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及译文
《击鼓》【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赏析:此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子:此处为“你”的意思。在《诗经》的注解里,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生死相依,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了;牵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头到老。”这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的士兵,对妻子分别时誓言的怀念,两情缱绻,海誓山盟,痛彻心扉。从此,“执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多少语汇老去,这个词却依然焕发着让人怦然心动的生命力。
补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按照“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与子成说”不如作“与子成誓”。既作“说”,可以理解为通假字,“说”通“悦”更为恰当,“无论生死离合,我们两情相悦”。
请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原诗全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白头到老。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余嗟阔兮,不我活兮。
余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邺风·击鼓》翻译: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巧笑倩兮,美自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翻译: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窃宠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翻译: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虽然文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罪。──《诗经·小雅·采薇》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翻译: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兼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兼》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月出胶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 国风:陈风》翻译:月亮出来是多么的明亮啊,美人的仪容真是漂亮。她的身姿窈窕步履轻盈,让我思念心中烦忧。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翻译:那个采艾的姑娘啊,我俩一天不见面,好像隔着三年那样长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将》翻译: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翻译:今夜究竟是哪夜? 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周南.桃天》翻译:桃花怒放,色彩明亮鲜艳如火。这位姑娘要出嫁了,会使夫家和顺美满。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翻译:清晨原野上的曼草露水正浓,合巧在这个时候,偶遇了一位水灵灵的姑娘,我们相谈甚欢,一见钟情。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翻译:东门外,美女云集,她们光鲜靓丽的外表,令人眼前一亮,但唯有那个穿着朴素的姑娘,让我念念不忘。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真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翻译:采啊采啊采卷耳,半天了筐子还没满。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思念心上人,手上哪能快得了?索性将筐子放到马路边。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诗经·郑风·山有共苏》翻译:山上的扶苏多么茂盛,湿地里的荷花那么明艳。可惜没见到美男子子都,却遇到了你这个坏小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说: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现代成语多运用“执手偕老”来形容爱情的永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出自于《邶风·击鼓》,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与现实进行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在叙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形成波澜,手法独到。下面就让我来再给大家详细来介绍这一首《邶风·击鼓》。 【原文】:击鼓佚名 〔先秦〕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注释】: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有忡:忡忡。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于以:于何。契阔:聚散。契,合;阔,离。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活:借为“佸”,相会。洵:远。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关于佚名】: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昨晚吃完饭,感觉中午吃的饭都没消化,在家也呆了一天了,运动群里说操场开门了,我就想去操场散步。
正准备出门,老公加班回来了,我问他想不想去散步?他说累了一天了,想休息,我就一个人出门了。
到了操场,人也不多,有两个人在跑步,有个老太太旁边有一个小男孩在玩,还有几个人在打篮球,操场显得很冷清。我快走了几圈,有点出汗,我就顺着跑道慢慢走着。跑道一侧的樱花一簇一簇的真漂亮,我拿起手机拍照。正拍着,看到一个小男孩爬上栏杆去拽樱花,够不着,又向上爬了爬,终于拽到了樱花。看着他敏捷的动作,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爬树去折柳枝的情形,把我逗笑了。
拍完樱花,我回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觉得很好玩,我就边走边拍影子,玩得很开心。
这时,我看到在我前面,有个老太太和老头手拉手,慢慢地走着。我就跟在两位老人后面,也慢慢走着。老头步子移动很慢,老太太紧跟着老头。真羡慕呀,这么大年龄了,还能手拉手一起散步。
我想起了一句诗: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这对老人就是这样,或许他们一生没有甜言蜜语,只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平淡相守,慢慢变老。就这样健健康康,相伴到老,牵手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每个人都会期待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人,走过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即使满脸皱纹,他依然陪在你身边,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往后余生,相濡以沫。这是我们美好的向往,希望我们珍惜身边的另一半,彼此付出和包容,一生相伴,向期待的美好迈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我要拉着你的手,与你一起到老。通常用来形容至死不渝的爱情。 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描写的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要一同生死,永远在一起。【摘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提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我要拉着你的手,与你一起到老。通常用来形容至死不渝的爱情。 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描写的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要一同生死,永远在一起。【回答】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什么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词名句,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大致意思是: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详细解释
出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读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注释
子:此处为“你”的意思。
死生契阔:在《诗经》的注解里,“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生死相依,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了:牵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头到老。”这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的士兵,对妻子分别时誓言的怀念,两情缱绻,海誓山盟,痛彻心扉。从此,“执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多少语汇老去,这个词却依然焕发着让人怦然心动的生命力。
补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的解释,有以下两种说法。
说法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shuō)。”按照南宋朱熹《诗经集传》、汉典网等通行的解释,此举应解释为“无论生死离合,我都与你立下约定(立下誓言)”,“说”字与“悦”字此处不通假!“成说”就是“说成”,《诗经》中经常使用倒装语句,即“不论生死离合,我都和你说定了!”那么,说定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它的下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说法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yuè)。”若按“定约、成议”解释,“与子成说”不如写作“与子成誓”,既作“说”,可以理解为通假字,“说”通“悦”更为恰当,“无论生死离合,我们两情相悦”。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 镗:tang,击鼓的声音,象声词。踊跃:跳跃刺杀的样子。 兵:兵器,刀剑。
[2] 土、城:名词作动词,垒土砌墙和修筑城池的意思。 国、漕:“国”的本义是城邑,后来既指城市也指国家,这里指国都或大城市,指国家也说得通;“漕”是当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边的滑县境内。
[3] 从:跟随。 孙子仲:当时将军的名字。 平:调和。
[4] 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不让我回家的意思;“以”通“与”(yǔ),动词,,给予,授以,予以。注意古代汉语语法中,“否定副词+动宾词组”,动词的宾语一律前置以示强调,如“时不待我”当作“时不我待”,以次类推。
[5] 爰:“于何”的合音,在哪里的意思。 居:停留。 处:住宿。丧:丢失。
[6] 于以:于何,在哪里的意思,表疑问。
[7]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成说:订立誓约。
[8] 于嗟:吁嗟,叹词。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 活:通“佸”,相聚。
[9] 洵:远,遥远。 信:守约,指不能自己信守“与子偕老”的誓言。
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bèn)南方。‖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huán)……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至今为世人所传诵,几乎成为了成语或习语。该诗叙述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诗句评价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得越真,心越清纯;爱得越深,情越质朴。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生死两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像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完整的诗句是什么啊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时候的诗句
1、出处及全文
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②全文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原著简介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那首诗?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词名句,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大致意思是: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bèn)南方。‖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huán)……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至今为世人所传诵,几乎成为了成语或习语。该诗叙述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及译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先秦佚名所写的《击鼓》,全诗及译文如下:全诗: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兵将奋勇操练。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不允许我回家,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击鼓》的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文_翻译及赏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先秦·佚名《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 , 抒情战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牴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掩妾泪,听君歌。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相思 *** 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 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