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解放初期元代将军事件

时间:2024-08-03 21:35:53 编辑:阿旭

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

我觉得LZ必然不是问互相比较的军力,不然肯定是倒序,科技在发展。
所以我就说说在当代的实力:
1、秦必然第一,一统天下不说,光杀人就几乎杀了500万的他国军事。当时的政策是用敌人的头颅换公爵,所以秦军个个是杀人魔鬼。
爆发力极强,但疲软时易被灭。

2、清实则第二,爱新觉罗这个民族是很恐怖的,打明朝的时候,从一个数百人小部落,统一北方,再一统全国,可见其勇。部队军制很先进,分八大旗,还分牛录。至于清末被虐,纯属武器问题。
军制极优,稳扎稳打,但还是有少数民族的野劲儿,守城不足。

3、汉第三,继承秦朝,且汉武帝时期是多么威武,汉末群雄起义也可看出其雄伟。
上乘秦朝,实力不俗,然因汉代开始出现南迁现象,所以兵力各地不均,实力也不同。

4、宋第四,其实宋很强的,要知道面对辽、金、蒙古国这种少数民族,是很难打得,更何况宋还并非完整的国家。宋朝的士兵素质很高,进退有度。所以才能延续这么久不被灭。说宋弱的,不过就是因为觉得宋统一不了全国而已。
战斗素质高,但是保国尚可,扩张却难。

5、唐第五,唐朝真不强,重视的是经济。取代隋那是各地分争,最后自己得了块最大肉而已。
一个小小的安史之乱就不行了,可见一斑。
国富民安,导致军力下降,个个怕死。

6、明最后,垃圾之国,好皇帝除了第二个就没了,乞丐开的国有什么可说的。灭了元那是因为民心所向,电视剧里都把明搞成邪教了,这点邪教能有什么好军队?最后被清一个小部落给灭了,就是吴三桂不开城门也照样消失。
杂七杂八的杂牌军,实在不可恭维。


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事实力最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特点,我们在对比朝代的强弱,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对比,不能忽略时间去对比,毕竟时代在进步,后面王朝的武器要强于前朝,尤其是出现了热武器之后,如果抛弃时代特点,单纯对比军事实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将朝代至于当时,来看军事实力,看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力最强。以上面的条件作为对比,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为什么是汉朝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有短暂的新王朝,但是整体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作为当时来看,汉朝是不受外族威胁的。汉朝期间,如果说受到外族威胁,也只是在汉武帝之前,匈奴鼎盛时期,汉朝甚至要称臣来保证本国的休养生息,积蓄对抗匈奴的力量。不过当汉武帝强硬态度下,汉军不断的进攻匈奴,不断消耗匈奴的力量,终于将匈奴击败,汉朝北方再也不受到匈奴的威胁,从此汉朝基本没有外患,因为自身的军事实力是在是太强悍了。汉朝的军事实力强悍在末期体现的更加明显,即使汉朝都要亡国的时候,其军事实力都对外族形成碾压,周边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汉朝,即使后来军阀林立,不管是公孙瓒、袁绍、董卓、马超,在面对北方名族的时候,随便一个军阀都能对其形成碾压,更不用说整个大汉的军事实力了。有人会说唐朝和秦朝也很强,确实不错,但是唐朝和秦朝不如汉朝的地方在于,不能对周边国家形成碾压,甚至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虽然秦朝让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但是统一后的秦朝,衰败的实在太快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

湘西尸王是什么

《鬼吹灯》中,湘西尸王是湘西地方一个十分厉害的僵尸,传说它是元代的一个大将军,生前杀人无数,死后仍然戾气十足,电视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附近寨子的村民都很害怕靠近湘西尸王埋葬的地方,因为曾经有人上山采药的时候,曾看见湘西尸王出来吃人。

民间传说中的湘西尸王和《鬼吹灯》中的湘西尸王差不多,不说传说湘西尸王之所以得名“尸王”,是因为有一日,湘西地区所在的墓地中,棺材都炸土而出,然后尸体都到地面上,都朝着这个元代大将军所在的方位跪拜”。

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在《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湘西尸王的存在缺失令普通人感到十分害怕,不过作为卸山派总把头的陈玉楼和搬山道人鹧鸪哨,对这个湘西尸王并不在意。


湘西尸王的来历

关于湘西尸王的来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已经明确交代过:它是元代的一个大将军,生前杀人如麻,戾气十足,死后被埋葬在了瓶山。

民间传说的湘西尸王的来历也是元代的一个大将军,不过至于这个大将军究竟是谁,却很难追究。

不仅仅是《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提到了这个神秘十足且十分吓人的湘西尸王,在《盗墓笔记》里,湘西尸王也有登场。

以湘西尸王为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和小说并不在少数,不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要数《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中的湘西尸王了。

就算湘西尸王真的存在,也是在民国时期了,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哪里还有什么精灵鬼怪,自然不用入戏太深因为湘西尸王感到害怕。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节是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而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又称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后与各地饮食习俗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种类,被人们所喜爱。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最早月饼一词是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中秋节吃一种“宫饼”。慢慢流传到民间,百姓们称这种饼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有关月饼的历史传说: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老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月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无相聚的非人道日子。于是,月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月饼,吃月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亮剑》原型人物是什么?

《亮剑》李云龙原型比较多,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开国中将王近山。王近山是红四方面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一员骁将,他骁勇善战,打仗喜欢带头冲锋,身先士卒,在革命岁月中立功无数。凭借赫赫战功,王近山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第二个是开国上将许世友,李云龙出身于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黄麻起义,在独立团长期独当一面,这些都与许世友有着相似之处。许世友也是参加过黄麻起义的老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根据地做到了军长,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在胶东独当一面。这些履历,都与李云龙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许世友的级别比李云龙高太多了,红军时期军长、抗日战争胶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山东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三个是旋风司令韩先楚。李云龙出身于鄂豫皖苏区,参加革命前是大别山里的一个篾匠。这与韩先楚的经历完全相同。当然了,韩先楚的军事能力,十个李云龙加起来也比不上,他指挥的奇袭威远堡、解放海南岛、汉江南岸阻击战,不是李云龙可以望其项背的。《亮剑》其他人物的历史原型赵刚,原型是开国少将李震。李震是河北藁城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抗战前夕参加革命,担任过团政委、旅政委,是我军中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这一点与赵刚非常相似。而且,李震建国后的履历与赵刚几乎一模一样,亮剑原著中的赵刚在动乱年代自杀,完全就是还原了李震的经历。孔捷,原型是肖全夫。肖全夫,开国少将,出身于红四方面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东野26师师长,随四野立下了赫赫战功。肖全夫1969年曾率部血战苏军,这与亮剑中的孔捷也是基本一致的。

《亮剑》原型是什么?

亮剑的原型人物是王近山。”亮剑“是由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人联袂主演的战争题材剧。”亮剑“讲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该剧于2005年9月12日在央视一套首播,该剧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该剧的最大突破在于:把社会潜藏着的传统审美心理变成了现实,把战争题材领域呼唤了几十年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掘出了中国式的“巴顿将军”。在完整版”亮剑“中加大了对战局的分析,充分展现了解放军战士的军事素养和朴素的军人素质。而解放后,李云龙与张白鹿的感情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此次的完整版也完善了这段戏的铺陈,既增加了故事的整体连贯性,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生活的李云龙,使他的形象更饱满、更真实。

李运昌的人物评价

“ 全国解放没有冀东, 冀东没有李运昌不行”——毛泽东注:下面的简介主要参考《中共党史人物传(84)》中央文献出版社辽沈战役纪念馆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组任字【1986】36号),任命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运昌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领导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工作。李运昌同志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召开的全部四次会议,参与审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陈列大纲细目、陈列艺术设计方案和《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样稿,协助解决了资金不足等建馆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难题,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7月10日,李运昌同志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举行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奠基典礼。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运昌同志出席了典礼仪式。

李运昌的传奇人生

[北支那方面敌情要图]昭和16年(1941年)从这份重要的战略地图中可以看到,在抗战历史恢弘壮阔的舞台上,那屈指可数的十几个闪光的名字中,就有将军不朽的大名。只是奇妙而不可思议的是,将军的大名也成了地图上唯一一个具有传说色彩的名字,但却并不是将军的本名。看吧,那个孤悬敌后,铁血扼守整个华北和东北咽喉的“冀东军区李云长”,就是李运昌将军!为什么李运昌将军的名字,在深谙情报工作重要性的日军战略地图中变成了“李云长”?嘿嘿,因为它完全是来源于中国民间对英雄传奇人物的叙述传统。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神出鬼没的将军被民间传说成天上星宿下凡,比天上的关公老爷地位还高。于是李运昌被传奇成了“李云长”,最后竟然连狡诈的日本人也信以为真了。可以说,在如此重要的战略地图上搞错主要对手的名字,这在日军应该是十分罕见的,但却从反面印证了李运昌将军神出鬼没的传奇色彩!那时关里曾有这样的民谣传唱:“李云长,大忠良,骑红马,挎大枪,打日本,捉豺狼。”就是在这样传说的流播中,“李云长”成了抗战期间苦难冀东人民心中的传奇,而侵华日军则把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李云长”的名字写在了他们的战略地图中,写在了整个北中国的咽喉上!这是多么优美的传奇,并且是借着敌人的笔记录下来的传奇!如果不是那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这张地图,并且碰巧自己粗浅了解一些这段历史,来讲给大家这段传奇故事,今天还能有多少人知道它呢?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侵华日军的战略地图上,曾经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抗日传奇?纵观整部伟大的抗战历史,这样的传奇都绝无仅有。它美得让人屏息,令人敬仰! 李运昌,原名李芳歧,1908年9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25年10月,经李大钊同志推荐,入广州黄埔军校四期学习。同年11月,17岁的李运昌被黄埔军校中共党总支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浴血奋斗的革命一生!1926年,军校派他带领第四期一批提前毕业的中共党员骨干组成的干训队,去广州参加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学习研究农民运动问题,准备投入农军建设工作。 从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后,李运昌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汕头彭湃同志处搞农军工作,并担任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农军部主任。李运昌把学员们每个区县分配一至两名,大力开展农民武装工作,按照黄埔军校的训练方法严格培训。从1926年11月到1927年4月,半年时间就在潮阳区、潮安区、揭阳、澄海区、普宁、梅县区等地组织起了农军模范队,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农民革命队伍,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东的革命形势受到严重冲击。广东军阀开始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开始蔓延。李运昌此时恰好在普宁检查工作,也已成为反动派抓捕的重点对象。面对严峻的形势,李运昌和杨石魂、林甦、陈魁亚等主要领导同志商议对策,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并立即派人去向中共海丰地委请示。1927年4月23日,中共海丰地委书记张善铭批准暴动,他们立刻成立了潮普惠三县军事委员会,推选18岁的李运昌(当时仍用名李芳歧)为主席,杨石魂为副主席,下设前线指挥部,由李运昌任总指挥,何石任副总指挥。在普宁县附近的塔脚,李运昌宣布举行武装暴动,这是中国共产党打响的反抗“四一二政变”的第一枪!李运昌指挥5000多农民军,猛攻国民党反动派据守的普宁县城,并乘机围点打援,消灭了增援之敌600余人,夺取了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个胜利。此后由于敌众我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暴动农民军主动转移。5月3日,他们在新田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汕头前方委员会,并建立“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后改为革命军),黄埔二期学员吴振民任总指挥兼第一团团长,钟彭任第二团团长,李运昌任第二团党代表。这是当时党领导的第一支新整编的农民武装。这支队伍先后转战广东、江西、湖南边界,与反动军队周旋战斗,同时积极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并获得中央军委和周恩来及湖南省委的指示,要求他们在湘南举行暴动,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周恩来并指示他们与湘南工农武装合编成湖南工农革命第二师,准备参加秋收起义。然而就在接到中央指示后不久,他们遭到了反动军队的残酷围剿,部队损伤惨重,总指挥吴振民同志壮烈牺牲。李运昌带领部分队伍突围,并将其整编为湖南革命军第二师独立第一团,继续转战江西左安、蛾兴、营前一带打游击。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李运昌于是率部向井冈山靠拢,但再次遭到敌人围攻,部队被打散。辗转联系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未果,只得于1927年11月返回北方。 1927年冬,在反革命政变的残酷镇压下,中共乐亭县特支党组织已经完全瘫痪。返回故乡的李运昌先与村里党组织接上了组织关系,然后开始着手恢复党的组织,并同中共顺直省委取得了联系。1928年2月,李运昌领导建立了中共乐亭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宋匡我任宣传委员,徐运步等任县委委员,初步恢复了全县的党组织。在此期间,李运昌多次组织领导了鞋业工人罢工和农民的反霸斗争。他积极贯彻中共“六大”的精神,大力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捐和反霸斗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1928年10月,李运昌又到滦县组建了中共滦乐中心县委,李运昌任县委书记,把滦县、乐亭两县的地下党工作统筹管理,重点抓党的组织建设。此后,一度瘫痪的冀东党组织在李运昌的努力工作下,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党开展工作、领导人民斗争奠定了组织基础。1929年1月,李运昌调任中共顺直省委,任省委秘书。这年夏天,中共顺直省委、天津市委因叛徒出卖而遭到严重破坏。危急时刻李运昌代理了一个多月的省委秘书长职务,及时通报中共中央,配合党中央很快重建了顺直省委,重新开展工作。8月,他在执行“飞行集会”撒传单的任务中被敌人逮捕,判刑1年零1个月。1930年9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全国特路总工会任特派员,先后在唐山铁路南厂、铁总满洲办事处(沈阳)等地工作。1935年春,组织任命李运昌为中共京东特委特派员,创建京东特委机关。这期间为了掩护身份,他开始使用“李运昌”这个名字。1936年4月,李运昌被任命为中共京东特委书记。7月,李运昌又帮助唐山建立了中共唐山工作委员会,在冀东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学校教职员工联合会、农民齐心会、反帝同盟、抗日救国十人团、劳工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4月,李运昌接到北方局通知,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代表会议。5月初他到达延安后,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随后又参加了中央召开的白区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李运昌把冀东地区的基本形势和冀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斗争情况,向中央作了系统的汇报,并在中共中央主办的《解放》周刊上,以“鹿鸣”的名字发表了《日寇汉奸统治下的冀东人民》一文。在延安期间,周恩来单独接见了李运昌,对他在冀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请他为毛泽东主席作工作汇报。在听取了李运昌的汇报后,毛泽东对冀东的工作表示满意,并鼓励他回去之后继续努力工作。在离开延安之前,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又单独找李运昌谈话,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并任命李运昌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要求做好游击战的准备工作,进行武装抗日斗争。中央还专门选派了两名团级红军干部李润民、孔庆同,随李运昌一起返回冀东开展工作。 敢打一联队关东军的八路作为讨论日军训练水平的例子,本书中专门用了一节叙述马家峪之战。这次战斗中关东军和《亮剑》一样遭到了八路军的伏击。不过,被伏击的关东军不仅仅两个中队,而是作战兵员两千多名的整整一个联队。在日军“春兵团”,即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的作战纪录中曾经提到这次战斗,本书中对此则有更充分的描写。很遗憾,除了日军自己分析可能是遭遇了八路军李运昌部以外,在中文资料中没有找到相关的材料。因此,关于这支和关东军大打出手的八路军部队,至今无法确定它的番号。大宅壮一这部书中提到马家峪之战,是以此战为例说明针对八路军独特的作战方式,日军训练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单纯的正规操典式作战在八路军面前即便是关东军这样的精锐,也难免吃到苦头。马家峪,是个常见的地名,华北地区至少有三个马家峪,而且非常巧,个个都和八路有些关系。第一个马家峪在今山西黎阳境内,1938年八路军129师徐向前部为配合徐州会战从这里出击,发动响堂铺之战,歼灭日军辎重部队四百余人;第二个马家峪在山东费县,一度是115师聂荣臻司令部驻地;关东军遭遇八路伏击的这第三个马家峪,地点在河北省抚宁县,时间是1944年4月中旬。战斗的开始毫无悬念,几乎和所有八路军作战的老套路一样。日军发现一支人数不多的八路(此书中记载约三百人,春兵团作战纪录中,提到约一百人)在自己辖区招摇过市,自然是立即出击,试图一举围歼。八路掉过头来就跑,一来二去皇军抬头一看,嗯,怎么四面全是山了?这种战术八路军已经玩得熟练已极,这样的小股八路多为地方武装,目的就是钓鱼,把日本兵钓进包围圈让主力部队收拾,人称狼诱子。

桔子洲头全诗

“橘子洲头”全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关于橘子洲头的诗词

关于橘子洲头的诗词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何永沂《湘西游吟草 其一 顺游橘子洲头枫叶未红》、吴金水《橘子洲》、邱登成《长沙橘子洲》等一、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释义: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迷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二、湘西游吟草 其一 顺游橘子洲头枫叶未红(近现代:何永沂)苍茫大地漫烽烟,一问沉浮六十年。想象万山红尽染,伫看秋水共长天。释义:作者感叹时间飞逝,想象着眼前的美好景色。三、橘子洲(近现代:吴金水)满眼风光催酒醒,优游初过望江亭。春馀云气来衡岳,雨后波涛下洞庭。我欲纫兰酬屈子,谁能鼓瑟起湘灵。同俦遥指朱张渡,杨柳风摇万缕青。释义:描绘了作者酒后乘船畅游橘子洲,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欣赏美景。四、长沙橘子洲(近现代:邱登成)嵯峨石像矗洲头,占断霜天一半秋。神曲已歌三四代,湘江依旧不东流。释义:毛主席巍峨的石像屹立在橘子洲头,隔断了两边的美景。经典的诗歌已经传承了三四代,湘江的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扩展资料橘子洲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远在唐代,橘子洲头就盛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合,鱼羹稻饭常餐。酒盈杯,书盈架,名利不将心挂。”这是唐末李殉的诗句,描绘了1200年前橘洲的江景。杜甫也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橘洲,便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这里。宋肖大经的《肖夏诗》誉称橘洲为“小蓬莱”,名胜水陆寺中的“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的名联仍脍炙人口。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南面朱熹、张轼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香港回归是哪年

香港的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7月1日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这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在香港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澳门回归的步伐也在加快。1999年5月15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5月20日,中央政府任命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回归祖国后,香港、澳门作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依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澳门实行管治,与之相应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体制得以确立。

  • 上一篇:宋荣贵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