外面虽身着孝服里面却着红裙;还听到佘太君向八贤王奏本,举家要回河东,心中顿生疑团,便以守灵为名留八贤王同在杨府。夜晚,寇准疑虑满怀,难以入眠。这时,他忽然发现柴郡主来其窗外窥视后,提着篮子急忙向花园走去。寇准看穿其中有些蹊跷,便尾随柴郡主前往花园,柴郡主在黑夜中疾行,不小心摔了跤,篮子落在了地上。紧跟其后寇准也失惊跌倒,碰掉了纱帽,摔脱了靴子。寇准在寻找纱帽时,发现了篮子里的饭菜,并与寻找篮子的柴郡主碰在一起。寇准躲闪不及,又怕被柴郡主发现,便设法躲过了柴郡主。他为赶上柴郡主看个究竟,便背起靴子踉跄跟踪而去。寇准终于看到柴郡主将饭菜送进花厅,并听到她与杨延昭在花厅里讲话。这可乐坏了忠心为国的寇准,急忙赶回将此事报知八贤王。忧虑中的八贤王听说杨延昭还在人世,十分惊喜。于是,君臣二人悄悄地来到花厅,设法见到了杨延昭。从此,世代忠良的杨家又重为国为民捍
潘仁美被我们冤枉了上千年,害死杨继业的凶手原来是他!
历史上的潘美是河北大名府人,杨业是山西太原人,王侁(shen)是河南开封人,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人成了宋太宗赵光义手下的将领。 对于潘美和杨业大家一定不陌生。电视剧和评书中的潘仁美和杨继业是二人的原型。不知道什么原因,电视剧和戏剧抹黑了潘美,把潘美演绎成了十恶不赦的大奸臣。不但在陈家谷害死了金刀老令公杨继业,而且射死了杨七郎,迫害杨家兄弟。其行为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杨七郎 其实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电视剧和戏剧中,潘美为王侁背了黑锅,害死杨业的是王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起兵十万北伐,任命潘美为元帅,杨业为副元帅,王侁为监军。大军兵锋直指雁门关,起初打得很顺利,后来由于东路军曹彬作战失利,战局随之调整,宋太宗命令潘美这一路保护着边境老百姓撤回内地。 单纯的军队撤兵是很迅速的,但是要保护老百姓撤退就慢得多了。当时杨业分析情况后,对潘美和王侁说:“我们分开走小路撤退比较稳妥,走大路目标太明显,要提防辽兵突然袭击”。 杨业久经沙场,对战局看得比较透彻。但是王侁这人刚愎自用,嘿嘿冷笑道:“杨令公率十万大军还这样胆小如鼠啊!你是不是害怕辽军呀?王侁阴阳怪气彻底激怒了杨业,杨业无奈的说,“这样吧,你二人保护百姓先走,我断后埋伏好给辽军突然袭击,为撤退提供时间。”
7 潘仁美真的是逼死杨继业的大奸臣吗?
随着北宋名将杨继业的战死,杨家将故事的流传,在杨继业之死中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宋朝西路军主帅潘仁美就成了民间流传的大奸臣。历史上潘仁美真的是逼死杨继业的大奸臣吗?杨业像潘仁美原名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他是宋太祖、太宗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曾参与了“陈桥兵变”,因而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在宋初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中,潘美参与了平叛战争,并立有一定军功。开宝三年(970),他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他设伏兵大败南汉,俘获一万余人,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击败南汉十万主力军队。四年二月,他火烧南汉军营栅,大破南汉军六万人,不到半年时间,攻灭南汉。开宝八年十月,他以昇州道行营都监的身份与大将曹彬共同灭掉南唐,并以功拜宣徽北院使。在攻灭北汉的战争中,他也俘获甚多。此后,潘美被任命为三交都部署,负责北边对辽防务,曾率部衔枚奋击,大破辽军万余骑兵,进封韩国公。此时,作为潘美下属的云州观察使杨业因战功显赫,被潘美嫉妒,上谤书于太宗,但太宗置之不理。在雍熙三年(986)的北伐中,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一开始也是连败辽军,攻克云、应、寰、朔四州。后来宋军东路、中路均告失利。西路军也被迫撤退。在撤军中,潘美与监军王侁等不纳杨继业声东击西的建议,并强令他出战,又违约不予接应,率军逃走,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战后由于潘美曾多次立有大功,又是太宗的亲家(潘美八女儿嫁给了宋真宗),故而太宗从轻发落,将他降官三级,都监王侁、刘文裕等被除名编管。第二年潘美官复原职,991年病死,谥“武惠”。从潘美的一生经历来看,他平南汉、灭南唐,战功显赫,并配享宋太宗庙廷。可以看出他在宋太宗朝的地位和后来君臣对他的肯定。如果他真是大奸大恶之人,是难以得到这个荣誉的。所以,历史上的潘美虽有心存嫉妒、故意不派援军、置杨业于死地的恶劣表现,但也难把他看作是大奸大恶之人,至多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杨继业原名杨业,是北宋著名军事将领,号称“杨无敌”,他的祖籍是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后来迁居太原,故而《宋史》中说他是并州太原人。他在北汉建立时投靠了北汉皇帝刘旻,被赐名刘继业。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在攻灭北汉后,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宋以来人们还是多以杨继业来称呼这位抗辽名将。杨继业镇守北部边关,屡建战功。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动北伐战争,希望夺取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地区。此次战争,最终宋军大败而归。更为惨痛的是,西路宋军副统帅杨业在此次战役中不幸阵亡。古北口之杨令公庙家府》中有一段唱词,也诉说了杨无敌最后的人生历程,其中唱道:“他他他也则为俺赵宋社稷,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表现了杨业为宋朝从宋太宗在杨业死后追封他官爵的诏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太宗在诏书中说:“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効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在这里,宋太宗指出:杨业之死,是因主帅们背弃盟约,援军不到,导致杨业孤军深入,被辽军包围,战没疆场。其中并没有提到碰死之事。而《宋史·杨业传》、《辽史·耶律斜轸传》等均指出:当宋朝西路军北伐失败时,杨业等奉命转移云、应等四州军民,由于主帅潘美违背约定,没有派援军在陈家谷口接应,导致拖后与辽军苦战的杨业军队被辽耶律斜轸部包围。杨业部下战死迨尽,他手杀数十辽兵,藏入深林之中,辽将耶律奚低射中了杨业的战马,导致他堕地被活捉。此后杨业拒绝辽军劝降,三日不食而死,他的儿子延玉也同时遇害。因此,历史上的杨业最终是被俘绝食而死,而并非碰死于李陵碑前。小说、戏剧中这个传说的由来,当是后来的人们不愿意英雄被俘、有损于威名而虚构的历史故事。
千年古村,900多人是杨家将后代,不和潘姓结婚,为啥?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自古以来潘杨真的不结亲吗?
假的,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假的。相反潘杨经常通婚,是从古代开始通婚率最高的两个姓,历史上诗人对这两个姓的结亲赞美的诗歌有很多。只是近代的一些改编小说把杨家将的历史改编后糊弄了不少人,加之电视剧的改编,造成的结果,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潘长江的老婆就姓杨的。他说:“潘仁美迫害杨家,有我什么事儿啊?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碍着我什么啊?关我什么事儿,我多冤啊我!!”扩展资料潘杨,代指姻亲交好关系。 典源?《昭明文选》卷五十六晋·潘安仁(岳)《杨仲武诔》杨绥,字仲武,荥阳宛陵人也。……既藉三叶世亲之恩,而子之姑,余之伉俪焉。往岁卒于德宫里。丧服同次,绸缪累月,苟人必有心,此亦款诚之至也。不幸短命,春秋二十九,元康九年夏五月己亥卒。呜呼哀哉!乃作诔曰:……潘杨之穆,有自来矣。矧乃今日,慎终如始。释义,"既藉三叶世亲之恩,而子之姑,余之伉俪焉……潘杨之穆,有自来矣,矧乃今日慎终如始。"吕延济注:"谓岳父与仲武祖旧相知好,况今日我与仲武顺祖父之好如始也。"潘安之妻杨氏早亡,潘安终生未娶,后因以为典,代指姻亲交好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潘杨
求大哥帮我找一下 潘杨讼 谢谢 [email protected]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名为115.com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50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朋友,你一点分都没有,就请先采纳吧。采纳后一定给你发。不勉强,如果不愿意,请其他网友帮忙
我看秦腔《潘杨讼》
? ? ? ?
文/罗汉
? ? ? ? 周日的晚上,古都秋雨绵绵,钟鼓楼流光溢彩,我走进索菲特人民大厦剧院,观看了户县人民剧团在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出演的新编秦腔剧目《潘杨讼》。华丽的剧场,宽大的舞台,精彩的演绎,又是西府人演杨家戏,真是撩咋了。
? ? ? ? ? 周至、户县历来是陕西的戏窝子,出过好多著名演员和好戏大戏。户县人民剧团虽为基层院团,但是历史悠久,演职人员行当齐全,演艺超群,编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秦腔剧目,为观众所喜爱传唱,在三秦大地久负盛名。著名秦腔演员焦晓春、曹韵卿、王义民、李凤贤、李九龙、杨桂琴、山彦芳就曾经在该团驻足献艺。目前活跃在省市剧坛的李东桥、孙存蝶、曹普超、邓卫锋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也都曾是该团的中坚力量。
? ? ? ? 获奖优秀剧目本身就很有看点,户县人民剧团《潘杨讼》这部戏,尤为精彩。该剧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将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奸贼潘洪将令公、七郎害死。杨延昭星夜回京,把这不幸的消息报告了佘太君。这时,杨府正在为庆祝令公大寿做准备。闻此噩耗,全家悲愤,请求太君发兵边庭,捉拿潘洪报仇。
? ? ? 在八贤王赵德芳的帮助下,佘太君乘宋王至杨府为太公贺寿的机会,使杨延昭至驾前控告潘洪的弥天大罪,宋王和文武百官大为震动。在赵德芳的督促下,宋王被迫下令派呼丕显至边庭拿潘洪进京审问。潘洪依仗其是皇亲国丈,又亲统大军驻守边庭,一向飞扬跋扈,闻听呼丕显奉旨前来,却不见潘娘娘的家信到此,心中生疑,下令左右见机行事。呼丕显进帐,潘洪借故斩了总兵黄龙恐吓他。呼丕显巧妙地利用了三道圣旨,在正直的将领们的帮助下,终于擒获了潘洪。潘贼被解进京后,赵德芳向宋王保荐七品县令寇准审理此案。
? ? ? ? 潘娘娘送来礼单收买寇准。寇准假意收下以迷惑潘娘娘。赵德芳不知寇准的用意,非常生气。寇准向他解释了他的计策,赵德芳恍然大悟。宋王偏袒潘洪,潘洪死不招认。寇准利用潘娘娘,给潘洪送去假信,并利用夜审,潘贼终于招认。金殿定罪,潘娘娘威胁利诱佘太君,要她宽恕潘洪。佘太君严正拒绝。宋王袒护,又被佘太君问得理屈词穷,赵德芳要寇准上殿定罪。寇准首先参请宋王加封杨府。随后寇准决定利用潘洪捉拿逃亡在外的潘洪二子,于是判潘洪边外充军。这时,北国肖银宗乘宋室空虚,举兵入侵。宋王要佘太君挂帅,率杨家将出征。
? ? ? ? 虽然潘贼未除,但佘太君以国事为重,毅然挂帅出征。潘洪二子投降外寇,引来番兵,抢走潘洪,杨家将与潘洪、番兵大战于墨松林,结果铲除潘贼,消灭了番兵,佘太君下令全军乘胜挺进。
? ? ? 有的戏天生底气足,结构合理,有血有肉,剧本、音乐已经有些意思了,演员只要略具水准,演出来就能赢得不少的掌声。户县剧团《潘杨讼》绝对就是这样一出戏,在基层剧团极不景气的状况下,能保持剧目基本风貌呈现于舞台实属不易,现场观众的反响较为热烈,也证明了传统剧目的生命力。
? ? ? ? 整部戏充满了戏剧冲突,有料,能紧紧的揪住人的心理,演员的演技水准高,演唱认真卖力,让人看得有滋有味,赵德芳智慧周旋,呼延丕显巧用三道圣旨,潘洪奸诈蛮横、专权霸道,冦准被调进京申明杨家冤案,“夜审潘洪”,人间与地狱瞬间切换,更是令人叫绝。佘太君挂帅亲征,铲除奸贼,大快人心。
? ? ? ? 我们看传统戏,不外乎"相公招姑娘 ,奸臣害忠良"。在人类历史上,再清明的盛世,亦有奸臣,再昏庸的朝庭,亦有忠良。朝朝代代,既涌现过无数忠臣义士,也滋生过众多奸佞之臣。在老百姓心中,一部历史就是忠良和奸臣、君子与小人斗争的故事。人类只所以走不出奸臣陷害忠良的怪圈,是因为忠良易认,奸臣难辨,君子易交,小人难防。
? ? ? ? 以史为鉴,在当今,面对外强的侵扰,我们要提高国人的爱国意识,弘扬正气,把反腐倡廉进行下去。这部戏体现了正义必将战胜奸佞的千古至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2017.10.15日晚于西安)
为什么潘杨两家从不结亲
在北宋时期,潘指的是大汉奸潘美,杨指的是保大宋的杨业杨老令公。杨家誓死保卫大宋,最后杨家将在抵抗金兵入侵时全部战死。所以潘美和杨业就像是正义和邪恶的代表,两个人水红不容。也就不可能结为亲家了。在传统的戏剧、说书、小说中,关于两家人的故事演变愈演愈烈,潘美成了奸臣,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杨业则由于忠于大宋,勇于抵抗辽军,最后战死沙场,从而名垂青史。其实,这就是一种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的历史观,是极不成熟的。事实上,潘美也并不像戏剧中那么无能,他为宋王朝的建立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一路南征北战,在征服南汉,剪除南唐的战争中皆是主力。由此也可见他并不是一个“草包”,是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的。扩展资料故事要从契丹进攻北宋开始说起,在宋太宗时,十万的辽军想要消灭掉宋朝,太宗皇帝派东西两路大军抵抗,西路大军就是潘美指挥的。杨业这个时候还不是主帅,只是潘美的一个副将。在宋朝为了控制武将的,一般会有参军监督,参军大都素质低下,但有皇帝做后台,自然会趾高气昂。王冼就是这支部队的参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由于当时军校分离,武将再不愿意也要对参军敬畏三分。王冼立功心切,就命令杨业前进。可是打仗需要战机,不是儿戏,不是想打就打的。杨老令公不过是一名副将,对参军的命令也只能听从,很多人都知道前进肯定是必败无疑,迫于王冼的势力,军中无人给杨业作证,潘美也是其中的一个。结果一目了然,宋军和辽军实力差距太大,杨业又中了圈套,所以杨业率领的宋军全军覆灭,杨业自己也做了俘虏。杨业被俘虏后为了自己的气节坚决不投降,后来绝食维护自己的尊严。杨业阵亡后,他的气节得到尊重,民间也对潘美很憎恶,因为他是主帅,竟然看着自己的兄弟们去送死,就把杨业死的责任全部推给潘美身上。潘美就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大汉奸”。害死忠义杨家将的凶手。直到后来,在一些戏曲作品里,比如《杨家将》,把潘美的名字改成了潘仁美,对他的形象进行丑化,刻画成大汉奸,说他与辽军相互沟通企图颠覆大宋政权。这些都是传说。这样的说法流传了很久,民间也就接受了。也正是这个主要原因,杨家和潘家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恨。自古杨潘不通婚,这个说法也就成立了。
杨家将里寇准断潘杨案,最后结果是什么?
寇准下金殿准备审问奸臣潘仁美为杨家申冤雪恨,潘仁美之女正宫娘娘派人贿赂寇准,但寇准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得到了八贤王一众的赏识。庭审时,几位证人供出了潘仁美的累累罪证,但潘仁美死不认罪。寇准只好亲下边关搜集证据,回京后又与八贤王共施巧计终使奸臣潘仁美招供。正宫娘娘见大势已去哭闹金殿,为其父求情,太宗心软将潘仁美流放边关。在押解途中,六郎带领杨家寡妇劫道,终将潘仁美正法。奸臣刚刚伏法,边关又告军情紧急。佘太君主动请缨带领杨家寡妇出征塞北,不料中计彭城被困。寇准、杨六郎、八贤王前去解围,行军路上他们收服了大将孟良、焦赞,孟良火烧番营救出佘太君
北宋时,文有开封府包拯定国,武有杨家将护国,当时有这种说法吗?杨家将和包拯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吗?
杨家将的时代包含了包拯的时代
杨家将中老将军杨业,以及杨家一至七郎,先前均为北汉降将,宋太祖建立宋朝后第二次征讨北汉,灭北汉,杨业带全家投降太祖,杨业和杨家七子(六郎除外)都只完整地经历了宋太祖时代,杨六郎即杨延昭死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完整经历了太祖、太宗、仁宗的时代,但以上几位在世的时候包拯都没有出生,杨延昭的儿子戏文中说是杨宗保,实际无法考证,正史记载杨文广是杨昭的儿子,而戏文中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不管怎样杨宗保不与包拯同一时代,因为戏文中杨宗保死时24岁,就算杨延昭死时杨宗保刚刚出生,那么杨宗保死时不超过1038年,而包拯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死于嘉祐七年(1062),实际上的杨家第三代杨文广(正史记载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杨文广正好是跟包拯同一时代,但是杨文广的时期,杨家将已经没落了,根本起不到护国的作用。但是介于杨文广确实比包拯后死几年,所以杨家将的时代包含了包拯的时代,但严格意义地将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文有开封府包拯定国,武有杨家将护国,确实有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