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螺旋结构?
1、DNA解旋酶:作用是能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DNA;2、多种DNA聚合酶:(1)例如在大肠杆菌中,DNA Pol III是主要负责DNA复制的聚合酶。(2)DNA Pol I在DNA复制中的主要功能是创建许多短DNA片段,而不是产生非常长的片段。在真核生物中,Pol α有助于启动复制,因为它与引物酶形成复合物;(3)Pol ε和Pol δ负责前导链的合成。Pol δ还负责引物的去除,而Pol ε也参与复制期间DNA的修复;3、端粒酶: 主要作用是指在生殖细胞中,延伸端粒区域的重复序列以防止降解;4、DNA连接酶:主要作用是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扩展资料:DNA复制的特点:(1)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氧核糖核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复制
什么是双螺旋结构?
呵呵,我就简单给你解释下,你问的东西,是大学的课本内容喽。(注:以下均为个人归纳)1、DNA的三螺旋和四螺旋,是分别只DNA有3条和4条核苷酸链组成。也就是说DNA按核苷酸链数可分:单链,双链,三链,四链。(均是由同样4种脱氧核苷酸形成)单链DNA不用碱基配对;双链DNA碱基配对你是知道的;三链DNA是3条核苷酸链彼此互相碱基相连,从横截面上看,像三角形的3个顶点;四链DNA也就是4条核苷酸链由碱基相连,截面是矩形的4个顶点。三链和四链的碱基氢键形成原理远超出你的知识范围,就不解释了;并且这两种情况很少见的,你可以忽略,仅作了解。2、超螺旋DNA是指,线性DNA经过多次缠绕浓缩,形成的浓缩体。(你可以想象下,就像多次扭麻花的)而至于为何是叫“超螺旋”,你只要记住这个名词就OK,因为这个涉及到DNA “缠绕浓缩”的具体过程:是通过酶往DNA中引入负超螺旋形成的。超螺旋DNA只是DNA的一种存在形式,并无分类。倒是,我们一般会把DNA分为:超螺旋DNA、开环DNA(开环DNA是指双链只断裂一条链的环状双链DNA)、单链DNA。3、双螺旋结构中,每圈螺旋,在一条链上有10个碱基。双链上共有20个碱基。4、不是碱基控制DNA的旋转,DNA更不是旋转的,DNA的螺旋构象是决定于它的环境和分子间作用力。在通常情况下,是双螺旋的。在特殊情况下,不是螺旋状(有“之”字状的)。 上面的回答,我是以你是高中生基础解释的。如果你有更多的知识基础,或还有疑问,请发追问。
dna双螺旋结构
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在DNA双链结构中,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键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
A=T,G≡C,这种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叫碱基互补。对应的碱基处于同一平面,称碱基平面,碱基平面之间靠范德华力形成碱基堆积力(纵向的力)。
反向平行:
一条链
5’
→
3’
另一条链
3’
→
5’
DNA双链所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nm。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0o。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凹沟,深的称大沟,浅的称小沟。*
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
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碱基堆积力更为重要。
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即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结构特征
1.DNA是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的反向平行的右手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
2.DNA的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一条链上的腺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形成两对氢键;一条链上的鸟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形成三对氢键。碱基对平面与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近乎垂直。每一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 。
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性的碱基对包埋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DNA双螺旋结构表面存在两个螺旋之间的大沟和两条链之间的小沟。
4.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彼此重叠,产生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和互补链之间的氢键共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