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十名
排名如下,供参考:第一:一部,501第二:三部,502第三:12所,33所,14所,25所第四:二部,23所,31所,503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火箭运载技术研究院属于国企吗?
亲,你好,火箭运载技术研究院属于国企的公司名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公司性质:国有企业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公司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简称一院一部),成立于1958年4月2日,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承担了我国大部分运载火箭研制任务,是承担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核心装备部门。拥有现代化的办公设计场所和国内一流的实验能力、实验设施和试验场地,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略火箭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拥有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等多个核心平台,具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誉为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和“总设计师的摇篮”。【摘要】
火箭运载技术研究院属于国企吗?【提问】
亲,你好,火箭运载技术研究院属于国企的公司名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公司性质:国有企业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公司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简称一院一部),成立于1958年4月2日,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承担了我国大部分运载火箭研制任务,是承担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核心装备部门。拥有现代化的办公设计场所和国内一流的实验能力、实验设施和试验场地,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略火箭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拥有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等多个核心平台,具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誉为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和“总设计师的摇篮”。【回答】
我国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创新高,为我国航天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助力?
我国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创新高,为我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国际空间站建设,甚至是对火星的探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以后我们发射推力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等世界航天强国也能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更加值得庆祝的是,全中国人民对我国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创新高寄予厚望,如今能如愿以偿。让我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崛起而欢呼!如今,我国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创新高,我终于忍不住,泪水模糊了我双眼,向祖国敬礼,向辛勤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敬礼。我们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不用再寄希望于别人,我们有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敢做别人还不敢做的许多事,不久,我们的学生科学教材,尤其是宇宙深空学科教材,乃至全世界学生的科学教材,不再只会写:”国外科学家发现”,更多地将打上:”我国科学家发现……”。有了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我们的航天科技,宇宙科学就能更主动深入地研究。不再仰仗别人的科技施舍,自主发展高精尖通讯技术,自主研究精密制造精确计时技术,更可以多视角观测近远天体,为将来建立宇宙基地打下科技基础,从中发现宇宙现状,分布规律,利用发现为我所用!以前,当看到教科书上所有的宇宙太空知识,都来自国外人的发现时,心里既向往又羡慕,继而失落……如今,我们的天宫,我们的嫦娥与玉兔,我们的贵州”大碗”等已渐露峥嵘,心里已经有了欢乐的自信在升腾,相信,长征火箭连续发射的成功,将拓展我们更宽阔的视野,引领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复兴!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三号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几次飞行?
引言: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13号卫星,这是航天技术的一个大突破,这一次的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6次飞行,这也象征着我国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强大。一、第406次飞行在北京时间2022年1月17日10:35,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13号卫星成功发射,并且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一次的成功发射,象征着我国航空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本次发射任务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完成,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被誉为金牌火箭具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等特点。这样的特点在全球的航天技术中都显得十分先进,正是由于我国先进的航天技术,才能够在太空留下属于中国的脚步。13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也象征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科学实验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二、成功发射13号卫星这一次卫星发射所用的火箭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202年的发射任务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计划超过15次,有希望创造该型火箭年度发射次数最高纪录。这样我们也能够看到该火箭的工作效率,以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之快。这一次,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用去任务化的设计思路,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发射计划调整能力,能够随时应变突发情况,顺利完成发射任务。我国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三号卫星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6次飞行。这能够看到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火箭发动机都造得出来,为什么飞机却不行
从技术上来讲
材料和工艺是两大根本难题
首先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所需的材料我们不能制造
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需要高强度耐高温材料
现代喷气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在工作过程中
通常要承受1600-1800摄氏度的高温
同时还要承受300米/秒左右的风速
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空气压力
工作环境极为恶劣
目前世界先进发动机都采用高温高性能高铌钛铝合金
而这个我们国家还没有研制出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艺不过关
现代涡轮叶片通常采用定向凝固的单晶材料制造
还要在内部开辟风冷通道
也就是说叶片要是空心的
铸造的过程中要定向凝固
形状复杂的叶片必须是一块晶体
以提高高温下的性能
而且还要有绝对高度精度
这种工艺极其复杂
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
火箭发动机属于一次性用品,用完就丢,不需要太高的耐用性
为什么我国能够造出航天火箭的发动机,却造不出战机的发动机,就算造出来的,也是重大故障频发?
你说这些话其实有很深的误解在里面。
我国可以造战斗机的发动机,而且已经造了几十年,造了起码好几万台航空发动机了。
最早的歼-5战斗机,用的就是国产涡喷5发动机,歼-6战斗机用的则是涡喷-6,歼-7好歼-8战斗机用涡喷-7,后来又改用涡喷-13发动机,轰-6轰炸机用的似乎是涡喷-8,而歼轰-7战斗轰炸机用的也是涡扇-9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虽然都是仿制的外国型号,但全部都是由我们自己制造的,不但造了很多年,而且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之后,寿命有了改善,可靠性也很不错。
我国的战斗机改用国外生产的发动机,是从第三代的歼-10和歼-11开始的,这两种战斗机都使用了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而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发动机因为性能落后不能满足三代机使用的需要,必须引进外国发动机才能实现较好的作战性能。
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动机工业不是造不出发动机,而是造不出足够好的发动机,在性能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就只能用进口产品了。
但在进口国外发动机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航空发动机这种尖端工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发展得起来的,世界上能造出好发动机的国家也不过三个半,美国、英国、俄罗斯算三个,还有半个算法国,中国虽然只是二流,但距离法国并不远,加快半步就能赶上,到时候就能挤进第四个了。
乐观估计,再过10年,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就能挤进世界四强。
另外,你说的重大故障频发的应该是指WS-10吧?这个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单位虽然已经是国内一流的发动机制造企业,但放在国际上还真的只能算是末流,规模小基础薄,研制经费也少,WS-10的研制历程简直就是屌丝的奋斗史,搞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毛病多多,就拿航空试验台来说,这是研制发动机必不可少的玩意儿(其实就是携带发动机试飞的大飞机),可研制WS-10的时候我们国内根本就没有合格的航空试验台,最后只能拿一架SU-27凑合着改装一下,勉强飞了几百个小时算是过了关,其实根本就是没有走过一个完整的研制流程。这样搞出来的发动机当然就是毛病多多,毕竟先天就不足嘛。
解决办法就是多飞,在使用中持续改进,逐步克服困难,据说WS-10现在已经好多了。
中国成功发射1箭22星,创中国航天发射新纪录,此次发射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成功发射一箭22星,也是目前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此次发射也创下了中国航天发射的新纪录,为未来人类进入新太空的需求做了铺垫作用。一、 中国成功发射一箭22星,创最新纪录2022年2月2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顺利发射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在2020年,我国成功实现“光杆”长八首飞,作为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在2022年再一次完成首发任务,实现新结构的首飞。从两级半结构变成了两级串联结构,在在和飞行轨道做适应性调整后,高效地完成了一举多得的任务。二、 一箭22星项目为未来人类进入太空打下基础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会逐渐的变大,而空间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多,故改变发射流程,缩短火箭研制的周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此次通过一建22新的创新记录,实现了三高发展,未来长八火箭的发射在一年之中可以达到50发,顺利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此次一箭22星项目通过“三层式多星分配器”从上到下,一次搭载两颗,14颗和六颗卫星,通过大直径安装操作来分离上下卫星的轨道结构,让卫星整装进入流罩,顺利“上车”。三、 共享火箭拼车的新模式将被打开,人类有望提前登入太空一件22新项目自想开之后,也打开了火箭共享拼车的新模式。通过这种拼车的方案,将会为用户提供更加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在门槛上极大的降低了。通过这次长巴遥二火箭的成功探索,也让我们的共享火箭发射进入了一个常态化。未来,人们有望提前登入太空。总结一件22新项目创新纪录,也为我们未来人类提前登入太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卫星轨道的设计和结构的改造来进一步的共享火箭,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我国成功发射一箭十六星,我国今年在航天科技中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国成功发射一箭十六星,在我国今年的航天科技中取得了以下的成就。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3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是中国航天2022年发射任务首战告捷。中国航天八院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一种具有发射不同轨道要求、能发射单星、多星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长二丁火箭以其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发射著称,被称为“金牌火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2022年内将有四十多次太空飞行任务。长二丁火箭计划已完成15次以上的发射任务,这将创下全年最多的发射纪录。二、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2022年对于中国的空间站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计划通过6次发射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太空站的任务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技术验证阶段、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神舟13号飞船将停留六个月,完成对空间站的所有关键技术验证,然后进入建设阶段,依次发射天舟4号、神舟14号、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船。在航天员配合下,太空站将在太空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和中心舱进行交会对接、转位,最后建成 T字形空间站。三、“谷神星一号”商业火箭的连续三次发射成功我国的“谷神星一号”商业火箭的连续三次发射圆满成功,使星河动力航天保持了100%的成功率,创下中国私营火箭发展的新纪录。此次发射的成功,也是“谷神星1号”从“成功”向“成熟”迈进,将成为私营火箭大规模商用发射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要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载 。
中国自主地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完成了各种运载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参考:
1.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航天发展史历程是怎么样的?
中国航天发展的四大里程碑: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3、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了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科技与中国航天科工有什么区别?
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 哪个好?两者有什么区别?科技总体上要好一些,科技搞民品,五院航天总体设计,钱多。科工搞军工,2院(地空导弹研究院),3院(飞航导弹研究院)等。但也不能这么绝对,具体还要看哪个所,本人觉得501(五院总体部,载人航天总体事业部)最好。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都是属于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它们在职能和管理方面有所区别,它们的区别为: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2、航天科工现由总部、5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11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6家上市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1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中国航天科技是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而中国航天科工是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监控等任务。4、中国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为主业,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发产品主要有卫星,运载火箭,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卫星运营服务产品,高端工业计算机、集成电路、光机电等信息技术产品,碳纤维、覆铜板、飞机刹车盘等新材料产品,太阳光伏、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扩展资料: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的前身都是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两个集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两个公司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个公司在1999年7月,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中国有哪些航天技术?
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航天技术,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以下是一些重大的成就:
1. 神舟系列飞船:自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以来,中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11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系列飞船有效地表明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技术能力和雄心壮志。
2. 长征系列火箭: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为中国最常用的运载工具。它们已经成功地将卫星、探测器、载人飞船等送入太空。
3. 月球探测器:自2007年起,中国已经成功地向月球发送了两个探测器,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之后第四个到达月球的国家。
4.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开发的一种卫星导航系统,类似于美国的GPS。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正在不断推进技术的发展。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声誉,也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液体火箭相比于固体火箭的优势有
由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是从燃料罐中抽取出来的,因此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速度更为均匀,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时间。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燃料,以获得特定的弹道特性。在发射的灵活度上要大大的强于普通的固体燃料火箭。火箭炮是一种可以发射多管火箭的炮兵武器,发射管固定火箭的发射方向和仰角,火箭依靠自身动力前进,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枚火箭弹对目标进行突然袭击。火箭炮具有重量轻、火力强、射程远等优点,尽管精度较差,后勤压力大,但仍然非常厉害。
为什么中国的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先进,飞机发动机方面落后?
为什么中国的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先进,飞机发动机方面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非常重视航天运载火箭,拨重金给了科研人员,这是保卫政权所必需的,无论花多少钱都值得。航空技术,相比之下重要性就低得多了。上世纪70年代虽然成功研制了“运十”,但是之后侧重点也是航天技术,航空自然要让路的。今天10时3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及搭载的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等8颗卫星发射升空。主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我国不仅是航天大国,也是航天强国,这是世界共识的。航天事业是中国人的骄傲,到现在还造不出大飞机和发动机,仅有的ARJ21、C919、新舟60和运-12全线产品都需要使用美国的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的,几分钟就完事了,基本不存在“平均无故障时间”指标。但飞机发动机大大的不同了,质量不好,维修周期太短,就没有办法在竞争的商业中生存。两者之间技术复杂程度不同,火箭和飞机对工业体系的要求也不同。火箭看似强大,事实上并不精细,因为分离、变轨和回收等环节有很多精、细、化的控制,纯粹“工业产品”的角度来说,需要的加工程度并不高深。有一些材料需要耐火,也是简单的“强度忍耐”,并不像航空发动机的叶片,除了强度,还要有韧性、温差、老化等很多方面的要求。飞机上使用的“航空发动机”就更不同。飞机发动机有“活塞”、“涡桨”、“涡轴”以及“涡扇”四种,每一种都需要相当高深的加工技术。必须要有完美无缺的加工技术,才能保证航空发动机特别高的质量,才能在国际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事实上,除了战斗机的“涡喷”发动机可以不计较商业利益,其它的发动机都必须“省油、耐用”,而且要有超级强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目前,全球民航业主要使用涡扇飞机。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发动机叶片技术已达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单晶硅、精密锻造、数控成型、复合材质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国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的。这也就是我国的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先进,飞机发动机方面落后的原因。
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发展瞄准最优最强
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发展瞄准最优最强重型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重要运输工具,也是航天强国的标配。极少数航天强国都在积极拓展重型运载火箭,以期在日益激烈竞争的航天博弈中拔得头筹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科技进步。历经千辛万苦,美国航空航天局最终实现了“阿提密斯1号”发射并成功绕月返回。美国打造的这款登月火箭大量采用昔日航天飞机成熟技术,但在执行任务时依旧是一波三折。这是一款美国寄予厚望的“美国人重返月球”的重型火箭,超越了当年的“土星5号”登月火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马斯克则另类打造了“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另辟蹊径研制可用于登月和登火星的“星舰”系统。由此可见,无论是美国官方,还是美国民间,都在积极发力打造重型天地运输系统,并迈向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目标。但由于重型运载火箭技术先进且复杂,涉及行业配套和工艺水平超高,系统集成难度更大,除了美国之外,遍数俄罗斯、日本、印度、欧空局等,只有中国拥有研发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这也就难怪美国把中国视为系统性战略对手。中国航天发展志在高远,不满足只在近地空间运营大型空间站以及其他应用航天载荷,更不满足只是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登陆月球和火箭,把中国人送上充满神奇色彩的“广寒宫”以及更为遥远的“红色星球”一直都是中国追求的不懈目标,探索广袤太阳系的奥秘也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要想实现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鸿鹄之志必然离不开重型运载火箭,为此中国早就开始做“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至今为止研制的最大载荷能力的运输工具,可以把重达130吨的超大载荷送到地球低轨道,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射大型空间站只需要一枚火箭就可以实现运输目标。相比于比较保守的美国“阿提密斯计划”登月火箭,中国重型火箭技术更为先进,相比于马斯克的“重型猎鹰”火箭,中国重型火箭大推力发动机更具实力和灵活性。但马斯克发展商业航天的总体思路还是比较前瞻,既要全力降低成本,又要充分创新,甚至采用颠覆性的设计理念,如“星舰”系统等,为此引起国际航天界的重视和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航天既要立足自身解决关键技术发展,同步大力倡导发展民营航天,百花齐放,同时也要充分借鉴世界科技文明先进成果,从而让中国深空探测行稳致远,最终服务于人类科技命运共同发展。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获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具有哪些意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5G二级发动机YF-100M完成了300秒热试车,这也是该型发动机的第3次热试车,累计试车时长650秒,本次试车取得圆满成功。YF-100M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型发动机关键技术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推进奠定坚实基础。这套发动机最大的亮点是“泵后摆”技术。其实我国在2017年6月2日试车成功120吨级的泵后摆发动机,成为地球上第二个掌握泵后摆核心技术的国家。所谓“泵后摆”是相对“泵前摆”而言的,之前我们要想让火箭在飞行中调整方向,只能让整台发动机摆动来实现,但是掌握了泵后摆技术,以后就可以发动机不动、只让发动机后的摆动喷管动就行了。泵后摆技术带来一大技术收益,因为发动机不再动,所以在有限的箭径内可以装下更多的发动机,因此可以提高火箭的推力。这得益于我国耐高温高压的波纹管等“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此次二级发动机,就在之前研发的新材料基础上再次创新,使用了大尺寸再生冷却钛合金喷管,耐高温高压性能进一步提高。新一代载人登月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环保,我们之后在载人登月时再使用的是130吨级液氧煤油泵后摆发动机,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有毒推进剂进行航天发射活动的历史。这种高压补燃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它的高空改进型号(适应低入口压力启动、推力室喷管面积增大)特别适合用在载人登月运载火箭的二级上,早已完成超1万秒整机热试车考核。此次连续多次通过300秒长程试车,标志着我们载人登月的交通工具离成功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