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石的资料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关于化石方面的资料,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化石的资料,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化石是在地质历史(距今48亿~1万年间)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是茎、叶、贝壳、骨胳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有时在岩层中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唐颜真卿对螺蚌化石,宋沈括对植物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本质和来源,都有过比较正确的理解和阐述。 化石通常根据生物所属的分类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及按不同生物门类而统称的如珊瑚化石、龟鳖化石、松柏化石等。同时,还根据生物个体大小的不同,将能用于研究的化石叫大化石,如腕足动物、三叶虫、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等的化石;但对于这些生物的微细构造进行研究时仍然要使用显微镜,如珊瑚化石和具介壳动物的壳的构造等。对于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微小的化石,称为微体化石,如有孔虫、介形虫、硅藻等。某些大生物的微小部分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虫牙(虫颚)、牙形石等,甚至小的鱼鳞、鱼牙等也常属于微体化石。这一名词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还有如竹节石、软舌螺等,有些学者视其为微体化石,有些学者仍把它们视为大化石。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在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极为微小的化石,它们的直径在30~10μm以下,被称为超微化石。超微化石包括颗石、盘星石、微锥等。 将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保存为化石的各种作用被称为化石化作用。形成化石的条件:①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②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③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④在以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一个动物群死亡后,首先形成死亡群。死亡群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尸体经搬运或仍在原地堆积形成尸积群。尸积群中未被有机和无机条件破坏而保留下来的硬体被沉积物掩埋的就叫埋藏群,被搬到远离原来生物生活地区的叫异地埋藏,否则叫原地埋藏。被埋藏的生物遗骸或遗迹在成岩过程中和以后未被破坏而保存下来的就构成了一个化石群。由此又可以看出,能形成化石的只是当时生物群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化石群的组成可能是很复杂的。 化石的基本解释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为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知道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 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化石的相关研究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寒武纪是距今5.4亿至5.1亿年的时间段。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4亿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轰动了世界,如今这个化石群已被联合国列为科学遗址。1947年,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的时间间隔有1.1亿年,两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而澄江动物化石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最重要的环节。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发现始末。也许,世界上没有一处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过程,能如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这般传奇。1984年6月中旬,刚刚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硕士 毕业 的侯先光,来到云南澄江县的帽天山,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他住在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工棚里,天天早出晚归,爬过崎岖的山路,到选点搜寻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头常常有两三吨重,然而,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得来想要的收获,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却依然两手空空,侯先光不免有些失望。7月1日下午3点左右,正在紧张发掘的侯先光一抬脚,鞋跟不慎剐落了一片松动的岩层,一块形状奇特却又保存完整的化石露了出来,欣喜若狂的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他再接再厉,当天就发现了三块重要化石,后来进一步鉴定发现,发现的分别是纳罗虫、腮虾虫和尖峰虫化石。如同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此后的数天里,侯先光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许许多多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返回南京后,他与导师张文堂教授,撰写了《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并在论文中将澄江的动物化石定名为“澄江动物群”。此后,在帽天山,诸多科学家们从未见过的奇特古生物陆续重见天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陈均远教授、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等人陆续加入研究行列,一系列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的 文章 ,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1992年,澄江动物化石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地址遗迹东亚优先甲等第四号”。2005年11月底,澄江化石群申报世界遗产的申请正式上报建设部。 化石图片欣赏 化石图片1 化石图片2 化石图片3 化石图片4 化石图片5 化石图片6 化石图片7 猜你喜欢: 1. 关于达芬奇的资料 2. 化石形成的条件 3. 关于李四光的资料简介 4. 关于台湾资料简介 5. 关于元谋人的资料介绍
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
化 石 整 体 分 类一级化石 鸟类 横道子长城鸟、杜氏孔子鸟、长趾辽宁鸟、三塔中国鸟、燕都华夏鸟稀有爬行类 中华龙鸟、尾羽鸟、原始祖鸟、杨氏东方翼龙、东方喙龙、热河潜龙稀有哺乳类 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稀有两栖类 三燕丽蟾、葛氏辽蟾二级化石 确已研究清楚的鸟类 圣贤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小凌源鸟、娇小辽西鸟、步氏始反鸟、郑氏波罗赤鸟、有尾华夏鸟、三燕龙城鸟、侯氏尖嘴鸟、六齿大嘴鸟、北山朝阳鸟、松岭鸟爬行类 长趾大凌河龙、弯齿树翼龙哺乳类 远腾兽稀有植物类 辽宁古果、古尔万果三级化石 爬行类 鹦鹉嘴龙、细小矢部龙、满州鳄稀有昆虫类 逆蛇蜓、光箭蜓稀有植物类 陈氏辽西草、常氏似画眉草、硅化木确已研究清楚的鸟类、爬行类 新生代鸟类、满洲龟、蜥蜴类(亚目)一般化石 一般鱼类 狼鳍鱼、北票鲟、满州鱼、海州鱼、吉南鱼、褶鳞鱼、原白鲟蜉蝣类 中拟蜉蝣、中蜉蝣双壳类 球蚬、豆蚬、中村蚌、日本蚌腹足类 前贝加尔螺、田螺、肩螺、平滑螺一般昆虫类 蜚蠊类、蚊类、蜂类、蜓类、甲类叶肢介类 东方叶肢介、亚洲叶肢介、平滑叶肢介、延吉叶肢介介形虫类 女星介、达尔文介、狼星介三叶虫类 高里山虫、德氏虫、莱得利基虫、蝴蝶虫松柏类 短叶杉、纵型枝、苏铁杉苏铁、本内苏铁类 侧羽叶、似查来亚、蕉羽叶蕨类 锥叶蕨、拟金粉蕨、茹福特蕨银杏类 裂银杏、拜柱、似银杏、茨康诺斯基叶推荐于 2017-12-16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3个回答【长沙结石专科】胆结石怎样排石,【专业取石】长沙南湖结石医院,结石检查9元+保肾取石+护胆取石,不开刀,不打孔,无疼碎石,就来长沙南湖结石医院长沙南湖医院有限公司广告玉石是什么_看完你就明白了根据文中提到的化石为您推荐玉石是什么?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玉石是什么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lp.pinduoduo.com广告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188****8493 正在咨询一个教育问题2条评论热心网友赞太谢谢谢谢媳妇查看全部2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原石价格多少_这方法真管用原石价格多少, 这方法真管用 , 翡翠的辨别 , 少听忽悠 , 翡翠真假辨别方法 , 货比三家 , 能够让水滴聚集 , 呈现出圆珠形状广告2021-03-13关于化石的资料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扩展资料: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CFPF )发起于2005年,成立于2008年。公募基金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开展促进中国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募捐活动,接受海内外热心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公益事业的有关组织和个人的捐赠。为增加本基金会资金而进行的基金保值、增值运作和投资活动; (2)开展有关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知识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3)协助政府做好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建立化石博物馆、防止古生物化石被乱采滥挖、倒买倒卖、走私贩运; (4)重点资助一些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的资源调查研究、科学发掘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奖励对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 (5)按照捐赠者意愿设立的符合本基金会宗旨的资助项目; (6)开展其他有利于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和活动;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其他专项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石145赞·19,846浏览2019-08-30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一、 辽西化石概述: 当地球别的地方被海水浸泡时,这里的大地却被甘甜的淡水包围着,因而成了中生代的生物王国; 当地球别的地方一片荒凉时,这里绽开了地球上的第一朵花,成为芬芳花果的起源地; 当地球别的地方一片沉寂时,这里飞起了地球上第一群鸟,成为古鸟的园; 当地球别的地方初等动物尚未爬行时,这里乳汁育雏的生物类群,成了哺乳动物的摇篮; 当地球别的地方悄无声息时,这里蜜蜂采花、鱼翔浅底、恐龙奔跑、鸟语花香……,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空辐射的生物群落。 20世纪90年代,中国辽西,中生代晚侏罗纪的各种鸟类及动植物化石被发现,这片贫瘠的土地震惊了世界,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古鸟类专家、古地质专家及各国的化石爱好者的目光。尤其是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连美国的克林顿总统都称之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辽西化石群在世界古生物研究史上创造了6个“世界之最”,即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次最多(共6层)、未知领域最广(含有千米以上陆相地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张和兽的骨架,有地球上第一枝“花”,距今1.45亿年(晚侏罗纪)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有世界上第一批从“恐龙”向“鸟类”过渡的动物化石——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古生物的遗体能成为化石的机会极为稀少,大概为十万分之一,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重现于世,是大自然的杰作,珍贵过于宝石。 地球属于生活在其上的一切时代的生物,它们对人类及人类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我们有权利和义务爱护好我们的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曾经的生命。那么,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地球曾经的主人吧! 化 石 整 体 分 类 一级化石 鸟类 横道子长城鸟、杜氏孔子鸟、长趾辽宁鸟、三塔中国鸟、燕都华夏鸟 稀有爬行类 中华龙鸟、尾羽鸟、原始祖鸟、杨氏东方翼龙、东方喙龙、热河潜龙 稀有哺乳类 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 稀有两栖类 三燕丽蟾、葛氏辽蟾 二级化石 确已研究清 楚的鸟类 圣贤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小凌源鸟、娇小辽西鸟、步氏始反鸟、郑氏波罗赤鸟、有尾华夏鸟、三燕龙城鸟、侯氏尖嘴鸟、六齿大嘴鸟、北山朝阳鸟、松岭鸟 爬行类 长趾大凌河龙、弯齿树翼龙 哺乳类 远腾兽 稀有植物类 辽宁古果、古尔万果 三级化石 爬行类 鹦鹉嘴龙、细小矢部龙、满州鳄 稀有昆虫类 逆蛇蜓、光箭蜓 稀有植物类 陈氏辽西草、常氏似画眉草、硅化木 确已研究清楚的鸟类、爬行类 新生代鸟类、满洲龟、蜥蜴类(亚目) 一般化石 一般鱼类 狼鳍鱼、北票鲟、满州鱼、海州鱼、吉南鱼、褶鳞鱼、原白鲟 蜉蝣类 中拟蜉蝣、中蜉蝣 双壳类 球蚬、豆蚬、中村蚌、日本蚌 腹足类 前贝加尔螺、田螺、肩螺、平滑螺 一般昆虫类 蜚蠊类、蚊类、蜂类、蜓类、甲类 叶肢介类 东方叶肢介、亚洲叶肢介、平滑叶肢介、延吉叶肢介 介形虫类 女星介、达尔文介、狼星介 三叶虫类 高里山虫、德氏虫、莱得利基虫、蝴蝶虫 松柏类 短叶杉、纵型枝、苏铁杉 苏铁、本内苏铁类 侧羽叶、似查来亚、蕉羽叶 蕨类 锥叶蕨、拟金粉蕨、茹福特蕨 银杏类 裂银杏、拜柱、似银杏、茨康诺斯基叶4赞·12浏览2020-01-17关于化石的资料 多一点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 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化石收集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爱好,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活动中。其迷人之处是收集者既可享受发现化石的激动心情,又掌握了收集和制作标本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有鉴定化石发现物的学术挑战性。几乎没有其他的科学能像化石收集这样,让初学者对史前历史知识作出如此重要的贡献。 1910年,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爵士开始其具历史意义,但充满悲壮的南极探险。斯科特 和四个伙伴最后虽成为恶劣天气的牺牲品,但遗留了重要的科学发现。从探险家的遗物中发现了 已形成化石的种子蕨,玉羊齿属。这一发现证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曾是肥沃大陆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同时可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发现具科学的重要性。从铸币到骨头“化石”来源于拉丁文fossil,意思为“被挖掘出的”,指任何埋藏的东西。不仅有石化动物、植物残体,还包括岩石、矿石和人工制品,如铸币。 现在,该词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机体的残体。多年之迷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u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 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 化石的真正面具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 史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个重要发现对第一幅地质地图的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化石学和地层学这两门现代科学。 分类 当人们提到化石时,总是使用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科学名称,虽然并不是正式或是十分普通的,例如:牡蛎的拉丁文常被称为“魔鬼的脚趾甲”,另外腕足动物则被称为“灯壳”,这些有它们的 用处,但缺乏科学所需的准确性。科学名称常以斜体字写出,后面写上发现者(即第一次描述该化石的人)的姓名。第一部分是属,第二部分是种。如果发现者的姓名写在括号内,表示该种当使用时,被划分到其他不同的属中。5赞·209浏览2016-08-04化石的资料4赞·1播放关于恐龙的化石资料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76赞·1,224浏览2016-03-08结石怎么排出石头?【治结石 到京石】长沙京石医院有限公司广告震惊 买玉石要注意了 如何辨别真假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