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我国对外贸易

时间:2024-08-21 20:47:54 编辑:阿旭

国际贸易包括哪些方面

国际贸易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1、按货物移动方向国际贸易可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过境贸易2、按统计标准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专门贸易3、按商品形态国际贸易可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4、按有无第三者参加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5、按参加国的多少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多边贸易6、按清偿工具国际贸易可分为:现汇贸易、记帐贸易、易货贸易7、按货物运输方式国际贸易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8、按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可分为:水平贸易、垂直贸易9、按地区国际贸易可分为:南南贸易、南北贸易、北北贸易拓展资料: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中国对外贸贸易的优势首先是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产品的产业链覆盖范围广,这样也是极大的方便外贸企业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备货。相对于东南亚市场,我们的劳动力综合素质要高,生产的品质和交期都很有保障 。出口产品层次丰富,符合各国人的口味。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促进了发展 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我国外贸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的投入和消耗,科技投入不足,管理创新,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竞争力D、设计、营销和服务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比例不大;外贸发展对三大产业的贡献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外贸规模和水平还比较落后;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拓展资料:1、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我国外贸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从贸易强国向贸易强国转变。2、我国外贸发展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将面临新的困难和压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融入世界。 经济规模更大、领域更广、水平更高。 中国愿与贸易伙伴一道,共同应对世界经贸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促进外贸更加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出口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近年来,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出口整体有所萎缩,其他贸易出口整体变化不大。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服务贸易造成较大影响,服务进出口规模下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加快实现服务贸易提质增效。2020年我国进口额2.0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出口额2.59亿美元,同比上涨3.6%,贸易顺差0.53亿美元。2021年,进出口贸易额快速恢复,同比增速分别为22.2%和60.6%。出口加工贸易整体萎缩出口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2015-2020年,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出口整体有所萎缩,其他贸易出口整体变化不大。2020年,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均较上年有所增长,分别为59.34%、13.53%,加工贸易有所下降,为27.13%。从占比结构看,2020年相较2015年,加工贸易的占比下降7.94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增长5.9个百分点。2015-2020年,我国一般贸易额自2016年来不断增长,而加工贸易额从7977.9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02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进一步萎缩。进口加工贸易萎缩进口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从占比结构看,2020年相较2015年,加工贸易的占比出现下降,下降6.92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增长5.5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进口占比变化不大。2015-2020年,中国一般贸易自2017年来缓慢下降趋势,加工贸易额整体不断下降,至2020年进口额下降至4042.1亿美元。综合来看,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额下降趋势将进一步延续。——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前景

一、2012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略有改善。美国房地产市场缓慢复苏,2012年前8个月新屋销量同比增长21.7%,且售价明显上扬;9月份失业率为7.8%,达2009年1月以来最低点。欧央行出台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欧洲稳定机制(ESM)启动,希腊新一轮救助计划谈判取得进展,暂时缓和了欧债危机形势,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围国家国债收益率明显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内起到压低国债收益率、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一些新兴经济体也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刺激作用。据摩根大通发布的数据,9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8月的48.1小幅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经济下滑势头有所缓解。
中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9月份工业生产、商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实现4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达49.8,接近50的荣枯线;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至100的荣枯线以上,达100.8。9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在做好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优化贸易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通关效率,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规范和减少进出口环节收费等。这些政策措施正在陆续落实到位,将强化前期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提振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推动外贸增长企稳趋升。
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态势难有根本好转。美国经济增长没有明显起色,个人消费增速仍低于危机前水平。欧元区核心国家经济走弱,重债国持续衰退,失业率屡创历史新高,严重制约消费能力和信心。日本地震灾后重建效应减退,出口形势恶化,经济增长还在减速。新兴经济体难与发达国家“脱钩”,增长普遍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3%,低于2011年的3.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3%,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3%,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长率均将低于2011年。世贸组织(WTO)预计,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2.5%,远低于2011年的5%。加上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极其复杂,实现进出口稳定回升还需付出巨大努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2年四季度进出口有望延续9月份的回升态势。在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普遍放缓或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占全球贸易的份额有望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
二、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业率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动力仍较疲弱。一些新兴经济体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面临的风险上升,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再起波澜。
欧债危机既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危机,更是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危机。随着欧洲稳定机制启动和银行业联盟构想开始落实,欧元区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外围国家不仅财政缺口大,而且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高竞争力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其间若经济、政治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可能在金融市场引起新的波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国家面临大选,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悬崖涉及金额约占GDP的4%,若处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经济重返衰退。
三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
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从国内看,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
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截至2012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仅增长1%,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难有大的反弹。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
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
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太阳能光伏电池在多个海外市场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严重受阻。
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2012年前7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1、1.4和2.7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应当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最快的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连续三年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一方面,立足当前,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同时,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部分供应偏紧商品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