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全文细节描写及分析
荷花淀全文细节描写及分析如下:荷花淀一开篇,描写了水生嫂在院子里坐着编席,等着丈夫回来,直到很晚,丈夫才回来。水生嫂发现丈夫今晚回来不同寻常,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便感觉会有一件很大的事情发生,当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嫂正在编席的手“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赶紧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有两个细节,一是“震动”,一是“吮”。手指震动了一下,看来水生说的这件事在水生嫂的心里激起了很大的波澜,丈夫回来的很晚,事出有因,她也意识到丈夫可能有重要的任务,这在意料之中。而出乎意料的是明天就要走。一时的不舍、担忧、留恋、国恨、家愁统统涌上心头,以至于脑子走神,手指被划破了。但她毕竟是白洋淀的女儿,白洋淀的水给予她温顺、善良的性格,同时也赋予她坚强的品行,她意识到自己走神了,立刻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马上稳定了自己的情绪,不让丈夫看出自己的失态。这个细节描写就把水生嫂贤淑、温柔、明理、坚强的传统女性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在荷花淀伏击战一节,女人们探夫遇敌,小船冲进了荷花淀,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几只野鸭子扑棱棱飞起来,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安静。再一看,“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是一张张熟悉的脸,他们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原来我们的战士埋伏在这里,准备着一场战斗。一个“长”字用了比拟的手法,同时是一处细节描写。“长”即生长之意,本是植物的一种状态,用它来比拟战士们,就把战士们一动不动、聚精会神盯着敌人的精神面貌写出来了,也表现了他们纪律严明。说明这是一只铁的部队,有着严明的军纪和顽强的战斗力,这为后面战士们勇敢打击敌人,取得伏击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个小小的细节蕴藏着多少丰富的内容。伏击战结束后,战士们凫水捞东西,水生去追赶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捞上来之后,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女人们捞起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战士们。这“丢过来”和“丢过去”两处细节,描写的内容丰富,生动传神。一盒饼干,礼轻情意重,把它丢给女人带回去,寄托了战士们对家人的关心、疼爱,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战士爱家乡、爱亲人,他们才会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父老乡亲不怕牺牲。这些战士在战场上有着铮铮铁骨,对亲人关心备至,他们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水声嫂们尽管浸在水里,衣服湿透,但没有忘记把带来的包裹丢给战士们。这小小的包裹,有着女人们对丈夫的体贴和柔情,她们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丈夫,才能支持丈夫参军杀敌,才冒着危险去探望自己的丈夫。这“丢过去”一个小小的细节包含着女人们多少丰富的情感。
荷花淀佳句分析
1. 荷花淀好句点评 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是个细节描写,作者通过这个细微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丈夫要去大部队,女人肯定是不舍和不愿的,他的话给她的内心带来了震动。 可是她心里知道,丈夫是为了保卫这美丽的家乡,因此他不得不去。所以她没有表现出她的不愿,而是掩饰了自己的内心,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从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和她对丈夫的理解 再如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2. 荷花淀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 一、故事的优美 《荷花淀》虽然取材于战争题材,是以战争为总体背景,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作为故事的中心事件,但孙犁的审美趣味并不在于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在于表现荷花淀的人民在生活和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美,诸如儿女情长、农家欢乐等等。 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之。 1、情节的淡化 一般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凸现人物个性。 展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等,而《荷花淀》从自身的审美原则出发。为了更好表现优美,小说极大的抽离了战争的残酷性元素,淡化了战争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大大的淡化了故事情节。 首先,小说简化了战争场面。一场激烈的枪战在《荷花淀》中变得非常简洁而流畅。 没有过细地描绘战争场面。试看以下两段文字: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味。” 这就是小说中激烈枪战的全过程,可谓惜墨如金,相当轻描淡写。战争场景的简化,使作品更多地关注或凸现人性之美,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 其次,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以及“战后打扫战场”等场景,从而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荷花淀人的质朴和纯洁,勇敢和乐观等等品质。 正因为如此的详略安排,如此的匠心独运,所以小说大大淡化了故事情节,从而在这纯美的诗话的情节中去呈现优美的审美原则。 2、环境的优美 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但是作者给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水生嫂”设置了一个非常的诗意的出场环境:月亮、女人、苇眉子。这些美的意象建构成一个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情环境。 接着,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白洋淀迷人的景象: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洁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段优美的文字,为人物活动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氛围。 小说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替代了哀鸿声声、狼烟烽起的战争环境的描写。纵观小说各个部分,都是以美丽的白洋淀水乡作为背景,芦苇、芦席、薄雾、清风、荷花、菱角、湖水、野鸭..这些意象构成了白洋淀的绮丽的风光,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 小说的几个主要情节都安排在白洋淀旁,都穿插着这份美丽。而这些“美的极致”正好可以去反衬践踏这份美丽的日本侵略者的“邪恶的极致”。 这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下所描绘出来的战争环境。 3、人物的人性美 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并不因为情节的淡化而使人物形象模糊。 作品通过对话、细节设置等手段充分挖掘了人物的人性美。 如小说开头“夫妻话别”的场景,其中对白精彩。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水生说他第一个报名去部队时,女人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你总是很积极的。” 第二句是“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办?”很简单的话语,却很形象地写出了水生嫂既留恋丈夫,有点不舍,有点怨艾,又深明大义,有点自傲的复杂心态。接下去水生嫂一连串的“嗯”字也令读者想象思考,更好地凸现水生嫂是个有血有肉、生气盎然的女人。 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水生嫂的心理矛盾,不仅能从中观照出她的心灵美,折射出崇高的人性美,而且,这个人物也更丰满,令人信服,产生阅读审美。 小说中设置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同样折射出人性美。 如战争结束后,有这么个细节: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他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水生)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这个细节内蕴丰富。它很好地表明了水生怨中有爱的微妙心理,但更多的是展现温情,从而更好的地展示了水生们的人性美。 二、叙述的优美`8 很多小说的故事的不寻常也许是因为叙述的不寻常所致。相反,如果叙述得很平庸,可能令原本精彩的故事变得寻常。 荷花淀)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因为故事的优美,而且还在于叙述的优美,完全做到了“心理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再是那么一回事。” (见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行文的散文化 读完《荷花淀》后的一个感觉即是行文的散文化。首先,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小说采用纵剖面的方法,沿着时间的顺序娓娓道来。叙述时围绕着中心疏密有致的安排材料,“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场景采用工笔描绘。 另外,荷花淀风光也采用工笔描绘,十分详尽。而其它内容则采用粗线条的勾勒或侧面暗示,给人以内在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打破了叙述的平铺直叙,产生阅读美感。 其次,小说结构的流畅性。 小说行文简洁,尤其写战争场面十分简略,自不必多说。这里说一下小说对人物的刻划。 小说的几个人物都表现。 3. 荷花淀好词好句 好词:缠绞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飘飞 银白雪亮 洁白 薄薄 红胀 划破 羞红 跳荡 安安稳稳 密密层层一望无边际 舒展 铜墙铁壁 震荡 宽厚肥大 噘着好句: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4. 荷花淀环境描写语句赏析 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他的主要风格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从艰难的战争岁月中发现生活的美和人性之美。这篇小说主要写,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一种氛围,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做铺垫“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几段描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一,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本身的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其二,将描写对象的特殊组合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月亮底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其三,话语的修辞、装饰更增加和扩充了无限的美感: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再加上中间两个自然段几个设问引发的对白洋淀广阔浩淼、物产丰美的联想……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一般来说,小说的开头都是为全篇确定基调的部分,《荷花淀》这样的极富美感力度的开头,显然已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氛围,对全篇的阅读笼罩性极强。与此类似的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写,除了中间部分有段关于白洋淀水面的正面描写,然后就是末尾处的对于荷花淀的直接描绘。 对荷花淀的描绘其动感更强一些,而且也有意将人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使人在领略荷花淀的无限美感的同时,更能深入把握其内在精魂。 人们都知道,画家徐悲鸿画马,并不简单地是为画那些马的形体,而是为贯注进一种人的精神,借以表现一种民族精神。小说《荷花淀》这种画面感极强的作品,其最终意味也正是为了体现一种民族的气节,如同那满淀的荷花荷叶一样,蓬蓬勃勃、亭亭净植、充满生机,这也就是《荷花淀》所创造的全部纯美境界的深层内涵。 实际上,这篇小说的每一幅主体画面,都潜隐着这样的一条基本指向,隐含着这样一种内在精神,作品开篇的关于女人编席的画面描写,基本色调就是“洁白”“银白”“透明”,有意把月色与淀水紧密关联,虽然还没能直接展示荷花淀的正面景色,却通过女人的“眼光”,作了必要的引示,“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写到女人们寻夫的一段,又特别突出地写了正午阳光下的白洋淀“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使其与开头的色调保持着一致并逐步向荷花淀推进,最后终于直接展现了“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深邃而高远。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这里只有两句话,一句写荷叶,一句写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敌人的战场。 用这样两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后部分将是一场消灭敌人的战斗。 5. 荷花淀的好词 好句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其实只要有感觉,每句话都是好词佳句。 6. 《荷花淀》好词佳句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花淀作者 荷花淀作者是谁
1、荷花淀作者:孙犁。
2、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纵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孙芸夫、耕堂、芸斋、姜化、庸庐、时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3、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并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起,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2002年7月11日6时,孙犁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荷花淀的作者
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作者介绍: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他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著有《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作品,于2002年7月11日病逝于天津,终年90岁。1919年,孙犁入本村小学读完初级小学。1924年,孙犁跟随父亲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因孙犁就读的学校,图书丰富他阅读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26年,孙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北方一相当有名的私立学校)。在育德中学初中部(4年)读书期间,孙犁即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孙犁升入高中后,他阅读了当时正在流行的社会科学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作品。对文艺理论发生浓厚兴趣,看了不少有关的著作。并开始写这方面的文章。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在家赋闲。翌年春,父亲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为他谋得一雇员职位。由于公务不多,他经常到附近的北平图书馆看书或到大学旁听,用笔名“孙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由于屡屡请假,加上局长易人,几个月后他便被免职。又经父亲托人,在北平象鼻于东坑小学当事务员,一年后辞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