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萧萧》人物分析
关于这个,网上资料很多,楼住可以去查阅参考,这里给你些独家的……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这是全文之首,及其平和的语调,看起来一个太正常的故事,一个关于湘西山水人情的故事。这便是沈从文的最大风格----朴质、平淡、抒情’并带有浓郁湘西乡土风情,平和叙说着关于生命,关于爱的故事。沈从文在文中执意要追寻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要构在一个奉养“人性”的“希腊小庙”
作为小说,《萧萧》和沈从文大部分小说一样,是与众不同的。它们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来的高潮,而是在描写人性上,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是丰富而微妙的。在《萧萧》中,种田的装置里闻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升级。沈从文“湘西”小说里常常出现山歌,因为那是那片土地上最为质朴的表达方式,也最为热烈的宣泄。它用《萧萧》普出了一曲山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和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美丽中是令人忧愁的”,无论是《边城》里的翠翠,还是《萧萧》里的萧萧,沈从文笔下的它们都是美丽的,看起来是轻快的、优美的、恬淡的。只是这份美丽、轻快、柔美、恬淡中,夹杂着些许的忧愁,这些忧愁又很是增添了几分人物的迷人之处,而对于她们或许并不自知。当萧萧抱着新生儿,看这自己的私生子取进大龄媳妇,又一个“萧萧”诞生时,她仍然懵懂不知。文章末,仍旧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却在屋前榆腊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而这清单的笔墨,却点处令人心颤的故事,一个所不出滋味的十年春秋,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
除楼主外,谢绝复制引用!
沈从文《萧萧》赏析是什么?
赏析:《萧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平淡无奇的湘西农村,并没有正面的景色描写,但在“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的当儿,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极其浓郁的乡村风情。作者话家常般的叙述,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了他构筑的那个平常而又亲切、充满温情的世界当中。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也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院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主题思想沈从文在《萧萧》中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不乏现实主义的清醒,也写出萧萧的命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与幸运,她一生都为外在的力量所摆布,从来没有自觉地主宰过自己命运。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但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为了更深刻地揭示这一点,小说特别设置了有关女学生的情节。在小说中,女学生是一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她们的出现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同时还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反省与反抗力量的滋生滋长及其渗透和影响。
请分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试做这样一个梦:“日复一日浸润于逼人的翠色之中,只是生活着、欣欣然,带着新生的好奇,一派混沌天真的种种感情情绪无从命名,更无从概括分析,带着点被压抑的认识的迫切,又带着点惊恐地睁着青涩的眼的怯世。于世事似乎明白了什么又朦朦胧胧,即使心里压着许多念头,仍耐着性子重复每个日子,或许时间会提示多一点未知。”
就像“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验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那一刻,只有体会,不会有明朗的意识,翠翠便处于这样一种本真之中“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对世界的认识行为还只是试探性的,带着距离,这距离来自于天性的反应,无以获得客观的判断,但倘若翠翠晓得用一种理性或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这种生活状态也不再存在。
或者,这样的梦太难以企及,只能于《边城》这样的净土中找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作圆形的循环,简单如自然之??、任意识的纵放作暗示传达平缓深远的情感。风习依本色延伸,命运如夜歌起落。翠翠淳厚自守,将对?送二老的微妙的爱情在心里深埋,只作偶尔含蓄的表露,甚至天然地对未知而好奇的事物故作抗拒姿态,是未曾涉世的半梦状态,因为不曾有向导将被这种生活状态中错开的意识理清。也正因如此,才见“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境界。”
汪曾祺曾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就像翠翠问自己“你想什么”又答自己“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那样。日子如诗如画,在别人眼中如天然牧歌,但那隐忧也会上心头“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莫名的悲哀,未能深解得,却实实在在是悲哀,其难以道破,也在于未曾命名,在于是第一层的体验,并非来自戏剧式的定义。至“如今可全明白,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这悲剧仍未极力渲染开来,翠翠明白的只是来龙去脉,对于命运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无奈或许只能隐隐觉察,她了解自己的处境,为它哭了一场,再把日子等下去,半醒了,带上点凄凉,作者的笔调仍旧悲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不愿醒来,有了无尽的意味,似可期待。
作为从头到尾的旁观者,我们可以体察翠翠不解的悲哀。她能明白,这样或能减轻一点痛苦。但若翠翠明白一切,她就不再是那个带点朦胧的无忧纯真,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翠翠,许或理性精明,懂得进退分寸应变,那么,她的悲哀会减少吗?可能是另一种悲哀,但不见得会少 试做一个今日营营碌碌者的美梦,再回到从前,什么都不必太操心,安逸舒适地干点随心所欲无关功利的琐事,但那也曾是当日漫无目的的人所要极力逃离的,被照顾得太好,有太多的叛逆想发泄,以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仍是不满,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原来,生存就是这么一种尴尬。
那么,恬淡如翠翠,是否也终将明白。
《边城》是一种重新的找寻,它的回顾,披上童年梦境的布衣,轻轻地跃跳,似无意留下雨后空灵的足音,却温柔如斯。昆德拉说:“幸福是对重复的追求”,就这样,不愿醒来。
编后
在沈从文的诗体小说里,他总是以一个“湘西人”人的主体叙述。观照他的湘西世界,以梦与真构建与现实丑陋相对的文学图景。生活在这一文学图景的女性是“恬淡自守”的。而这种看似淡然的笔调调和出来,便具有一种令人颤抖的美与哀愁,使读者与翠翠一样,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