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格物

时间:2024-08-22 05:33:39 编辑:阿旭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意思

题库内容: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 知识 。 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 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成语例句: 顾彼西洋以 格物致知 为学问本始, 中国 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注音: ㄍㄜˊ ㄨˋ ㄓㄧˋ ㄓㄧ 格物致知的近义词: 致知格物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王阳明的“格物”是啥意思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一个是在身正诚意的行为上用功,一个只是在知识的累积,相差太远。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是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扩展资料:格物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明代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从“心即理”学说出发,认为格物的着手处,应是体认本心。到清代,陈沣既概括了朱熹的思想又加以补充,将“格物”之意解释的比较完善系统。他认为“格物”既是对事物本源的精研细查还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亲身实践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

“格物”是儒家经典的常用词,在不同流派的著述中,含义大同小异,都是“狭义解”。因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释”思想,故后世对该词还有“广义解”,现分述如下:1、“格”的原始义指分离,引申义是“区别、不同、对立”,儒家经典用这个字时,常表达的是“克制、断绝、放下”等的衍生义。“物”的原始义指环境,引申义是“相对、面对、彼此”,儒家经典用这个字时,常表达的是“与我心相对的一切、心外所有”等的衍生义。因此,“格物”的表面意思是面对万物的“制心之态”,引申义是“守性、无心、无欲”。可见,这个词既不是一种人心的体会(阅历),也不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感悟)。2、儒家经典的“格物”是其“人性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人彻悟与天地(自然)本性相连的方法,是人正心、正性、正行之后,成贤成圣的入门功夫。此时,“格物”是句隐语,意思不在表面,而特指人“无念、少念、断念”的、深藏不露的制心功夫,这就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原因。所以,“格物”是儒家学说里“克己、制性、束心”的同义词,用现代语讲,就是“时刻管住自己的念头,使它与圣贤一样,而不让它乱动,不被环境所吸引和迷惑”,这是“格物”的狭义。3、道家经典用“无为”等词汇,表达了与“格物”相同的意思。“无为”就是“无欲、无求、无私,行顺因缘”,不论矛盾,对一切都无所动心,人在“事”的中态。佛家经典用“无我”等词汇,表达了与“格物”相同的意思。“无我”就是“无对立、绝对平等、人境合一”。两家解释,都属“格物”的广义。综上可知,“格物”是“心学”概念,是儒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质是教导人“离苦得乐、圆满成圣”的因果智慧,内容就是“无私、无我、无求”,是“儒、道、释”三家共有的思想方法。限于篇幅,不做更多延伸注解,供参考。

格物的意思

“格物”是儒家经典的常用词,在不同流派的著述中,含义大同小异,都是“狭义解”。因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释”思想,故后世对该词还有“广义解”,现分述如下:1、“格”的原始义指分离,引申义是“区别、不同、对立”,儒家经典用这个字时,常表达的是“克制、断绝、放下”等的衍生义。“物”的原始义指环境,引申义是“相对、面对、彼此”,儒家经典用这个字时,常表达的是“与我心相对的一切、心外所有”等的衍生义。因此,“格物”的表面意思是面对万物的“制心之态”,引申义是“守性、无心、无欲”。可见,这个词既不是一种人心的体会(阅历),也不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感悟)。2、儒家经典的“格物”是其“人性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人彻悟与天地(自然)本性相连的方法,是人正心、正性、正行之后,成贤成圣的入门功夫。此时,“格物”是句隐语,意思不在表面,而特指人“无念、少念、断念”的、深藏不露的制心功夫,这就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原因。所以,“格物”是儒家学说里“克己、制性、束心”的同义词,用现代语讲,就是“时刻管住自己的念头,使它与圣贤一样,而不让它乱动,不被环境所吸引和迷惑”,这是“格物”的狭义。3、道家经典用“无为”等词汇,表达了与“格物”相同的意思。“无为”就是“无欲、无求、无私,行顺因缘”,不论矛盾,对一切都无所动心,人在“事”的中态。佛家经典用“无我”等词汇,表达了与“格物”相同的意思。“无我”就是“无对立、绝对平等、人境合一”。两家解释,都属“格物”的广义。综上可知,“格物”是“心学”概念,是儒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质是教导人“离苦得乐、圆满成圣”的因果智慧,内容就是“无私、无我、无求”,是“儒、道、释”三家共有的思想方法。限于篇幅,不做更多延伸注解,供参考。