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有哪些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扩展资料:调查问卷的结构1、标题。通常标题中包含有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并带有“调查问卷”字样。例如《广州市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2、前言。问卷的前言部分通常包括问候语、填表说明和检查督导项目三个部分。(1)问候语,也称寒暄函,是在接触调查对象时,调查者向对方表示问候,以争取调查对象的合作并引起调查对象重视的话。内容主要包括:介绍调查目的、调查者身份、保密措施、奖励措施、表示感谢等。调查员在说问候语时,态度要亲切、诚恳,防止拖沓冗长、意思表达隐晦不清。(2)填表说明,向调查对象介绍填表说明的目的是指导并规范调查对象回答问卷。填表说明部分一般置于问卷开始,亦可放在相关题目之前。一般在开头有一个总的说明,如果个别题目有具体要求,可在题目前进一步说明。填表说明表达要详细、清楚、准确。(3)检查督导项目主要包括:问卷编号、调查起止时间、访员、督导员、审查员签字栏和审查结果栏。检查督导项目的设置主要用以识别问卷、访员,检查监督访员的工作,防止舞弊行为,也为了便于在数据录入和整理时检查、校对和更正错误。问卷编号以及调查起止时间栏可置于问卷开头,亦可置于问卷末尾。3、正文。问卷正文是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调查的主体项目,即为了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行为、态度等方面数据所设计的问题及备选答案。这部分是问卷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问卷设计的重点所在(2)关于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资料。这一部分资料由于涉及比较敏感的个人信息,所以调查收集的难度较大,通常放在问卷正文最后,结尾之前。4、结尾。在结束所有数据收集之后,置于问卷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即向调查对象表示感谢的简短表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调查问卷
三农问题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的关系????
急需答案!!!在次先谢谢各位的帮忙!!!!
解析:
2006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6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也在北京隆重开幕。由于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因此这次“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并通过 *** 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而其中的一个关注焦点仍然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实上,自从“十六大”以来,特别是最近三年,全社会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党中央、国务院更是从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以“三农”问题为主题颁布中央1号文件。其中,2004年中央1号文件(《 ***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的;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 ***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1号文件(《 ***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则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与这些文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也在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稳步推进和实施。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到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部废除了农业税;从此,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要如此地关注“三农”问题?其中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在这里,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认为关注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其实,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根据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按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年到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然而,在耀眼的数字后面却隐藏着中国经济的许多硬伤。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遭遇到了上升瓶颈。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必须在现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扩大内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数量指标—GDP入手。我们把GDP中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俗称为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因为它们对GDP的贡献率经常是高达90%以上。因此,要维持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必须充分发挥这三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调节和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而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投资这一块。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现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平均在26%以上。而一些经济学家和学者经过计量分析,测算出了当前中国正常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应该在20%左右,一般不宜超过20%。换句话说,现阶段中国的投资已经“过热”了。要保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投资这一方面的增速一定要降下来。再来看一看中国的净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需。不可否认的是,净出口对于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相当高了;要想继续提高,困难那是相当地大。此外,由于我国对其它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连年在高位运行,并且不断地刷新着记录,由此而导致的贸易摩擦也在成倍地增加。据报道,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去年美国和欧盟相继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因此,为了营造一个和谐和宽松的外贸环境,发展并维护世界贸易格局,我国也应该适当控制净出口的增长幅度。同时,相关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生态环境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例如,西方国家一再要求我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并放开对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骤然加大。与此同时,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国际游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热钱”,窥视着人民币以及中国金融市场,从而威胁到了中国的金融安全。另外,中国的出口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如果继续维持现在的出口增长模式不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削弱,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也会被抑制。如果那样的话,中国未来的发展将缺乏竞争优势和原动力。因此,可以说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已经达到了极限。那么,突破中国经济增长瓶颈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消费这一驾“马车”身上了。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有效地扩大内需是关键的关键。事实上,自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 *** 中央、国务院就将扩大内需作为宏观经济的着力点和 *** 工作的出发点,并且相应地推出了配套的措施,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七次降低存款利息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对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取20%的所得税等等,也就是当时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于拉动消费增长却十分有限。当然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我国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然而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占中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很低,他们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地扩大。一旦切实地解决了“三农”问题,让农民的腰包真正地鼓起来,让他们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么中国的经济将会出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试想一下,到时候八亿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那个时候的农民的购买力将会多么强大! 因此,当面对贫困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收入提高后,或者适当调整国民的收入分配,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会大幅度增加,那么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会相应地翻一番,两番,甚至更多,进而整个经济得到了发展。 *** 总理在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农民日报》的一位记者提问时说到,切实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步活棋。这一比喻是非常准确和恰当的。这也就是中国要在这个时候如此关注“三农”问题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了。
其次,我感到关注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几年来,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那就是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有学者测算了当今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0.45,这也超过了国际上规定0.4的警戒线。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了。不解决的话,不但和谐社会建立不成,而且极有可能危及到现在我们为之努力创造的,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的局面,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甚至威胁到国家政权。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经常说要以史为鉴,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历史上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我们农民发起的。毛主席打天下采用的战略也是“农村包围城市”,新中国的建立也有赖于我们的农民。就连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是先从农村吹起的,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叫小岗村的村庄率先在中国尝试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正是由于当时的18位大胆的农民才有了今天人们行动上的改革和思想上的开放。我们的农民兄弟是可爱的,可敬的,但是如果社会不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生活的需求,不能够给予他们平等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反抗力量也是无穷的!想想看,十三亿中国人中有八亿是农民,他们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哪一个社会团体或组织有这样强大的人力资源和这么顽强的生命力?一旦农民起来反抗,中国现在社会稳定的局面必将被打破!这样一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受到极大的抑制,甚至会出现倒退。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如此关注“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
有时候想到农民,特别是西部的农民弟兄住的草房、喝的苦涩的水,我会感受到内心冰凉,感觉到难过和痛心!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不断地推出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社会其它阶层也在倾力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力!我们不希望看到最坏的结果,所以我们现在在努力解决问题。不久的将来真的希望并且我相信能够看到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