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掷出窗外官方网

时间:2024-08-03 13:55:35 编辑:阿旭

掷出窗外的社会反应

2011年6月17日网站发布后,这份报告受到了热烈的反响,但同时也有对报告科学性的质疑。最大的问题——也是吴恒自己意识到,并在报道里写到的——是仅仅通过新闻报道来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地区分布的严重程度。“这是当前我们掌握的资源中最可靠的方式,但不能保证它的科学性。”吴恒说。“掷出窗外”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好招,但仅有这样的招数是远远不够的,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政府部门的权力,只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期待“掷出窗外”的努力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接招”,积极顺应民意,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并在工作中加强衔接,形成合力,中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完全有可能获得根本好转。 2012年4月29日,吴恒向电子杂志《蛮子文摘》官方微博投稿,当天17时45分,名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的文章被放在网络上,并公布了其网站“掷出窗外”的网址。2012年5月,微博上曝出“复旦大学的@吴恒耗时2年和34名网络志愿者制作了中国最全的有毒食品警告网站,收录了中国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近3000条记录,可以按省份、按食品种类查询。2013年,“掷出窗外”获得第九届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全球媒体论坛奖提名。 2012年5月1日,“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薛蛮子发微博表示,将出资支持吴恒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的实际行动。 2012年5月15日下午,吴恒被邀请作为消费者代表。在得知这个网站完全是吴恒自己掏钱做的时,食安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吴恒考虑到网站的公益性和独创性,有政府参与可能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当即拒绝对方。 2012年5月3日上午11:30左右,吴恒”在微博发表声明:“1.网站的第一期资料收集为期1个月,并非2年。2.网站上线后,开放游客补充添加的权限,此为第二期资料收集,截止目前为期近1年,添加新闻近300条。”2012年5月3日中午,吴恒在微博中表示,“由于围观的帅哥美女过多,掷出窗外网(有毒食品警告网站)已经被流量快速推倒,网站的技术大神正在抢修中,搜索功能暂不能使用。”2012年5月3日下午,掷出窗外网已自动定向到吴恒的微博。吴恒表示:“网站晚上就会恢复。” 吴恒微博的详细资料显示,“吴恒”出生于1985年,2007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简介是:读书人,“读史早知今日事”。他日常发表的微博多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关。

掷出窗外 网站为什么用这个名称

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的纪实小说《丛林》时,他发现,即使在美国,一个世纪前其食品生产行业同样处于“丛林状态”。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在吃早餐时读到该书,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吴恒:“把食品‘掷出窗外’的不应该只有美国总统,而应该是所有对食品安全不满的人。扫帚不扫,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事情自己慢慢变好,需要外界的动力与刺激”。“掷出窗外”不仅可以表明消费者自身对不安全食品的抵制态度,而且把不安全食品暴露在外,能引起“路人”的关注,引导整个社会抵制不安全的食品。


[吴恒,“掷出窗外——,你应有的态度”]主持人吴恒

  让27岁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吴恒变成社会焦点的,是他所开设的食品安全问题网站——“掷出窗外”。这里集中了8年间中国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两千余篇,网友可从首页的地图上点击任何地区进行检索,被称为“中国有毒食品维基百科”。
  “掷出窗外”于2011年6月17日上线。今年5月11日,网站日浏览量超过100万,Alexa中国区排名1674,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上公益网站的纪录。
  吴恒早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特别感兴趣。回溯他的日志可以看到2008年蒙牛事件发生后,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愤怒、抱怨、吐槽,仅此而已。直到2011年4月,他吃了半年的10元牛肉盖浇饭被曝出可能是由致癌的牛肉膏制作的,这个消息让他再也坐不住了。“以前觉得食品安全问题是自己小心一点就可以避免的,后来发现如果你不关注它,它迟早会来关注你。”于是吴恒决定召集志愿者,做一个专门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平台,用来警醒人们。他引用了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所以,“掷出窗外”就是要提醒大家正视问题。他希望,“掷出窗外”是每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的态度。
  这件事情就这么做起来了。回想当时的初衷,吴恒说,“我是那种愿意为了喝一口水去打一口井的人。”吴恒这样描述自己,“我宁肯花在别人看来非常大的代价,主动地从根本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曾经为了亲眼见识“传说”中的美景,他用一个暑假从上海骑着自行车到了西藏;为了“多少能够改变一点教育不公”,他瞒着父母去宁夏支教,尽管耽误了写毕业论文……作为一名“学生行动派”,吴恒信奉的座右铭是:“If it""s worth doing , it""s worth over doing.”(如果一件事值得去做,就值得好好地做。)
  当记者采访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你觉得在推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你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吴恒回答道:“即使到现在,我还有很强的无力感,尽力而为吧。也许我现在做的如同是在湖心扔下一粒石子,激起了一些水花,随后又恢复了平静,像什么也没发生。但我可以告诉自己,面对有毒食品的威胁时,我曾经努力做过点什么。我经常告诉身边的朋友,世界并不完美,但还值得奋斗。”
  或许正是在“公知”光芒的照耀下,吴恒不仅无视企业提出的有偿删帖,而且拒绝了上海食安办为网站提供资金支持的想法。网站的公益性和纯洁性,是吴恒最在意的,“我要避免它成为商业的或者是政府的一个网站”。
  “这个国家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微小的改变而变得美好,希望我们做的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坚持自己的善良就是成功。”项目的参与者赵悦说。
  热议锐评
  显然,吴恒及“掷出窗外”的走红,迎合着人们对于中国食品问题的印象与情绪,借助这家草根网站,人们再度发泄着不满与愤慨。然而,吴恒创办这家网站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递一种愤慨的情绪,而是更希望每一个人能有一种积极的行动。当然,吴恒是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研究生,制作网站、搜集信息他很在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必能做得这么专业,但是,吴恒这种理性、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责任,却是人人应该培养的。在问题面前,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参与公共事务的本领;少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些“爱管闲事”的意识;少一些看热闹似的“添堵”,多一些建设性作为。这是每个人的应有态度。而这种态度,又绝不该只是面对食品问题时所独有的。(王子明、张锋《红网》、《新华报业网》)
  话题拓展
  做事的态度;说与做;那一年,我们一起推进的一毫米;努力总会推动进步;责任与担当;理性与参与;用心做事,做对的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拒绝功利,拒绝浮躁……
  (来源:《环球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1419年7月30日,掷出窗外事件,引发捷克历史上著名的胡斯战争。 16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波希米亚(今捷克)出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名叫扬·胡斯。 1415年,他在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中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并处以火刑,引起支持支持胡斯的波希米亚贵族及民众对教廷的激烈 *** ,于是教廷对波希米亚发布“禁行圣事”的处罚禁令。 1419年,在神圣罗马君主兼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的斡旋下,教廷终于解除了禁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为主的布拉格市议会却遭到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以天主教徒为主的新市议会。 胡斯信徒非常愤怒,1419年7月30日,部分激进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扬·柴利夫斯基的率领下走上街头 *** *** ,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突然有人从新市政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愤怒的胡斯信徒冲进新市政厅,活活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从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 *** 者,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 这个事件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因此是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的导火索。为了区别1618年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掷出窗外事件”,历史上将这个事件称为“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关于布拉格的历史和故事.

布拉格(捷克文Praha,德文Prag,但是布拉格的汉译名是从英文Prague来的),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捷克最大的城市,拥有120万人口;在波希米亚地区平缓起伏的丘陵地区,布拉格傲然挺立在美丽的伏尔塔瓦河两岸,占据着连通中欧与东欧以及广大的日耳曼-斯拉夫地区南北交通要道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融了不同种族的文化、艺术与宗教,充满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奇珍异宝。1992年,布拉格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在欧洲和国际上,布拉格有许多美称:神奇之城、万塔之城、欧洲之心、万城之母、金色的布拉格、蓝色的布拉格等等不一而足,无论哪一个称呼,我认为,布拉格都当之无愧。


在新石器时代,在今天布拉格城市的地面上已经有人类居住,公元九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最初的城堡,布拉格成为波希米亚国王的居住地;一段时间为神圣罗马帝国所辖,公元14世纪,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治下兴盛起来,把历代国王建造的城堡和宫殿连在一起,称为布拉格城堡,并在老城区以南兴建新城区;布拉格新城、查理大桥、中欧最早的哥特式教堂圣维特教堂、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查理大学等就建于那个时期,从此奠定了城市的发展基础。当时,布拉格是欧洲第三大城市,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十世纪,布拉格成为主教府所在地,以后长期的宗教争端也在这里开始和发展。17世纪中叶,被外族占领,经济衰退。18世纪,中欧局势稳定,经济又获发展。1845年通铁路,19世纪90年代出现电车。1918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城市职能扩展,工业发展迅速。1920年将周围郊区合并,形成大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纳粹占领。1945年5月5日获得解放,进行重建,同时为保护和恢复历史名胜进行了规划,把全市分为10个行政区。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各自独立。布拉格为捷克首都, 布拉蒂斯拉瓦为斯洛伐克首都。
http://blog.sina.com.cn/u/48b1ee5101000341


谁知道历史上的“布拉格事件”是怎么回事?

  “布拉格之春”事件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苏军决定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约在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迟迟方撤。7月之后,局势有所缓和。8月3日晚华约在捷签署联合声明,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了。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没有理由不同意。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

  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挥4个苏军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捣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军〕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界。(西方向第二方面军〕驻匈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军〕苏波合成军4个师进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军)同时苏军对北约与捷军开始全面电子压制。

  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被全部缴械,北约也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这是苏军一次典型方面军群进攻战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动用4个方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6个师,约30万人。但由于进攻过快,两个战略方向的后备坦克集团军群均未出动,只动用了各集团军,师,团的直属坦克,共有9000余辆。
  该事件基本就是这样子了..谢谢~~


中国历史上

B唐朝。唐朝的宦官一手控制了唐末中央包括禁军在内的一切权利,他们甚至可以废立天子。像唐宪宗就是宦官扶上帝位的。唐朝有一个巨监,名字我忘了,曾对皇帝和一帮重臣说了句“大家但里坐,外事听老奴吩咐”。东汉宦官有死敌外戚,明朝宦官有死敌文官集团,特别是内阁。虽然终明一朝,像王振.刘瑾.尚铭.王直.曹吉祥.冯保这样的巨监层出不断,更出了魏忠贤这样的超级大腕,但说到底他们仍是皇帝的奴才.一旦失宠立马完蛋。像崇祯只用了1个多月就解决了魏忠贤。 你可以看一下《万历十五年》和《帝国的终结》。


中国历史上

时机是一个问题,人的性格欲望也有区别。贪官不一定就造反,勤恳的人却不一定不反。
皇帝不怕贪官,贪婪说明他喜欢钱,反而安全。为什么宋朝的军事要职全是些文官,全是些巨贪,甚至是些宦官。皇帝很清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越贪婪,越不得士兵的心,造反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这种重要的位置,弄个勤快又爱兵的上去,收拢人心,士兵听将军而不听皇帝的,那皇帝就睡不安稳了。
我举个例子,蓝玉是朱元璋的爱将,出生入死。就是有一次,朱元璋让蓝玉上前训话,蓝玉的2个卫兵跟随上来,朱元璋命令二人退下,那两人一动不动,蓝玉吩咐一声“下去”,那两人马上就退下了。朱元璋一见士兵如此听蓝玉的话,马上就起了杀心,把蓝玉划入了黑名单。
所以皇帝的权术是门学问,有才能的有勤快的,绝对不能给重权。有才能而比较懒散的,可以关键时候放给他们权力,平时的话,关键位置放些饭桶贪官就行了=.=,而勤快又很笨的人,可以专门做些热血的送死任务。这样江山才没问题。
你拿这个观点,去对照下,你说的那几个都是些什么类型人就知道了。


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达成一个什么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合约内容:1、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2、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3、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臣民不愿改宗者限期迁出;其中归正宗加尔文宗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教产的归属以1624年为标准年,凡在1624年1月1日之前占有的教产可以保留(在普法尔茨及其联盟地区,以1619年为标准年)。4、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而帝国皇帝依然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等。5、正式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和瑞士为独立国家;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其中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三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勃兰登堡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哈尔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巴伐利亚因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第八选帝侯),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8、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9、瑞典还获得神圣罗马帝国500万塔勒的赔款。扩展资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英语:The Peace of Westphalia,德语:Westf?lischer Friede)是指1648年5月至10月间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内的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欧洲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结束。签订的历史背景:1618-1648 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战时和战后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被称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在中世纪的欧洲 , “大一统”存在于两个层面之上:一个是罗马天主教无所不在的宗教统治;另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使得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大一统”的局面不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年战争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欧洲“30年战争”是以鉴定一系列和约结束的吗?

1618年5月23日,捷克波希米亚议会代表把神圣帝国皇帝的使者马蒂尼茨和斯拉瓦塔从王宫窗口掷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捷克“掷出窗外事件”发生不久,国王斐迪南派一位特使来到德国。请求巴伐利亚公爵出兵捷克。公爵当即让手下梯里率领25000人马向捷克进发。捷克的新教徒们得到消息,连忙向德国的另一派首领腓特烈求救。两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遭遇,发生了激战。结果,腓特烈指挥不利而战败,他本人逃往荷兰。捷克成为德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捷克人民被迫改奉天主教,甚至以德语为国语。逃亡在外的腓特烈并不甘心,作为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腓特烈知道英王不会坐视不管。在白金汉宫华丽的殿堂内,腓特烈把荷兰国王同意帮助的亲笔书信交给詹姆士一世。对德国早就不满的英王当即答应,一定支持腓特烈。1625年,英国和荷兰经过商讨,决定不亲自出面而怂恿丹麦出兵。结果丹麦兵败如山。1630年,瑞典出兵攻打德国。德军在萨克森的吕岑,与瑞典人展开了厮杀。吕岑战役的结果是:瑞典失去了国王,但取得了胜利;华伦斯坦虽然失利,却保存了实力。不久,德国在西班牙的帮助下,打败了瑞典。年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对丹麦、瑞典的相继失败感到愤怒。他觉得,为了新教同盟的利益,必须给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于是在法国首相黎世留的斡旋下,英国、荷兰、威尼斯、瑞典等纷纷支持法国。法国终于跳了出来,成为战争的主角。1635年,法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经过一番血战,法军获胜,从此转变了战局。斐迪南失去了西班牙的支持,只好求和。1648年8月6日,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与瑞典及新教诸侯签订《奥斯纳布吕克和约》。9月17日,德国与法国签订《明斯特和约》。10月29日,参战各方签署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了战争。欧洲的这场战争从1618年开始到1648年足足有30年的时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30年战争”。[我还想知道]在世界近代史上,是英国率先开拓了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先河。英国在新旧交替的过渡进程中,1558年继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的强大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宗教战争的欧洲历史

宗教改革期间,新旧教徒尚不知宽容,常藉异端之名,彼此迫害,再加上各国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与利益的纠葛,致使欧洲在十六、十七世纪间战争不断,这些战争也常披着宗教的色彩。例如:西班牙为了保护其与美洲之间的贸易独立地位,派遣“无敌舰队”征英,便是以捍卫旧教,讨伐新教为名。最惨烈的一场宗教战争莫过于“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一开始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新、旧教争执,起因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境内的新教徒,激起波希米亚(Bohemian)新教徒的叛变,并意图寻求独立。后来丹麦、瑞典、法国等也都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加入了战团,最后竟演变成全欧洲的大战争。西元1618年,信仰新教的波希米亚人民发动叛变之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Ⅱ,1619年—1637年)迅速派兵镇压,事后并迫害新教徒,下令废止一切宗教自由。波希米亚战争的结果,让英国、荷兰、瑞典、丹麦等新教国家感到震惊,担心旧教的势力会因此而壮大,有意派兵干涉。丹麦在英国的支持下,在1625年派出六万大军,进军神圣罗马帝国。表面上,丹麦是同情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徒,实际上,争取新领土才是丹麦出兵的主因。波希米亚贵族出身的华伦斯坦(Wallenstein)意识到这是一个攸关国家存亡的战争,乃自费招募军队,力阻丹麦侵略国土。1629年,两军讲和,签订了《律贝克和约》(Peace of Lubeck)。战事至此,旧教徒占尽上风,斐迪南二世趁胜追击,颁布一项法令:要求新教徒归还在西元1552年之后所取得的教领地及教产。丹麦失败后,西元1630年,因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进出波罗的海同样感到不安的瑞典,也组织了一支新教军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素有“北欧雄狮”之称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是位军事天才,他以“步兵五列,骑兵四列”的新战法大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正当战事顺利推进之际,阿道夫却惨遭大炮击毙,瑞典军情告急。为了支援友邦,原本在幕后支持的法国也派兵加入战局。法国虽然是典型的旧教国家,却因为想要削弱邻国—神圣罗马帝国,进而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一直默默地支持新教国家。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唯一强大的盟邦是西班牙,因为两个国家的皇帝同为哈布斯堡家族成员,但西班牙本身的麻烦不少,征英之役失败后,还得应付国内接连独立的葡萄牙和荷兰;雪上加霜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又在西元1637年驾崩,而且境内的新教徒早已明白这场战争是针对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而来,因而纷纷宣布中立。神圣罗马帝国的旧教军队只能苦撑应变。 其实早从1644年以来,参战各国的代表便在西发里亚地方开始讨论如何结束这场大战。谈叛内容主要是由法国主导,谈叛期间,打打谈谈,一直到1648年才正式签订《威斯特伐利亚》(Treaty of Westphalia),和约中最重要的意义是承认新、旧教同获平等地位。

如何看待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其带来宗教战争?

西方的宗教徒,本身就非常排外,他们把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都看作撒旦,这是战争的根源。把对方看作魔鬼,发生战争就理所当然了。并非是因为宗教改革才发生战争的,在欧洲宗教改革之前,欧洲也发生过很多宗教战争和血腥屠杀。
东方宗教也经历过多次改革,但从没有发生宗教战争,比如印度教,是从古婆罗门教改革而来的,二千年以来多次改革,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
佛教在中国的改革也很多,比如农禅并重,比如《百丈清规》等等,今天的佛教就是经过多次改革的,与古代佛教有了很大不同,但没有发生宗教战争。
道教,在中国也经历过多次改革和宗派分化,也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
综上所述,欧洲的宗教战争,是其宗教徒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