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小丑》?
我了解到被Arthur“逗笑”的孩子是布鲁斯·韦恩,由童星Dante Pereira-Olson饰演 (之前就与杰昆在《你从未在此》有过合作)。此时的布鲁斯大概已经失去双亲(很可能是在剧院看完《摩登时代》后), 脸上充满阴郁。猜测Arthur此时是真心想逗笑这个和他一样遭受着悲惨命运的少年。 由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Murray Franklin,据传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有着引导Arthur逐步变成小丑的作用。暴躁的抗议者与治安维护者,底层的人民在相互斗争,哥谭的政客们却声色犬马。从抗议者的打扮来看,小丑已然成为反抗哥谭腐败的符号。在阿卡姆医院过道奔跑的Arthur好像在逃离身后的追赶,手中拿着的文件可能有重要讯息。Arthur在镜前自己把头发染绿。“我曾经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现在我才意识到,其实是场喜剧。”Arthur终于变成了小丑,他了解到喜剧的内核从来都是悲剧。官方首支预告片目前就告诉我们这么多,至于Arthur变成小丑的契机、 他是否在哥谭制造了灾难,是否会出现拯救哥谭的英雄,这些或许要等到今年10月电影上映才知道了。
电影《小丑》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
由于哲学家齐泽克形容《小丑》讲述的是“对社会政治秩序与虚无主义僵局的绝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归根结底,就是一篇反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战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说事,称其为社会暴乱的根源和图腾,从而变成了一场“狂欢”。另外一种争议是在影迷中进行的,觉得“小丑”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着“混乱无序的邪恶”这一象征意义,而去寻根究底“小丑何其成为小丑的?”很多影迷认为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暗示关键点在于小丑的血缘来历和伴随之家族“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从而将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剥夺干净,这是对原著的一种无知亵渎。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关键有一点,“符号”和“站队”并不是本片创作团队立足的本意,他们其实最想刻画的是向一切说NO的个人存在主义危机。也就是说,在往其贴标签之前,他们最想说的是其实是个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状态,然后才是时代变革带给个人的的冲击和再塑。如果本末倒置了这一点,那么这片就会粗暴地贴上“空洞无力”和各色各抒己见的政治标签。在《小丑》开场的戏中,华金·菲利克斯饰演的小丑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无名之辈”,他甚至有名有姓——亚瑟·弗莱克。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冷眼旁观着哥谭市的社会运动暗流涌动,在这一刻时,他既没有想到将来会是这场运动的助燃剂和图腾,也没有丧失一个普通人的理想与追求。在这个时刻,虽然他穷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医生辅导,排遣自己内心的绝望与孤独,但总体来说,他并不是日后的“小丑”,他只是一个可怜的中年人。转折点在于地铁站上发生的那起枪杀事件,注意这个事件的安排。华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些最伟大演员的精髓,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他无疑从这些电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灵感——《教父》、《冲突》、《热天午后》、《列尼传》、《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但让他区别于那些方法派演员唯一一点就是,对“笑”的阐释。从最开始的略带哭腔的笑声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无不嘲讽意味的笑,最终归结到嘴角牵起的恐怖的笑,因为具有丰富层次的笑的表演,从而使得华金·菲利克斯同样和方法派拉开了距离,就像本片和社会写实派拉开了距离。因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层抽象的味道,从而让本片真正成为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的自画像,等待世界新一轮变革的到来。也因为这层表演上的新意,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
欧洲三大电影节是哪三个?
欧洲三大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1、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立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故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2、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亦译作康城或坎城国际电影节,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立于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阳光(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3、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创立。介绍:1、双料主席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不同于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英国学院奖等等颁奖礼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采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评奖。每一个竞赛单元均设有独立的“评委会主席”和“评委会成员”,以主席领导并在10人以下,通常邀请电影圈、文学界的权威人士,他们将在讨论和论证中决定奖项的归属。2、华人评审截至2015年,担任过评审团主席(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人共四位:巩俐、王家卫、张艺谋、李安;担任过全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委(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人共三位:陈凯歌、巩俐、张曼玉。
欧洲三大电影节
欧洲三大电影节是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特色各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戛纳国际电影节有欧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创立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最高奖项为金狮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宗旨在于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以艺术性作为评判标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办。与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