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是什么意思
惑的意思是: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详细解释:〈动〉(1) 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2) 内惑于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奴婢所惑。——唐· 李朝威《柳毅传》。(3) 又如:惑眩(迷乱;混乱);惑疾(迷乱之病);惑变(迷乱变化);惑易(精神失常);惑志(疑心);惑误 (使人疑而误之)。(4) 迷惑,使…辨不清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 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以惑愚瞽。——明· 刘基《卖柑者言》。(5) 又如:惑动(迷惑动摇);惑主(迷惑君主);惑术(迷惑人心之术);惑惑(迷惑);惑众(迷惑众人);造谣惑众;妖言惑众;惑世。(6) 迷恋。如:惑妄(迷于邪说);惑溺(沉迷)。(7) 迷失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将军。——《汉书》。〈形〉(1) 糊涂,令人不解 。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传道受业解惑。——唐· 韩愈《师说》。孰能无惑。幽暗昏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又如:惑实(糊涂);惑人(昏庸糊涂的人);惑主(昏君);惑突(糊涂,疑惑)。
惑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1、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2、使迷乱: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蛊惑人心。拼音huò,注音ㄏㄨㄛˋ。部首心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2画。五笔AKGN,仓颉IMP,郑码HMAW,四角53330。结构上下,电码1910,区位2783,一码60D1。笔顺一丨フ一一フノ丶丶フ丶丶。相关组词:疑惑[yí huò] (动)①心里不明白,不相信:~不解。②因不敢相信而猜测。惶惑[huáng huò] (形)恐慌疑惑的样子。蛊惑[gǔ huò] (动)毒害,使人迷惑:~人心。煽惑[shān huò] 煽动诱惑。蛊惑人心[gǔ huò rén xīn] 蛊: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让它们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蛊惑:毒害、迷惑。人心:这里指人的思想、意识。比喻用欺骗、引诱等手段来迷惑、欺骗人们。妖言惑众[yāo yán huò zhòng] 制造谣言或荒诞的鬼话以迷惑众人。不惑[bù huò] 不迷惑。摇惑[yáo huò] 迷惑动摇。魅惑[mèi huò] 迷惑,诱惑:~力。鼓惑[gǔ huò] 鼓动,煽惑。倒惑[dǎo huò] 颠倒惑乱。
赤也惑敢问的意思
“赤也惑,敢问”的意思: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出自《论语·先进篇》:“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译文:
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赤也惑 敢问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出处:《论语·先进篇》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扩展资料:本章中的故事讲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显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善于知人论事。孔子对同样的问题,因不同的人来问,而给出不同的答案。子路为人刚强鲁莽,故孔子教他行事要考虑到父兄尚在,不要勇猛过了头;而冉求生性懦弱,遇事退缩,见义不一定上前勇为,故孔子鼓励他迈进。孔子结合学生的具体心性来施教,一进一退之间,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