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县令

时间:2024-08-16 14:39:35 编辑:阿旭

古代县令是几品官

1、县令是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但实际权力要比今天的县委书记大。留守和推官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官名,但欧阳修例外,他有过留守推官的官衔。 2、在一县当中,除了县令以外,还会有县丞和主簿这两种官员,这两种都是有品级的官员。所谓“官吏”,有官肯定就有吏,而吏就是当时行政机构当中的小领导。就比如说捕头、典史什么的。当然了,在一县当中,不论是什么官吏,最终肯定都是要听从县令老爷的。所以县令的权利是非常大的,这也就是为何县令也被称之为衣食父母官。


县令是几品官

明清时期,将县令品级简化了很多,直接规定京县正六品,其他县正七品。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所以长安县下辖的万年县和长安县,属于唐朝的京县,县令都得是五品官。宋朝的政治中心在开封,开封府尹是二品官,开封、祥符两县的县令是正五品官。但宋朝还有一些特别的地区,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洛阳,赵匡胤故乡,他心目中的都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赵匡胤发迹于此)三地县令都是正六品。与此同时,唐宋时期的普通县令品级,还会根据县城情况调整。唐玄宗时期,根据县里户籍人口(纳税人口)等,将县城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宋朝将县城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县从六品,中县正七品,中下县从七品。总之,对于普通县城而言,唐宋时期的县令品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县城情况而变动。明清时期,将县令品级简化了很多,直接规定京县正六品,其他县正七品。


县令和县丞区别是什么?

县令在其他工具书中的解释是官名。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是回主管一县事务的一把手。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兼副县长,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二把手。官名。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

县丞和县令的区别是什么?

县令是一把手、县丞是二把手,他们是古代县级行政机构的主要官职。县令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四百里为一县,县令为行政长官。汉朝从秦朝官制中承袭了县令,一个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并增加了县丞、主簿、县尉等辅助官。县丞与县令区别是,县丞是县令的属官,是县令的助手介绍。县丞是县令(长)的属官,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狱等的管理,一般由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考取除授职衔。也有进士出身,官居御史,由于违忤上宪意旨,而被降调为县丞者,不过这是极个别的。县丞在县丞廨(也称"街道厅")内办公,主管全县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也是朝廷命官,秩正八品,泛称其为"左堂""二公""少尹"等,手下设有攒典1人协助其办公。县令,一县的长官一般被称为县令,即一县的行政长官,一般是正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