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几月几日
冬至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起源冬至的起源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今年的冬至是几月几日
2022冬至具体时间:2022年12月22日05:48:01,农历十一月廿九,星期四。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至代表着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冬至的习俗1、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2、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3、数九九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4、圆仔贴门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5、吃饺子冬至的习俗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也是24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在古代的时候就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年冬至的时间在公历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在12月21~22日,而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不过农历的日期则是变化的,有的年份冬至在农历11月上旬,有的年份在11月中旬,还有的年份则是在11月下旬,今年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在民间还有着根据冬至日期的不同预测结冬季冷暖的农谚,比如: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扩展资料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史记.封禅书》记载:“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帝王到了冬至这一天,要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朝会群臣与邻国使节等。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节是公历12月21日-12月23日交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节天文历法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