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天体的方式

时间:2024-08-01 21:39:56 编辑:阿旭

宇宙中存在不会转动的天体吗?行星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事?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宇宙中的可见天体,都处于无休止的旋转之中。这或许是一件让人习以为常的事,就像在引力的作用下,苹果往下掉一样。但有人会想,为何天体必须处于旋转中呢?宇宙中是否存在不会自转的天体?




实际上,天体自转既有角动量守恒的影响,也有储能的作用。一个行星处于转动中,将存储巨大的转动动能。而一旦停止转动,这股能量足以将星球给撕裂。在天体形成的时候,组成天体的物质相互吸引。




因为它们不是撞击才聚合在一起的,这就导致聚合成天体后,天体保留了一部分转动能量。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好比打桌球,如果白球击中的是目标球的边缘,那么目标球就会受到一个转矩而作用出现旋转。




天体是由很多细小的微粒组成的,随着中间核心的逐渐增大,后来撞击的部分,都或多或少会给予天体一部分转动动能。从这个原理中可以得知,如果两个大型天体合并,那么撞击后形成的天体旋转角速度将更快。一些黑洞的转动角速度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而那些体型越小的天体,转动也会越不明显。




这就导致了一种可能,如果一颗行星的体型很小,它又没有受到外来天体的撞击,那么它可能就会保持不转动的状态。但这种情况出现概率很小,因为天体的形成都会增加角动量,要恰好抵消这些角动量,才能让天体保持不转动的状态。


宇宙的五大运动

◆运动有五大形式,按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

【机械运动】
(指的是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它是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一种,也存在于其他各种运动形式中。
例如,地球的转动、弹簧的伸长和压缩等都是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即物理变化,是相对于化学运动(化学变化)而言的,是指在不改变物质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发生的物质变化。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
例如,铁水铸成铁锅,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虽然与机械运动有区别,但仍可以认为物理运动中包含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即化学变化,宏观现象表现为是一种或几种物质转变成另外一种或几种物质,即产生新物质的运动形式;
微观本质表现为涉及到了多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诸如离子的运动、氢氧爆炸式的自由基链反应、乙酸乙酯水解式的分子间反应、络离子参加的络合反应以及胶体粒子参加的聚沉反应等由于分子内部原子间电磁力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化学键的改变,从而引起 宏观物质的分解或化合或重组,导致物质分子的组成或结构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运动形式。)
【生物运动】
(生命的基础是核酸与蛋白质。
生命运动是由核酸与蛋白质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统一的结构和功能的物质系统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包括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原生质的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就决定了生命运动的特殊性,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社会运动】
(是指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用意则在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
一般而言,社会运动可分成四种形式:回归运动、改革运动、革命运动与乌托邦运动。
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必须是广大群众,而非少数几个人,必须具有持续性,否则,昙花一现即消失,通常要有意识理念来说服参与者与一般大众)

◆前四者为自然科学领域的运动形式,最后者为人文科学领域的运动形式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为什么要转?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为什么要旋转? 在经典物理学中,牛顿定律,已经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是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从牛顿第一定律看,我们不难判断出, 天体之所以转,是因为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 是作用力改变了,天体的运动状态。 至于这个力的来源,就有多种说法了!比如,万有引力、有质量物体扭曲周围空间产生的引力波、电磁力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是说说,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怎么转动的。 其次,天体的转动有两种。即公转和自转。 天体的公转 ,即一个天体要绕着另一个天体转动。这公转的形成,并不难理解。 我们可以假设,最初,宇宙就是两个相对静止的天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那么,在引力的作用下,它们就会朝着对方,做加速直线运动,直到相撞。这时候,它还没转动。 相撞之后,产生了爆炸!之后,形成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天体。这些天体,会有一个远离爆炸点的速度,同时,这些天体之间,也存在引力。 假设,爆炸只产生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天体,那么,它们会朝着三个方向飞行。这时候, 天体的受力方向,与它们飞行的方向,便产生了夹角。 于是,天体的飞行方向便发生了偏转。 在宇宙大爆炸的假设中,天体的运动也是如此。在不同方向的天体引力下作用下,天体速度方向发生偏转。以致形成,小质量天体,绕大质量天体公转的情况。 至于天体自转 ,即自我旋转。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我们了解了,天体公转是外界对天体整体引力导致的。现在,我们再深入一点,即探讨引力在天体的内部作用。 在天体诞生时,天体各部分密度不一样,导致各部分受力不均,产生了力矩。在力矩的作用下,天体有了角动量,便慢慢地旋转起来。一个自我旋转的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矩的情况下,它会一直保持着这个角动量,维持着旋转状态。偶尔的天体碰撞,也会改变天体自转的角动量。 最后,回到我们的问题 。我们不难理解,天体为什么要转了!这并不是天体要转,而是宇宙中的力使然。 在宇宙中,天体的转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地球本身有自转,同时还会绕着太阳公转。月球的阴晴圆缺是月球环绕地球公转的结果。虽然满月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月球也有自转,只是自转与公转达到了同步。另外,太阳自身也有自转,平均周期为27天。同时,太阳还会环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周期大约为2.3亿年。 那么,为什么宇宙中的天体都会旋转呢?有没有不会旋转的天体呢?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天体之间都有存在引力作用,如果没有办法对抗引力作用,天体就会互相吸引在一起。只有通过某种方式运动,天体之间才能避免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也就是说,没有转动的天体都已经撞毁了,留下来的都是会转动的天体。 那么,天体是如何开始转动的呢? 天体的转动与其如何形成有关。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了大量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它们在外部干扰下,比如附近有超新星爆发,将会坍缩形成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各种小天体。太阳系的形成必然受到了上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影响,我们所知的重元素大都是来自于那颗恒星,它的超新星爆发送来了重元素。 星云中的组成粒子会互相碰撞,它们基本上不可能刚好互相碰撞抵消,使得星云的净角动量为零。因此,星云在某个方向上会有一个整体运动,而且随着引力坍缩,星云会在该方向上越转越快。 最终,恒星从星云中心形成,因为角动量守恒,恒星会保持自转。剩余的星云继续环绕恒星旋转,从中形成的行星和卫星不但会自转,而且也会公转。同样地,从星云中形成的银河系也会自转,其中的恒星会绕着星系中心旋转。 只有转动的天体才不会被其他天体的引力吸引过去,否则它们最终将会不复存在。不过,并非所有转动的天体都能永远存在。 在银河系附近的几百万光年空间中,存在数十个星系,它们组成了本星系群,银河系以及其他星系都会环绕本星系群的中心旋转。然而,由于本星系群中两个最大的星系——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它们之间的距离太过接近,引力作用十分强大,尽管这两个星系都有公转运动,但它们之间逐渐螺旋接近,大约在38亿年后会被引力吸引到一起。最终,宇宙中将不再有银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转? 这就跟你转呼啦圈一个道理。你想要让呼啦圈保持在你迷人的小腰肢上,就得让它转动,一旦不转,那就掉地上了。 宇宙中的天体是一个道理。比如地球必须围绕着太阳,以每小时10万公里的速度,在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上拼命狂奔(法拉利的最高时速300多公里),要不然就得一头栽到太阳里面去。 其实地球应该也不愿意这样吧!但是没办法啊,宇宙中谁的引力大,谁就是老大。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地球只能乖乖绕着老大转,而且必须得达到这个速度,离心力才能和引力平衡,不然就会越转越靠近太阳,最后被老大化为灰烬。 转呼啦圈的力来自于你的小蛮腰。那宇宙中天体运行的力来自于哪里呢? 太阳系最初是一大团气体云,引力和压力共同作用在这团气体云上。引力会压缩气体云,让气体云变得越来越热,同时,气体云内部的压力也会变大,与引力平衡。 由于温度太高,气体云会向外辐射热能并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导致压力变小,引力趁虚而入,进一步压缩气体……最后,密度最大的区域会变成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在这个反应堆里,氢原子聚变生成氦,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在气体云被压缩的过程中,气体轻微的旋转会被放大,旋转的气体云产生巨大的离心力。由于离心力的存在,引力会把气体云压缩成一个“超级大披萨”,被称为“原行星盘”。 如果这团气体云中除了氢和氦,还有碳、硅等比较重的元素,那么,在中心形成炙热恒星的同时,外层物质就会形成一种较冷的物体,也就是行星。 如果这一团气体云太大太重(比太阳重数百万甚至数万亿倍),那它最后就会变成一个星系。 所以,让天体转动的力来自于原始气体云的转动。而驱动原始气体云的,则是引力和其它三种基本力的共同作用。如果还要继续追根溯源,那么,一切的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天体是如何形成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就能形成天体系统,宇宙中总共有四级天体系统。1、最大的是总星系(全部宇宙,所有天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2、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无数恒星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3、太阳系和同等级的其他恒星世界(恒星与围绕其运动的行星及其他天体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4、地月系及类似(行星与围绕其运动的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地外行星都有类似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宇宙天体是怎样构成的?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的起源。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以上所述仅是旁证,似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如果150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于是,有一阵子,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宇宙创生的遗迹,劲头赛过当年的宗教考古学家寻找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样也没发现,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倒真给找出来了,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1965年,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确实浸润在一种热辐射之中。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其温度约为3K,谱线具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对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100~200亿年。

生命:既永恒又无恒

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契合得非常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的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月亮是围绕地球转还是围绕太阳转?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1、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是阳历一年。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是阴历一个月。3,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地球和月球。4,组成的行星系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出现了四季的差异。5,在地月行星系统中,随着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白天和晚上都有差异。6,当三者排成直线时,会出现日食或月食现象。7,月亮从中央挡住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就会出现日食。8,地球从中间挡住阳光,照向月亮,就会出现月食。月亮是地球的“妻子”。月球原本是小行星,但后来认为地球对它的重力使它成为地球的“妻子”。月亮是地球的“妹妹”。月球和地球是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两种成分和密度不同的行星,因此月球是地球的同胞“妹妹”。月亮是地球的“女儿”。也有人主张月亮是很久以前从太平洋分裂出来的大物质。开始很近,由于潮汐作用慢慢离开,所以月亮是地球的“女儿”。月球与地球关系新论。最近几年科学界有新的说法,说地球刚形成时温度很高,所以周围挥发物质很多,后来凝聚到了月球上。当然,这种结论需要天文学家进一步探索。月球与地球海洋潮汐的关系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潮汐。一天上两次就说高潮,下两次就说低潮。白天发生的事叫潮汐,晚上发生的事叫试金石。因为潮水是由太阳和月亮的重力引起的。太阳比月亮大得多,但离地球较远,所以月亮对海水的影响是太阳的2.17倍,海水涨落主要是月亮的重力造成的。天空中明亮的月亮引起了数千年来对宇宙的无限遐想,月亮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和关系?我国农历是按照朔望月规律编制的。地球对月球的重力是地球海洋潮汐的原因,直接影响地球的自转周期。月球也是矿物报告,如用作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卫星等制造材料的金属钛,月球上也非常丰富。月球上没有大气,也没有多云天气,这就是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月球是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也是地球人移民到外行星的最佳转播站。

月亮围着太阳转还是地球转

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而月球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这是因为月球在形成之初,就处在地球引力场范围内,其距离太阳比较远。因此,月亮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它所受的太阳引力,月亮自然就围着地球转。

月亮围着太阳转还是地球转
月球是一个天体名称,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人类得以看到59%的月面。


行星的质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变形公式,星球的质量M的表达式可写为:M=(4R^3/3)*gt3。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数值为6.67×10-11N·m2/kg2,R为星球的半径,T为探测器沿星球附近环绕的周期。因而,只要我们能测量到星球的半径或者直径,以及探测器沿星球附近环绕的周期,我们将很容易得出星球的质量。测量星球的半径:关于星球半径的测量,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的某一地点用一个测距仪测出地球上该点到星球的最顶端和最底端的距离L,很容易能知道在测量过程中,仪器所改变的角度θ。然后运用三角函数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地计算出未知星球的半径R了。扩展资料当我们近似计算了星球的半径之后,我们就可以将测量值带入上述星球质量的表达式中,从而计算出星球的质量。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测量出的星球半径,星球外形的不规则等因素,最终得到的星球质量只是一个近似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万有引力定律

星体为何悬浮在宇宙中?

因为他们并不时在宇宙中静止不动的。地球在绕太阳做公转。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有引力存在。地球公转的离心力与太阳的引力达到平衡。就像铅球运动员仍铅球一样,先旋转起来,但在他松手之前铅球不会飞出去。引力就像运动员手中的绳子,把地球向太阳吸引。而地球公转的离心力则要让地球飞出太阳系。两者平衡就变成地球围绕太阳作公转。


天文望远镜可以直接观看太阳吗!

1.绝对不能直接用望远镜观看太阳,观看太阳必须通过投影法或有专门滤光措施;  2.不要把望远镜当做玩具,望远镜是精密光学仪器,要细心使用和维护  3.不要认为用望远镜什么都能看到,通过望远镜确实能观看到肉眼不能分辨的天体和天体上的细节,但观看效果越好,价格也越高,没有十全十美的望远镜,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4.对于每一台望远镜,都有它合适的放大倍数。超过这个倍数并不能增强分辨能力,反而会使物体变得很暗,难以看清。60~80口径的望远镜,合适的放大倍数应小于100倍,200倍的放大倍率几乎什么都看不到。  5.如果无法在夜空中识别五个以上的星座,就不要着急使用望远镜,因为无法寻找可观测的星星,就只能看月亮;  6.天文望远镜通常也可以观看风景或动植物,可以很容易得到比双筒望远镜更高的放大倍率。不过使用倍率应在100倍以下,20-50倍最合适。


天文望远镜和普通望远镜有什么不同?天文望远镜可不可以当普通望远镜用?

一、天文望远镜和普通望远镜的区别:1、倍数及用途不同普通望远镜的倍数多在8-15倍左右,适合用来观察近处的目标。普通望远镜的结构紧凑、小巧便携,可在旅行中随身携带,也可用于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场合。天文望远镜的倍数较大,大多数天文望远镜的倍数可达50-100倍、甚至200倍以上,主要用来观测天体,偶尔也可以使用低倍目镜观测地面目标。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不便于在旅行时随身携带。 2、结构和光学原理不同普通望远镜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必要的零件都被高度集成,有些产品的内部完全密封,具有防水、防尘功能。普通望远镜有双筒和单筒之分,市场上的产品以双筒居多。光学原理方面只有“折射式”一种,但其棱镜结构有保罗式和屋脊式之分。天文望远镜的部件较多且都是可以拆卸的,镜筒内部也不密封,不可以在湿度较大或沙尘天气使用,否则会使水汽和沙尘进入镜筒内部,影响使用。结构方面,天文望远镜基本都是单筒设计,并且在使用时需要连接三角架。光学原理方面,为了实现更远的观测距离和更好的成像效果,天文望远镜的光学构造不拘格,以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射式3种类型较为常见,画面方向需要靠正像天顶镜或正像目镜改变(也有些天文望远镜没有配备相关正像镜,因为观测天体时对画面的方向不敏感)。3、使用难易程度不同普通望远镜的用法简单,直接拿来就能用,将焦距及瞳距旋钮调整合适即可获得最佳成像效果,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轻松使用。天文望远镜用起来则略显复杂,首先要了解一些天文望远镜及天文方面的知识,小孩需在成年人的指导下使用,否则可能什么都看不到。另外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4、价格不同普通望远镜的价格比较低,一般两百多元就能买到质量不错的产品,一些入i级产品甚至只要几十元,比较贵的型号一般也就一两千元左右。天文望远镜根据口径、光学原理、配置等的不同,价格从三、四百元一直到数十万元的产品都有,可供不同观测需要的天文爱好者使用。二、天文望远镜与显微镜结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1、天文望远镜不适合看风景。设计有很多不同,比如天文对中心锐镀要求高,对边缘的清晰、畸变等要求不高,而观景的要求均衡,都要达到一定水准。2、天文的往往使用长焦距镜片,视野非常狭窄,而这个方面,对于看风景的产品,是不适合的。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绝对不能直接用望远镜观看太阳,观看太阳必须通过投影法或有专门滤光措施,否则会烧坏视网膜,而且会对主镜造成一定损害。2、不要把望远镜当做玩具,望远镜是精密光学仪器,要细心使用和维护。3、不要认为用望远镜什么都能看到,通过望远镜确实能观看到肉眼不能分辨的天体和天体上的细节,但观看效果越好,价格也越高,没有十全十美的望远镜,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4、对于每一台望远镜,都有它合适的放大倍数。超过这个倍数并不能增强分辨能力,反而会使物体变得很暗,难以看清。60mm~80mm口径的望远镜,合适的放大倍数应小于100倍,200倍的放大倍率几乎什么都看不到。5、如果无法在夜空中识别五个以上的星座,就不要着急使用望远镜,因为无法寻找可观测的星星,就只能看月亮。

天体是怎么演化的 天体演化过程是怎么样的

1、宇宙中的天体有它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这就是天体的演化。天体演化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2、天体演化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各种天体以及天体系统的起源和演化,也就是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天体的起源是指天体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形态的物质,以什么方式形成的;天体的演化是指天体形成以后所经历的演变过程。通常说的天体演化,往往也包括起源在内。3、天体演化同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等基本理论问题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地球科学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天体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4、研究太阳系各类天体(主要是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的形成和演变,说明太阳系的现有特征,一般侧重于起源的研究。自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以后的二百多年中虽然已有四十多种学说,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完善的理论被普遍接受。困难在于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只有千千万万个行星系中的唯一的“样品”——太阳系。5、有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学说分为灾变说和星云说两类:灾变说认为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走近或碰到太阳,或太阳爆发)而从太阳中分出来的;星云说认为行星物质和太阳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共同形成说)或由太阳俘获来的(俘获说);灾变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盛行,现在基本上已被否定。6、如果你问的是地球的演变,那么它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太阳的演化;如果是恒星的演化,其结果取决于恒星的自身质量,过大的化会因自身引力收缩而演变成黑洞,质量较低则演化成超新星爆发,再低则成为红巨星;如果你问的是整个宇宙的演化,那取决于宇宙中的总质量,但现在宇宙的总体质量估计不出来,因为大量的暗物质无法观测到,而这些质量对宇宙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就是说宇宙将来是继续膨胀还是收缩还是维持现状,现在还是未知的。


天体是怎么演化的 天体演化过程是怎么样的

1、宇宙中的天体有它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这就是天体的演化。天体演化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

2、天体演化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各种天体以及天体系统的起源和演化,也就是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天体的起源是指天体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形态的物质,以什么方式形成的;天体的演化是指天体形成以后所经历的演变过程。通常说的天体演化,往往也包括起源在内。

3、天体演化同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等基本理论问题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地球科学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天体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研究太阳系各类天体(主要是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的形成和演变,说明太阳系的现有特征,一般侧重于起源的研究。自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以后的二百多年中虽然已有四十多种学说,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完善的理论被普遍接受。困难在于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只有千千万万个行星系中的唯一的“样品”——太阳系。

5、有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学说分为灾变说和星云说两类:灾变说认为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走近或碰到太阳,或太阳爆发)而从太阳中分出来的;星云说认为行星物质和太阳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共同形成说)或由太阳俘获来的(俘获说);灾变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盛行,现在基本上已被否定。

6、如果你问的是地球的演变,那么它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太阳的演化;如果是恒星的演化,其结果取决于恒星的自身质量,过大的化会因自身引力收缩而演变成黑洞,质量较低则演化成超新星爆发,再低则成为红巨星;如果你问的是整个宇宙的演化,那取决于宇宙中的总质量,但现在宇宙的总体质量估计不出来,因为大量的暗物质无法观测到,而这些质量对宇宙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就是说宇宙将来是继续膨胀还是收缩还是维持现状,现在还是未知的。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为什么要转?

因为只有转,才能保证构成物质的原子里面的电子对原子核产生离心力以抵抗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如果地球没有了自转,——仅仅以人为例——人类现有的骨骼就不足以支撑所承受的压力!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在恐龙时代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应当比现在高的!因为根据恐龙化石能够看出,否则以它们的腿是支撑不了其庞大的身躯的。

在宇宙中,天体的转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地球本身有自转,同时还会绕着太阳公转。月球的阴晴圆缺是月球环绕地球公转的结果。虽然满月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月球也有自转,只是自转与公转达到了同步。另外,太阳自身也有自转,平均周期为27天。同时,太阳还会环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周期大约为2.3亿年。



那么,为什么宇宙中的天体都会旋转呢?有没有不会旋转的天体呢?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天体之间都有存在引力作用,如果没有办法对抗引力作用,天体就会互相吸引在一起。只有通过某种方式运动,天体之间才能避免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也就是说,没有转动的天体都已经撞毁了,留下来的都是会转动的天体。



那么,天体是如何开始转动的呢?



天体的转动与其如何形成有关。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了大量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它们在外部干扰下,比如附近有超新星爆发,将会坍缩形成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各种小天体。太阳系的形成必然受到了上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影响,我们所知的重元素大都是来自于那颗恒星,它的超新星爆发送来了重元素。





星云中的组成粒子会互相碰撞,它们基本上不可能刚好互相碰撞抵消,使得星云的净角动量为零。因此,星云在某个方向上会有一个整体运动,而且随着引力坍缩,星云会在该方向上越转越快。



最终,恒星从星云中心形成,因为角动量守恒,恒星会保持自转。剩余的星云继续环绕恒星旋转,从中形成的行星和卫星不但会自转,而且也会公转。同样地,从星云中形成的银河系也会自转,其中的恒星会绕着星系中心旋转。



只有转动的天体才不会被其他天体的引力吸引过去,否则它们最终将会不复存在。不过,并非所有转动的天体都能永远存在。





在银河系附近的几百万光年空间中,存在数十个星系,它们组成了本星系群,银河系以及其他星系都会环绕本星系群的中心旋转。然而,由于本星系群中两个最大的星系——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它们之间的距离太过接近,引力作用十分强大,尽管这两个星系都有公转运动,但它们之间逐渐螺旋接近,大约在38亿年后会被引力吸引到一起。最终,宇宙中将不再有银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转?

这就跟你转呼啦圈一个道理。你想要让呼啦圈保持在你迷人的小腰肢上,就得让它转动,一旦不转,那就掉地上了。





宇宙中的天体是一个道理。比如地球必须围绕着太阳,以每小时10万公里的速度,在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上拼命狂奔(法拉利的最高时速300多公里),要不然就得一头栽到太阳里面去。

其实地球应该也不愿意这样吧!但是没办法啊,宇宙中谁的引力大,谁就是老大。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地球只能乖乖绕着老大转,而且必须得达到这个速度,离心力才能和引力平衡,不然就会越转越靠近太阳,最后被老大化为灰烬。




转呼啦圈的力来自于你的小蛮腰。那宇宙中天体运行的力来自于哪里呢?

太阳系最初是一大团气体云,引力和压力共同作用在这团气体云上。引力会压缩气体云,让气体云变得越来越热,同时,气体云内部的压力也会变大,与引力平衡。

由于温度太高,气体云会向外辐射热能并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导致压力变小,引力趁虚而入,进一步压缩气体……最后,密度最大的区域会变成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在这个反应堆里,氢原子聚变生成氦,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在气体云被压缩的过程中,气体轻微的旋转会被放大,旋转的气体云产生巨大的离心力。由于离心力的存在,引力会把气体云压缩成一个“超级大披萨”,被称为“原行星盘”。





如果这团气体云中除了氢和氦,还有碳、硅等比较重的元素,那么,在中心形成炙热恒星的同时,外层物质就会形成一种较冷的物体,也就是行星。

如果这一团气体云太大太重(比太阳重数百万甚至数万亿倍),那它最后就会变成一个星系。





所以,让天体转动的力来自于原始气体云的转动。而驱动原始气体云的,则是引力和其它三种基本力的共同作用。如果还要继续追根溯源,那么,一切的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答“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为什么要转?”(二)

答“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为什么要转?”

2021年4月18日

看来,这个问题只有用我的假说和理论才能讲明白。这里作一个最简洁的表述。

因为各种天体从源头上说,都是星系中的天体;

因为星系是黑洞大爆炸的产物,也就是说来自星系的各种天体都是产生于黑洞大爆炸的;

因为黑洞是高速旋转着的,它大爆炸产生的各种天体也就都是旋转着的;

因为黑洞的物质成分是独立态热粒子。而热粒子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物质,是以独立态和聚合这两种形态存在的物质;

宇宙中无处不在地存在着独立态热粒子和以每秒三十万公里运动的光、电和各种射线粒子。这些以每秒三十万公里运动的射线粒子在宇宙空间中就像粒子推一样地高速运动着,但它们的运动是有曲率的(至于它们的运动为何是有曲率的,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宇宙空间中的以一定曲率高速运动着的“粒子推”时时刻刻在推动着弥漫于宇宙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当至少三个相邻的恒星发射出的有曲率的高速运动的“粒子推”推动着独立态热粒子“前行”,就一定会在宇宙空间中的一个交汇处相遇。于是粒子推推动着的独立态热粒子就被来自三个相邻恒星的粒子推“驱赶”在了一起,由此一个新的黑洞形成了;

这个新的黑洞是被来自三个恒星的以每秒三十万公里速度运动的有曲率的各种射线粒子像鞭子一样抽打着的。因而黑洞自形成的那一刻起,它就是高速旋转的(这很像三个人用三条鞭子抽打一个陀螺一样);

高速旋转的黑洞必然会产生向心压力。当这种向心压力足够大时,就会质变为宇宙力。这种宇宙力可以把黑洞成分——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这些可以构成物质元素的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也是随着黑洞的旋转而自转的;

当黑洞发展到足够大,并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最终的大爆炸时,其内在的宇宙力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不可想象的宇宙力会把更多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基本粒子,并进一步把已形成的基本粒子挤压成各种物质元素;

高速旋转的黑洞大爆炸,其主体部分成为了恒星,而抛射出去的部分则成为了行星,一个新的星系由此产生。这个新的星系中的恒星和行星,都是在黑洞高速旋转的状态中由黑洞大爆炸而产生的。因此,作为宇宙天体的恒星、行星、因为黑洞大爆炸被抛射的太远而成为自由天体的天体、因为恒星的死亡和星系的解体而成为了自由天体的天体,也就都是旋转着的。也所以,宇宙中的所有天体都是旋转着的。

这就是宇宙中各种天体之所以旋转的道理和逻辑,是唯一可以成立的道理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