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陈武帝陈霸先?
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不仅是一代开国皇帝,他还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轶事典故梁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北齐大军进兵梁都建康,陈霸先想动员士兵,鼓舞士气。然而士兵个个饥饿不堪,根本无法出战。就在陈霸先一筹莫展的时候,陈蒨奇迹般的送来了三千斛米、一千只鸭。陈霸先大喜过望,立即命令煮熟,发给每个人一包用荷叶裹的饭,中间夹着几块鸭肉。士兵们填饱了肚子,振作精神,拼死一搏。最终,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最终以南方政权的获胜而告终,南方战士们竟然在一块鸭肉的鼓舞之下战胜了南下的蛮族铁骑。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并不少见,但是用一块鸭肉鼓舞士气的事例却是很少。
三国归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统一天下的人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除了武器和军事实力,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刘备是一个有很大政治野心的人。早年的他既无兵又无地,先投靠公孙瓒,又投靠陶谦,然后被吕布打败后又投靠曹操,然后又借讨袁术之名脱身杀了曹操安排的徐州太守车胄又自立,被曹操打败后又投靠了袁绍,然后悄悄借和刘表联盟之名开溜到汝南,自立。又被曹操打败后投靠了刘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的这十多年中,刘备更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当了新野太守后,刘备三请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之后才夺了荆州,这才成了气候。那袁绍呢?袁绍四世三公,在士人中有很大的威望。手下号称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他是关东军的头领,虎踞北方,仰望中原,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带甲将士十几万,手下有颜良、文丑、张合等大将,又有田丰、沮授等智囊。但是袁绍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不果敢,导致他在官渡之战中失败,再加上他手下的谋士们勾心斗角,窝里斗。因此,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占很大优势但拒绝许攸偷袭许都的正确的建议,错用人,被曹操偷袭了乌巢,退回北方后又废长立幼,导致他死后袁氏内部自相残杀。不久袁氏灭亡。公孙瓒雄踞北平,和黑山贼张燕交厚,兵力充足,但他不会用人,刚勇有谋的赵云却疑而不用。而且还对百姓实行暴政,搞的人民怨声载道。不久被袁绍灭。马腾、杨秋等固守西凉,和羌族人交厚,士兵勇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但是这个政权是由各个军阀组成的,有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韩遂和杨秋,共十支部队。有十支部队就有十颗心,最终导致后院起火。张鲁本是五米道教的教长,固守关中,地势险要,不容攻破。但此人胸无大志,不能成就大业。手下又有杨松等小人。最后被曹操所灭。还有一个重要势力是袁术。他屯兵淮南,手下也有纪灵等能战之将。本来他也有大志,也有成就大业的实力。但他得了个传国玉玺后就头脑发热,错误地早早背叛大汉正统,在淮南称帝,让天下所有诸侯都把他当做敌人,连老部下孙策也写信断交。不久他就在各诸侯的夹击中死了。刘繇、刘岱无谋也无帅气,只是凭借汉室宗室混个一官半职。各被孙策和曹操杀败。严佰虎、王朗、乔瑁、张邈,张扬,孔秀等是乱世中的小诸侯,兵力少,能将少,早早的就被孙策,吕布和曹操消灭了。韩腹屯兵冀州,兵多粮足,手下能征善战之将多,运筹帷幄的谋臣也多,但他不顾手下人的劝阻,引狼入室,把袁绍引入冀州,中了他的反客为主之计,导致他丢了冀州不说,投了张邈后还被逼自杀。孔融只注重思想教育和商业发展,军事实力十分薄弱。两下就被消灭了。徐州的陶谦尽管是个狼子野心的枭雄。但年龄太大,又招惹了曹操,导致曹操率大军打徐州,不久陶谦就匆匆把徐州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刘备。襄平的公孙度、公孙康等没野心没实力。只求当独立管政。吕布本是一个武夫,不会用智谋,,内部有有陈登父子等内奸,只有一个谋士陈宫又不好好用,最终导致白门楼殉命。经过分析之后,只剩下孙坚和曹操没有被评判了。这两股势力非同小可,孙坚曾是长沙太守,刚勇有谋,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的功,在讨董卓时在其他诸侯都没有出击的情况下,孙坚毅然亲率长沙精锐士兵攻下汜水关,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吓得董卓魂飞魄散,劫持了献帝逃往长安。一时威镇中原,实力绝不在曹操之下。后孙坚在渡江击刘表时,被乱箭射死。因此,得出结论,孙坚和曹操在实力上不分上下。可惜孙坚英年早逝,让历史垂青于曹操。当这些都已经分析完后,得出结论,只有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是大家还是有一个疑问,曹操也是小将出身。他怎么能让那么多的猛将谋臣归附他的门下呢?据史书记载,曹操讨董举兵时,靠陈留巨富卫弘的资助,组成了一只部队。起初曹操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有阳平卫国人乐进,山阳巨鹿人李典来投曹操,曹操宗室的夏候_和夏候渊以及曹仁、曹洪也来投曹操。曹操讨董卓,不顾自己兵微将寡,率六千兵士单独追击董卓,大败。独自去扬州招兵去了。后来曹操在兖州,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有荀_、荀攸叔侄来投,有东郡程昱、郭嘉,淮南刘晔,山阳满宠,武城吕虔,陈留毛_和泰山于禁来投,又收得典韦和许诸两位猛将,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由于曹操有极高的魅力,以至来投的人都十分忠诚,同袁绍手下窝里斗的谋臣们不同的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彼此都十分和睦。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曹操打下了最初的地盘。后来曹操不失时机地率军进京勤王,奉天子以讨不臣,为以后的争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曹操伐杨奉,讨吕布,征张绣,打袁术,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带。又收得大将徐晃、张辽,谋士贾诩。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后灭了袁绍,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时的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只有袁术部将等一点残余势力还在征讨之中。此时,曹操已经有带甲兵士二三十万。天下孙权、马腾、张鲁、公孙度、刘表、刘备、刘璋和吴巨等都不能与之抗衡。曹操在降服了荆州后,将士增加了十万,实力又增强了不少。尽管在赤壁受到了很大损失,但元气未损。此后,曹操又相继灭了马腾,平了张鲁。孙权灭了吴巨,和刘备共同夺了曹操的荆州,又从刘备的手里夺了荆州。然后和曹操在合肥一带屡战,未分胜负。刘备西夺益州,夺了曹操的关中,但失了荆州。曹丕篡了汉献帝的皇位。从此,三国鼎立,三方互有征讨,后蜀被魏灭,魏被晋篡位,吴被晋灭。综上所述,三国争雄,天下归晋,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无数的偶然就成了必然。正如那滔滔江水一样,历史的长河不知淘尽了多少三国英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鼎立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只能在那残缺的史书中去品味那一段段被遗忘的历史。
陈霸先大帝简介
陈霸先个人资料 本名:陈霸先 别名:字兴国、小字法生 谥号:武皇帝 庙号:高祖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南朝宋 所处时代:南北朝时期 出生地:吴兴(今浙江长兴) 出生日期:公元503年 逝世时间:公元559年 职业:皇帝 年号:永定 成就:帮助王僧辩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夺梁政权,建立陈朝 陵墓:万安陵 陈霸先简介 陈霸先字兴国(公元503年—公元559年),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 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在位三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养子陈蒨即位。 陈霸先生平简介 陈高祖陈霸先,南朝陈创建者。字兴国,小字法生。在位三年。自称世居颖川(今河南许昌东),先祖在西晋永嘉时南迁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下若里。家世寒微,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初随宗室新喻侯萧映至广州刺史任,为中直兵参军,招集兵马。曾镇压土著与少数民族起义,累官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攻陷建康。次年七月霸先消灭与景勾结的广州刺史元景仲,十一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勤王讨侯景。大宝元年(550)出大庾岭,沿赣江而下,军至南康(今江西赣州),受湘东王萧绎节制。至湓城(今江西九江)与王僧辩会师,率甲士三万、强弩五千张,舟船两千乘,东进破建康,讨灭侯景(见侯景之乱),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554)十一月,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萧绎,立萧为梁主。霸先与王僧辩迎立晋安郡王江州刺史萧方智至建康为帝而擅朝政。四年陈霸先简介,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至建康为帝。霸先从京口起兵袭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萧方智为帝(梁敬帝),并击败北齐军。敬帝太平二年(557)霸先加九锡,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霸先生平评价 《陈书》对陈霸先青少年时有这样的评价: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又称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 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陈霸先简介,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 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不仅是一代开国皇帝,他还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北齐后主高纬:抱着美女上朝议事的荒唐帝王
上朝议事还要把自己宠爱的女人抱在腿上,敌人大兵压境了,考虑的不是国家存亡、社稷安危,而是怀中美女是否高兴。说起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的荒唐,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说的便是当时的情景。敌军打到京师,高纬却还沉湎于温柔之乡,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好色到了不要江山社稷,不要身家性命的地步。如此荒唐,在路卫兵看来,其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高纬(556年---578年),共在位12年。一生干尽荒唐之事,是后世恶君昏帝的“典范”。北齐高氏家族的历代帝王,大都荒淫残暴,高纬更是深得遗传基因,成为家族中无可争议的集大成者,其“尝出见群厉,尽杀之。或杀人,剥面皮而视之”(《北史》),寥寥数语,其残忍暴虐程度便可见一斑。高纬养鹰,“稍割犬肉以饲之,至数日乃死”,每天割活狗的肉喂它,狗好几天才死,相当于凌迟了。高纬是不是有强迫性精神病,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干的那些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比如,“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北史》),没事抓一晚上的蝎子,这不吃饱撑的吗。更有意思的,他在豪华的华林园里建了一个穷村子,“自弊衣为乞食儿”,自己扮成叫花子玩,还“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北史》),模拟老百姓的买卖市场,自己亲自去交易,也不知犯的哪路瘾。 高纬不但残暴,而且玩乐无度,被当时的百姓称作“无愁天子”。这要说到他的一个爱好,《北史》记载:“帝幼而令善”,即说他自小便喜欢附庸风雅。他喜欢音乐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是自己填词作曲,抱着琵琶,自弹自唱。唱到兴处,还命令上百名太监、奴婢一起给他伴唱,“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北史》)。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的宏大,在路卫兵看来,其火爆程度最少不逊于现在的“超男超女”和“我爱记歌词”吧。如此庞大的皇家乐队,主唱还是皇帝本人,假如走噱定是爆棚无疑,门票一定难弄得很。不过别出心裁至此,也算是具有“开拓”精神了,说他是 “乐队组合”的开山鼻祖也不为过吧。这“无愁曲”想必便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曲了,于是“人间谓之无愁天子”(《北史》)。 这个“无愁天子”还是个能折腾的主儿。穷奢极欲自不必说了,其“宫女宝衣玉食者五百余人”,每人的待遇都是“一裙直万疋,镜台直千金”,一条裙子就值万匹布钱,梳妆台更是千金之贵,可想其奢华程度。宫女尚且如此,皇帝本人就可想而知了。他还喜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晚上连轴干不算,到了冬天泥浆冻了,就用汤水代替,以至于“百工困穷,无时休息”,敢情就没个歇工的时候。为了开凿晋阳西山的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以上均见《北史》),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 说完高纬,我们该介绍另一个主人公了。李商隐诗中提到的女主角“小怜”,又是什么人呢?高纬总共有过三位皇后:斛律氏、胡氏、穆氏。穆氏本名叫穆邪利,是斛律氏身边的侍俾,被高纬看上立为皇后,等到穆氏年老色衰之后,便向高纬介绍了自己的侍俾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北史》),其实是想让她来给自己讨个吉利,这便是诗中的女主人公了。这小怜年轻貌美,风情万种,而且“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北史》),绝对的实力派。冯小怜被封为淑妃,深得高纬宠爱。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北周大军进攻北齐,高纬逃到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随后太后赶到,“帝不出迎”,亲妈来了,理都不理,而淑妃将至,则“凿城北门出十里迎之”(《北史》),瞧人家这作风!与冯小怜一起狩猎,周军打来,高纬想回去,小怜妹妹正在兴头上,“请更杀一围,帝从其言”(《北史》),够百依百顺吧。 高纬整天与她吃喝玩乐,“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北史》),腻乎到片刻也离不开的地步。即使偶尔上朝议事,高纬也要把小怜抱在腿上。这还能议的了事?这边大臣上奏前方吃紧,小怜同志在怀里嘤咛一声,说皇帝GG吃个桃子吧,你说荒唐不?好色至此,真是惊爆常人眼球。后来北周大军压境,北齐很快亡国,高氏皇族被押解到长安,高纬做了阶下囚,居然“请周武帝乞淑妃”(《北史》),向人家周武帝宇文邕讨要他的冯淑妃,真是没得救了。后世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壮举,看来只能望其项背了。荒唐了一辈子的高纬最终落得个被辣椒塞口,被活活辣死的死法,年仅23岁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诗人墨客向来对此事不绝于书,除了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外,温庭筠也有一首《达摩支曲》传世:“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余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丸澜”,说的便是高纬纵欲亡国后,成为北周阶下囚的情景,终日忍辱饮恨,偶以羌笛寻乐。晚唐诗人李贺也有诗写道:“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对高纬好色亡国也是持大大的批评态度,对冯小怜红颜祸国也是指责有加。(cctop.) 不过也有不以为然的,清人蒋文运评价说:“齐高纬宁亡国,终不肯逆拂小怜之意,正所谓生死好友如此”。把高纬的荒唐玩闹,注入了梁祝似的情感浪漫成分,真是千人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要是再渲染演绎一番,恐怕又是一出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了。不过,凡事需一分为二。说小怜祸国也有些避重就轻,总不能将偌大帝国的灭亡,都归罪于一个后宫女子吧。说她与高纬纯粹为了淫乐,一点感情都没有,也太过武断。高纬死后,冯小怜被周武帝赐给了代王宇文达,曾作过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高纬的想念之情,也足见其感情之深。 北齐上朝
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刘备闻听关羽被杀,悲愤交加,他不顾诸葛亮等人的苦苦劝谏,亲自率领70多万大军出川伐吴。蜀军一路连战皆胜、势如破竹。东吴上下恐慌,孙权采用阚泽的建议,拜年轻小将陆逊为兵马大都督。陆逊受命于危难之际,沉着镇定、巧用智谋,最后用火攻一举击溃了刘备大军,从而改变了三国的局势,这就是被誉为以弱胜强典型战例的“吴蜀彝陵之战”。面对刘备的强盛攻势,陆逊采用了坚守不出、拖垮敌军的战术。他下令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得出兵迎战。这使得东吴一班急于出战复仇的将军大为不满,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嘲笑陆逊的书生懦弱,无奈陆逊有尚方宝剑在手,他们不得不从。刘备派老弱兵士在关前辱骂搦战,后面隐藏重兵,想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东吴将领被骂得火冒三丈,都请命出战,陆逊看出其中有诈,仍不让出战。刘备无奈,只好率大队人马出走。东吴将领见到武装齐备的蜀军经过,胆颤心惊,心中暗暗钦佩陆逊的胸有成竹。当时正是酷暑盛夏,远道而来的蜀军既累又热,刘备久攻不下,只好傍山林下寨,待秋天再出击。陆逊见蜀军树栅相连,纵横700里下营,正中下怀。如此宿营,首尾兼顾,的确坚固,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最怕火攻。一旦火起,无法营救。陆逊正希望蜀军如此,以便他大显身手。当时的魏主曹五及远在成都看守大本营的诸葛亮都事先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前去通知已来不及,而曹石却想等东吴大胜追击时偷袭江东。时机已到,陆逊却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首先进行了一次试兵,以骄敌志。他派末将淳于丹率5000兵马攻击敌营,这是东吴坚守以来的第一次出击,结果大败而归。刘备得胜,愈发轻视陆逊,不再警惕。第二天夜里,陆逊派主力来到时,蜀营已察觉先兆,刘备却毫不介意:“昨夜已杀尽,他们还敢再来吗”?陆逊首先在大营前后纵火,火借风势,蔓延开来,蜀兵大乱奔窜。陆逊的兵马四出夹攻,蜀军大败,死伤无数。幸而从川中赶来的赵云搭救了刘备,逃往白帝城。经此大劫,刘备一病不起,最终死于白帝城。
阮佃夫以政变起家,结果自己却死于政变,这是为何?
阮佃夫他是刘或的手下。其实他在当时的宋国原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官员。但在刘或有一天请阮佃夫去做他儿子的老师之后,而阮佃夫就成为了刘或的幕僚,自此,阮佃夫自然是和他的主人刘或成为了命运相关的人,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阮佃夫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便准备伙同他人,一起推翻宋废帝的。然后,拥立当时的湘东王,也就是刘或做皇帝。在金钱的帮助下,阮佃夫很快完成了政变的准备活动。不久,阮佃夫和湘东王一起发动了政变,并且成功的将皇帝赶下了皇位。于是湘东王顺利登基成为了皇帝,史称宋明帝。因为宋明帝念着阮佃夫政变的功劳,所以把阮佃夫封分为建成县侯,还越发的器重于他。之后阮佃夫又是凭借着皇帝的宠爱,多次参与了几次大规模的战斗,他做的官也越来越大。但随着他手上的权力掌握的越来越多,他也变得越来越狂妄了。甚至在他一次回家的时候,因为他家乡的会稽的太守,并没有为他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所以阮佃夫就记恨起了会稽太守,不久就借机罢免了会稽太守的官职。正是因为阮佃夫的气量十分的小,这为他后来的死亡埋下了伏笔。除此以外,阮佃夫还十分爱慕钱财。他对别人的贿赂可是斤斤计较的。就这样过了几年,直到苍梧王即位。苍梧王成年之后,是十分残暴的,而阮佃夫作为朝中掌握大权的大臣,自然是惹得皇帝不爽的。而阮佃夫也有了谋反之心。所以在后来,他被皇帝发现谋反后,皇帝直接下命令将阮佃夫逮捕杀死。所以阮佃夫可以说是以政变起家,而自己又是死于政变。
第一恶魔皇帝是谁?揭秘刘子业的重口味人生
第一恶魔皇帝是谁?揭秘刘子业的重口味人生 东晋时代,政治十分腐败和昏暗。义熙十四年(公元419年)底,刘裕缢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司马德宗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一年半后,刘裕又迫使司马德文禅位给自己。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正式称帝,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史称宋武帝。武帝刘裕只做了两年皇帝,便驾崩了。不过,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在父亲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政策,终于出现了南北朝历史上第一个小康局面——元嘉之治。 如果南朝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强势,那么北伐灭了北魏统一中国,是件并不困难的事情,但是事情在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是,元嘉三十年(公元454年),宋文帝刘义隆被他的长子刘劭所杀,不久刘劭又被其三弟刘骏所杀,刘骏即位,为孝武帝。当时民间有歌谣说:“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刘氏家族为了皇位的连番血战,其实只是为了历史上一个超级的变态狂的登场,做了一个血色的铺垫而已。 一个人将走进历史的舞台,这个人绝对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恶魔。 刘子业即位 宋孝武帝刘骏于公元464年驾崩,他的嫡长子刘子业即位,年号永光,刘子业即位时年仅十六岁。 对于这位仁兄,历史上有两本书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其事迹,一本是梁朝沈约编著的廿四史之一的《宋书》,另一本是《资治通鉴》。 历史记载中的刘子业,如果可以找出对他有稍许褒义的词句的话,只有《宋书》上记载的一句“帝少好讲书,颇识古事,自造《世祖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 至于别的方面,史书对他再无其他可以称道的地方,刘子业只在位一年不到,却留下了一段非常令人恶心,作呕和愤怒的历史记载。 刘子业即位后,尚书蔡兴宗亲手捧着玺绶交给了刘子业。 在一般情况下,新任皇帝一定会跪在地上,大大悲痛一番,感叹老爹为什么这么早死,留下儿子尚不可处理这么多、这么难的国家事务,最后痛苦地大哭一场了事。 别管真的假的,过场应该是这样的,况且死得那个可是亲爹,不是后爹。 可是刘子业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刘骏对这个儿子管教极严,动不动就骂他,而且还打他,这让刘子业的心中恨透了这个老子。 所以,当刘子业接过玉玺后,脸上竟然拂过了一丝喜悦之情,大臣们看在眼里都很气愤,死了老爹,这位新主竟然毫不悲伤(《宋书》:“悖然无哀容”)。 可是大臣们的担忧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他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位新主子的脾气,根本没有时间为别人的事而感到气愤,因为自己的命保得住保不住都是未知数。 刘子业除了不喜欢他的父亲外,其实他也很不喜欢大臣,这些大臣在他的眼中,就好像是他小时候玩的娃娃,把娃娃的眼睛捅个石窟窿,再把他们撕成八块他才高兴呢。 所以,刘子业对待大臣们的杀戮开始了,《宋书》:“始犹难诸大臣及戴法兴等,既杀法兴,诸大臣莫不震慑……时帝凶悖日甚,诛杀相继,内外百司,不保首领。” 整个南朝宋的政治体系中的无论是多么重要的政府部门,只要你做官,就有可能被杀,杀不杀你完全不是因为你有没有罪,受贿不受贿,而是皇帝今天看你顺不顺眼,如果刘子业看你不顺眼就一刀咔嚓了了事。 这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官员们整天提心吊胆地去上班,不知道哪天皇帝就会拿自己开刀。就算称病呆在家里,也仍然不能够摆脱死亡的命运,因为皇帝的记性不哩水,很有可能将你从家里掏出来,然后再咔嚓了。 所以,在刘子业当朝是没什么人愿意当公务员的,因为在那时,公务员实在是个高危职业。 对待父王不敬也就罢了,对待大臣们狠毒也就罢了,刘子业竟然连自己的几位先祖也不放在眼里。 一日,刘子业抽风了,从来不来祖庙祭祀的他,竟然一时兴起跑到了祖庙来。 他看到了祖庙中,竟然没有历代先王的绘像,便叫来了画师,让他们把高祖等人的遗容都画下来然后挂在祖庙里。 跟随的大臣和妃子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们都认为这太不可思议,一向不孝的刘子业怎么突然对祖宗感兴趣了,还要为他们画像。 可是,大臣们不知道,刘子业给祖宗画像实际是为了侮辱他们。 待画工绘毕,刘子业入庙亲览,他看到几位先祖的画像,一一做了点评。 首先,他先走到了宋武帝刘裕的画像前,说道:“他算是个大英雄,能活擒数天子!”(《资治通鉴》:“渠大英雄,生擒数天子。”) 接着刘子业又走到阿公刘义隆面前:“你干的也不差,只可惜到了晚年,被儿子砍了脑袋!”(渠亦不恶,但末年不免儿斫去头。) 听完这两句,大臣们不住摇头,虽然刘子业所说不差,但是这样评价自己的祖先,似乎也太不敬了。可是别着急,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边呢。 他走到了自己的父亲的画像前,嘿嘿的一阵坏笑,然后质问画师:“这老头是个酒齄鼻子,为什么不画上。” 一般给帝王绘制画像的画师都是把皇帝往好处画,难看的画成不错看,有点啥缺陷的予以删去,所以历代皇帝画像无不英明神武。 可是,刘子业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别说大臣们,就连画师们也听得一头雾水,哪有把先祖的缺点都画出来的。 可是谁敢惹这个魔王,他没事还要找点什么麻烦干掉你呢,所以画师不敢怠慢把鼻子上的痘痘补了上去,刘子业见到父亲终于被“打回原型”,非常开心,转身回宫去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过分的事情。 刘子业的母亲太后王氏三月之后,也患了重病。太后自知时日无多,就想见见这个宝贝儿子,便遣人去召刘子业来。 刘子业对于自己的父亲没有亲情可言,对于一向疼爱自己的母亲也是毫无感情。 他摇头说:“病人房间多鬼,怎么可以去呢?”(《资治通鉴》:“病人间多鬼,可畏,那可往。”) 王太后闻听大怒,对侍者说:“你快给我取刀来!待我剖了肚子看看,看看我怎么会生下这样的好儿子!”(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 不久王太后又气又病,便去世了。 王太后死后,刘子业再无顾及,开始对自己的亲族大开杀戒。 由于自己父亲和大伯的王位都是弑君而得,在刘子业幼小的心灵中就已经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皇族们是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所以刘子业想尽了各种办法,打压皇族。 当然这种事在历朝历代皆有之,可是如果你知道,刘子业所用的惩治皇族的方法,你就会觉得,刘子业无愧历史上最变态的君王这个称号。 刘骏为帝时,非常喜欢小儿子刘子鸾。刘子业对此怀恨在心,即位后便勒令刘子鸾自尽。刘子鸾年方十岁,临死前对左右说:“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刘子鸾同母弟南海王刘子师及同母妹一人,皆被杀死。 刘子业还将在外为王的叔父们都一并召还,招致健康城内,软禁在宫殿之中,一开始刘子业让下属们对于这些王爷们拳打脚踢,大臣们看在眼里,却没有人敢管。 后来刘子业想出了一个更为恶心的办法,来折磨自己的叔叔们。 诸王中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因为平常养尊处优,伙食又好,所以都养成了巨胖。 特别是刘彧,胖到了一定得地步,论体型绝对和WEE中的那个马克。亨利有一拼。所以,刘子业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猪王”,而另外两个刘休仁称为杀王,刘休佑称为贼王。还有个东海王刘祎性子比较倔,所以给他起个外号叫驴王。 可是如果光起个外号,这事就完了的话,也算是大吉大利了。 可是,刘子业可不是个轻易能满足的人,谁让你最胖呢,他看着猪王叔叔,不禁坏笑起来,你叫猪王,好啊,为什么不让你体验一下肥猪的生活呢? 刘子业首先让左右挖了个大坑,然后在坑中倒入水和泥巴,搅拌均匀后,命人把刘彧的衣服扒光,然后再把他扔进大坑内。刘子业用木槽盛饭,搅入杂菜,和成猪食,让刘彧吃。 刘彧为了活命,只好过着猪的生活,刘子业以此取乐。 可是就是遭受了这样的屈辱,刘子业仍然想要干掉三王,特别是那位猪王,想把他真的当猪炖了。 多亏了建安王刘休仁,也就是那位“杀王”,足智多谋,多次献媚于刘子业,并建议刘子业在皇太子生日那天再吃“猪”下水也不迟,所以才保住了刘彧的命。因为刘休仁知道,刘子业现在还没有孩子,能拖一段是一段巴。 而刘子业在后宫方面的荒淫,那已经不是严肃历史频道可以接纳的尺度了,无论是姐妹,还是父辈甚至阿么辈的女性,他都敢动,而他的后宫直接成了限制级影片拍摄场所,刘子业日日发明新的花样来 *** 折磨这些可怜的女人。 结局: 刘子业日日 *** ,早就生活在一种半幻想的世界中了,一日,刘子业就寝,恍惚梦见一个女子,浑身血污,指刘子业痛骂:“你悖逆不道,看你活得到明年否?” 刘子业一惊而醒,大口喘着粗气,脑门的汗珠一滴一滴地滴了下来。回忆梦境,太真实了,刘子业本就怕鬼,大家想想他母亲死前他不去看望的理由就是怕病人的房间中有鬼。 第二天早起,刘子业闷闷不乐,再也不敢去想 *** 的事情了。他在宫中踱来踱去,忽然见到一个宫女,相貌竟然和昨晚梦中见到的女人一模一样。刘子业大怒,命令将这个宫女拉出去斩了。 这一夜,刘子业又梦到了这个宫女披头散发,飞进了刘子业的寝宫,声色俱厉,一把将刘子业的头揪了下来,然后放在刘子业的手上。刘子业顿感恐怖异常,惊醒过来。 “捉鬼啊!捉鬼啊!” 刘子业迅速召集了宫中的那些 *** 的流氓男人,还有巫师数名,还觉得不够壮胆,又把数百名彩女召集了起来,往华林园中的竹林堂用弓箭杀鬼。 因为天色已晚,竹林堂灯火通明,巫师做法,彩女们起舞,仍旧是乌烟瘴气的样子,然后由刘子业亲自射出三箭,再命侍从依次递射。一顿乱箭之后,巫师觉得任务完成了,便向刘子业叩首道:“鬼已尽死!” 鬼已荡平,刘子业闻言大喜,便张罗着要奏乐庆祝。 就在这种“喜悦”的气氛开始后不久,突然一拨不速之客闯入了庆祝宴会,这些人面目狰狞,像凶神恶煞一样,见人就砍。 刘子业已知梦兆,早已有所防备,慌忙引弓搭箭,向为首之人射去,可是这一箭并没有射中。刘子业见未射中来人,把弓箭扔在一旁,转身就跑,边走边喊,来人救驾。 可是没走几步就被那为首之人,赶了上去,一脚踹倒,又赶上一刀,正中刘子业后背。此人还不解气,又是一刀把刘子业劈为两段。 这个历史上最为罪恶的、 *** 的、 *** 的皇帝终于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刘子业欺压的人们安排的,后世史家分析包括闹鬼的事情也很有可能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 主衣寿寂之、内监王道隆、学官令李道儿、直阁将军柳光世等十一人(《宋书》中的官方统计)看到刘子业如此大逆不道,灭绝人性,心想如不再想办法,死得就是自己,而刘子业再要奸淫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女儿了。 所以大臣,太监还有诸多王室共同策划了这起反叛,而那日杀了刘子业的正是寿寂之。 至于闹鬼事件是不是这次刺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史书未有记载,但是我想,根本没有必要做出闹鬼这样的事情,因为无论宫里宫外,所有的人都恨透了刘子业,有人要杀他绝没有人拦着。 至于女鬼之事,怕是刘子业纵欲过度,而产生的幻觉罢了。 刘子业死了,杀王这时从后台走了出来,推出了猪王刘彧。 谁让刘彧是诸王中最惨的一个呢,结果大家也算是给了这位胖王爷一点补偿,公推他做了皇帝,史称宋明帝。 南朝历史上最为昏暗、无道的一个时期终于划上了一个顿号,注意,不是句号而是顿号,因为后世的几位皇帝,虽然无刘子业这样 *** 变态,但要论狠毒,却有过之而不不及。南朝宋就在刘裕的这些不孝子孙手里被彻底葬送了。南北朝的统一最终没有在刘宋王朝中间完成。 而且我们也要庆幸刘子业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如果再让他折腾上些时日,不定什么样的不堪入目、不能想象的事情发生呢。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转注好以后,还需要入当地人才库吗?
你好。需要。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转注好以后是需要入当地人才库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工程建设监理人员。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设4个科目,考试分2天进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建设部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摘要】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转注好以后,还需要入当地人才库吗?【提问】
你好。需要。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转注好以后是需要入当地人才库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工程建设监理人员。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设4个科目,考试分2天进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建设部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回答】
南北朝严禁“剩女” 女子15岁必婚
南北朝严禁“剩女” 女子15岁必婚 近年来,随着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实,对于解决单身婚龄男女的婚姻问题,在古代也是相当重视的。如果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子,整个社会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就得不到保障。而且,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剩男剩女”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龄,强制出嫁;有的设立“官媒”“拉女配”,强制结婚;有的甚至颁布“处罚条例”,对“剩男剩女”进行惩处……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国家。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为解决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问题,有不少朝代采取强制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官府就要给她找老公,逼其强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时,还出现了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犯法的规定,不及时出嫁家里人都要跟着坐牢,这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现代有不少女孩子,选择男友挑三拣四的,最后把自己弄成了“剩女”,在当时这样做肯定不行,会给家人带来麻烦的。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却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起老婆的问题。 先秦时期已有“官媒”晋代女性十七岁不嫁“使长吏配之” 在中国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了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后来不少朝代从法律上规定,结婚必有媒人,如果没有则违反当时的“婚姻法”。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户婚》疏:“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到元代,这方面规定更详细了,《元典章·户部·礼婚》:“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意思是,媒人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老人推荐,选诚实守信的已婚妇女报给官方,登记注册,统一管理。 这种媒人是民间性质的,属私媒。而在古代还有一种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剩男”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民政部门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某些职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官媒通过强制手段给“剩男”找老婆,给“剩女”找老公,指定某女嫁某男、某男娶某女,实是一种分配婚姻,纯是“拉女配”。《晋书·武帝纪》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孩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官媒在先秦时代就存在,一直到清代都设有“官媒”。当时有大量“剩男”被发配到新疆,为了边疆的稳定,后继有人,曾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剩男”,让他们一起生活,繁衍后代。 因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剩男”们争着送“聘金”。如果不主动送,官媒甚至直接向“剩男”索红包。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男女绕过官媒私下来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墙子”。所谓“墙子”,就是小巷子、旮旯等方便男女私会的地方。如果发现崔莺莺和张生那样的翻墙私会现象,往往会被官媒赶走。 唐代不反对女性“夫丧守志”亦提倡“夺而嫁之” 提倡寡妇再婚,也是古代解决单身男子配偶的一个手段。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在这种迷信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与鼓励寡妇再嫁相对应的,是鼓励男人娶寡妇。在古代,一个未婚男人娶寡妇与寡妇再嫁一样,往往被人看不起。所以,过去不只寡妇再嫁难,男子娶二婚女亦不容易。 为此,古代不少朝代在婚姻上提倡移风易俗。在提倡寡妇再嫁的同时,也设置了再嫁的程序,强行让寡妇嫁人,如《唐律·户婚》之“夫丧守志”规定,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志愿守志不嫁人,别人是不能强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让她强行嫁出去,即所谓“夺而嫁之”。 当某种非正常婚姻行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认为有悖于常规伦理。 汉代严格限制富人娶妾 “庶人一夫一妇”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类男女性别比例是保持一定的,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不会有“剩男”或“剩女”。但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的人都知道,过去不像现代这样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长时间内,实行的是多妻制或一妻多妾制,男人拥有三妻四妾屡见不鲜。 这样便人为地造成了男多女少,好多适婚男人找不到适龄的女人。由于男人过度纳妾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严重问题,不少朝代对男子娶小老婆都加以严格限制,即便是一定级别的官员,能娶多少个小老婆都是有规定的,并不是说有钱就能多娶。 蔡邕所着的《独断》中,记述过汉代的纳妾规定:“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贡献,才可以最多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个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妇”,和现代一样,是一夫一妻制。到了元代,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老百姓(庶人)不得娶小老婆。 即使符合纳妾条件的,也不是什么时候想纳就什么时候纳的。如在明朝,朱元璋规定亲王一级的“许奏选一次,多者止于十人”;世子及郡王则少多了,减了一多半,“额妾四人”,一生中一般就是纳妾一次,除非无后才可再纳。 周代办“仲春会”鼓励交友 “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造成适婚男子不能及时成家立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设计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诸原因外,很多情况下,是男女缺少谈恋爱的机会,从伦理上设置了“男女授受不亲”这类人为障碍。古人也看到了这一点,觉得不合情理,于是变着法子突破之。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早期,男女交往是相当自由的。先秦时期做得最好, *** 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机会。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男女交友的大聚会,其主题是“奔”,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周礼》中的《地官·媒民》是这样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不“奔”,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 仲春会为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后来的清明节男女“踏春”风俗,便受到了仲春会的影响。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以说,古代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尽了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
著名诗人陶渊明简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著名诗人陶渊明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 - 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园诗包括中年所作《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所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诗并记》等,诗中描写了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归田园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写出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田园景致与诗人的欣喜心情;写出了与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交往中的纯真与“带月荷锄归”的劳动诗意。《桃花源诗并记》中描写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战乱年代人们聚众入山避难的历史现实背景,也同魏晋以来阮籍、嵇康等人继承老庄小国寡民观点而倡导无君论思想影响分不开,同时也包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他的田园诗虽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但掩盖不了其中对农家的感情和自己劳动生活的感受。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为南宋元初本。 陶渊明的故事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的书记,老爹也是市委的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人陶渊明简介
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诗人陶渊明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人陶渊明简介1 一、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二、相关事迹 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 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的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岁时,他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但到了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大概情况。 三、主要作品 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 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四、名家评论 梁 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诗品》) 宋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 宋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近代 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陶渊明)笑。”“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 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现代 鲁迅: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 现当代 朱光潜: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思其为艺术。 五、重要名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这样我们就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可以自由地、从容地选择我们需要的材料。 六、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二)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三)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四)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五)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 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六)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七)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九)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诗人陶渊明简介2 【简介】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素材评析】 从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适用话题】 陶渊明远离尘世,视功名如粪土,宁可穷困潦倒,住破烂的房子,也坚持只读书自娱自乐,而绝不为了温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适用话题“高洁”、“荣辱”、“谈意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诗人陶渊明简介3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