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1、 文学批评的五种形态
1) 伦理批评:伦理道德为标准;“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2)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知人论世”“种族、环境、时代”
3) 审美批评: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印象主义
4) 心理批评: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论析
5) 语言批评:语言本体论,语言本文结构论,语言艺术技巧论
2、 文学活动与批评途径(方法、范式)
1)文学与世界——社会文化批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本质论
2)文学与作家——创造主体批评——心理批评、女性批评 创造论
3)文学作品 ——艺术本体论 ——语言批评、结构主义 作品论
4)文学与读者——接受反应批评——审美批评、结束美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 基本范式 具体方法
说明:
其一,批评形态或批评途径范式与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活动是相对应的。
其二,一部文学理论就是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它实质上阐明了四大批评途径及相应的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论。
(三)社会文化批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司各特:“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1)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如鲁迅:“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其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其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其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关系
2、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主张将文学和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道德批评的基本特征如下:
1)强调文学的道德作用
《毛诗序》: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新人文主义”白璧德:“需要尽可能地澄清那种以为内心生活所最终赖以存在的克制原则只不过是教条和传统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则是一个心理上的事实,并且还是一个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实”,从而批评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乱。他认为文学批评的意义就是“作出最终为世间良知所认可的判断”。
2)注重文学作品道德内容的阐释和评价
蒋大器评《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创作的关系
孔子《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
徐干《中论》:“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枝干也。盛德之士没,文艺必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约翰逊:“一个作家的职责历来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公正则是一种不依附于时间和地点的美德。”
劳伦斯:“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鲜明生动的关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里面包含一些什么。”
(四)创作主体批评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如下: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用D·H·劳伦斯的话来说,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态’,批评家于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为症状,通过分析这种症状,发现作家的无意识趋向和受到的压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个》中红军女战士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双碧蓝的眼睛时,莫可名状的冲动突破了她意识和理性的堤坝,而最后开枪打死了情人兼敌人。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终于被压抑,以责任、荣誉的名义出现的超我控制了意识。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精神分析批评认为,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显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下面隐藏着的内容则是关于性欲的。水池、山洞、门户等凹陷的形象被认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山峰、塔、旗杆、剑等带尖端的东西被认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舞蹈、骑马、飞翔、锯木头等被认为是性快感的象征;截肢、伤残、失明等象征着阉割,等等。
4)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分析小诗《逐日的飞蛾》:
在太阳和飞蛾的象征下,我们经过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触到人类精神的历史断层。在这种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深深埋藏着的偶像——太阳英雄。“他年青英俊,头戴金光灿烂的王冠,长着明亮耀眼的头发”,对一个人短促有限的一生来说,他是永远不可企及的;他围绕大地旋转,给人类带来白昼与黑夜、春夏与秋冬、生命与死亡;他带着再生的、返老还童的辉煌,一次又一次地从大地上升起,把它的光芒洒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纪。
(五)艺术本体批评
1、俄国形式主义
2、英美新批评
3、法国结构主义
(六)接受反映批评
接受反映批评的理论特征:
1、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得以实现。
2、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础,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同时空白又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它作为读者想象的催化剂,将促使读者补充被隐藏的内容,干预或调整已建立起来的联系。
文本的未定性不仅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也存在于历史之中。文本的全部潜在效能决不会在一次或几次阅读过程中完全被实现,每一次具体的阅读只能发掘文本的部分潜能。
3、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文学批评是什么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作用与影响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文学作品创作的发展,又能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以及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优秀的文学批评不仅会对同时代个别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还会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改变一代文学风尚。它不仅能提高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艺术趣味,还能促进社会和时代的审美理想的形成。
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也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十二章组成,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引用了大量西方名人名言和理论报告,比如说俄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还有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等作为补充论据,他权威而且强有力的论证方法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读完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开篇第一句便表明了本书是在对乡土中国的本色进行一种探索。“分别是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正如“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乡土铸造了中国几千年来无数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束缚了我们向上飞的翅膀。“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从费孝通先生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乡土文化不容动摇的地位。这样的文化,是在我们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所影射出来的,与日常生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每个人都独有的一种文化。
乡土中国书评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阅读此书,他笔下带出来的这种观世的态度,比他告诉我的知识本身,对我更有价值。《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也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十二章组成,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引用了大量西方名人名言和理论报告,他权威而且强有力的论证方法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读完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乡土中国》简介《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