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
古往今来,有多少古诗名垂千古,有多少诗人名流千古,让世人永远铭记,这也就应了那句话,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这就是著作的故事,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做了多少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段词是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宋代我们也知道,是词曲盛行的时代,不像在唐朝,是诗歌盛行的时代,像宋代的词曲作者,也有很多,李清照、李商隐等等等等都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词人作者,也是名流千古的佳话。那这句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下面来给你讲解一下。意思就是昨天夜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却听见西风很是惨烈,门口的那一颗碧桂树也因为昨夜的风而显得更加的凋零了,于是自己登上了楼阁的高层,抬眼望去那即将消失的天涯的道路。这句话其实也显现了一个很大的道理,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有句话叫做,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但你面对一个困难时,你就会接着遇到下一个困难,这就是必然的现象。这句词呢也充分说明了登高望远的凄凉惆怅的感觉,抬眼远眺,空旷的境界让人感觉有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但是也是在第广阔无垠的境界的向往。这三句词包含了看而不能见的那种离别的情绪,感情虽说是悲壮的,但是中间却夹杂着一些倩柔之气,运用白描的手法,也是把这三句词传为了千古佳话。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只要我们放眼望去就是一眼望不到头,但是我们要有那种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只有这样才会在你的人生路上也被创下佳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意思,
咱百度名字的灵感就是源于这首诗...
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
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
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
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
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
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
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
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
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
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
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
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
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
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
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
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
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
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
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
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
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
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
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
“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
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
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
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