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产地在哪里
六安瓜片产地在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六(lù)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加工工序采摘:一般在谷雨前后开采,至小满节气前结束,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群众习惯称之为“开面”采摘。扳片:鲜叶采回要及时扳片。分嫩叶(或称小片)、老片(或称大片)和茶梗(或称针把子)三类。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C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即时上炕。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叶、老片混匀。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窑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六安瓜片属于什么档次
六安瓜片属于高级档次。六安瓜片是一种上品、极品茶,有中国十大名茶、中华传统历史名茶等称号。是所有茶叶中唯一不含芽、梗的品种,香气清高,滋味鲜醇。过去根据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提片、瓜片与梅片三个品种,其中以提片品质最优。六安瓜片有中国十大名茶的称号,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时便有一定名气,被称为庐州六安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属于绿茶特种茶类,是一种上品、极品茶。在所有茶叶之中,六安瓜片是唯一一种不含芽、梗的茶叶。六安瓜片介绍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以试点的方式,进行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的工作。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安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